山东轻工业学院年鉴
(2011)
张淑增 刘俊霞 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山东轻工业学院年鉴》(2012)编写组
主 审:张士昌 陈嘉川
主 编:张淑增 刘俊霞
编 辑:
参编人员:(按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
马万勇 徐 振 张旭东 李彦春 陈照强 汤庆磊 侯家刚 王瑞明 高志峰
姜洪雷 安 建 熊开锋 马铁军 吕基强 邵晓薇 张培国 宫 梁 李 铮
王鹏生 闫 勇 张文斗 徐 倩 王国栋 李红阳 杜晓毅 宋作臣 任 民
周健龙 葛铃銮 赵金国 王 权 代建周 张建华 范景诚 刘永德 陈 波
王永国 李 磊 盖磊煜 刘树明 李伟东 刘永健 宋 丽 刘泰东 刘 锋
吴笑兵 刘莉莉 郑 众 徐 栩 高 进 穆长春 张淑增 吕 霖 时孝强
王国栋 周宝华 范春生 姜海辉 娄 峰 王仁人 栾秀梅 綦星光 尚 明
丁洪杰 田国钰 于明梓 孟庆涛 郭建国 马桂芳 周韶华 张印贞 李天铎
张志业 刘洪明 邹玉妮 姚金水 李春普 齐永钦 房海燕 陈国兴 张敬佐
察可文 胡文凤 许广发 田清正 周光云 袁升文 王春诗 张承祚
编写说明
一、《山东轻工业学院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史料性文献,定期编纂《年鉴》是我校文化及校史资料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年鉴》(2011)按自然年度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载了本年度学校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本《年鉴》采用分类编辑法,设置特载、学校概况与发展规划、学校党政发文、机构设置与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状况、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与服务工作、学院建设与发展、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彰与奖励、毕业生名单、大事记、媒体报道15个部类。卷首选载部分事件的彩色图片。按部类、分目、条目设置三个层次,以字体字号、编排方式加以区分,条目标题以【】标示。
三、本《年鉴》由学校各部门、单位提供初稿和资料,档案馆负责资料考证、文稿编辑、全卷统筹和总纂编排。编辑时事件内容原则上尊重原稿原貌,但个别地方根据文字通顺的原则和有关年鉴撰写、出版规范略有调整。
四、由于《年鉴》编写工作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等单位,加上时间仓促、工作任务重及编撰人员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
编写组
201?年?月
目 录
特载/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报告
鲁轻院党字〔2011〕60号/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正厅级)齐秀生/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 努力提升办学能力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
--徐同文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为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服务
—周有波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68号/
关于落实周远清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通知
鲁轻院字 〔2011〕78号/
学校慨况
学校慨况/
发展规划/
2011年学校工作要点/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学科建设规划/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专业建设规划/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校园建设规划/
文件与规章/
学校党政发文统计/
文件与规章选辑/
2011年学校工作要点/
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1号/
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鲁轻院党字〔2011〕2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
鲁轻院党字〔2011〕4号/
关于印发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55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暂行办法
鲁轻院党字〔2011〕82号/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等改革方案的通知
鲁轻院字〔2011〕32号/
关于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意见
鲁轻院〔2011〕37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鲁轻院字〔2011〕71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2011—2013年)
鲁轻院字〔2011〕98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
鲁轻院字〔2011〕112号/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轻院字〔2011〕128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
鲁轻院字〔2011〕148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首次聘任实施方案
鲁轻院人字[2011]4号/
机构设置与干部队伍/
学院领导/
管理(服务)部门干部任职名单/
教学单位干部任职名单/
2011年度基层党组织及负责人/
2011年教学、教辅单位机构设置及负责人/
2011年学校各类委员会与领导小组/
人才队伍状况/
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人才/
2011年外聘专家及教师/
2011年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员/
2011年博士引进情况/
2011年校内硕士生导师/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普通本专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工作/
宣传与统战工作/
纪检与监察工作/
离退休工作/
学生工作/
共青团工作/
安全保卫工作/
工会与妇委会工作/
管理与服务工作 /
学校行政管理/
人事管理/
计划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
后勤保障与服务/
医疗保健/
基本建设/
审计工作/
高等教育研究/
校友工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管理/
档案管理/
网络管理/
实验与工程训练/
学报编辑出版/
学院建设与发展/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商学院/
艺术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信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理学院/
财政与金融学院/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学校基本情况统计/
2011年学校资产情况/
2011年教职工构成情况/
研究生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普通本、专科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成人本、专科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2011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
2011年山东省重点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术型)/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术型)/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专业学位)/
2011年度本科专业/
2011年度专科专业/
表彰与奖励/
2011年学校获得山东省及以上各类表彰与奖励/
2011年教职工获得山东省及以上各类表彰与奖励/
2011年获得山东省以上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1年获得山东省以上各类科学研究成果奖/
2011年校级各类表彰与奖励/
2011年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表彰与奖励/
毕业生名单/
硕士研究生毕业生/
本科毕(结)业生/
专科毕(结)业生/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
大事记/
记入校史的2011/
2011年学校大事记/
媒体报道/
2011年学校对外媒体报道统计/
媒体报道选辑/
特载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
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报告
(鲁轻院党字〔2011〕60号)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高校工委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8月25日至27日召开。现将大会召开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会基本概况
本次大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抢抓机遇,创新创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办学能力,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主题,全面回顾总结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号召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更加强烈的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投入到学校事业发展中去,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工业大学,办成山东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大会审议并批准了党委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和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顺利完成了预定议程,取得圆满成功。
二、大会筹备情况
(一)认真组织筹备大会。今年5月,我校党委研究决定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及时向我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发出了关于做好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通知。同时,专门成立了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秘书会务、组织、宣传三个小组分工负责各项准备工作。学校党委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不断督促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筹备工作进展扎实有序,为召开一次成功的大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起草“两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两委”工作报告和“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的起草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起草方案。在起草过程中,起草班子按照党委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形成了“两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初稿。经学校党委及筹备领导小组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先后下发给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经反复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在学校党委数次讨论修改后,最终形成了“两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两委”报告及发展规划草案充分体现了我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意愿,凝聚着我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集体智慧,为加快学校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三)认真做好代表选举工作。全校18个选举单位严格按照《代表选举通知》规定的条件、比例及程序,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充分酝酿讨论,确定出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经党委审查同意后,各选举单位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组织差额选举,共选出代表187名。这些代表都是我校各单位(部门)能够广泛联系群众、威信高、成绩突出、议事能力强、有代表性的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从代表的结构来看,处级以上干部92人,占总数的49.2%;教学、科研及管理一线人员66人,占总数的35.3%;工人4人,占总数的2.1%;学生12人,占总数的6.4%;离退休干部职工13人,占总数的7.0%。妇女代表49人,占总数的26.2%。从代表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来看,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164人,占总数的87.8%,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82人,占总数的43.9%;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21人,占总数的64.7%;50岁以下的150人,占总数的80.2%。代表中获校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励的154人,占总数的82.3%。经过学校代表资格审查小组审查,选举产生的187名代表,均符合代表条件。
(四)酝酿提出第二届党委委员、新一届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学校党委认真组织了“两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酝酿提名工作。经学校党委研究,结合省委对我校进行的推荐考察情况,提出了第二届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在全校各级党组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酝酿讨论后,党委研究提出了新一届纪委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并及时向省委组织部和高校工委做了请示。经上级党组织批复,确定我校第二届党委会由8人组成,党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10人;纪委会由7人组成,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8人;“两委”委员均实行差额选举。
三、大会选举情况
坚持把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选举全过程。在主席团第三次会议上,省委高校工委傅华峰副书记作重要讲话,引导大家用大局观念、事业需要、党性原则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学校党委也与“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谈话,大家态度端正、思想明确,都表现出坚决服从上级组织决定的良好风貌。这些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大会选举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为大会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的选举。经中共山东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批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由8人组成,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10名,差额2名;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由7人组成,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8名,差额1名。
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大会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分两次进行,即先进行差额预选,产生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正式候选人,然后进行等额正式选举。
预选应到会代表187名,实到代表182人,因病、因事请假5人。预选产生的正式候选人得到的赞成票均超过实到会代表的半数。正式选举应到会代表187名,实到会代表181名,因病、因事请假6人。正式选举产生的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得到的赞成票均超过实到会代表的半数。
选举产生的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为序):王西奎、王光芝(女)、匡维武、陈嘉川、周有波、秦梦华、徐同文、傅东良
选举产生的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权、吕基强、刘永健、刘传波、周有波、郭建国、葛铃銮
(二)党委书记、副书记的选举。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候选人由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由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会议应到党委委员8人,实到党委委员8人,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等额选举。
党委书记、副书记选举结果如下(按中共山东省委审批的顺序排列):
书记:徐同文
副书记:陈嘉川、王光芝
(三)纪委书记、副书记的选举。经中共山东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批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候选人由中共山东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批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由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会议应到纪委委员7人,实到纪委委员7人,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等额选举。
纪委书记、副书记选举结果如下:
书记:周有波
副书记:吕基强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还表决通过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选举结果,同意周有波同志任纪委书记,吕基强同志任纪委副书记。
四、大会重要成果
(一)大会选举产生了学校新一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
(二)大会明确了下一步学校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指明了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正确发展方向。大会全面回顾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深入总结了经验,客观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深入总结过去、准确把握规律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五年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将学校发展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会通过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制定了“五年两步走”即“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设成为国家特色品牌”的战略规划,并明确了5年内要实现的主要事业发展指标。
(三)大会强调了围绕事业抓党建,推动了学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会指出,要实现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成为山东省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的目标,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始终坚持围绕事业抓党建,着眼于办学思想创新、岗位事业创新和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的制度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倡导以校为家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内涵厚重、发展协调的高水平工业大学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四)大会统一了思想、凝聚了民心,开启了学校新一轮创业的大幕。学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一致认为,第二次党代会是在学校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学校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意义重大。大会总结的成绩振奋人心,概括的经验和不足弥足珍贵。大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反映了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谋求发展、实现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校上下继续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家纷纷表示,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上来,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困难的勇气,用更加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真抓实干,努力把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各项工作推向新高度,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相信,在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坚定方向,扎实进取,本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一定会早日实现。
特此报告。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
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26日)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正厅级) 齐秀生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学校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方略,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办学规模快速发展,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研实力显著增强,建设了一批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实施了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项目制和契约化为核心的内管理体制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有些工作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是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开好这次党代会,对于在新的起点上认真总结过去,科学规划未来,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代表充分认识开好这次党代会的重要意义,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参加党代会的过程作为加强党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学校献计献策、共谋发展的过程。要按照党章的要求,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认真履行代表义务,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为开好党代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去年以来,中央和省里先后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绘就了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形势下,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好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希望即将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学校党委和纪委,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鼓励引导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和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学校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的发展和定位进行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特点、提高水平,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统筹外延和内涵发展,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要加快融入“蓝黄战略”,积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同志们,省委对学校开好党代会寄予厚望,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对学校开好党代会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我们相信,在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大会一定能够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 努力提升办学能力
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6日)
徐 同 文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我校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学校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动员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抢抓机遇,创新创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办学能力,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2004年7月,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七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办学功能不断完善,优势品牌初步形成
1.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取得空前发展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高峰时期,学校主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办学条件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努力承担发展责任,继续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招生规模,本科专业从35个增加到56个,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14769人扩大到21734人,从以轻工为主的理工学科扩展到涵盖工、理、文、经、管、法、医、艺等学科门类,基本建成了多科性大学的专业结构体系。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9个,二级授权点从10个增加到45个,同时新增1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艺术硕士授权领域。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门类由工学、文学2个学科门类扩展到工学、理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在校研究生从160人扩大到1055人,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整体提升。在此期间,制浆造纸、发酵、食品、玻璃陶瓷等传统学科继续提高水平,在山东省、国家级重点学科领域形成特色品牌基础上,机电、经管、文法、金融、艺术等学科迅速成长,形成了新的生长点。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高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发展。
2.人才培养形成优势品牌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完成的同时,以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志的内涵建设成为办学的核心主线,考生对学校的选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高校之间在生源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竞争使高校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时代。学校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及时将发展重点转入内涵建设。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七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32335人、硕士研究生830人。他们在经济文化建设主战场、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建功立业,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校毕业生秉承扎实、朴实、勤奋、创新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从业领域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校逐步成为被用人单位公认的优秀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省数以千计的企业、事业单位中,我校众多毕业生迅速成长为技术与管理骨干,展现了轻院学子的风采,凸显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独有特色。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被新闻媒体称之为“轻院老总现象”。在已评选的4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我校毕业生占6名,入选人数列全省高校第一位。学校被授予“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3.重点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制浆造纸、皮革、发酵、食品、化工、材料、艺术设计、经管等学科专业实力不断提升,制浆造纸等学科已在全国名列前茅。现有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轻工行业各个领域,多数学科专业在山东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七年来,学校山东省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8个;同时新增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8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和1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以上重点建设平台从2个增加到现在的22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
4.学术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学术卓越计划,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七年来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山东省科研项目35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突破,863、973项目相继落户我校;年科研经费从2004年的26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0余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4件,出版教材、著作299部,发表论文50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00余篇。在国家级成果奖励方面,我校已进入省属高校先进行列。
5.社会科技服务成效显著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牵手政府,对接企业,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与临沂市政府、潍坊市政府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众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宗旨,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成果在生产领域被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山东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牵头组建的百姓生活公益实验室,为百姓食品安全提供检测服务,受到社会好评,被称为“服务百姓的大学”。七年来,学校先后与8个市县(区)、430多家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签订技术合同650余项,合同额2.14亿元,取得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成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
6.顺利实现新校区建设与搬迁
新校区从破土动工至今,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2亿元,建成使用教学设施17.3万㎡,学生生活设施18.1万㎡,教工住宅12.2万㎡,其它配套工程1万㎡,校园绿化面积61.5万㎡;在建图书馆3.1万㎡,将于明年新生入学前投入使用。2006年,学校成功实现了老校区置换,顺利完成了整体搬迁新校区的历史任务,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我校发展的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实现了几代轻院人新校区建设的理想。
学校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齐鲁讲坛,组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弘扬齐鲁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先进单位”和“理论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组织成立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友总会和18个地方校友分会,隆重举办了建校6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凝聚了海内外校友情感,密切了校友和母校的联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绿化工作规划合理,起点高,成效显著,被评为“山东省校园绿化工作先进单位”,整洁、优美、绿树成荫的校园为师生工作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广大师生爱校如家,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以校为荣、以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和爱岗敬业、勇挑重担、奋发成才、干事创业的校园风气已深入人心!
(二)办学能力显著增强,为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高度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广开财源,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办学经费,共争取预算外经费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不到5000万元增加到1.66亿元;纸质图书由82万册增加到187万册,电子图书由42万册增加到126万册;占地面积由327亩增加到230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5.21万㎡增加到75.33万㎡。
2.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坚持并不断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质量工程”实施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七年来,共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山东省精品课程13门;18个项目获山东省以上教研立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4项、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7篇;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由83个增加到256个;3部教材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材,4部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建成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落实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探索并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效果显著。七年来,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在校研究生发表“三大检索”论文350余篇,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七年来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9项,山东省奖励595项。我校在招生工作中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连续6年本科二批招生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00%的高校,被全国招生统一咨询平台评为“最受考生欢迎院校”。
3.学生学习资源建设不断强化
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广泛吸收社会捐赠,通过加大教学投入、与企业、社会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学生学习资源建设不断强化。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实际,扎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学生学习,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在学校办学资金和基础设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教学经费和教学场所,丰富和优化了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有用、有效、先进”的课程,将资源凝聚到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办学的最终平台上来,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正在进行涉及22个专业53个班级2229名学生的课程创新试点建设,为下一步全面推开课程创新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4.国际化办学初具规模
学校制定政策明确国际化办学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努力在开放办学、积极吸纳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提高办学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3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姊妹院校协议,开展国际交换生、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各种实质性合作项目,先后派出近100名教师赴发达国家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加大引智工作力度,聘请2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到校访问讲学,聘请外籍教师50多人次,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先后派出30多名在校学生到英国、加拿大、德国、芬兰等国家留学。
5.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师资队伍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七年来,共有78名教师晋升教授、181名教师晋升副教授、440名教师新聘为讲师;共引进420余名博士、硕士进入教师队伍,有62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聘任两院院士3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聘任海内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79人;建成山东省教学团队5个。学校现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
学校党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教学学术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两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管理、服务水平,实施了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学校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解决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适应学校事业责任重心下移的实际,调整学校二级学院和机关处级机构设置,着力加强二级学院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基层党委13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47个,七年来共发展党员8961名,在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组织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正是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决策与领导,以党员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后勤队伍的不懈奋斗,才使学校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重视和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加强效能监督体系建设,在大规模基本建设、大规模扩大招生、办学资源相对不足、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时期,学校各职能部门、全校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勤俭持家、立党为公,保证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党员、好干部和优秀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有4个基层党组织、5名共产党员和3名党务工作者受到省委和高校工委的表彰。
2.实行事业项目契约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学习借鉴国际品牌大学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市场理念,实施扁平化管理,在新一任期中层换届工作中,顺利实行了主管制和契约化管理,基本实现了目标任务到单位、项目指标到岗位。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新任期全校154个校级主管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41.6%,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76.6%。
坚持岗职分离原则,实行了教学学术岗位新任期聘任工作,建立校聘教授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一批152名校聘教授顺利上岗。
坚持依法治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推进校务公开,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组织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效益优先、经营大学的现代理念加强财务预算与固定资产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扎实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山东省校内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3.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学生会和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重视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及学生会工作开展得扎实活跃,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校团委连续六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团委;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离退休工作多次获得省先进称号。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周边环境与所在地政府的良好关系建设,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平安校园”。
同志们,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学校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七年。在这个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浸透着学校党委、各基层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留下了我们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光辉足迹。在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全校师生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体现出了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党委所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实际的!
七年辉煌成就的取得,凝聚着上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凝聚着社会各界共同的关心支持,凝聚着学校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历届校友、广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党委,向工作在一线的广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向历任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七年的发展历程,学校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遇,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明确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服务学生的办学定位;得益于学校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师生,主动融入市场,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得益于全校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在积极参与改革、进行主体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勇气和爱党爱校、干事创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用更开放的胸怀,更科学的决策,更艰苦的劳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努力实现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党和国家创造一份新的业绩!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是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发展之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更是我校进入提升能力水平、提高质量效益、强化内涵建设为主要任务,进行新一轮创业,努力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市场选择、品牌竞争的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学校本身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成为重要趋势,这在形成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立足区域社会,发挥市场与资源优势,开拓国际视野,创造质量品牌提供了更广阔的办学空间和创业机会。
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虽然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伴随着近十几年来国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学校在办学规模和资源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可以说跟上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与党和国家对高校发展的要求,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这所具有显著传统行业优势大学的迫切需求,与全国同类院校乃至我省同期本科办学的高校相比,与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日益显现出我们在发展中的差距和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学校相对偏窄的专业学科设置、相对不足的先进课程资源和相对较弱的学术科研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需要;二是面对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基础的办学经费、在校生规模、生均办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化解债务负担、努力提高质量效益仍然是学校发展运行的主题,攻坚克难的重点;三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办学,在主动融入与合作中寻找发展机遇、吸纳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应该成为我校创新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的重要战略;四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学术为主线应进一步确立为学校一切办学资源、办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到学校管理运行的始终,成为检验全校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教授卓越学术、学生高端就业、全校服务教学”应真正成为学校办学价值的追求和事业进步的标志;五是正视困难、勇挑重担,全身心投入新一轮创业的责任意识;科学协调、效益优先、改革创新的制度设计;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人人奉献的校园风气;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办学精神应尽快成为全校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学校迎接挑战、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重要基础。这些方面既是我们过去发展中曾经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所面对和需要加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望未来,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今天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厘清思路,直面问题,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昂扬的斗志,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新要求,认真思考我们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肩负的崇高使命,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主动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把学校工作全面推进到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全方位寻求发展机遇、加快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新阶段!
今后五年,学校总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
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前三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以三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为抓手,着力推进以拓展专业方向和创新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内涵发展;针对就业市场新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大战略拓宽办学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新目标,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多数专业形成全省品牌优势,主要学科领域学术科研进入全省前列,科研到位经费成为省内强校,把学校建成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山东骨干大学。
后两年,以提高学术水平与科技研发能力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优势品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并产生一批新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若干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把学校建成国家重要的特色名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制订了“五年两步走”即“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的战略规划。请代表们审议。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吸纳优质资源,提高办学能力;科学规划,推进事业整体协调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事业项目到岗到人;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高端就业为目标追求,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品牌;扎实推进学术卓越计划,以重点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培育、科研到位经费为抓手,建设以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为标志的特色名校;以社会对人才与科技需求、学生对专业与课程需求为依据,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办学空间,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经过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事业发展指标:
——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8000人,研究生达到2000人,外国留学生达到500人;在校生出国留学达到5%;本科生平均录取分数明显高于全省二本平均高考成绩,研究生录取率100%;毕业生考研留学率达到30%,工科类专业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国家500强企业就业率达到10%。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研究生、本科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全面完成专业方向创新与课程体系重构,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职业)方向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等形成系统体系;以二级学院为责任主体,以新兴产业、高端就业岗位为目标,全方位拓展创新专业方向及其核心课程,三年内新增专业方向不少于原本科专业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着眼于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推进创新课程建设,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课程、现代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等新课程占总课程门数和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积极拓宽学科服务领域,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海洋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新增学科领域7个以上;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新增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方向30个以上;新增国际合作研发机构3个以上;充分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智囊团的作用,新设区域行业经济研究院所20个以上;根据社会需求,新上和改造本科专业50个以上;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0个以上;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以上;5个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30个以上达到山东省标准;引进优质资源建立国际合作博士生培养机构,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筹建博士授权单位。
——国家级科研项目超过90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达到300项,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超过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达到100项,年科研到位经费不少于7000万元。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争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各类教师总数达到1700人,师资队伍博士化超过70%,在校非华裔外籍教师达到100人,国家百千万、省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数比“十一五”翻一番,青年学者卓越计划进岗人数200人,学科领军人物超过30人,校聘教授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的人数超过60%,主持省部级有资课题项目达到100%,教授副教授国外留学访学率超过20%,45岁以下管理岗位硕博比100%。
——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进行化解债务工作,将学校负债额度控制在不影响健康发展运行之内,办学效益财务总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5%。资产经营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经营服务类项目实现全额成本返还。通过社会合作、学校投入等形式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亿元,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0万㎡,生均图书达到100册;把造纸博物馆、食品标准资料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专业科技中心;关心师生生活,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生和教师公寓,让师生安居乐业;把学校建成自然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精神追求高尚的高层次园林式校园。
——以项目主管责任制和校聘教授制度为先导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和效益效率优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办学体制,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健康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精神风貌;营造崇尚学术、尊重教师、关爱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贡献多少和服务水平为杠杆调节分配制度,实现事业发展和生活待遇同步增长,职工收入达到省内高校中上游水平。
围绕发展目标,坚持内涵发展,全力推进内涵提升计划的实施;坚持特色发展,强化现有优势品牌的同时,培育新的特色品牌;坚持创新发展,不断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倡创新精神,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在各个事业领域创造项目品牌和岗位品牌;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资源,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保障所有立志成才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支持追求卓越的教师成为领军人物,鼓励爱岗敬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成为专家能手。
围绕发展目标,我们要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岗位目标契约管理,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应办学新目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围绕发展目标,要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学术卓越和创新现代大学制度这三条主线,全力推进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课程与学习资源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卓越学科推进工程、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
以事业目标指标责任体系为依据,建立完善单位、岗位业绩考核与效益评价体系,对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大的单位和岗位、对优质品牌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将事业发展成效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对接,突出效率效益优先的内涵发展理念。同时,建立事业发展责任追究体系,对推诿责任、浮夸渎职、造成浪费损失、贻误发展机会甚至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保证学校发展运行的健康高效。
重视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理论研究,强化学校科学发展、协调推进战略规划工作,探索创建具有优势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高水平工业大学、国家特色名校的发展建设方案,落实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要求,完成大学更名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校建成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国际化办学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的具有良好社会品牌声誉的高水平工业大学。我们的学校必将成为一所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引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创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努力发展师生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全校党员、师生员工学习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新一轮创业的发展大潮中。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科学的办学思想,落实到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发展机制的创新和完成事业任务的措施方法创新上来,把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凝聚到事业发展目标上来,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充分调动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敢于担当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责任。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两级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与各学院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创新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学术卓越计划、国际化办学战略等工作中,尽快形成各自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品牌优势项目,提升内涵,跨越发展,为发展学校事业创造可数可量的工作业绩,用事业发展的成果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
(二)加强组织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动运行体制、工作机制创新。党委中心组要带头认真学习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研究工作领域的先进经验,追求卓越;各级基层党组织要认真结合岗位职责履行、事业项目创新和员工职业素质卓越活动,把直接责任项目完成情况作为是否是好党员和先进组织的标准,把党中央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到我们追求学校各项事业卓越发展上来。
以基层党委、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建立并完善二级学院院务会议制度,完善党内激励和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事业发展的中坚作用。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提升班子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主管责任落实与扩展为主线,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大学经营管理本领,适应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构建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上来。
校聘教授队伍不仅是学校的学术骨干,也是一支重要的干部队伍,代表了学校办学的水平,承担着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要更加重视和加强校聘教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帮助他们敢为人先,争做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要扎实推进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三年内基本实现45岁以下专任教师的博士化和管理服务项目主管的专业化,为学术卓越和管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要实施学术强校计划,完善科研学术奖励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和重要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学术影响大的标志性成果,大幅度提高科研到位经费。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坚持不懈地推进廉政勤政建设,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廉政勤政的表率。要坚决杜绝办学资源的各类浪费现象,加强各项工程的过程审计与项目的督察督办,确保廉政勤政。要继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事业观、利益观,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廉政勤政的相关规定。对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工程招标、招生、学生管理、财务、人事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以及社会合作项目等环节,要加强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监督,确保风清气正的创业环境。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要切实转变作风,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激发其创造精神,维护其权益;要大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之风,克服盲目乐观情绪、骄傲自满思想和固步自封倾向;要大兴勤勉尽责之风,始终保持工作激情,积极主动、勇于担当发展责任,不断超越自我;要大兴团结协作之风,以校为家,坚持全局观念,反对本位主义,形成发展合力。
要高度重视校风、学风和校园文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反对学术腐败,努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爱党爱校、无私奉献和“父母之心,为师之道”的模范行为纳入教师素质建设规范,增强教师队伍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校内外宣传平台,借助思想宣传工作的强大力量,引导和组织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到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创建之中。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事业发展畅通工作渠道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确保稳定的核心作用,积极支持校长依法行政,大胆指挥调度,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和深化扁平化管理体制、项目主管责任制和各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扁平管理-项目落实-督导检查”工作体制,完善“项目提炼-项目通知-协调反馈-督查督办”的运行机制,把学校事业发展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岗位,以此重组责任体系和职责内容,制定指标考核规范,完善指标管理制度。
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完善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畅通工作渠道,充分发挥议事、协调、计划规划及监督、评价作用,完善教授治学、民主治校组织体系。
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办学责任体系,完善“两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体,是学校实现各项事业指标的具体责任者,各学院要主动承担事业责任,努力寻找发展机会,自主创业,建立各自的优势品牌。学校鼓励二级学院解放思想,放开手脚,超越自我,创先争优。全校各系统各单位都要全心全意为二级学院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将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学术卓越、创建特色名校的目标落实到为二级学院服务上。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和处级干部承担着寻找学校发展机遇、建立并实施管理制度、主持落实事业项目、为师生员工服务的艰巨任务,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研究先进理论和有效措施,不断追求卓越,创造岗位品牌。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构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正面宣传,典型引路,大力营造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氛围。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两课”建设等渠道强化教职工干事创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成才的积极性,人人争做创业骨干、成才先锋。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资源的建设,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追求学生高端就业,全面构建先进的、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参照国际同类大学课程设置,完成创新课程内涵建设,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设定国际化的生均图书、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等教学资源配置与高效率利用的效益效率标准,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支持学生发展的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服务、实习实训服务和就业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关注民生,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要高度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学校稳定和师生安全。
要重视和加强党对统战、工会、妇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和广大教职工在学校发展和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领导,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成才报国;积极做好离退休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切实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尊老爱老;形成上下一心,共谋事业发展,师生携手共建美好校园,轻院人就是一家人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六十多年来,几代轻院人经过艰苦不懈的奋斗,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新的重要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有新的作为,要发展新的事业,要开创新的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是全体轻院人的共同梦想,是万千学子和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之所在。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好!
从今年开始,作为我校新一轮创业的开端,学校确定了以内涵发展、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创建特色品牌为主要标志的新的战略目标,学校新一轮的创业已经全面开始!贯彻“三年任期,五年规划”的发展思路,把学校建成山东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我们一定要全力拼搏,轻院的命运就在我们手里!就像《国际歌》里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党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要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国内名校发展规律,大力弘扬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积极承担起学校事业发展的责任,努力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同志们!总结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统一思想、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共同谱写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篇章!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努力为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服务
——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8月26日)
周有波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托,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工作任务向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回顾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纪委在校党委和上级纪检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加大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了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各项工作。
(一)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中央要求统领反腐倡廉工作
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深入开展了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历次中央纪委全会、省纪委全会和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后,学校纪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三会”精神,研究当年学校纪检监察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对纪检监察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督促各部门、单位按照学校纪检监察工作要点,搞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管理,将中央反腐倡廉的新精神、新部署落到实处。
2、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党风廉政建设深入人心
纪委与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相互配合,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校党建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教育作用。七年来,在全校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理想信念、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深入开展了权力观教育、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先后开展了“勤政廉政、科学发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做勤廉表率,促科学发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教育中,积极采取了个人学习、作辅导报告、讲授主题党课、党的基本知识测试、观看影视片、宣传先进典型、召开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纪委组织干部党员集体观看了《欲之祸》等8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依据学校《关于在全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纪委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与长清区检察院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邀请省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杨学军同志和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同志来校作专场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党员干部反腐倡廉、遵纪守法的意识不断增强。
3、不断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力度,以管理促教育
校党委中心组定期学习中央、省委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处级干部每年进行一次述职述廉总结工作,为处级干部建立了廉政档案。在干部管理工作中,采取了年度考核、任中届满考核、民主测评、诫勉谈话、任中届满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党委成员和组织纪监部门先后共开展干部谈话220余人次,开展干部任中届满经济责任审计35人次。认真按照省纪委的要求清理整顿了个人小灵通捆绑单位办公电话问题,使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建立起反腐倡廉规章制度
1、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下发了系列学习文件,组织了专题学习活动,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环节,从源头上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2、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我校《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了分解、细化,重申和明确了各项活动中的责任主体,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层层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认真实施责任制考核,把考核工作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任期目标考核、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核等紧密结合。逐步加强考核力度,采取了组织考核、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方法,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把考核结果记入领导干部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全体干部廉洁自律的觉悟,有效防止了腐败的发生。
3、建立了反腐倡廉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党委历来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先后3次在全校组织开展了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工作,各部门单位已先后把纪检监察审计、办公、人事、财务资产、后勤、基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研究生教育等系列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制定修订规章制度200余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规范了各种办学行为,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
(三)加强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监督,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
学校纪委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把干部选拔任用、人员招聘录用、招生考试录取、物资采购供应、基建维修工程招标结算、各种收费和支出等作为党风廉政重要环节,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
1、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规范程序,采取了民主评议、群众测评、基层组织推荐、任前考察、党委集体研究、纪委参与监督、任前公示等制度。在2004年、2007年和2011年三次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文件规定,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科学选拔和健康成长。
2、在人员招聘录用工作中,采取了公开报名、外校专家命题封题、严格考试环节管理、公平考试、专家面试、课程试讲、专家教师评议投票、纪委参与监督、党委集体研究、录用公示等制度,切实把好人员入口关,不断为学校教职工队伍注入新鲜活力。
3、在职称评聘工作中,采取了公开专业技术岗位数、公开任职条件、公开推荐办法、公开申报人述职、公开申报人的评审材料、公开被推荐申报人员名单等“六公开”措施,采取了校院二级专家委员会评审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使职称评聘工作公平有序开展。
4、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施“阳光工程”,特别是在学校负责的招生考试环节中,采取了外聘专家出题,现场开封抽取试卷、专人监督印卷、监考人员培训上岗、专人密封试卷、集中流水阅卷、纪委全程参与监督、纪监部门面向社会设立公开监督电话等制度,使招生工作严谨、公平、公正,连续7年保持了招生工作零投诉。
5、在物资、图书教材采购工作中,采取了项目报批和公开招标议标制度。7年来共举行工程材料、仪器设备、图书教材及其他物资采购招标280余次,对确保新校区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在基建维修工程中,采取了公开招投标、全程跟踪审计、严格结算审计、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等制度。学校专门成立了基建工程审计领导小组,建立了规范的基建工程审计制度和程序。坚持审查好每一个细节,正确处理了基建工程承建单位提出的争议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维护了学校的利益。7年来共审结基建工程184项,报审金额为7.59亿元,审减额为1.27亿元,审减率为16.73%。审计校内修建工程报审金额625.08万元,审减额为108.53万元,审减率为17.36%。2009年以来,我校认真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重点问题排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自查工作认真,受到了省高校纪工委领导的好评。
7、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取了收费项目报批、财务预算、决算审计、每年向教代会报告财务经费收支情况及经济合同审计等制度。积极做好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学校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开展两次校内收费检查工作,有效杜绝了各种乱收费行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学校三次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立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对全校各部门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与各部门单位签订了治理工作《承诺书》,有效杜绝了“小金库”的蔓延滋生。
(四)做好信访工作,依纪依法办案
认真做好信访受理和案件查处工作,有效维护了学校的稳定。7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48件,接待来电来访群众130余人次,对信访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了妥善处理,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对举报失实的,及时予以澄清,保护了党员和干部的声誉,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总体来看,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是好的,成绩是显著的,标本兼治取得了良好成效,惩防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为保障学校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人才队伍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看到和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学校党委的要求,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党性党风党纪和反腐倡廉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纪检监察队伍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工作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主要认识和工作体会
(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佳切入点,也是纪检监察服务学校发展建设最具体、最有力、最直接的体现。7年来,纪委自觉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学校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促进了学校发展。实践证明,纪检监察工作只有与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相一致,才能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必须坚持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师生员工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明确领导责任是实现党政齐抓共管的核心;协调各方力量,抓工作规划、任务分解、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是纪委工作的重心;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意识,是落实部门各负其责的基本保证;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量源泉。
(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预防
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实践证明,只有把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和防范上,在教育治本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监督制约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惩防体系的源头预防和治本效能。
(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与时俱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途径。7年来,面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全校反腐倡廉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抓重点促全局、抓落实重实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是我校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承担发展责任,探索新的事业领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深入扎实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纪委组织、纪委监督检查、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责任、地位、作用和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意义。纪委工作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发展主体,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觉承担责任,进入主体,不做旁观者;纪委是检查监督主体,保障保证的主线,同时也是建设者、组织者,事业发展的骨干,纪检监察干部要身先士卒,创先争优,在做好职能工作的同时,当好表率,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学校主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经营效益、经济责任相关的新事业领域大量增加,学校纪委的工作必然遇到新的检查监督环节、人事管理制度、资产效益分析等新领域、新事业、新课题,主动探索发展机会,提前建设运行制度、保证事业更快更健康发展,将成为新一届纪委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惩治和预防腐败,教育是前提,是基础。要以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反腐败形势教育和党纪政纪法规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紧密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廉政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利用各种载体,通过以读书思廉、党课讲廉、典型倡廉、案件警廉、氛围促廉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从政教育,使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贴近现实,注重教育实效。
加强对学校重点部门、重点工作、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及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抓住岗位特点,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教育,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作用,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通过广播、电视、校报、网络、宣传栏、形势政策教育、报告会等平台和形式,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办好学校纪检监察网,充分发挥网络教育阵地作用。继续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深入推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发展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财经管理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述学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干部廉政勤政考核制度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项制度的落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在对学校目前制度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制度的宣传,严格按章办事,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新颁布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分解责任,落实任务,同党员领导干部签订新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
继续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我校反腐倡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我校廉政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声誉和环境
党风廉政建设,作风是根本。党员干部推诿塞责、懒惰保守是不廉政不勤政的重要表现。要以党风带校风,以廉政促勤政,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意识,坚定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力和抵制腐败侵蚀能力;牢固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和“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兴干事创业之风;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效益意识,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教学科研第一线和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内容、方式、方法,积极发扬民主,扩大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
深入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开展自查、自评、自纠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设优良党风、政风、教风、学风,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声誉和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对重要领域环节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产生
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是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部位、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把廉政监督和效能监察结合起来,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专职监督与兼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继续加强对中央、省和学校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确保上级和学校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落实;继续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杜绝乱收费现象,保障学校经费合理使用;继续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基建、维修工程、图书教材、大宗物品设备等招投标过程的监督,使学校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继续推进招生“阳光工程”,把好学生入口关,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单位招考录用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保持干部教师队伍健康活力;进一步做好对各种评审、评选、评奖工作的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坚决治理各种学术不正之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做好审计监督工作,促进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为学校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
(五)加强岗位效能监察,促进岗位效能提高
加强勤政建设和岗位效能监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的着力点。要高度重视勤政建设和岗位效能监察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校的岗位效能监察机制,健全岗位效能监察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岗位效能考核机制,深入推进廉政勤政建设,有效提高岗位效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六)进一步做好信访和案件查处工作,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信访和案件查处是密切与群众联系,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的有效手段。认真执行中央关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信访举报案件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处理机制,努力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加强网络举报平台建设。
高度重视信访,认真细心地接待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加强信访分析,做好信访调查,妥善处理信访举报,加大处置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特别重视解决署名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信件,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做好信访工作,认真抓紧抓好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充分发挥信访的联系沟通、信息反馈、监督保障、协调疏导作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重点查办党员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
党风廉政建设,队伍是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和培训,着重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正确履行党章赋予的工作职责。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坚持修身、勤学、敬业、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勤奋工作,严于律己,秉公执纪,树立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认真组织开展纪检监察理论研究。紧紧围绕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重点,结合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开展纪检监察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工作思路、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使我校纪检监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上级纪委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牢记责任、不辱使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建设,为实现和完成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68号)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单位:
刚刚闭幕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领导集体,批准了学校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是学校“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关键是落实。当前,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现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勇于承担责任
大会审议通过的、徐同文同志代表学校党委所作的《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努力提升办学能力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工作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总结了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客观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重点是要学习贯彻好徐同文同志所作的报告。全校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实质,深入研究落实机制与措施,真正让师生员工清楚学校发展目标任务以及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将学校目标和个人责任结合统一到“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具体实践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研究,分解任务,找准工作结合点
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对报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深入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以项目书的形式将发展任务指标全方位落实到部门主管、员工岗位,并配套服务、督办、考核办法,确保落实有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做好大学更名工作,确保更名顺利成功;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学术强校,追求学术卓越;三是推动创新课程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四是推进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学学术管理水平;五是建立学生高端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六是狠抓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创建诚信品牌;七是调整修订“十二五”规划,分解任务指标,落实责任;八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运行机制;九是积极化解学校债务,扎实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十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三、强化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贯彻=学习+研究+落实,要避免重学习、轻研究、少落实的不良倾向,更不能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要以抓落实的实际效果检验学习贯彻的成效,将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过程变为各部门单位以改革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目标,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的过程。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党代会报告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尽快重新调整制定本部门单位三年发展目标项目计划。
四、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营造新风气,塑造新形象
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党代会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讲活动,确保把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学习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学一步,学深学透,切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带领师生员工不断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要利用有效实用的载体,充分发挥校报、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专题,突出宣传重点,大力宣传第二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学校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机制,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落实党代会精神、推动事业发展取得的新业绩、新成就,形成爱岗敬业、勇挑重担、奋发成才、干事创业的校园新风气,塑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对外新形象,营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努力创造学校发展的新优势,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努力奋斗!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关于落实周远清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通知
(鲁轻院字〔2011〕78号)
各部门、单位:
在我校加强内涵提升,努力创办特色名校的关键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原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周远清同志近期专程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兰春、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视察。现将视察情况传达与指示精神落实通知如下:
一、关于视察与指导工作情况
在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周部长一行视察了校园环境、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发酵工程山东省技术中心,审阅了学校“十二五”规划草案,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
在仔细察看教学科研设施,听取学校发展思路后,周部长感到非常高兴,鼓励学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学条件,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提高的历史机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学科专业优势,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在得知学校最近一个时期在国家级奖励、到位科研经费、产学研合作、创新课程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等情况后,周部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学风优良,学校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校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前途一片光明,大有可为。
在听取了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和校长陈嘉川的汇报后,周部长对学校办学及“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进行了具体指导,并提出三点指导意见,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学校品牌形象,增强社会竞争力,办成山东重点、国家重要的大学;二是要依托优势,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拓宽专业面向和服务领域,努力建成多学科大学;三是拓展服务对象。过去单纯为行业服务,今后强调为社会服务,尽快实现学校办学定位的转换。要进一步了解省情市情,研究社会需求,盯准山东省和区域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进程及未来方向,主动参与承担责任使命,寻求地方支持,找准结合点,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视察期间,周部长为学校校聘教授和处级以上干部作了题为《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走向》的专题报告,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中国高校正在经历一场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迈向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三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做强是目标,改革是重点,质量是核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等5个方面。周部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站在国家和世界全局的高度,以开放的视野,描绘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画卷,提出了山东轻工业学院要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学,山东省的骨干大学,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大学,希望学校努力拼搏,尽快实现发展目标。
二、关于指示精神的落实意见
就落实周部长的指示精神,结合省教育厅近期内涵提升计划精神,党委召开专门会议,形成以下落实意见:
一、加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科学制订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内涵提升计划建设实施方案,推动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加快提升我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竞争力,突出优势品牌,以多科性工业大学为目标,把学校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学、山东省的骨干大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大学。
三、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以现有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积极拓展专业面向和服务领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切实加强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四、积极拓展服务对象,从以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为主积极向服务于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转变,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与临沂、潍坊战略合作为突破口,加强与其他地市的全面合作,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好“山东轻工业学院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主动参与并承担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从出口往回找”原则,加大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力度,努力探索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生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六、实施更加开放的办学方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方案,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平台,加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加快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联互授工作进程,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上落实意见,望各部门、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责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将学校发展全面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学校概况与发展规划
学院概况
山东轻工业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6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韵,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谱写了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的华美篇章。
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 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军工部建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8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获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006年成为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9年获准为艺术硕士培养单位。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2300亩,校舍建筑面积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86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学校建有山东教育与科研网济南城域网西部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为西部大学科技园的九所高校提供教育科研网络接入服务。
学科专业及办学规模 学校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轻化与环境工程、商、艺术、食品与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文法、外国语、理、财政与金融、体育与文化产业等14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1404人。现设5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所设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7个门类。有9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有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艺术硕士授权领域,19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素质与结构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方略,建立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791人,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43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另外,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部分教师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
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近年来在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精品课程13门,山东省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近年来,在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二、三等奖9项,山东省奖595项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实施“学科领校”方略,建立了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4个,校企合作山东省技术研发中心8个。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4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4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4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00余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实行“开放活校”方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布赖顿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芬兰埃博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分别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近五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被新闻媒体称之为极富特色的“轻院老总现象”。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山东省轻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已评选的4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我校毕业生占6名,入选人数列全省高校第一位。
学校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崇实尚能”校园文化精神,发挥学科优势,与山东轻工业互动共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山东轻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山东轻工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正在全面推进“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资料截至2011年4月)
2011年学校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大学经营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扎实推进创新课程建设,深化内涵发展,强化重点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抓住和用好重要发展机遇期,实现学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省委部署做好第二次党代会的筹备组织工作,实现党代会凝聚人心、共谋前景的目的。以项目管理为牵引,做好管理岗位职责和目标的设计,完成处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以及其它管理岗位设定与人员的选配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激励管理服务岗位的干部进修学位、参与岗位与业务培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干部作风监管工作,完善干部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干部作风监察工作,促进干部转变作风、提高岗位效能。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理顺学校基层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坚持与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与学校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相结合,围绕建党89周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从政策和经费两个方面,引导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过程教育和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党建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党员信息管理工作达到省属高校先进水平。调整党校校务委员会,研究规范两级党校工作机制,发挥好党校的教育平台作用。
切实抓好反腐倡廉体系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制定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组织人事与纪检监察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规范招投标行为,强化对招生、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校办产业、后勤、信访举报与案件查处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继续深化校务公开,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教代会工作制度和工作机构,强化提案落实督办
措施,稳步推行二级教代会制度。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整合校内宣传资源,着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成就,着力宣传各类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持续宣传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及校风、校训;总结提炼学校的主体形象,启动建设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继续加强“老总现象”、“爱心教育”、“志愿者服务”等文化品牌建设,适时按需制作学校宣传画册、专题片及校报特刊;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建设好大学、全校过日子、重视细节、追求卓越”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全校师生“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五进”工作,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品格教育、校风校训和传统美德教育,以“新世纪论坛”为载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我与学校共发展”主题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体系。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提升学校整体形象目标,以招生工作为主线,积极宣传学校的改革发展成果和办学特色,不断扩大学校整体品牌影响力。做好学校网站建设工作,建立新闻应急管理办法,做好突发新闻事件应急预案。创新校友工作机制,谋划举办校友企业家论坛,汇集社会各界力量加快学校发展。
进一步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和统战工作,加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维护、参与、建设以及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试点工作与重点项目
做好内涵提升与化债试点工作。按照省里提出的内涵提升计划的具体指标,加大工作力度,引入社会需求,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学科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增强社会适应性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水平,进而带动全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认真做好化债工作,促进学校内涵的快速提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做好图书馆复建工程。将图书馆复建工程作为加快学校健康发展的重点项目认真抓好。
启动实施《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教学工作
扎实推进创新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单门课程的建设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工作,优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设置;一手抓创新课程条件建设与实施工作,强化师资、图书、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配置。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出口”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申报开办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实效。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以“挑战杯”、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校园科技文化节等为载体,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制定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开展围绕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等进行的精品项目建设。结合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育。
继续实施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鼓励和引导各教学单位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考核聘用、教学酬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启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工作。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计划,充实教学管理人员。适时安排教学管理干部对省内外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举办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教学秘书和教务处人员分层次业务培训班和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
以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结构为目标,做好招生工作。力争在总计划数比2010年增加的基础上,减少专科计划,增加本科计划。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大研究生教育基本建设和投入力度,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深入开展和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探索研究生访学与交流机制。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着手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推进国际化进程。要把国际化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化带动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好与韩国水原大学合作培养博士项目,继续办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开展留学生招生工作,扩大外籍教师引智力度,启动开设“孔子课堂”的准备工作。
积极扩大成教规模,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继续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和档案建设,启动学报申报科技核心期刊的工作。
四、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科技工作
做好新增一级学科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工作。一要立足长远利益,研究做好学位点建设规划;二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动员协调各方面力量,抓好学位点基础条件建设;三要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建立创新基地,加强新上学位点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四要制定相应办法措施,统筹兼顾学术型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发展,实现均衡发展,同步提高。
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做好科技工作的结构布局。研究制定学校科技开发管理办法和人文社科项目管理办法,出台学校学术期刊分类目录。有效整合学校科技物力资源,重新配置现有科研设备,确保科技资源充分、高效使用。重视培育新生科研力量,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项目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引导。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筹建的调研和筹备工作。
认真组织好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申报和奖励的争取工作。进一步拓展申报渠道,集中优势力量,提升我校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全年争取获10项左右国家级项目资助,各级各类项目经费总额达到1000万元。力争国家级奖励有大突破,争取获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知识产权申报总数达到8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60项。
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科技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动员科研人员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机会。完善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学校与企业两方面为“科技特派员”提供便利。全年力争横向科研到位经费总额达到3000万。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工程。近几年内,通过针对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结合人才引进,使届时45岁以下青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的比例达到100%;45岁以下重要教学辅助岗位和党政管理岗位实现专业硕士化(含在读),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实施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根据重点建设“139”计划实施办法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聘任,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注重团队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团队健康发展。
实施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旨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类出国进修。完善学校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办法,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为期6个月的合作研究,拓宽视野、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中央“千人计划”和山东省“万人计划”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实验室)为载体,从海外引进部分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人才,同时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员比例。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规范、加强和指导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重点学科(实验室)以引进海外博士、博士后、教授为主。
启动以岗位聘任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因需设岗、扁平化管理,加强岗位职责考核与岗位业绩评价,探索建立人员职级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员的择优聘用与合理流动。进一步深化优化岗位设置,实施好校内津贴政策、教学科研奖励政策,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绩效津贴制度,逐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引导教学学术人员潜心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服务人员乐于奉献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局面。
六、学生工作
建立学生工作项目主管制。以“主管制”带动学生工作转型,通过理论研究“项目化”、工作研讨“专题化”、队伍培训“制度化”机制,推进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学工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施优良学风提升工程。制定发布《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修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优良学风项目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展优良学风班级创建活动,积极树立“校园十佳学生”、“自强之星”、就业创业标兵等学习典型,发挥其激励、引导学习作用。完善学风督察机制,对优良学风建设、辅导员听课、学习竞赛活动等项目实施督察,将督察结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确保学风建设实效。
优化学生学习资源,构建学生学习服务体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学习项目“主管制”。完善《辅导员听课管理办法》,开展辅导员“未来职业与今天的学习”主题活动,把服务学生学习深入到宿舍和教室。统筹国家、省和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健全学生学习激励机制,优学优奖;积极发挥院系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助。规范公寓安全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深化文化型和谐公寓建设,拓展社区育人功能,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服务精细化。
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落实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实施办法》,积极引入先进的就业指导资源,办好校内招聘会,拓展社会就业市场,建好就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就业市场,推进共青团“学士后流动站”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启动“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建设工作。组织好职业考试和就业培训活动,做好毕业生预征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国际化、中高端就业。举办“创新与创业”系列讲座,组织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成功人士进校园、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财务及后勤保障工作
加大筹资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筹措办学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进一步调整贷款结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决策机制,加强财务的集中管理,坚决杜绝账外收支和私存私放行为。调整和规范现行分配政策,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
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建设和推进资源管理责任制,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实施公用房产资源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管理,完善和改进学校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制度。深入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全面推进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树立经营后勤的服务理念,由过去管理后勤改变为经营后勤,增强成本意识,效益意识,适应市场需要,全面整合资源,深挖经济增长点。完善后勤服务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规范校内经营服务活动,推进后勤服务项目改制试点,逐步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市场开发。进一步理顺关系、明晰职责,通过优化提高后勤队伍综合素质、规范服务标准、严格奖惩制度三种方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构建科学的后勤质量服务保障和后勤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校园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校园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扩大网络出口宽带,开展校园无线网建设,建立一卡通互联平台。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推动市区职工宿舍区物业化进程,争取年内完成新建和调整住房的房改办证工作。认真做好教职工健康体检工作,稳步推进大学生医保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社区医疗服务。
八、安全稳定工作
全面落实安全和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强综合治理,健全应急管理和处置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保障体系,确保校园平安稳定和谐。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和《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导言
作为山东省造纸、皮革、发酵、食品、陶瓷、玻璃、艺术设计等专业教育的发源地,我校担负着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63年来,学校根植齐鲁大地,培育社会英才,服务地方经济,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较为突出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为学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五年,新跨越,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扣住时代脉搏,遵循现代大学发展规律,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准学校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直面困难,抢抓机遇,敢于突破,追求升华。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担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责任。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建设人民满意的好大学。
建设好大学,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人翁,都是责任人,需要以校为家、倾情付出的奉献精神和自信自强、不断超越的意志品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以自己的不断进步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以自己的不懈努力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贡献力量。众志成城,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
二、发展基础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局面业已经形成。学校办学功能不断完善,办学能力显著增强,优势品牌日渐凸显。学校占地面积由327亩增加到230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5.21万平方米增加到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不足5000万元增加到1.66亿元,纸质图书由82万册增加到187万册。在校生规模从14769人发展到21734人,本科专业从35个发展到5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9个,二级授权点从10个扩大到45个。学科专业从以“轻工”为主的理工学科扩展到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基本建成了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山东省精品课程13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4项。在“挑战杯”、数学建模、创业计划、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5项,山东省奖励609项。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连续6年本科二批招生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00%的高校,被全国招生统一咨询平台评为“最受考生欢迎院校”。毕业生年终综合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任教师达到1139人(硕士以上学位791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20人,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50余人。山东省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8个;新增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8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和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年科研经费从2600万元增加到4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000余篇,先后与8个市县(区)、430多家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签订技术合同650余项,合同额2.14亿元,取得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成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办学经费,共争取预算外经费1.55亿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2亿元,完成了新校区基本建设,成功实现了老校区置换,顺利完成了整体搬迁新校区的历史任务,基本解决了多年来我校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实现了几代轻院人新校区建设的心愿。同时,学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学生管理和服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后勤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高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山东省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十二五”期间,逐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施分类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实施内涵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着重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名校,建立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我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拥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只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跟上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发展效率和质量,就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巩固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加快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进程。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学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学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学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学校相对偏窄的专业学科设置和相对不足的先进课程资源、学术科研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成为山东骨干高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需要。二是面对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基础的办学经费、在校生规模、生均办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化解债务负担、努力提高质量效益仍然是学校发展运行的主题、克坚破难的重点。三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主动融入与合作中寻找发展机遇,吸纳优化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展办学空间,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应该成为我校创新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的重要战略。四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学术为主线应进一步确立为学校一切办学资源、办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到学校管理运行的始终,成为检验全校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教授卓越学术、学生高端就业、全校服务教学”真正成为学校办学价值的追求和事业进步的标志。五是正视困难、勇挑重担,全身心投入进行新一轮创业的责任意识;科学协调、效益优先、改革创新的制度设计;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人人奉献的校园风气;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办学精神应尽快成为全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学校迎接挑战、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重要基础。以上五个方面既是我们过去发展中曾经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发,在全面审视学校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将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校总结发展经验、巩固办学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多发的凸显期。学校不仅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而且面临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办学结构的主动适应性调整以及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战。推进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四、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全面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建设进程。
五、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类型定位:由教学型大学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专业过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六、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坚持走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五年两步走”——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
前三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以三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为抓手,着力推进以拓展专业方向和创新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内涵发展;针对就业市场新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拓宽办学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新目标,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多数专业形成省内品牌优势,主要学科领域学术科研进入全省前列,科研到位经费大幅提升,把我校建设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山东骨干大学。
后两年,以提高学术水平与科技研发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优势品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并产生一批新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若干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把我校建设成国家特色名校。
七、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吸纳优质资源,提高办学能力;科学规划,推进事业整体协调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事业项目到岗到人;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高端就业为目标追求,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扎实推进学术卓越计划,以重点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培育、科研到位经费为抓手,建设以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为标志的特色名校;以社会对人才与科技需求、学生对专业与课程需求为依据,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办学空间,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八、基本原则
坚持内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在主要办学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坚持特色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促发展。突出重点,通过持续支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建设优势学科、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集聚创新团队等方面形成我校特色,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力倡创新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高水平工业大学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开放办学,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放眼世界,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多种资源,实现学校与社会互动发展,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保障所有立志成才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支持追求卓越的教师成为领军人物,鼓励爱岗敬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成为专家能手。
九、主要指标
——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8000人,研究生达到2000人,外国留学生达到500人;在校生出国留学达到5%;本科生平均录取分在全省二本平均分以上,研究生录取率100%;毕业生考研留学率达到30%,世界500强、国家500强企业就业率达到10%。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研究生、本科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全面完成专业方向创新与课程体系重构,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职业)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等形成系统体系;以二级学院为责任主体,以新兴产业、高端就业为目标,全方位拓展创新专业方向及核心课程,三年内新增专业方向不少于原本科专业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着眼于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推进创新课程建设,借鉴引进课程、现代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等新课程占总课程门数和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主动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积极拓宽学科服务领域,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海洋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新增学科领域7个以上;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新增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方向30个以上;新增国际合作研发机构3个以上;充分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智囊团的作用,新设区域行业研究院所20个以上;根据社会需求,新上和改造本科专业50个以上;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0个以上;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以上;5个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30个以上达到山东省标准;引进优质资源建立国际合作博士生培养机构,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筹建博士授权单位。
——国家级科研项目超过90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达到300项,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达到100项,年科研到位经费不少于7000万元。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争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各类教师总数达到1700人,师资队伍博士化超过70%,在校非华裔外籍教师达到100人,国家百千万、突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数比“十一五”翻一番,青年学者卓越计划进岗人数200人,学科领军人物超过30人,校聘教授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的人数超过60%,主持省部级有资课题项目达到100%,教授副教授国外留学访学率超过20%,45岁以下管理岗位硕博比100%。
——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进行化解债务工作,将学校负债额度控制在不影响健康发展运行之内,办学效益财务总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5%。资产经营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经营服务类项目实现全额成本返还。通过社会合作、学校投入等形式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亿元,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米,生均图书达到100册;把造纸博物馆、食品标准资料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专业科技中心;关心师生生活,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生教师公寓,让师生安居乐业;把学校建成自然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精神追求高尚的高层次园林式校园。
——以项目主管责任制和校聘教授制度为先导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和效益效率优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办学体制,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健康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精神风貌;营造崇尚学术,尊重教师,关爱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贡献多少和服务水平为杠杆调节分配制度,实现事业发展和生活待遇同步增长,职工收入达到省内高校中上游水平。
十、战略重点
围绕事业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学术卓越和创新现代大学制度这三条主线,积极推进九大工程,实现内涵发展,建设特色名校。
(一)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适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求,通过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举措,加大投入,着力提高内涵发展水平,强化优势品牌与特色建设,加快提升我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着力推进内涵提升建设。以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实施为契机,全面推进我校内涵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2.加强基本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课程建设,提高办学综合实力。
3.强化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在巩固已有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并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形成品牌,进一步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地位。
4.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以实施岗位目标契约管理、校聘教授制度改革为先导,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制定并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适应现代大学发展需要的各项制度,营造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以分类培养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学术人才等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主线,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1+2+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
2.特色专业建设。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拓展办学服务空间,新建一批社会急需的新专业,逐步淘汰改造“老旧”专业,以适应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需要;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共建工科专业。
3.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创新性、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争取国家级、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骨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新的突破。
(三)课程与学习资源创新工程
按照基础素质课程、工具类课程、专业方向出口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有效性与先进性评价办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水平;整合教学资源,全力推进创新课程建设;主动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山东省优质课程群;强化山东省优秀教材建设;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创新课程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研发,建设特色课程。吸收行业及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参照国内外知名同类大学课程设置,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三类别、多模块”课程体系,创建一批“有用、有效、先进”的新课程。重点建设借鉴引进课程、先进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类型的新课程,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国际先进的核心出口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以打造山东省精品课程为重点,以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3.山东省优质课程群建设和山东省优秀教材建设。重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创新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优质课程群。以学术前沿知识的整合转化和教师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点扶持、开发、遴选在体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新颖的优秀教材,推进山东省优秀教材建设,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教材体系。
4.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推进课程信息化。建立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以及先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体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本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制定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计划项目课题立项、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2.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推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评选奖励研究生优秀导师;完善学位论文抽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加强与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督导制度,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五)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为导向、以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流动配置、激励保障、聘用评价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学术队伍博士化。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力度,到“十二五”末,山东省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有硕士点的学科(艺术类例外),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
2.学术队伍国际化。完善学术队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办法,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攻读学位,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3.高层次人才建设。以中央“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为载体,从海内外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突破关键领域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人才。配合山东省“泰山学者”二期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增设“泰山学者”岗位,争取享受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人员数量有较大增加。
4.创新团队建设。根据重点建设“139”计划实施办法,加强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创造有利于团队带头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团队健康发展。
5.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表彰师德典型,树立师德楷模。
(六)卓越学科推进工程
优化布局,凝练方向,强化特色,分层推进,重点突破,实现学科有序发展,形成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一级学科实现新的突破;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1.强化建设优势学科。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授学术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现有山东省品牌特色重点学科,力争依托现有重点学科,产生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2.扶持新兴和交叉学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根据山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方向的新要求,通过调整学院设置、构建学科间交流平台与交流机制等措施,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大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3.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学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进程,力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方面有大的突破。积极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提高解决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
4.完善学科运行机制。更新学科发展观念,改革学科管理模式,构建学科建设项目运行工作机制,完善学科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科经费管理制度,提高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
(七)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和重大问题,合理部署,整合优势,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增强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在培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百万元及以上级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承接社会重大工程项目和社会发展政策咨询项目的能力有所提高;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显著提升。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奖励、高水平学术专著、论文、授权专利数量明显增加,年科研经费突破7000万元。
1.着力培育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鼓励学科交叉、渗透和联合,拓展研究空间和手段,争取形成和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研究方向;鼓励与国内外有关单位联合申报高水平研究项目;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鼓励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攻关;每年确立3-5个重大项目培育对象,培育1-2项高水平成果。
2.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应用型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企业技术攻关排忧解难,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研究中心的孵化功能,与地方政府搭建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八)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
进一步加强山东省轻工行业产学研联盟建设,组织开展轻工装备、轻工技术、轻工节能环保、农产品深加工等产学研联盟建设示范,牵头组建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研究所,申报国家级技术或行业分中心,与省内外相关大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引进或兼聘企业界高端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若干,积极推进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造服务品牌,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1.发展集群式产学研战略联盟。在总结“齐鲁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山东轻工行业产学研联盟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集群式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抱团创新”,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校企双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着眼点,体现不同类型专业特点,遵循加强能力培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强适应性的原则,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课题研发,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定向培养人才,提供在职人员培训等。
3.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区域性产学研示范基地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申报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分实验室、分中心等。校企联合申报各类省、国家重大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共同申报科技奖励,为后续的平台建设与科技创新提供经费与人力支持。
(九)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工程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强化开放办学意识,丰富国际合作与交流内容,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
1.建立国际交流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增强学校国际影响力。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建立友好学校间的高层定期互访制度,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工作。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和师资培训,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提高师生外语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境外讲学活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国际合作项目;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建设一批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借鉴国际化教育评估机制,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国际教育与科研合作网络,提升学校的国际形象,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引进海外学者、外籍专家来校服务,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企业高管和政府高级官员等来校讲学。引进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界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工作或讲学。引进海外优质课程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增加办学项目。
3.探索建立校、院两级互动的国际化推进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会议,集思广益,与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订具体计划及实施举措,开拓国际合作交流渠道。鼓励并协助各教学单位在校际合作协议的框架下,签订院系间合作协议,建设长期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实行校、院两级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制度,制订相关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合作协议。
十一、发展保障
(一)加强事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条件保障。
1.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创业就业、卓越工程师,高端就业、考研出国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新课程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树立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观,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
2.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实现毕业生高端就业为目标,建立不同类别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规划未来发展,面向基层创业、高端就业、考研出国规划学业学习进程,根据就业选择做好辅导培训等工作,形成实用、有效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3.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体系建设。实施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工程,强化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信息标准和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开放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校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加快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档案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文献保障水平。
5.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文化和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更加完善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高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以美化校园育人环境为突破口,加强校园环境绿化工作。
6.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完善校区功能和结构调整,根据需要增加校舍建筑面积。积极推进图书馆复工建设,确保图书馆2012年秋季交付使用;积极探索学生和教职工宿舍建设及改造途径,改善学生和教职工居住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工程实训设施、图书资料购置力度,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7.提升经费筹措能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开源节流,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努力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以主动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拓宽社会办学资源筹集渠道。
8.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加强校内基建与维修、学科专业建设等各类项目经费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程序和使用效益评估制度,科学决策,加强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性。注重投资效益,引入合理竞争,完善以办学成本核算为基础、效率优先和保证重点为原则的资源配置体系。合理配置房产、设备等办学资源,强化资产管理;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建设,提高利用效能;推行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有偿服务,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利用程度。
9.全面推进校友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在校友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全员参与校友工作新格局;完善校友信息库;协助组织好地方校友会换届工作;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发挥校友在学生就业、产学研合作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筹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进一步推进校友捐赠工作。
10.着力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扎实推进师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加强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
11.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技防、物防等措施。加强安全保密工作,提升保密工作水平。加强校园和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完善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大学制度创新,不断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机制障碍,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中心地位。保障学术权力,维护学生权益。切实转变职能,增强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按照“更新观念、优化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秩序、提高效能、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总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政策与制度体系,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应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推进岗位目标契约管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树立经营理念,根据事业发展设岗位,立足项目设主管,实行扁平化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促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共同创造敢创一流、追求卓越、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2.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框架下的学校资源配置机制;加强目标管理,积极开展学院工作与发展状态评估,健全奖惩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健全学院内部决策程序、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以岗位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科学设置岗位,实施校聘教授制度,完善岗位聘任制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力度。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4.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校区功能布局、机构设置与调整、发展状态分析等研究,建立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学院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统筹协调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面向未来,科学定位,积极谋划,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我校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制定、完善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依法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思路,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培育大学精神。深入研究学校办学历史,继续总结、凝练和升华我校大学精神,营造精诚团结、齐心协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汇聚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师生员工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开展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确定校歌,加强校训、校风、校史教育。按照布局和谐、格调高雅的原则,设计建设校园景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强化品牌宣传力度。加强对学校特色品牌内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加大对学校品牌形象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为载体,制定并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各项制度,构建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决策和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全校师生智慧,形成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合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1.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驾驭全局、办学治校的能力,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按照建设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实干型干部队伍的要求,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拓展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思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建立并完善干部岗位交流制度,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完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工作,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善于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工作的水平和贯彻执行学校党委行政决策的能力。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围绕教学、科研等工作,改进和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拓宽渠道,创新载体,不断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广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3.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求实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推进精益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浮夸和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督,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师生关注热点问题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落实和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完善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载体和手段,加强理想信念、励志成才和生涯规划教育。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等服务,完善学生奖励和资助体系。坚持全员育人,形成育人合力。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打造家访活动品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的新机制,实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融合。
5.聚心聚力聚智谋发展。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提高统战工作水平。发挥各级工会、妇委会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双代会在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服务和凝聚青年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平台,创设环境,做好离退休工作,使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要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背景分析
国家和山东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10年,国家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为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央推出“千人计划”,与此相应,2009年,山东省出台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万人计划”。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水平,学校于2006年、2010年分别出台了《师资队伍建设“139计划”实施办法》、《重点建设“139”计划实施办法》,2005年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暂行办法》。十二五期间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并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工作,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学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成就
目前我校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7%;具有博士学位的26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69.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2.9%。现拥有双聘院士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尽管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但与建设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我校师资队伍与同类高校相比,拥有的大师级人物及政府各类人才工程的获得者在数量上还是偏少。双聘院士形成实质性聘任还需努力;国家级教学名师仍然空白;“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都是外校的,本校的还没有;国务院政府特贴人选、40岁以下杰出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尚需完善。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虽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但尚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相互支持、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保障。
3.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亟待加强。目前,我校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78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占63.8%,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亟待提高。
4.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偏低。虽然从2005年学校出台《高层次人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暂行办法》和落实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国际合作项目以来,我校出国深造的教师数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全校师资队伍中仅有55人出国研修半年以上,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仅为5.4%,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
5.创新团队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目前,学校只有5个山东省教学团队,尚无国家级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还没有进入山东省及以上层面,有的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团队建设尚未组建完善。
以上五方面既是我们过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方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更好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分类管理、分层建设。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互相支持、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按照分类管理、分层建设的原则,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围绕学校重大发展计划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任务,加大力度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等平台建设,形成梯次结构合理、整体优势明显、科研互补性强、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团队,促进一批优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
3.改革创新、制度激励。完善以岗位设置和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机制和薪酬分配方式,建立有利于人才聚集、人才发展、人才评价、人才配置的制度体系。
三、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这一战略目标,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为导向、以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流动配置、激励保障、聘用评价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创新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并产生一批新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为学校早日建成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任务
1.师资规模目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教师总量要保持稳步增长。在三年内学生规模达到26600人(其中研究生达到1300人)、五年内学生规模达到28000人(其中研究生达到2000人)时,专任教师总数三年内达到1400人,五年内达到1700人左右(含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的25%),生师比例控制在18:1之内。
2.职称结构目标。到2015年末,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40%,达到人事制度改革所规定的比例要求。
3.学历结构目标。三年内使专任教师的博士比达到60%,到十二五末使专任教师的博士比达到70%。45岁以下管理岗位硕博比达到100%。
4.学缘结构目标。在不同高校完成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占95%以上。教授、副教授有国外留学、访学经历的三年内达到15%(2011年达7%,2012年达11%,2013年达15%),五年内达到20%。三年内引进和外聘非华裔外籍教师50人(2011年15人,2012年15人,2013年20人),五年内争取达到100人。
5.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三年内争取新增“泰山学者”岗位1~2个;引进“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1~3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人(2011年6人,2012年7人,2013年7人);争取引进或培养山东省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7人(2011年2人,2012年2人,2013年3人);三年内引进或培养国内外专家达到40人,五年争取达到60人;三年内引进或培养学术带头人达到20人,五年内达到30人。
6.创新团队建设目标。2015年末,争取1-2支创新团队达到国内建设水平,5-7支创新团队达到省内建设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建设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由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等四个层次构成的重点建设人才队伍体系。“十二五”期间,学校所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均建设有一支符合人才重点建设计划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在规划和引进人才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引进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创新引进政策和措施,探索岗位合同化与项目任务合同化方式,招聘非编制内人员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建设渠道,建立起由学校编制内骨干教师、编制外聘用制合同教师和项目制聘用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三)实施师资队伍博士化工程
积极争取进人计划,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引进和培养,三年内争取引进博士200人(2011年60人,2012年80人,2013年60人),五年内引进300人。在职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争取三年内达到270人(2011年90人,2012年90人,2013年90人),五年内达到300人。到十二五末,凡设有山东省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学科、有硕士点的学科(艺术类等特殊学科例外),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的比例达到100%。
(四)实施教师培训提升计划
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分类分层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充分利用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的机会,每年尽量多的组织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或在职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和省各类出国进修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培训和进修,拓宽视野、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完善高层次人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办法。三年内国内外培训进修人员争取达到270人(2011年80人,2012年90人,2013年100人)。
(五)实施青年教师卓越学术行动计划
通过支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预支科研引导基金、支持国际学术交流、鼓励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参与教学科研共用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参与图书资料购置等措施,开展青年教师卓越学术行动计划,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校教授队伍的后备军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六)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以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团队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创造有利于团队带头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团队健康发展。
(七)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以中央“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为载体,从海外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突破关键领域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人才,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力争在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上有突破。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学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的十年,必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十年,也是山东轻工业学院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学科建设是关键。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规划的精神,结合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学科建设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学科现状与发展优势
山东轻工业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山东,服务行业,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拥有一批基础厚、实力强的传统优势学科,同时也拥有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山东轻工业学院目前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8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各重点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人才团队,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1139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职务人员520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791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0余项;发表论文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共1000余篇;获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3项,国家级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总体上说,学校学科发展迅速,结构改善,特色鲜明,基本覆盖了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呈现以下明显的发展优势:
1.学科布局的结构优势。山东轻工业学院积极支持发展传统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积极培育特色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构布局,具有学科多样化优势,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及学科进一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学校紧密结合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体现出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学校现有学科结构与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重点发展的轻工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基本具备了为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实力。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和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的广泛合作正向纵深方向发展。
3.潜力强劲的发展优势。学校已具备较好的学科发展基础,显现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树立了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培养出一支以“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轻院精神要求自己的教职工队伍,还形成了一个方向明确、组织得力、团结向上、能凝聚人心的领导集体,加上新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突破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这些构成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把加快教育发展视为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途径,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为学校实现学科发展与科技跨越提供了契机。
从区域经济建设来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化工、轻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山东省支柱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学校优势学科拓展了新空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学校的新兴学科提供了新舞台;“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山东轻工业学院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特色比较鲜明的学科体系,创建了结构比较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构建了符合山东现状的产学研体系,拥有学科布局的结构优势、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潜力强劲的发展优势等三大优势,这些因素都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创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科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发展不均衡。传统的以工为主的学科优势明显,其他学科则相对落后。虽然工学学科有一定优势,但涵盖面仍然较窄,与国家和山东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力、水利、矿业、冶金等重点行业我校鲜有涉及。
2.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部分学院还没有把学科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眼光还只停留在教学层面,学科建设既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
3.各学科的科研方向凝练不够。研究方向分散,通常一个专业有多个研究方向,或者一个人就有几个研究方向,而且经常调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突出优势,形成合力。
4.科研平台的建设还不到位。虽然各类平台的数量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国家级的高水平平台,科研平台的带动作用没有很好的显现,投入不足,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对学科和学术的支撑和带动不够。
5.整体科研队伍比较薄弱。相较于同类别的其他高校,我校的科研人员数量差别比较大,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硕士、博士的数量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更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缺乏,不能很好地承担起支撑、引领学科建设的重任,学校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整体科研经费不足。目前学校的科研经费不足,有代表性的重大横向纵向项目不多,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太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高层次的对内对外交流不足,对我校项目和经费的争取不利,没有经费支持,学科建设与发展就成为空谈。二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互相带动,但我校目前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强化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一步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学科建设总体原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构建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把山东轻工业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学科布局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既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来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还要按照科学研究规律来选择学科方向,体现有限选择的原则。学科建设要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形成为目标,对相近和相关的学科进行优化重组,促进一级学科内部结构的完善。学科布局还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外部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学科建设要以整合学科力量、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优势学科牵头的跨学科研究平台。
2.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学科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积极优化学科结构,注重学科生态建设,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水平;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遴选一批有发展潜质的学科,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潜力学科凸显特色;要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学科集中,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3.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学科特色是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错位发展就是要选择特色学科,在考虑学科的区域适应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判断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特色,既要看其显示度还要关注其影响力;在选择错位发展的学科方向时,既要关注其他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到本校学科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以及学术梯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校企合作,共生共赢。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企业发展需要从学校获得智力和技术支持,而学校也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提供支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知识转移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共同建立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多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生共赢。
5.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校以人兴,业以人立。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是创建一流大学的第一资源,人才因素也是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进、选拔、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创建地方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人才保证。
三、总体目标与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围绕制浆造纸、生物、食品、皮革和玻璃陶瓷等行业,逐步形成以制浆造纸、发酵工程、食品科学、皮革工程、机械电子、高分子物理化学等为主干的学科格局;针对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优化学科结构,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形成“面向社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要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加强建设的传统学科要实现错位式发展,力争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到十二五末,使若干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若干标志性的成果。
(二)具体任务
1.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省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实力,增强其在省内、国内同类学科中的竞争优势,缩小与国际同类学科水平的差距,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十二五”期间,筹建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和技术中心3个。
2.继续支持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以上,5个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重点扶持其中的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山东省重点学科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从校级重点学科中选出5个重点学科筹建山东省重点学科。
3.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突破。十二五期间,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超过9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达到300项,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达到100项,年科研到位经费不少于7000万元。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争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着力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和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山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个,新增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方向30个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
二级学院要谋划好本学院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努力拓展与国家和山东省战略经济发展关联密切的学科和专业,把学科方向凝练到与地方产业特色、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领域;要扬长避短,独辟蹊径,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分析我们的优势和特色,选好突破口;促进学科的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组建跨学科、多层次、高起点的学科群;大力发展制浆造纸、食品发酵、玻璃陶瓷、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机械汽车、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特色学科、交叉学科。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科建设重在队伍建设。学校将继续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各学院要主动出击,作好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着力建设一支勇于创新、求真务实、能带领本学科攀登高峰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学科团队。把培养与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鼓励有条件的重点学科积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学术带头人。
(三)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对学科建设予以大力支持
各二级学院要转变观念,加强引导,认识到高校教师必须搞好科研,不搞科研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具备资格的教师要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级各类项目,提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要深入基层,搞好产学研合作,各学院要与2-3个市、县(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个学科专业要与2家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密切的技术合作;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必要时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四)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把重点学科建设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贡献,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志和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通过明确科研目标,落实科研计划,强化科研支撑,使重点学科不断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方向,冲刺学科前沿,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发展水平。
(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把重点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研究生、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加强重点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优质学科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导师队伍、课程、创新基地和本科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各项建设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效益。
(六)加强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
把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类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位点、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各类基地为重要依托,努力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不断提高重点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的优质化水平。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切实制定与落实重点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计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加强重点学科与世界同类先进学科的交流与实质性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参与和指导重点学科建设,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
(八)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进一步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力量,积极发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学科,大力扶持薄弱学科的发展,建设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九)创新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将学科建设的职责和目标落实到学院、研究所(室)、研究组及学科带头人,并将“人、财、物”的支配使用权直接与职责和目标挂钩。在重点学科中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组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
(十)健全和完善学科评价体系
制定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定期的学科评价、学科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和末期验收评估,以评促建。建立学科滚动建设机制,实行学科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健全学科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山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依据《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现状与发展优势
学科优势决定办学优势。作为山东省造纸、皮革、发酵、食品、艺术设计等专业教育的发源地,我校担负着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些学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山东省重点学科身份的相继确立,逐渐演变成我校的办学优势。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它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特别是山东省经济发展需要,我校结合专业优势与特色,积极调整和增加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五年来,新增专业11个,使我校的专业总数从45个升至56个。其中,工学、理学和文学三个学科门类专业数量分别为26个、10个和7个,占总数的46.4%、17.9%和12.5%,形成了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14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酿酒工程和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于2011年开始招生。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专业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是学校相对偏窄的专业学科设置和相对不足的先进课程资源、学术科研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成为山东骨干高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需要。二是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基础的办学经费、在校生规模、生均办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将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校总结发展经验、巩固办学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多发的凸显期。推进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积极面对挑战,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适应国家及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创新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专业过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对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和重点原则。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优先建设与发展以下专业:能源与节能、国家安全、国际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填补省内空白的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扎实、所在学院及社会能提供配套资金的专业。
4.坚持开放发展原则。坚持开放办学,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一是发展国际一体化专业;二是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项目);三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模式。
5.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是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进我省工业调整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总体目标与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针对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拓宽办学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增设新专业和淘汰改造旧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到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达26000人,专业设置比较齐备,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得到深化。
(二)基本任务
1.新专业建设。到2015年,拟新增本科专业20个,新增本科专业方向180个。突出专业特色,围绕有关能源与节能、国家安全和国际一体化的专业建设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和专业方向。
2.传统专业建设。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坚决淘汰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专业。到2015年淘汰改造旧专业20个左右。
3.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建设。到2015年增加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0个,争取山东财政支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项目5个。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应需要的专业体系,建设好一批特色专业。到2015年,争取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山东省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15个。
5.国际联合办学专业(项目)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的优秀大学生。学校将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通过选择部分专业联合设置国际合作班,实行双方联合授课,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互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争取到2015年国际合作专业(项目)达到15个。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教学基本建设,要从学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切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必须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审议作用;二是校、院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制定专业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三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论证、申报工作和传统专业的改革、改造工作。
(二)加大建设投入
学校增加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额度,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专业建设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投入。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专项管理,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一要加快新增专业建设步伐。对“十二五”期间拟增设的新专业进行专项基本建设,达到新增专业的基本要求;二要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和改造,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三要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到2015年,要通过国家级和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专业群。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以分类培养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学术人才等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主线,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1+2+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实施课程与学习资源创新工程
按照基础素质课程、工具类课程、专业方向出口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研发,建设特色课程,成为国内课程资源最先进有用的大学。吸收行业及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重点建设借鉴引进课程、先进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类型的新课程,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国际先进的核心出口课程,并使创新课程占总课程门数和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推进课程信息化。建立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五)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学校每年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考察拟申报的新专业是否符合国家专业设置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设置的专业是否达到建设标准。通过专业评估使专业的整体结构更加优化,从而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对于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援助,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改革成效不佳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继续完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保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导向性,将质量监控的触角延伸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每个角落;继续推进二级学院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和提高工作,加强指导,狠抓落实,将质量观念渗透到轻院人行动的每个细节中去,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校园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环境是表达校园生态性、地域性、人文性等特征的理想载体与表现形式,也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把学校建设成自然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精神追求高尚的园林式校园,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园建设规划。
一、校园建设现状
(一)已有成就
目前,校园绿化面积51.09万m2(宜绿化面积87万m2),绿化率58.7%,绿化覆盖率达43.6%。乔木总数4万多株,灌木总数16万多株,木本植物品种达到174种,有12种为珍稀植物品种,有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校园绿化标准。校园楼宇林立,绿树成荫,芳草引蝶,显示出学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到位、各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方针,初步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工作,并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被评为济南市花园式单位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其主要成就如下:
1.初步达到了“林中有园、园中有林”的整体效果。利用围墙外绿化带,在围墙内建立了3.4千米的防护林,使其成为校园外围的环行生态绿色屏障。在校园内部,以主次干道、人工湖区、生态区、绿地区为重点,通过种植法桐、银杏、白蜡等乔木以及其他适宜植物,形成与围墙防护林相呼应的内绿化带。点、线、面充分结合,花、草、树、藤立体布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另外,以校内自然形成的沟壑为基础,因型造势,建设了7万多平方米的校园长廊绿化带,成为师生学习、休闲的理想场所。
2.绿化基地建设奠定了园林化校园物质基础。学校通过努力,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苗圃,并根据绿化规划储备了银杏2000多棵,国槐500多棵,紫叶李500多棵等苗木,为校园绿化后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苗圃每年育苗15个品种,6000多棵,其中,每年应用到校园绿化中的苗木1000多棵,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绿化经费。
3.建立了完善的绿化养护系统。学校成立了绿化养护队伍,配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巡视,有效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建设了主要绿地喷灌系统,利用中水灌溉植物,节约了用水量和浇水人工。
4.初步营造了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强调环境育人。对主要道路广场和桥梁进行命名,大环“熙华路”,中环“泰和路”,东西主干道“天一路”;三座桥从东而西分别是“达观桥”、“大成桥”和“致远桥”;主广场为“齐鲁广场”,配以泰山石;广场镶刻“明德励志,崇实尚能”校训;校门背面镶嵌“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校园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校园环境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不能很好的落实。校园绿化规划作为学校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在一定的时期内,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预期性。而在目前的新校区绿化建设中,任意性种植和建设比较突出,没有根据校园特点和具体情况考虑绿化所包含的美学和实用功能。
2.养护管理措施跟不上。植树是三分栽,七分管,从现有的绿化工作看,“重设计施工、轻养护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设计、施工上资金投入充分,而在养护管理上投入不足,这导致校园中前期种植的草坪大量死亡,植物生长不良和缺苗事情常有发生。
3.绿化可持续性发展不足。苗圃缺乏人工和资金的投入,每年育种和扦插的苗木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造成中等规格的苗木缺乏,致使补植工作无法开展。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的方针,按照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事业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自然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精神追求高尚的高层次园林式校园。
(二)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人工湖和河道的自然景色,建设一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环境清新典雅、景观协调得当、人文自然和谐、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通过道路的建设和延伸,构造便利通达的交通网络,将教学区、生活区等建筑组群与园林景点、假山湖面有机连接起来,使之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园林化——进一步营造更加优美和更加舒适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园林化环境。
生态化——充分利用人工湖和河道水面的自然环境,借景校外的山脉,突出山、水自然特色,营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景观体系,使校园绿化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形成生态自然的校园环境。
人文化——梳理校园空间,整合校园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并赋予文化内涵,完善校园内广场、建筑、人文景观等的命名,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展现山东轻工业学院长久办学积累的文化底蕴。
三、规划范围、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范围
济南市规划局划定长清校区红线以内校园。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济南规划局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济规管要西字〔2003〕第5号);山东轻工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图。
(三)规划原则
坚持师法自然。利用自身的环境基地特征,来塑造具有基地特征的校园环境,力图创造山东高校的“长清风格”——林带、水系、湖面、人性化的步行系统、安全便捷的车型道路景观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强调人、环境与建筑的共存互融,创造人性化的,多功能多层次的,丰富舒适的交流空间。
坚持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坚持历史传承。创造一个历史、人文、自然、科技高度融合的综合空间系统和环境。
四、规划功能分区与布局
在维持各功能分区布局结构基础上,确保2012年秋季图书馆的使用。五年内建设5万m2建筑,改善学生和教职工居住条件,对学生宿舍内设施进行更新,达到设施先进,使用方便,充满温馨和人性化的学生生活区。
五、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系统——现已建成道路人车分流,能满足师生日常通行需要,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区之间人流较大,加上自行车很多,造成拥挤。未来结合已有道路、建筑分布、绿化景观等条件,加强校园内部交通联系,完善校园道路系统,增强校园道路可达性,满足校园内人流和车流安全,建设一个畅通、舒适、安全的道路系统。
步行系统——结合校内功能分区和环境绿化,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指导思想,梳理校园步行系统,使之完善畅通。
静态交通——校园内按美观、师生需求的原则,采用水泥彩砖硬化的方式,因地制宜、适量布置,在各功能区附近设置汽车停车场。
六、校舍建设规划
2011年-2015年校舍建设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改造项目
完成长清校区已有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调整和改造建设任务,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需要确定建设的项目;
(二)扩建项目
根据长清校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需要,逐步完善长清校区办学功能的总要求,完成所需要建设的项目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
七、绿地与景观规划
(一)绿地空间规划
以建筑组群为单位,种植乔木为主,辅以灌木和地被植物,营造丰富的园林空间,使园林与建筑互相渗透,形成相容的园林式布局。通过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塑造地形,弥补地势平坦的缺点,建设自然式生态绿地。通过自然式生态绿地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勾勒出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二)景观节点规划
序号 | 景观名称 | 景观地点 | 责任载体 |
1 | 毓秀河水系 | 大成桥两侧 | 后勤处 |
2 | 景观湖 | 图书馆北区域 | 后勤处 |
3 | 轻化园 | 行政楼北、图书馆以东区域 | 轻化学院 |
4 | 绚秋园 | 文科楼北区域 | 艺术学院 |
5 | 机械园 | 第三教学楼以东区域 | 机械学院 |
6 | 理学园 | 中水站和第三餐厅之间区域 | 理学院 |
7 | 日新园 | 公共教学楼附近区域 | 商学院 |
8 | 盈芳园 | 中水站以北区域 | 食工学院 |
9 | 信息园 | 10号、13号学生宿舍楼之间 | 信息学院 |
10 | 电气园 | 4号、5号学生宿舍楼之间 | 电气学院 |
11 | 化工园 | 4号学生宿舍楼北区域 | 化工学院 |
12 | 文体园 | 1号学生宿舍以南区域 | 体育学院 |
13 | 教育园 | 校医院和熙华东路之间区域 | 继续教育学院 |
14 | 文法园 | 图书馆周围区域 | 文法学院 |
15 | 外语园 | 第一餐厅和天一路之间区域 | 外语学院 |
16 | 材料园 | 锅炉房周围区域 | 材料学院 |
景观内涵如下:
毓秀河水系。河道两侧植物已基本栽植完毕,主要是增加海棠和核桃树。计划做好河道的防渗,利用人工水景与自然水景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校园环境。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形成景致,水面与周围的桥、台阶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宜人的环境,为学校师生休憩和学习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场地。
景观湖。景观湖区,已经初步挖出形状,下一步进行堤岸的改造和美化以及湖底防渗工作,构筑完善的水体循环系统;种植色彩多样,层次丰富的花卉苗木;沿湖设置休闲座椅和活动设施,甚至长廊或环湖路等,形成丰富多变的亲水空间,对师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以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结合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环境布置,形成滨水交融的自然园林,成为校园公共空间的灵魂所在。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
轻化园。以微地形上马尼拉草坪为主,四周散布不同高度的植物,重点通过林缘线的高低错落,制造不同的景观结构,重点是草坪西部的柿子树和五角枫树阵,树冠丰满,可以吸引很多学生在此停留。可以考虑马尼拉草坪上栽植部分北海道黄杨,作为草坪的点缀和色彩的反衬。五角枫树阵位于图书馆东侧,由色彩斑斓的枫树林组成,在低视点景观作了地形上的抽象安排,形成对远处自然山景的很好概括,在场地的中心设置舟形种植池,种植枫树。抽象山体和舟形种植池暗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并在场地的林荫下散置雕塑感的座椅,为学生提供学习修读的空间。
绚秋园。重点突出秋色叶树种,已经完成大部分栽植,树种种类多,地形起伏比较大,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两端栽种灌木,形成亲切宜人并且封闭的小广场,北侧有花架和水池,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在凹型区域建设半圆形小空间,相对封闭,设置石凳,形成滞留环境。在南面主山设仿古亭,可仰高楼,突出图书馆的高大,俯瞰广场,体验山之高。
机械园。主要以名贵树种为主,已经栽植朴树、黄刺玫、榉树、小蜡、枫香、七叶树、加拿大黄枫、黄连木、文冠果、灯台树、垂枝榆、流苏、龙珠碧桃等品种,主要加大地面植被和灌木的栽植,可以考虑石楠、胡枝子等灌木,播种草坪,进一步完善植物群落,丰富物种种类。
理学园。作为一个中水站和三食堂之间的缓冲地带,主要目的是隔离作用,栽植以梨树和水杉为主,核桃树和苦楝等乡土树种为辅,围合、隔离、遮蔽以形成不同园林空间。
日新园。教学楼前、后的绿化应充分考虑室内的通风采光。靠近教学楼的阳面可以设花坛,配置矮小灌木或宿根花卉作为基础栽植,高度以不超过窗户为宜。在教学楼10米以外,方可栽植乔木,教学楼东、西两侧可种植水杉等乔木,并结合垂直绿化,以遮挡夏、秋季烈日直晒。两个教学楼中间可以栽植中等乔木,隔开彼此楼上的声音,并在楼周围的树林中设置石凳石桌等方便学生修读。
盈芳园。作为校园内一个重要的节点和教职工住宅区的休闲花园,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设置较多的圆桌、石凳,为师生的休息提供方便。内部道路的设计采用弯曲小径的形式,竖向上引进高差,强调爬坡上坎和峰回路转的感觉,同时空间划分收放有致,并在各个视线节点的位置上布置健身器材、儿童沙池等设施,从而造成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完善景观序列,中间设置下沉绿地,种植大片的牡丹花和芍药。
信息园。处在学生宿舍中间,设计为半开敞的学生休闲空间,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依赖性,使得学生舒缓疲劳,放松身心,恢复精力,才能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植物种植以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为原则,注重生态效益的发挥,乔木以三角枫为主,搭配以大叶女贞,灌木以珍珠梅和榆叶梅为主。
电气园。作为学生宿舍区中心绿地,应是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能让人驻足停留,可在其中漫步的自由,轻松的交流空间。应通过各种景观要素的科学合理组织,形成动态和静态的不同空间,在统一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解决学生对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电气园在空间设计上,增加了花架,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花架前后种植花树,例如海棠等,花架前栽植藤本植物,为学生提供幽雅安静的空间。
化工园。化工园是学生宿舍区的绿地之一,位置非常重要,我们赋予它为记忆的空间和成长的空间,良好的空间设计会成为学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让学生找到当年的回忆,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另外,当生态环境到达一定的标准,校园的空间才算是完美空间。要针对具体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校园的山水化、园林化成为真实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区域种植以樱花为主导品种,五角枫、大叶女贞为骨干树种,连翘为灌木,形成由树木植物分割出来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成为一种相对私密的交流领域。
文体园和教育园。层林,重点是防风固土,为学生提供悠闲的树林,以点带结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
文法园。高校图书馆建筑是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和主体建筑,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其景观风格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氛围。根据本地区、本高校的文化特色,将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融入到图书馆景观设计中,同时必须增强现代意识,使图书馆景观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图书馆的周围以生态遮阴为主,大量种植白蜡和五角枫,适当遮挡一楼的侧面出口和自行车停放区,树木郁郁葱葱,体现图书馆区域的静、幽、雅,避免了绿化只顾观赏性不顾遮阴实用性的缺陷。
外语园。学生食堂作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设计中应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外语园以雪松和银杏为主干树种,辅以大叶女贞和海棠,种植形式活泼,食堂东侧密植五角枫,配以灌木、草地、自由穿插,使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境界。
材料园。作为一个成熟的绿地,已经完成所有植物的栽植,作为一个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过度绿地,该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隔离篮球场和锅炉房对周围的噪音影响。在规划设计中,篮球场南作为一个纯树林,下设座椅等,方便学生驻留。施工初期,树荫比较小,因此下铺草坪,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栾树并不能具有山东大学小树林的冠大遮阴效果,可以考虑换成法桐或者其他冠大的植物。
齐鲁广场和喷泉建设。齐鲁广场以空间的形式组合着图书馆、行政楼、文科楼、实验楼和第三教学楼,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完善齐鲁广场和喷泉建设,计划在2012年秋季随图书馆的完工,广场施工完毕。
(三)主要规划建设目标
1.柳影松风景点。该景点位于学生宿舍区与教职工宿舍区的结合地带,规划将其定位发展用地,我们通空间疏密布置,形成柳影松风的景观感受地带。结合为地形起伏造就优美校园生态景观。在前期也可作为校园绿化的临时景观苗圃。在后期学校发展时,可恢复为建设用地。计划2011年秋季完成。种植以柳树、法桐和雪松为主。
2.独木成林景点。该景点位于中心配电室以西区域,以单独乔木植物构成景观的主景内容,力图表现该种植物的优良品性或特殊的功能作用。计划种植法桐为主,结合现有银杏林和毛白杨,形成季相明显、高大的暖温带落叶林区。
3.具体规划指标。环境死角和管理死角清理率达到96%以上,校园树种增长率达到8%,校园绿化树木总量增长率达到4%,校园绿化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校园储备用地绿化率达到90%,校园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6%,苗木移植成活率达到98%。
(四)特色建筑
正在建设的图书馆在高度和体量上都应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校园内重要的视觉焦点。
八、保障措施
各学院、各协助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学校绿化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建设具有院系特色、反映学院整体性的局部特色景观,并负责建设和管护。利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季相特征、观赏特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景观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在一个时期内总的发展建设的依据,是校园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因此,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在立足于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要求,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加强对校园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校园规划制定以后,责成各相关职能部门分步组织实施。
(二)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校园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要求,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科学设计、充分利用的原则组织实施,健全有关规划、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工程设计、项目招标、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议事程序和规则,维护校园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严肃性,确保校园建设规划得到贯彻和落实。
(三)多方位的筹措建设经费
我校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有数万毕业生走向全国,形成了在一定范围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校友群体,他们始终关注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群体,更想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各院系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群体,使广大校友略尽绵薄,为各学院的园林景观建设做出贡献。通过校友捐建、社会捐助、毕业生捐赠等多种形式,倡导栽植各种“纪念林”、“助学林”、“党员林”、“企业林”等,为校园规划建设做贡献。
文件与规章
学校党政发文统计
文 号 | 文 件 标 题 |
鲁轻院党字〔2011〕1号 | 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硕士化”工程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号 | 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
鲁轻院党字〔2011〕3号 | 关于王培林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 |
鲁轻院党字〔2011〕5号 | 关于杨天梅同志任免职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6号 | 关于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号 | 关于侯德祥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8号 | 关于任民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9号 | 关于杨天梅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0号 | 关于姜洪雷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1号 | 关于王宏早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的推荐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13号 | 关于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4号 | 关于陈军生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5号 | 关于苏华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6号 | 关于刘长生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7号 | 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友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1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助理岗位(科级)、干事岗位及专业岗位上岗实施方案 |
鲁轻院党字〔2011〕19号 | 关于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2011年处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备案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21号 | 关于印发2011年重点工作项目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2号 | 关于公布科级干部任免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3号 | 关于调整学校领导分工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4号 | 关于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5号 | 关于基层党委、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6号 | 关于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27号 |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方案 |
鲁轻院党字〔2011〕28号 |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第二届党委、纪委人事安排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29号 |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纪委人事安排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30号 | 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31号 | 关于原山东银行学校是否参加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32号 | 关于酝酿推荐纪委委员候选人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3号 | 关于做好中共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4号 | 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5号 | 关于做好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6号 | 关于调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7号 | 关于调整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8号 | 关于公布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成员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39号 | 关于调整老年人文体协会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40号 | 关于公布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41号 | 关于推荐杨天梅等11名同志参加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4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干部培训和开展岗位事业创新、员工职业素质卓越活动计划 |
鲁轻院党字〔2011〕43号 | 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 |
鲁轻院党字〔2011〕44号 | 关于王道信、唐宴春两位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45号 | 关于我校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公示情况的汇报 |
鲁轻院党字〔2011〕4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整改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47号 | 关于公布校领导和处级干部工作责任分工与主管项目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48 | 空 |
鲁轻院党字〔2011〕49号 |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纪委委员、副书记人事安排的请示 |
鲁轻院党字〔2011〕50号 | 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慈善工作站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1号 | 关于姜海辉同志挂职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2号 |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实施办法》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3号 | 关于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 |
鲁轻院党字〔2011〕5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方案(试行) |
鲁轻院党字〔2011〕55号 | 关于印发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6号 | 关于田清正同志任职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7号 | 关于谢凤余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8号 | 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59号 |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60号 |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61号 |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62号 |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63号 | 关于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选举结果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64号 | 关于成立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65号 | 关于东校区《关于拟定〈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2011-2013任期助理岗位(科级)上岗实施方案〉的请示》的批复 |
鲁轻院党字〔2011〕66号 | 关于窦同钦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67号 | 关于印发第二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68号 |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69号 | 关于公布部分科级干部任免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0号 | 关于我校2011年度党委成员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71号 | 空 |
鲁轻院党字〔2011〕72号 | 关于聘任党委组织员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离退休工作整改措施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74号 | 关于沙必威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5号 | 关于王朋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6号 | 关于筹备召开我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7号 | 关于公布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党字〔2011〕78号 |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荐提名十三届市政协委员的报告 |
鲁轻院党字〔2011〕79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情况的汇报 |
鲁轻院党字〔2011〕80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出席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情况的汇报 |
鲁轻院党字〔2011〕8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山东省党员领导同志和山东省党内老同志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情况的汇报 |
鲁轻院党字〔2011〕8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暂行办法 2、《处级岗位主管年度绩效和德能勤表现情况表》 |
鲁轻院党字〔2011〕83号 | 关于周立国、张学云两位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号 | 空 |
鲁轻院字 〔2011〕2号 | 关于办理图书馆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化债试点单位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4号 | 关于表彰2010年度档案管理先进个人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5号 | 关于编报2011年部门预算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报送2010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7号 | 关于2010年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8号 | 关于李风章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内涵提升计划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预算安排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1号 | 关于张军玺同志退休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2号 | 关于增加省投资金完成图书馆工程建设问题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3号 | 关于邀请山东省政府领导出席山东轻工业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签字仪式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号 | 关于申请建立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5号 | 关于补办图书馆工程规划许可证免于行政处罚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6号 | 关于增加省投资金完成图书馆工程建设问题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处级机构设置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8号 | 关于双聘院士在我校工作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9号 | 关于张召宁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20号 | 关于王鹏生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2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
鲁轻院字 〔2011〕2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
鲁轻院字 〔2011〕23号 | 关于支持山东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开展工作的报告 2.山东省科协所属团体设立分支机构申报表 3.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负责人备案表 4.山东省科协所属全省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5.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申请表 6.证明 |
鲁轻院字 〔2011〕24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专科教育项目延期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25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专科教育项目延期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26号 | 关于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27号 | 关于聘任王先山同志职务的通知(待定) |
鲁轻院字 〔2011〕2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报送十二五教育规模发展计划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2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优秀毕业生评选工作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30号 | 关于王永国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1号 | 关于宋开宇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2号 |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等改革方案的通知 2.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考核办法 3. 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4.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首次聘任上岗办法 5.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设置方案 |
鲁轻院字 〔2011〕33号 | 关于李民等同志任用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4号 | 关于王国栋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5号 | 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6号 |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管理运行方案》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7号 | 关于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内涵提升计划的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38号 | 关于成立创新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3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科级及项目助理干事岗位设置方案 |
鲁轻院字 〔2011〕40号 | 关于重新申报山东轻工业学院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合作办学收费项目及标准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41号 | 关于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4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本科生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43号 | 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4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启动公租房建设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45号 | 关于聘任周东群同志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46号 | 关于申报2011年高等学校热门专业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4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外语教学实验中心财政专项资金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48号 | 关于公布校聘教授岗位聘任人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4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2008级两名学生提前毕业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5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金融职业学院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51号 | 关于调整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52号 | 关于表彰2010年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5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金融职业学院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54号 | 关于缓缴失业保险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5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刘星萍赴台参加2011年海峡两岸智慧控制与自动化研讨会的请示 4、台湾邀请单位资质证明 |
鲁轻院字 〔2011〕56号 | 关于隋永舜同志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情况的通报 |
鲁轻院字 〔2011〕5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落实张保庆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58号 | 关于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5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落实张保庆同志视察学校有关办学指导意见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60号 | 关于调整我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6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追加2011年补充人员计划的申请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6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图书馆工程复工建设的申请 |
鲁轻院字 〔2011〕63号 | 关于申请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64号 | 关于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65号 | 关于加强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港澳台工作归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
鲁轻院字 〔2011〕6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6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专利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6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6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调整《图书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70号 | 关于调整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组成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7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7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工作量化指标体系(试行) |
鲁轻院字 〔2011〕7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工作特殊奖励暂行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74号 | 关于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7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7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77号 | 关于落实周远清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情况汇报 |
鲁轻院字 〔2011〕78号 | 关于落实周远清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通知 |
鲁轻院字〔2011〕7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创新课程试点单位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8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普通本科学生校际学习交流管理规定(试行) |
鲁轻院字 〔2011〕8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
鲁轻院字 〔2011〕8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8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图书馆选址的申请 |
鲁轻院字 〔2011〕84号 | 关于调整档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85号 | 关于调整各部门、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8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辅导员岗位与责任项目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87号 | 关于授予90名2011届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决议 |
鲁轻院 〔2011〕88号 | 关于追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和调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89号 | 关于印发《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9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临时专项经费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9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报送债务化解规划和申请化债奖励的报告 |
鲁轻院 〔2011〕92号 | 关于对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原副院长李济清经济责任审计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9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更名为山东第一工业大学的申请 |
鲁轻院字 〔2011〕94号 | 关于办理图书馆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9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更名为山东第一工业大学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96号 | 关于申请减免缓缴行政处罚款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97号 | 关于补办图书馆工程规划许可证免于行政处罚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9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2011—2013年) |
鲁轻院字 〔2011〕99号 | 关于成立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0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浦发银行贷款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1号 | 关于补办王海迪等同学报到证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2号 | 关于申报纸浆造纸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丁云桥赴台进修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2011年预算执行进度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05号 | 关于设立发展规划委员会等八个业务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06号 | 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0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校聘教授岗位管理与项目服务的实施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108号 | 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能耗监管平台建设 |
鲁轻院字 〔2011〕109号 | 关于调整山东轻工业学院物业监管委员会成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10号 | 2011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推荐工作实施方案 |
鲁轻院字 〔2011〕11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对2010年骨干学科建设工程验收考评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1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11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成立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1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计调查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15号 |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16号 | 关于授予3933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117号 | 关于成立“黄河三角洲新兴产业研究院”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18号 | 关于编报2012年专项经费预算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19号 | 关于编报2012年部门预算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20号 | 关于申报《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21号 | 关于调整校分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22号 | 关于调整房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23号 | 关于学校饮食管理服务中心管理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12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方案 |
鲁轻院字 〔2011〕12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创办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大学与社会》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26号 | 关于补办殷子明等同学报到证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2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建立社会筹资工作机制的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128号 |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29号 | 关于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30号 |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水电定额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3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公房管理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13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债务化解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33号 | 关于公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34号 | 关于调整我校饮食工作指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35号 | 关于调整我校饮食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3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
鲁轻院字 〔2011〕137号 | 关于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陈述答辩事宜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38号 | 关于上报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届省内特困家庭毕业生名单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3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研究生助管岗位设置方案及管理试行办法 |
鲁轻院字 〔2011〕140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临时专项资金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申请农业银行贷款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2012年编制使用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 专项建设规划 |
鲁轻院字 〔2011〕144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派遣费发放情况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45号 | 关于承办山东省2012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增加教授岗位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47号 | 关于聘任王雪同志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4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 |
鲁轻院字 〔2011〕149号 | 关于补办邱怡筠同学报到证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50号 | 关于调整我校公寓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51号 | 关于表彰2011年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152号 | 关于成立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53号 | 关于成立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5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金融职业学院稳定与发展问题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55号 | 关于推荐我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56号 | 山 东 轻 工 业 学 院 2011年 审 计 工 作 总 结 及 2012 年 审 计 工 作 计 划 |
鲁轻院字 〔2011〕157号 | 关于编报201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请示 |
鲁轻院字 〔2011〕158号 | 关于给予张宁、李帅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159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高等学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工作情况报告 |
鲁轻院字 〔2011〕160号 | 关于报送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的函 |
鲁轻院字 〔2011〕161号 | 关于设立各学院高端就业指导部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6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报送201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申报书的函 |
鲁轻院字 〔2011〕163号 | 关于调整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 |
鲁轻院字 〔2011〕164号 | 关于给予孟令刚、史建海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字 〔2011〕16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教职工考核工作实施意见 |
鲁轻院字 〔2011〕166号 | 关于2010/2011学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奖励的决定 |
鲁轻院党组字〔2011〕1号 | 2011年党委组织工作要点 |
鲁轻院教字〔2011〕1号 | 关于公布我校二〇一〇年教学成果奖项目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2号 | 关于宋昊等同学退学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3号 | 关于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内涵提升计划的方案 |
鲁轻院教字〔2011〕4号 | 关于成立课程设计与评估中心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5号 | 关于进行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6号 | 关于表彰我校第三届教学名师的决定(2010年度) |
鲁轻院教字〔2011〕7号 | 关于调整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8号 | 关于做好2011年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9号 | 关于给予王勇、陈天伟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0号 | 关于公布二○一一届优秀学士学位设计(论文)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11号 | 关于对首批创新课程进行立项建设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2号 | 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第二次选择专业录取结果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13号 | 关于给予江楠、袁昊伟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4号 | 关于做好我校2011年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15号 | 关于颁发二○一一年优秀新生奖学金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6号 | 关于调整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人员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17号 | 关于刘银龙等同学退学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8号 | 关于给予朱轶璇等16名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19号 | 关于进行11/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20号 |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 |
鲁轻院教字〔2011〕21号 | 关于给予孙嘉宾、郝薪云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22号 | 关于给予彭晓颉同学处分的决定 |
鲁轻院教字〔2011〕23号 | 关于公布我校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24号 | 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25号 | 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 |
鲁轻院教字〔2011〕26号 | 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研字〔2011〕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
鲁轻院研字〔2011〕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 |
鲁轻院研字〔2011〕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第三次修订) |
鲁轻院研字〔2011〕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 |
鲁轻院研字〔2011〕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
鲁轻院研字〔2011〕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
鲁轻院研字〔2011〕7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制(修)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
鲁轻院研字〔2011〕8号 | 关于公布2011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跨一级学科兼岗导师 |
鲁轻院研字〔2011〕9号 | 关于公布2011年研究生先优评选获奖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研字〔2011〕10号 | 关于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意见 |
鲁轻院研字〔2011〕11号 | 关于成立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 |
鲁轻院研字〔2011〕12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
鲁轻院人字〔2011〕1号 | 关于表彰二〇一〇年度先进个人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2号 | 关于教学、教辅单位设立系、科研机构、业务部(室)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3号 | 关于公布教学、教辅单位所属系、科研机构、业务部(室)主任(所长)聘任人员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4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首次聘任实施方案 |
鲁轻院人字〔2011〕5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首次校内聘任工勤技能岗位设置及聘任办法 |
鲁轻院人字〔2011〕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管理运行方案 |
鲁轻院人字〔2011〕7号 | 关于公布新成立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8号 | 关于公布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2010年度评审结果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9号 | 关于聘任部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10号 | 关于公布财政与金融学院教学系(部)、研究所等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11号 | 关于公布财政与金融学院教学系(部)、研究所等机构负责人名单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12号 | 关于东校区各系列岗位人员上岗、考核、管理办法及薪酬方案的批复 |
鲁轻院人字〔2011〕13号 |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高等学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度评审结果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14号 | 关于公布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中初级评审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度评审结果的通知 |
鲁轻院人字〔2011〕15号 | 关于确定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 |
鲁轻院学字〔2011〕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
鲁轻院学字〔2011〕2号 | 关于做好2011届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学字〔2011〕3号 | 关于表彰2011年度“校园十佳、百优学生”的决定 |
鲁轻院学字〔2011〕4号 | 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 |
鲁轻院学字〔2011〕5号 | 关于表彰2010∕2011学年“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标兵班”和“三好学生标兵”的决定 |
鲁轻院学字〔2011〕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表彰2011年军训先进个人、先进连队、内务标兵和标兵宿舍的决定 |
鲁轻院学字〔2011〕7号 | 关于表彰2010-2011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自强之星”的决定 |
鲁轻院学字〔2011〕8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建文明校园倡导文明礼仪活动实施方案 |
鲁轻院保字〔2011〕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型活动管理办法 |
鲁轻院保字〔2011〕2号 |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消防重点部位的通知 |
鲁轻院财字〔2011〕1号 | 关于下达2011年度财务预算的通知 |
鲁轻院科字〔2011〕3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表彰二〇一一年度“科技标兵”、“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优秀科研团队”的决定 2.2011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
鲁轻院办字〔2011〕1号 | 关于深入开展“建设好大学、全校过日子、重视细节、追求卓越”讨论活动的通知 |
鲁轻院办字〔2011〕2号 | 关于做好本次处级领导班子换届和处科级干部离任工作交接的通知 |
鲁轻院办字〔2011〕4号 | 关于南校区学生服务管理等问题的通知 |
鲁轻院办字〔2011〕5号 | 关于规范校级项目通知单、督办单运行管理的通知 |
鲁轻院办字〔2011〕6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校级主管离校离岗请假制度 |
鲁轻院办字〔2011〕7号 | 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休息安排的通知 |
鲁轻院纪字〔2011〕1号 | 关于省教育厅纪检组20110664号信访件的调查报告 |
鲁轻院纪字〔2011〕2号 | 2011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
鲁轻院职成字〔2011〕1号 | 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召开2011年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的通知 |
鲁轻院职成字〔2011〕2号 | 关于表彰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先进集体 先进个人的决定 |
鲁轻院职成字〔2011〕3号 | 关于迎接山东省教育厅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 |
鲁轻院资字〔2011〕1号 | 关于在机构调整和干部换届过程中做好资产交接工作的通知 |
鲁轻院工字〔2011〕1号 | 关于评选表彰2009-2010年度先进基层工会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
鲁轻院工字〔2011〕2号 | 关于表彰2009-2010年度先进基层工会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
鲁轻院工字〔2011〕3号 | 关于调整分会设置的通知 |
鲁轻院工字〔2011〕4号 | 关于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的通知 |
鲁轻院工字〔2011〕5号 | 关于工会分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
文件与规章选辑
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
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1号)
各部门、单位:
为了大力加强教学学术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两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管理、服务水平,2011年起,学校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简称“博士化”工程)。即: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使45岁以下专任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博士化;45岁以下管理服务项目主管普遍具有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专业化。此举符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请各部门、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做好组织工作。要结合学校目标要求和本单位未来发展需要,制定本单位“博士化”工程的实施方案,加大引进博士生工作力度,组织、动员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按照工作的专业方向,在职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
二、创造条件,做好推动工作。学校组织、人事、外事等部门要制定政策、加强服务,支持、督促教师和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各单位要在保证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为相关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提供方便,切实解除他们参加学习的后顾之忧。
三、明确责任,做好落实工作。各部门、单位都要明确推进“博士化”工程进程的责任,并将之列为部门、单位的发展指标和主要负责人的项目任务,与年度和任期考核挂钩。
附件: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实施方案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附件:
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实施方案
为尽快实现我校教师队伍普遍具有博士学位,管理服务骨干队伍普遍具有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根据我校《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1.到2014年,通过引进和在职培养,使全校45岁(1966年1月后出生,下同)以下专任教师中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博士化。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的比例达到60%以上。
2.到2014年,45岁以下管理服务项目主管(正、副处级干部)普遍具有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专业化。
二、建设举措
1.从2011年开始,3年内引进博士学位教师200名,优先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和高新技术学科博士。教学、科研岗位不再安排硕士及以下编制内进人计划。
2.支持教师报考和攻读博士研究生。对于国内博士点较少的学科专业,学校适当支持通过留学、与合作单位联合培养等形式攻读学位。积极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制定合同教师、项目教师聘用办法,以解决编制内教师参加学习等原因造成的师资不足问题,并优化教学学术队伍结构。
3.2011年起,博士化要求体现在教学学术岗位职称评聘工作中,将学位加以量化作为职称评聘排序的一项指标依据,2012年评聘教授职务,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2013年评审副教授及以上职务,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下一任期,主要课程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未获博士学位(或在读)者(前一任期内获得国家级科研、教研项目和国家奖励者除外),一般不再聘任教学学术岗位。
4.支持管理干部结合工作需要在职攻读教育学、管理学或其它专业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2011年起,学历学位作为干部岗位竞聘、选拔的一个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优先;下一任期,45岁以下管理服务项目主管(正、副处级干部)一般要具有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
三、在职学位培养形式、报考条件、要求及程序
(一)在职学位培养形式
1.国内统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出国(境)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3.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
(二)教学学术岗位报考博士条件与要求
1.取得硕士学位后在岗工作满一年且年度考核在合格以上。
2.列入所在单位的在职培养计划。
3.报考的学科专业与目前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岗位相一致或相近。
4.报考人员须经所在学院(单位)批准和学校人事处审核。
5.属于山东省重点学科、教学学术创新团队人员优先。
(三)管理服务岗位报考专业学位要求
1.管理服务岗位学位进修一律为在职不脱产。
2.报考的学科专业与目前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相一致或相近。
3.报考人员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和人事处审核,科级以上干部须经组织部审核。
(四)报考程序
1.每学年初,根据本单位学年博士化工程的计划,提出报考申请。
2.填写《山东轻工业学院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批,报送人事处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报名手续。未经学校同意自行报名者,不享受在职攻读学位人员的政策;在服务期以内的按违约处理。
3.报考人员考试录取后与学校签订在职攻读协议。
四、有关管理规定
(一)在职攻读学位
1.教师在职攻读期间,要严格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培养期间,一般不得调整学习专业、时间和形式。如因工作需要确需调整的,须报经学校批准。培养期间教师申请调离学校或辞职等,均按违约处理。
2、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培养期限为4年,学校一般给予1年的脱产期,脱产期间可向学校借支国家人事政策和学校规定的全额工资,并根据考核情况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学成归来并完成服务期后,从学校借支的工资自行冲销,标准培养期限内没有取得学位的,学校将收回借支的工资;另外高级岗位人员并有山东省以上课题或主持创新课程的人员可申请两个聘期的学术休假(两个聘期内不再享受学术休假)。管理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给予三个月和半年的学术休假。
3、学校支持教师争取国家公派或自费出国攻读学位名额,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办学的条件,创造更多的培养机会。
4、学校支持各学院(部)利用各种条件(办培训班、辅导班)帮助教师,提高报考成功率,开办培训、辅导班聘请主讲教师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5、在本办法实施以前的在职攻读人员,继续按照其在职攻读开始时的办法管理。
(二)引进博士
学校对引进45岁以下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学位教师提供以下优惠政策(服务期内):
1、一般情况下提供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
2、根据本人学术水平聘任副教授或教授岗位,按照岗位管理办法管理。
3、根据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情况及个人需要,给予5万元以内的科研启动费。引进协议签署后,由引进博士所在学院写出立项报告,经学校审批同意后,从学校借支,列入科研经费管理。
借支的科研启动费作为申请课题支持费,由引进博士本人3年内到位横向课题经费中返还或按照申请的纵向课题经费按比例冲销,作为学校给予的纵向课题配套经费,省部级课题的冲销比例为1:0.5,国家级课题的冲销比例为1:1。
4、根据需要,学校将引进部分博士人员充实业务管理和辅导员岗位。
五、其他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服务期为五年。
引进博士人员服务期为三年,具体契约要求以合同形式约定。
本办法自2011年1月实施,由组织部、人事处负责解释和修订。
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 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鲁轻院党字〔2011〕2号)
服务学生学习成才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课程、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有用、先进”的课程,是高校服务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牢固确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的办学思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
1、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具有博而精的现代知识体系与国际化素质、扎实的职业训练与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
2、主要任务: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学习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服务学生学习体系,以“父母之心、为师之道”做好学生学习成才服务工作。
3、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学生学习成才和就业服务,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把在校学业完成情况与就业职业水平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具体尺度。
二、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健全服务学生学习体系
遵循“强化配置、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反映当代最新知识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课程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并不断丰富和优化学生学习服务资源和环境资源。
4、构建创新课程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参照发达国家区域高校先进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就业“出口”需要,每个专业设立多个专业方向,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外语、网络信息、基础性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生涯设计等五门骨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按照“有用、有效、先进”和“少学时、多门数、重应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创新。通过“减、并、借、增”措施重构课程内容及载体,进行单门课程的创新,创建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的新课程。广大教师要把自己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世界科技前沿知识及时转化为有效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为所用、学有所值。建立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建立创新课程和学习资源评价制度,依据课程评价和学生选学情况,及时淘汰知识陈旧、与就业职业相关度不高和教学效果差、学生选学率不高的课程。
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积极推行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形态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把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质量观融入课程,使课程从注重知识学习向培养素质能力转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互动式,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学习的价值意义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培养学生珍惜时光、执着追求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际效果,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转化为重点讲授、主体自学、师生互动和实践训练并重的课程方式。
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创新课程建设。首先在不同科类专业进行试点,进而在学校大范围展开,最后在全校全面推广。在此期间,各教学单位、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外大学创新课程建设的经验,认真主动地清理更新现有课程,为构建科学、先进、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5、优化学习资源
引入校外学习资源。启动外聘课程建设,植入国际先进的学习资源,引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保证学生接受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国内外专家、教授主讲的课程。积极挖掘和利用政府、企业、校友等社会教育资源,运用专题讲座、论坛、科技活动、实习实践等形式,聘请社会知名学者、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为学生开设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办学,并利用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平台,为学生配置高层次的职业导师。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网络,满足学生经常化、多样化社会实践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校内学习资源。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满足学生学习和研究需要;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和知识能力转化平台,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提升校园网学习功能,不断扩展先进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实学生职业培训,组织好公务员、选调生、研究生和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考试的培训指导以及求职能力与技巧实训活动;优化图书、网络、教室等学习资源配置,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发挥校内资源服务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健全学习资源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资源的保障机制,把学校有限的资源用到学生学习之中。加大对课程、师资、图书、信息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学习资源的投入力度,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合作共建。按照有利于创新课程教学,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服务,有利于统筹利用各种资源的原则配置资源,把设备和图书等的购置权交给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投入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要以学生课程学习的质和量需要作为资源配置标准,优化配置,满足需要。各部门、各单位要把配置学生优质学习资源作为服务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不断推进社会与国际合作,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6、完善服务机制
实施开放性、国际化办学。积极推进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与国际接轨,强化讲授、学习、研究、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开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国内校际交流,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健全党委领导、主管实施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牢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立足服务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成才意识、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不断探索和完善新时期育人工作新机制。
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育学风、管理抓学风、服务促学风的学风建设机制。
积极开发、科学统筹各类奖助学金,奖先助优,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才、完成学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学业奖励是学校对学生的最高奖励,积极探讨奖学金、助学金管理办法,变学后奖金为奖励优质学习资源。
不断优化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实习基地建设和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和就业导师分工协作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优质就业。
7、营造育人环境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活动,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和学习气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有轻院特色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积极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和学术讲座;强化校园网建设,扩展网络学习服务资源,使校园网建设成为引导学生学习成才的新载体和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注重对校区的合理规划、绿化和美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推进文化型和谐公寓建设,使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和谐家园;加强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沟通,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按照设置项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的项目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项目意识、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服务学生学习的各项工作分工到位,责任到人。
9、教师是服务学生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践行父母之心、为师之道,坚持教书育人一岗双责,树立学生职业需要才是自己职业价值的唯一依据的思想。要主动为学生着想,全力以赴将最新、最先进、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坚决去除那些过时、陈旧、不先进、与学生就业职业关系不密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履行好教学和学生学业导师、职业导师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构建“有用、有效、先进”的创新课程,提供并指导学生主动寻求先进的学习资源;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最佳效果。发挥教师引领和课堂育人主导作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解疑释惑、培育美德,引导创新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
10、辅导员和全体学生工作人员要以父母之心、老师之责对待学生,以精细化的服务服务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围绕服务学生学习,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拓展素质和能力。开展辅导员听课与评课工作,积极参与创新课程建设。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做好重点学生的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加强学工人员业务培训,完善服务学生学习成才的学生工作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不给学生虚度学习时光的机会、不给学生逃避学习的理由。
11、教学和教辅单位要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课程资源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开发机制和学习资源保障机制,为学生学习提供“有用、有效、先进”的优质学习资源,积极参与服务资源和环境资源建设。积极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督导,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按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按课程体系确定各门课程和要素,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消费课程和利用学习资源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
12、全校管理服务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明确学生是学校的一切,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学习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无论何种岗位、哪种工作项目都要立足服务学生学习,确立服务定位和岗位职责,自觉主动为学生学习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营造服务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13、学生是学校服务学生学习的最终载体,全校大学生、研究生要深刻理解学校关于服务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办学定位,树立主体学习成才和主动消费大学教育资源、完成学业、为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的意识,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学生会、学院班级、学生干部都要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制定制度机制、创新工作定位、承担内涵主体工作责任,每个学生都要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学年学习计划,将学习成才落实到自己的大学生涯的每一阶段。
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建设一所好大学、特色大学和品牌大学而奋斗。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
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
(鲁轻院党字〔2011〕4号)
2008-2010处级领导干部任期已满,已到换届时间。为了配好班子、选好干部,以全面实现提升办学层次、提高管理效益、加强品牌建设的学校新一任期发展任务和目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2013任期工作计划,明晰事业指标,确定项目任务,形成管理岗位,选拔适用干部,实现扁平管理、契约上岗、指标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建立适合干部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重品行、讲责任、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岗位设置及基本原则
(一)岗位设置
高级管理岗位为承担学校事业发展项目任务的主管岗位,包括处级领导岗位和按同级管理的业务岗位。本次处级领导岗位设置有正处级岗位、副处级岗位两类,正处级上岗人员应承担起事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和领导建设任务,副处级上岗人员要成为项目建设与管理主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学校事业发展任务目标设置岗位,以胜任岗位素质能力选聘人才,以责任意识与工作业绩为基本选用依据。
坚持党管干部,自愿报岗,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创业做事,胜任为本。
坚持发展事业为目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学术管理服务为重心,提倡长期一岗任职的岗位交流,鼓励干部多岗锻炼,注意发挥管理业务优势。
三、各级岗位任职资格
(一)正处级岗位
1.上一任期担任正处级职务,年龄55岁以下(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以下计算相同);
2.上一任期担任副处级职务满两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55岁以下(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副处级岗位
1.上一任期担任副处级职务,年龄55岁以下(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上一任期担任正科级职务,且任职满三年,年龄55岁以下(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干部档案身份;
3.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且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学术管理工作满1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年龄50岁以下(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
3月10日,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大会,公布高级管理岗位(处级)设置、上岗实施方案,对现有正副处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对副处级干部进行民主推荐。
(二)正处级岗位竞聘与聘任
1.填报志愿、递交竞聘报告,资格审查(3月10日-13日)。竞聘报告(针对第一志愿)字数要求2000字以内,电子版发邮件至zuzhibu@spu.edu.cn,纸质报告个人签名后交组织部办公室。
2.志愿调整(3月14日)。咨询落实岗位志愿情况,可申请志愿调整(限两个志愿中的一个),如果调整第一志愿,需针对志愿提交新的竞聘报告。
3.民主推荐。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报岗情况征求推荐意见。
4.酝酿、考察。考察时要书面征求校纪委的意见,涉及提拔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进行考察。
5.党委研究确定拟任人选,报上级备案。
6.公示。
7.签约、发文聘任。
(三)副处级岗位竞聘与聘任
1.填报志愿、递交竞聘报告,资格审查(3月23日-25日)。竞聘报告(针对第一志愿)字数要求2000字以内,电子版发邮件至zuzhibu@spu.edu.cn,纸质报告个人签名后交组织部办公室。
2.志愿调整(3月28日)。咨询落实岗位志愿情况,可申请志愿调整(限两个志愿中的一个),如果调整第一志愿,需针对志愿提交新的竞聘报告。
3.民主推荐。
4.酝酿、考察。考察时要书面征求校纪委的意见,涉及提拔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进行考察。
5.党委研究确定拟任人选,报上级备案。
6.公示。
7.签约、发文聘任。
五、有关规定和政策
(一)处级干部年龄达到55岁者(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不再聘任处级领导岗位。
1.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可选择竞聘教学学术岗位,按教学学术岗位管理。
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或不选择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可竞聘专业岗位,如学生辅导员、教学督导员或学校新设置其它专业岗位。学生辅导员由学生处定岗管理,教学督导员由教务处定岗管理,其它专业岗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并由相关部门定岗管理。以上岗位管理按责任与业务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3.年满58岁(1952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处级干部可选择继续竞聘业务岗位,也可选择离岗。离岗工资按100%发放,并参加薪级工资正常晋升。
4.之前因年龄原因改任调研员的,本次按以上办法执行。
(二)凡申报党内、团内岗位的,需符合《党章》、《团章》等有关文件规定的条件。
专业性要求高的岗位必须具备履行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业务方面的基本条件。
(三)2008-2010三年考核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有不合格情况者,不具备申报同级及以上岗位资格。
申报较前一任期低一职级岗位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同等条件下优先。
(四)处级干部竞聘低级岗位,按照该岗位管理,保留原职级档案工资;在全部岗位调整规定时间内未申报岗位,或不服从组织安排岗位,或任期内提出离岗申请的,均视为放弃岗位。原有干部职级只作档案记载,不再进行相应岗位管理。
(五)处级领导岗位实行任期管理,任期为三年,自上岗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
(六)以上年龄任职时间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干部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以“三龄一历”审核结果为准。
六、组织领导
(一)干部换届工作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党总支(分党委)、直属党支部和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宣传和组织,努力形成共担责任、凝聚人心、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勇担责任、积极创业、追求卓越成为干部在新任期的共识。倡导没有担任过教学单位领导职位的管理、服务部门干部到教学一线单位任职,鼓励拥有丰富基层管理经验、有较强管理能力和服务精神的教学学术管理干部到机关和服务机构任职,以发挥不同岗位工作优势,推进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干部换届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全体干部要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服从组织的统一调配,干部调整期间,在贯彻落实党委换届工作各项要求的同时,要坚守工作岗位,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现各部门、单位一把手要全程负责、扎实做好换届期间相关人员和所属岗位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当前工作出现问题、失误,造成不良影响者,上岗一票否决。
(三)干部换届工作要严格程序,遵守纪律,加强监督。应聘人员不准搞跑官要官、找人或代人说情等非组织活动;工作人员要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不跑风漏气。党委职能部门、学校纪委监察部门要对换届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对渎职和违规违纪人员实行上岗一票否决,并严肃查处。
本方案未尽事宜,由党委研究确定,组织部负责解释。
附件:1、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机构及处级岗位设置方案(要略吗)
2、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干部任职志愿申报表(略)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附件1
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机构及处级岗位设置方案
一、党政管理部门
序号 | 机构名称 | 正处级岗位 | 副处级岗位 | 备 注 | ||
职务名称 | 职数 | 职务名称 | 职数 | |||
1 | 学院办公室 | 主任 | 1 | 副主任 | 3 |
|
2 | 党委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 | 部长 | 1 | 副部长 | 1 |
|
副部长、党校副校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 | 1 | |||||
3 | 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 部长 | 1 | 副部长 | 2 |
|
4 | 纪委、监察处(法律事务办公室) | 副书记、处长 | 1 | 副处长、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 | 1 |
|
5 | 离退休工作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6 | 学生工作部(处) 、武装部 | 部(处)长 | 1 | 副部(处)长 | 3 |
|
7 | 团委 | 书记 | 1 | 副书记 | 1 |
|
8 | 保卫部(处) | 部(处)长 | 1 | 副部(处)长 | 2 |
|
9 | 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 | 工会主席 | 1 | 工会副主席兼妇委会主任 | 1 |
|
10 | 人事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11 | 教务处(招生办公室)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招生办公室主任、副处长 | 1 | |||||
12 |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 | 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 1 | 副处长 | 3 | 1名副处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1名副处长兼社科办公室主任 |
13 | 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 | 处长、学位办公室主任 | 1 | 副处长 | 2 |
|
14 | 计划财务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15 | 国有资产管理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16 | 后勤管理处、校医院 | 党总支书记 | 1 | 副处长 | 4 | 1名副处长兼校医院院长 |
处长 | 1 | |||||
17 | 基建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18 | 审计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1 |
|
19 | 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 | 处长 | 1 | 副处长 | 2 |
|
20 | 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 处长、主任 | 1 | 副处长、副主任 | 1 |
|
21 |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 处长 | 1 | 副处长 | 1 |
|
| 合计 |
| 24 |
| 40 |
|
二、教学辅助和服务部门
序号 | 机构名称 | 正处级岗位 | 副处级岗位 | 备 注 | ||
职务名称 | 职数 | 职务名称 | 职数 | |||
1 | 图书馆、档案馆 | 党总支书记 | 1 | 图书馆副馆长 | 2 |
|
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 | 1 | 档案馆副馆长 | 1 | |||
2 | 网络中心 | 主任 | 1 | 副主任 | 1 |
|
3 | 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 | 主任 | 1 | 副主任 | 2 |
|
| 合计 |
| 4 |
| 6 |
|
三、教学单位
序号 | 机构名称 | 正处级岗位 | 副处级岗位 | 备 注 | ||
职务名称 | 职数 | 职务名称 | 职数 | |||
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2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3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
| 实验室副主任 | 1 | |||
4 | 商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5 | 艺术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6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7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9 | 信息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10 | 文法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11 | 外国语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12 | 理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13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党委书记 | 1 | 党委副书记 | 1 |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14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 党总支书记 | 1 | 副院长 | 2 |
|
院长 | 1 | |||||
15 | 继续教育学院 | 院长 | 1 | 副院长 | 2 |
|
| 合计 |
| 29 |
| 44 |
|
注:各岗位负责项目及主要工作任务和指标发布到党委组织部网站上,供报岗时参考。
关于印发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的通知
(鲁轻院党字〔2011〕55号)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单位: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践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推进以创新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办学、品牌创建等为重点的内涵提升计划建设工程,突破学术、突破国际化课程、突破管理效益,为实现山东省特色名校、山东省骨干大学、国家重要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经研究,现将2011—2013年学校事业发展核心指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部门、各单位在任期内要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以完成和落实各项指标任务为抓手,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将学校事业发展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岗位,统筹目标管理、项目管理、责任管理,确保各项指标的如期实现,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家长、社会满意的高质量品牌大学。
特此通知。
附件: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试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附件: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试行)
项目 | 指标 | 说明 | |
Ⅰ.扩大办学规模 | |||
全日制在校生 | 26600人 | ——持续发展全日制本科生规模;加快发展全日制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 ——积极拓展国外留学生和国际互换与留学生规模(有条件的专业每年招收国外留学生3人以上,互换与留学生不低于在校生的5%); ——持续增长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规模 | |
其中:本专科生 | 25000人 | ||
研究生 | 1300人 | ||
专业硕士 | 3000人 | ||
国外留学生 | 300人 | ||
国际互换与留学 | |||
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 | 10000人 | ||
Ⅱ.拓宽学科专业领域 | |||
(一)筹建二级学院 |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拓宽办学领域,筹建能源与动力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 | ||
新建二级学院 | 3个 | ||
(二)新增学科领域 | ——新增区域经济、清洁能源等学科领域;每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新增研究方向2个以上; ——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原则上每个学科新增研究方向2个左右; | ||
新增学科 | 5个 | ||
新增学科研究方向 | 20个 | ||
(三)新增本科专业 | ——平均每个学院新上本科专业1-2个;每个专业新增专业出口方向2-3个; ——平均每个学院至少1个国际合作专业,1个校企合作共建工科专业; ——积极增加专业学位类别; 拓宽学科专业门类,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 ||
新上本科专业 | 20个 | ||
新增本科专业方向 | 150个 | ||
国际合作专业 | 14个 | ||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 | 14个 | ||
(四)新增专业学位类别 | |||
新增专业学位类别 | 2个 | ||
Ⅲ.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 | |||
(一)重点科研平台建设 | ——优势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按有关标准筹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含与企业合作等); ——有条件的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成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 ——有条件的和已确定招收研究生尚未评为山东省重点的一级学科按山东省标准建设;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建设,包括学术研究中心,工程与技术中心,合作研究生培养机构等 | ||
筹建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 | 5个 | ||
新增山东省重点学科 | 6个 | ||
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 7个 | ||
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筹建 | 15个 | ||
新增山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5个 | ||
新增国际合作研发机构 | 2-3个 | ||
(二)学位授权单位建设 | ——积极争取成为筹建博士授权单位; ——建设国际合作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或分校(国际学院); ——以拓展新学科领域为重点,积极增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
筹建博士授权单位 | 筹建单位 | ||
博士联合培养机构 | 1-2个 | ||
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3个 | ||
(三)科研水平 | ——国家级科研奖励有较大突破;承担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至少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均不低于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平均不低于10项;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不低于1400篇; ——年均到位科研经费不低于5000万,其中纵向到位经费年均不低于1000万 | ||
国家级科研奖励 | 3项 | ||
省部级科研奖励 | 45项 | ||
国家级科研项目 | 30项 | ||
省部级科研项目 | 150项 | ||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 1400篇 | ||
累计到位科研经费 | 1.5亿 | ||
其中:纵向经费 | 0.3亿 | ||
横向经费 | 1.2亿 | ||
人均到位经费 | 12.5万 | ||
|
|
| |
(四)教学水平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突破; ——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比前三年翻番; ——每个本科专业方向2-3门创新核心出口课程; ——每年争取创建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争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达到12项; | |
国家级教学成果 | 1项 | ||
山东省教学成果奖 | 10项 |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2部 | ||
山东省优秀教材 | 6部 | ||
山东省以上教研立项 | 20项 | ||
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 | 3个 | ||
新增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 | 6个 | ||
山东省优质课程群 | 6个 | ||
创新核心出口课程 | 300门 | ||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 | 3门 | ||
新增山东省精品课程 | 10门 | ||
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2个 | ||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 22项 | ||
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 12项 | ||
(五)教学改革 |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构全校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创新课程规范、题库、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现代信息检索与外语全校统一课程教学平台; ——结合高端就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教学模式,制定规范,着力压缩课堂灌输式教学时数,增加讨论式教学时数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讲授教学时数控制在40%以内; | ||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 完成实施 | ||
创新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 制定实施 | ||
信息与外语工具课程平台 | 建成使用 | ||
教学模式改革 | 完成运行 | ||
(六)队伍素质与水平 | ——教师总数满足生师比18:1(含合同制): ——山东省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均配备学科领军人物; ——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百千万、突贡专家、政府特贴、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比前三年翻一番; ——新进博士以补充新增学科和新增学科方向专业教师为主; ——聘请非华裔外籍教师不低于50人,其中,语言类10人,非语言类40人。原则上每个学院2012年新学期初平均不少于1人,2013年2∕3的本科专业均配备外籍教师 非语言类外籍教师每人开设1门外籍课程,参加1项科研课题并参与创新课程建设和二级学院实务管理; ——实现45岁以下管理人员专业化
| ||
教师总数 | 1400人 | ||
博士比 | 60% | ||
引进博士 | 200人 | ||
培养博士 | 270人 | ||
引进培养国内外专家 | 40人 | ||
学科领军人物 | 20人 | ||
新增突贡专家等 | 20人 | ||
教授副教授国外留学访学 | 15% | ||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 300人次 | ||
新增学会、行业(产业)协会理事会员等 | 60人 | ||
非华裔外籍教师 | 50人 | ||
校聘教授履职优秀率 | 30% | ||
青年学者卓越计划进岗人数 | 100人 | ||
45岁以下管理人员硕博比(含在读) | 100% | ||
Ⅳ.提高招生与人才培养质量 | |||
普通本科第一志愿上线率 | 120% | ——网上签约率理工科75%,文科60%
| |
普通本科报到率 | 98% | ||
普通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 | 150% | ||
普通研究生录取率 | 100% | ||
初次就业率 | 93% | ||
网上签约率 | 70% | ||
世界500强国家500强就业率 | 6% | ||
考研率 | 25% | ||
出国留学率 | 3% | ||
Ⅴ.扩大办学资源与改善办学条件 | |||
(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学校当年投入不低于1600万元,或当年生均不低于800元; ——校级合作吸纳社会投入三年不低于500万元; ——二级学院争取社会投入三年不低于1000万元,或各二级学院三年争取社会投入生均不低于500元(按2013年学生数测算); | ||
新增教科仪器设备值 | 6.3千万 | ||
其中:学校投入 | 4.8千万 | ||
校级合作社会投入 | 0.5千万 | ||
院级合作社会投入 | 1.0千万 | ||
(二)校舍建筑面积 | ——社会合作共建共享校舍建筑面积(含实验、培训中心、学生宿舍等)4万平米 | ||
新增校舍建筑面积 | 7.1万㎡ | ||
其中:新增图书馆建筑面积 | 3.1万㎡ | ||
合作共建校舍建筑面积 | 4万㎡ | ||
(三)学习共享资源 | ——生均纸质图书不低于90册; ——平均每个学院资料室图书资料不低于1万册,其中文科可用地方资料抵书籍,理科可用社会投入设备值抵书籍值; ——生均阅览室座位数达到0.2个; ——挖掘资源新增教室座位数2千个,新建教室座位数3千个,争取生均教室座位数达到1.3个 | ||
新增纸质图书(资料) | 110万册 | ||
其中:学校投入 | 40万册 | ||
社会共享与捐赠 | 55万册 | ||
二级学院自建资料室 | 15万册 | ||
阅览室座位数 | 5000个 | ||
新增教室座位数 | 5000个 | ||
(四)其他资源与条件建设 | ——实现主图书馆全开放; ——建设全国知名、自然人文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的园林式校园; ——以纸样收藏为突破口,建设造纸博物馆; ——建设国家食品标准专业图书馆,创建《国家食品标准与检验》杂志; ——创建文科学报 | ||
校园园林化 | 100% | ||
开放式主图书馆 | 全开放 | ||
造纸博物馆 | 收藏 | ||
国家食品标准专业图书馆 | 建设 | ||
《国家食品标准与检验》杂志 | 创建 | ||
文科学报 | 创建 | ||
Ⅵ.提高办学效益 | |||
财务总收入年增长 | 14.5% | ——制定资产经营市场化管理方案并2011年实施; ——制定社会经营单位全成本经营效益方案,食堂、校医院、工程中心、学生公寓服务性承包单位等今年开始实现校发人员工资、津贴及耗能费等全额成本返还且逐年增加效益; ——以科研成本收回校聘教授工资津贴等为目标,制定方案并2011年实施; ——校产房屋出租、职工住宅物业等资产经营实现市场化管理 | |
其中:收缴学费率 | 99.5% | ||
省财政专项 | 1050万元 | ||
非财政上级专项 | 4600万元 | ||
争取化债资金 | 1亿元 | ||
继续教育效益 | 1400万元 | ||
校友捐助等基金 | 1000万元 | ||
校办产业创收 | 120万元 | ||
资产经营 | 制定方案并2011年实施 | ||
科研成本回收 | |||
社会经营单位效益 | |||
Ⅶ.构建品牌宣传平台 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 |||
大学管理会议(论坛) | 9次 | ——参加或组织国家级(含国际)大学管理会议论坛; ——建立国家级媒体宣传平台系统体系。每年在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和高等教育研究等媒体各发表理论文章或音像平均>1篇(次);山东省媒体深度报道年均>20篇(次); ——围绕专业、学科、二级学院等品牌,建设系统化省内外宣传平台(含招生、推介毕业生、科技社会服务等) | |
承办国际会议 | 3次 | ||
国家级媒体宣传 | 15篇 | ||
山东省媒体深度报道 | 60篇 | ||
省内外宣传 | 系统化 |
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暂行办法
(鲁轻院党字〔2011〕82号)
为全面考核评价我校处级岗位主管(简称主管,下同)职责任务、工作项目(指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契约管理和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岗位考核体系,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原则
考核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原则,分类、分层考核原则,完成项目(指标)情况与民主评议结合原则。
二、考核范围
我校2011-2013任期全体主管。
三、考核内容
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为依据,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
德:主要指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
能:主要指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和管理水平、知识更新等。
勤:主要指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等。
绩:主要指岗位绩效情况,完成工作项目(指标)的数量、质量、效率及效益等。
廉:主要指廉洁从业方面的表现。
四、考核程序
(一)提交材料
全体主管按要求填写《处级岗位主管年度绩效和德能勤表现情况表》并撰写廉洁自律报告,上述材料将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校园网等形式接受群众评议。
(二)民主评议和项目(指标)绩效考核
民主评议旨在对主管德、能、勤的表现进行定性考核。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旨在对主管年度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量考核。
(三)确定考核等次
学校考核领导小组认真核实有关材料,并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情况,初步确定主管的考核等次。
(四)审批
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将初步确定的主管考核等次报学校党委研究审批。
(五)公布
采取一定方式公布主管的民主评议、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情况以及考核等次。
五、实施办法
主管年度考核由评议考核和项目(指标)绩效考核两部分组成。评议考核是对主管德、能、勤的考核,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定性考核,定量评价。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是对主管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的定量考核。廉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一)德、能、勤评议等次
德:优秀等次为思想政治素质高;良好等次为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一般等次为思想政治素质一般;较差等次为思想政治素质较差。
能:优秀等次为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良好等次为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一般等次为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较弱;较差等次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勤:优秀等次为工作责任心强,勤勉尽责,工作作风好;服务意识强,很好地履行了服务职能。良好等次为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服务意识较强,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能。一般等次为工作责任心一般,或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服务意识一般,勉强履行服务职能。较差等次为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差;服务意识欠缺,履行服务职能存在明显不足。
(二)德、能、勤评议计分办法
评议成绩=优秀率×95+良好率×80+一般率×65+较差率×50。
(三)绩效考核
学校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按照《处级岗位主管年度项目(指标)绩效考核办法》对主管年度内应完成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并认定未完成的项目(指标)、工作失误、责任事故等。
六、考核等次和标准
主管的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等次的确定以主管德能勤评议成绩和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成绩为依据,评定标准如下:
(一)优秀等次确定条件
1、德能勤评议成绩≥80分,清正廉洁,项目(指标)绩效考核成绩前15%者;
2、聘任到管理岗位享受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的人员,完不成规定科研任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鲁轻院字〔2011〕32号文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1、德能勤评议成绩<60分者;
2、工作不负责任或业务能力差,因个人原因完成项目(指标)为零者;
3、承担文明单位创建项目经检查不合格者;
4、工作中有较大失误,给学校、单位造成损失者;
5、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不合格者;
6、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者;
7、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者;
8、有其它严重影响学校声誉、损害学校利益行为者。
(三)考核为优秀和不称职等次者确定后,其余主管满足以下条件的,应确定为称职等次:德能勤评议成绩≥80分且廉洁自律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1、德能勤评议成绩<80分者;2、能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者。
七、考核结果的使用
主管年度考核工作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干部任用、评优推先、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发放岗位责任工资、绩效奖励津贴挂钩。主管年度先进个人的评选从年度考核等次为优秀的人员中产生。对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可予以岗位调整、降职、责令辞职或免职。
对于学校核心项目(指标),因个人原因未启动或启动效果不明显,学校给予红牌警告;完成进度不足年度一半的,学校给予黄牌警告;对圆满完成核心项目(指标)的,学校给予大力宣传表彰。
八、组织实施
主管年度考核工作在学校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成立主管年度考核领导小组(简称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学院办公室、组织部、纪委监察处、学生工作部(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等部门负责人担任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材料审核、绩效考核等事宜。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由组织部部长兼任。
考核分工。德、能、勤的评议以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为单位,对全体主管进行评议。评议机关服务部门主管的参加人员为二级学院所在的校聘教授和主管;评议二级学院主管的参加人员为本学院全体教工。组织部负责协调德能勤评议和对年度重点项目、其它重大工作的考核;办公室、纪委监察处负责对学校日常下达项目的考核;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分解到二级学院的项目(指标)进行考核;发展规划处负责对机关服务部门的项目(指标)进行考核;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负责对经济指标进行审核。
时间安排。主管考核工作一般在每年12月进行部署,所在学期寒假前完成。各二级学院组织的德能勤评议安排按照组织部的要求实施。
九、附则
1、本办法由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件: 1、《处级岗位主管年度项目(指标)绩效考核办法》
2、《处级岗位主管年度绩效和德能勤表现情况表》(略)
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1:
处级岗位主管年度项目(指标)绩效考核办法
一、考核内容
绩效考核以主管项目(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核心项目(指标),包括:学生高端就业、招生宣传、创新课程、科研到位经费、社会服务、资源效益提升等。
主管的工作项目(指标)主要包括年度重点项目、年度合同项目、学校日常下达项目以及其它重大工作等。年度重点项目和学校日常下达项目的数量及责任人以考核年度内(以项目应完成时间为限)学校文件和学院办公室下达的项目通知单为准。年度合同项目以合同书为准,其中,非按年度而按任期确定的指标,可由主管个人申报、组织认定确定其考核年度和数量,数量达到合同书指标1/3的视为完成。其它重大工作,包括合同书和学校日常下达项目中没有或不完全属于主管职责范围之内,工作有创新并取得很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或是承担学校重大工作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如迎接上级部门评议检查、学校开展的文明单位创建项目等,由主管申报并经相关部门认定后纳入年度项目(指标)考核范围。
二、赋分办法
项目(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可分为核心指标和一般指标,一般指标赋分由考核责任部门根据其类别和性质确定具体分值,项目(指标)赋分权重由考核责任部门依据项目(指标)重要程度和完成难易程度确定,一般掌握在1-1.5之间。如下表:
赋值类别 项目类别 | 赋值(分/每项) | |
核心指标 | 一般指标 | |
年度重点项目 | 10 | 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其类别和性质确定具体分值。 制定制度类:1-2分 完成工程类:2-5分 完成重大活动类:3-5分 |
年度合同项目 | 10 | |
学校日常下达项目 | 10 | |
其它重大工作 | 10 |
下达给主管的项目,按上表赋值;下达给单位(部门)的项目按以下标准折算:
(一)由一个部门承担的项目计分办法
| 两位主管负责的项目 | 三位及以上主管负责的项目 | |||
第一责任人 | 第二责任人 | 第一责任人 | 第二责任人 | 其他负责人 | |
项目分值比率 | 80% | 20% | 70% | 20% | 10% |
(二)由多个部门承担的项目计分办法
| 两个部门承担的项目 | 三个及以上部门承担的项目 | |||
第一责任部门 | 第二责任部门 | 第一责任部门 | 第二责任部门 | 其它负责部门 | |
项目分值比率 | 80% | 20% | 70% | 20% | 10% |
上述(一)、(二)中规定的比例在考核时,可根据考核项目分工及工作量酌情调整承担比率。
三、计分办法
(一)主管年度所有项目(指标)总分值(D),用于表述每位主管承担项目(指标)数量多少,D=主管所承担的各个项目分值之和;主管项目(指标)完成得分(E),用于表述每位主管年度完成项目(指标)得分情况,E=主管所承担的各个项目完成得分之和。
(二)主管项目(指标)完成率(C),用于表述每位主管年度完成项目(指标)效率高低,为每位主管完成项目(指标)分值(E)与主管年度所有项目(指标)总分值(D)的比率,即:C=(E/D)×100%(C值应≤100%,若>100%则按100%计)。
(三)主管项目(指标)超额完成率(F),用于表述每位主管超额完成项目(指标)情况,为超额完成的项目(指标)分值(G)与应完成总分值(D)的比率,即:F=(G/D)×100%。
(四)绩效考核成绩的确定,根据每位主管的项目(指标)的总分值(D)、完成得分(E)、完成率(C)、超额完成率(F)情况和各主管岗位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分类定量评定。
(五)主管承担的项目(指标)只统计一次,不重复计分。
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等
改革方案的通知
(鲁轻院字〔2011〕32号)
各部门、单位: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考核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首次聘任上岗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设置方案》等改革方案,已经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现予以公布,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
2.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考核办法
3. 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4.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首次聘任上岗办法
5.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设置方案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附件1: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
教学学术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而高级职务教师又是教学学术队伍的核心力量,是学校学科、学术水平的集中代表,对于大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入教学学术队伍并肩负起学校事业发展的责任,是每个教学学术人员特别是高级职务教师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人才“以用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并完善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教学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学学术岗位等级与数量
坚持岗职分离原则,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教学学术岗位分为校聘岗位和院聘岗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聘期校聘岗位分为:特聘教授岗、教授A1岗、教授A2岗、教授A3岗。特聘教授岗位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受岗位总量控制,教授A1岗、教授A2岗、教授A3岗之间的结构比例控制在25:35:40。
院聘岗位分为:教授岗、副教授B1岗、副教授B2岗、讲师C1岗、讲师C2岗、助教岗。院聘岗位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副教授B1岗、副教授B2岗的结构比例控制在40:60,讲师C1岗、讲师C2岗的结构比例控制在50:50。
二、教学学术岗位上岗条件
(一)基本条件
1、思想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学风端正,自觉抵制学术腐败。
2、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承担并完成学校、学院及本单位安排的公共任务。
3、认真履行聘约,聘期内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
4、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或岗前培训合格;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能够从事教学学术工作。
5、本着岗职分离的原则,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只是教学学术人员特别是高级职务教师上岗的依据之一,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申报教授岗位的人员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申报院聘教授的必须具有教授任职资格;申报副教授岗位的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个别条件优秀的教师也可以越级申报。
(二)教学学术条件
校聘岗位
1、特聘教授岗
应具备(1)、(2)、(3)条件中所列选项之一:
(1)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含国家和教育部各类重大项目子课题)。
(2)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期刊发表论文或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因子之和在50之上;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
(3)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含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两位获奖人、二等奖第一获奖人;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2、教授A1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事管理岗位人员本次竞聘教学学术岗位对课程和教学工作量暂不做要求,下同),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研究能力强,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发表过B级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或作为主要成员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或山东省教学名师;或为主成功创建山东省精品课程。
3、教授A2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主持过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发表过C类以上科研、教研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科研、教研奖励;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成功创建山东省精品课程;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
4、教授A3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主持过科研、教研项目,发表过E类以上科研、教研论文;或获得过厅局级科研、教研奖励;或参与成功创建山东省精品课程;或参与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
院聘岗位
5、教授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教授资格且已聘任,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成果;或参与成功创建山东省精品课程;或参与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
6、副教授B1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主持过科研、教研项目,理工科、文科有D类以上科研、教研论文发表;或获得过厅局级科研、教研奖励;或为主成功创建校级精品课程;或参与成功申报山东省特色专业;或参与过高水平的学术课程建设。
7、副教授B2岗
应具备下列条件: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五年承担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过科研、教研项目,理工科有E类以上科研、教研论文1篇,文科有E类以上科研、教研论文2篇发表;或参与获得过厅局级科研、教研奖励;或参与成功创建校级精品课程;或参与过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
8、讲师C1岗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年承担本科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具有学术研究能力,有作为首位在本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9、讲师C2岗
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近年至少承担一门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具有学术研究能力,有作为前两位在本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助教岗
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工作以来至少承担一门课程(含实验课程)教学,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三、教学学术岗位职责任务
在聘期内,高级教学学术岗位上岗人员必须完成(一)规定的基本职责任务,并与其他教学学术岗位一起按照(二)规定的项目指标任务完成各单位《岗位职责任务书》中的具体项目指标。
(一)基本职责任务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工作;每年至少为学生开设1次学术讲座或在学术会议上进行1次学术报告;发表1篇教学研究论文或承担1项教研立项课题;按要求完成标书工程;有在研的科研课题和经费;教授岗每年以第一导师招收指导研究生(无硕士点的学科除外)。
(二)项目指标任务
校聘岗位
1、特聘教授岗位
根据应聘人员学科领域、研究方向、预期成果等通过工作合同另行制定。
2、教授A1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主讲任务,承担1门创新课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32、文科1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项目(含科研、教研项目,下同),且纵向到帐经费达到40万元;或以学校名义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且到帐经费达到80万元;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类项目,到帐总经费达到160万元。
经费折算办法:纵向科研经费,人文社科类项目(包括软科学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经费要求为上述经费标准的五分之一;横向科研经费,理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经费要求为上述经费标准的二分之一,人文社科类学院经费要求为上述经费标准的三分之一;下同。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建1支教学或科研学术团队或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10名以上本科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前3位,含教学、科研奖励,下同);或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前2位)或二等奖(首位)。
②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
③发表1篇A级或3篇B级论文;或在著名出版社出版与本人研究领域一致的学术专著1部。
④主持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且被国内外5所以上普通本科高校采用。
⑤以第一发明人取得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5项以上,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的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4000分、文科3500分(科研分值的计算,按照科技处有关科研量化办法执行,下同)。
3、教授A2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主讲任务,承担1门创新课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100、文科20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聘期内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且纵向到帐经费达到20万元;或以学校名义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且到帐经费达到40万元;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类项目,到帐总经费达到80万元。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建1支教学或科研学术团队或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10名以上本科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前5位);或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前3位)或二等奖(首位)。
②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精品课。
③发表1篇B级或3篇C级类论文;或在著名出版社出版与本人研究领域一致的学术专著1部。
④主持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且教材被国内外3所以上普通本科高校采用。
⑤以第一发明人获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3项以上,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2500分、文科2000分。
4、教授A3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2门次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主讲任务,承担1门创新课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240、文科3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且纵向到帐经费达到10万元;或以学校名义合作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且到账经费达到20万元;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类项目,到帐总经费达到30万元。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建1支教学或科研学术团队或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10名以上本科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前8位);或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前4位)或二等奖(前2位)或三等奖(首位);或山东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首位)。
②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精品课。
③发表2篇C级或4篇D级学术论文;或出版与本人研究领域一致的学术专著1部。
④主持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且教材被国内外3所以上普通本科高校采用。
⑤以第一发明人获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1000分、文科800分。
院聘岗位
5、教授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2门次以上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主讲任务,承担1门创新课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300、文科35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至少主持一项纵向项目(无资项目除外);或各类项目到帐经费达到12万元。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建1支教学或科研学术团队或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10名以上本科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三等奖(首位);或山东高校优秀成果二等以上奖励(首位)。
②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山东省精品课。
③发表人文社科类D级学术论文2篇(或E级3篇)或理工类D级学术论文1篇(或E级2篇、或F级4篇);或出版与本人研究领域一致的学术专著1部。
④以主编或副主编(第1位)身份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或以主编身份编写的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材奖。
⑤以第一发明人获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上,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500分、文科400分。
6、副教授B1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2门次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其中至少1门为创新课程),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含指导研究生),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320、文科35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至少主持一项纵向项目(无资项目除外);或作为主要成员(前3位)参与国家级项目(本人负责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考核时该经费额从总项目经费中扣除,下同);或各类项目到帐经费达到10万元。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本学科的某一发展方向,参与1个科研或教学团队的建设,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8名以上本科学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地市级科研奖励三等以上奖励(前3位)。
②发表人文社科类C级学术论文1篇(或D级学术论文3篇)或理工类D级学术论文1篇(或E级2篇、或F级4篇)。
③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或以主编、副主编(第1位)身份编写的教材获山东省及以上优秀教材奖。
④以第一发明人获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上,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400分、文科350分。
7、副教授B2岗
⑴岗位基本指标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承担2门次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其中至少1门为创新课程),同时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含指导研究生),且每年完成不少于理工科320、文科35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良好。
②科研任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至少持一项纵向项目(无资项目除外);或作为主要成员(前3位)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本人负责的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或各类项目到帐经费达到6万元。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本学科的某一发展方向,参与1个科研或教学团队的建设,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8名以上本科学生完成学业。
(2)其他学术指标
①获得地市级科研奖励三等奖以上(前3位)。
②发表人文社科类C级学术论文1篇(或D级学术论文2篇)或理工类D级学术论文1篇(或E级2篇、或F级3篇)。
③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编写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研究生特色教材1部;或以主编、副主编(第1位)身份编写的教材获山东省及以上优秀教材奖。
④以第一发明人获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新物种登记)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上,且所获专利内容符合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
聘期内除完成(1)规定指标外,还需完成(2)规定指标之一,且额定科研分值理工科达到300分、文科240分。
8、讲师C1岗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完成1门本科生课程主讲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3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②科研任务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前5位)或省部级项目(前3位)(本人负责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万元);或各类项目到帐经费达到3万元。发表1篇D级(或3篇E级)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或1篇F级(或3篇G级)理工类学术论文。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参与1个科研或教学团队的建设,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5名以上本科学生完成学业,或担任一、二年级1-2个本科班的学业导师(班主任)。
聘期内额定科研分值达到100分。
9、讲师C2岗
①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完成1门本科生课程主讲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3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②科研任务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前6位)或省部级项目(前5位)(本人负责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万元);或各类项目到帐经费达到2万元。发表1篇D级(或2篇E级)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或1篇F级(或2篇G级)理工类学术论文。
③教学学术管理任务
参与1个科研或教学团队的建设,每学年作为学业导师指导5名以上本科学生完成学业,或担任一、二年级1-2个本科班的学业导师(班主任)。
聘期内额定科研分值达到70分。
10、助教岗
⑴教学任务
聘期内每年至少完成1门本科生课程讲授、答疑、辅导任务,且每年完成不少于30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价合格。
⑵学术任务
积极参加科研工作,聘期内有1篇公开发表的教研或科研论文或有到位项目经费。
⑶学生服务任务
担任一、二年级1-2个本科班的学业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一起宏观指导该班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设计》。
本办法由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附件2: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考核办法
一、考核目的与原则
(一)目的
考核工作是进行年度工作调度和聘期业绩考量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进一步总结成绩和经验,发现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指标、事业责任体系和契约化管理体制,同时对不适应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做出必要的调整,推动事业不断发展。
(二)原则
1、坚持以指标、项目考核为主和考核结果与岗位管理、薪酬待遇挂钩的原则。
2、考核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综合评价,民主公开。
3、围绕事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学术高级岗位复合设岗、综合考核的原则。
二、考核范围
全校在编在岗的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人员。
三、考核的组织
1、学校成立教学学术岗位考核工作组(以下简称考核工作组),负责教学学术岗位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及相关工作。考核工作组由纪委、组织部、学生处、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人事处等单位组成。考核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处。
2、各基层单位(党委或党总支)成立由党、政、工、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岗位考核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所属教学学术高级岗位的考核工作。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果的使用
1、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届满考核。任期内前两个年度分别进行年度考核,最后一个年度任期届满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年度考核主要检查各岗位本年度工作的开展情况,按照岗位合同书及新增的项目指标,主要考核教学与创新课程建设、课题到位经费、科研业绩、教学学术服务、学生就业指导等任务进展情况。聘用期满考核重点评价各岗位三年职责任务的完成情况。
2、考核合格者,按照有关规定具有续聘、晋升薪级工资、评聘高一级职务、接受培训、出国进修学习等资格,按照规定兑现岗位责任工资;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者予以表彰;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得晋升薪级工资,按比例扣发当年度岗位责任工资。聘用期满考核不合格者,除执行以上规定外,且下一聘期最高只能竞聘低一职级岗位,对于越级聘任人员,下一聘期只能聘任原职称相应岗位。
五、考核等次
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六、考核程序和方法
1、个人总结
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人员对照岗位合同书及新增的项目指标,以书面形式总结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2、教学质量评价
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学生评教。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等次。
3、各基层单位考核
①各基层单位考核工作小组根据聘用合同对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人员进行定性定量考核,确定考核等次。
② 考核等次确定。根据各项量化考核分数和教学质量评价情况综合确定考核等次。
合格:教学学术高级岗位完成《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基本职责任务;完成岗位基本指标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当所在学科教学任务确实不足时可以以科研工作量抵扣50%)且教学质量、效果评价为“合格”,完成学生指导任务,科研工作进展积极,年度考核确定为合格等次。届满考核除以上要求外,科研到位经费必须达到额定任务的90%(或科研到位经费达到额定任务的60%并且科研量化总分值须达到额定分值),届满考核确定为合格等次。
优秀:达到以上合格要求,教学质量、效果评价为“优秀”,且教学科研量化总分值列前15%确定为优秀等次。
不合格:达不到以上合格要求或教学质量、效果评价为“较差”、或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的、或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给学校、单位造成损失者,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③各基层单位考核工作小组初步确定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人员为优秀者,填写《教学学术高级岗位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审批表》,报学校考核工作组复核确定。
4、备案
学校考核工作组汇总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考核情况,提交学校有关会议审核后,由职能部门备案。
七、有关说明
1、根据现行规定,每一个科研分值相当于一个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计算按照我校《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执行;科研分值计算按照《山东轻工业学院科研量化指标体系(理工科试行)》、《山东轻工业学院科研量化指标体系(文科试行)》执行。
2、为体现考核中文、理、工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差别,从学校实际出发,特规定教师岗位职责中的额定教学要求的50%作为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当所在学科教学任务确实不足时,教学工作量不满的可以用科研分值折抵。
3、低职高聘至各级岗位并能圆满完成岗位指标任务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时优先;应聘到副教授B1岗、讲师C1岗,能够圆满完成岗位指标任务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时优先。
4、教学学术中、初级岗位考核由各基层单位考核工作小组参照上述办法进行。
八、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解释。
附件3:
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岗位聘用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各类各级岗位人员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一、岗位绩效薪酬的组成与类别
(一)岗位绩效薪酬的经费来源是学校人员缺编节省经费而产生的效益,经营发展创收收入。内容包括教学学术岗位分级后的岗位工资差额、全校在职人员未兑现的工作补贴(阳光工资),全校在职人员档案工资中的年终一次性奖金(十三月工资)和考勤奖。
(二)岗位绩效薪酬在新的分配体系中包括岗位责任工资和绩效奖励津贴两部分。岗位责任工资是工资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与工作人员表现、业绩相联系,主要用于鼓励各类岗位人员积极完成目标任务,优质完成本职工作。绩效奖励津贴是指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之外的工作,超量优质工作或年度考核优秀的奖励。绩效奖励津贴包括创新课程奖励、考核优秀奖励、优秀品牌项目奖励、教学质量奖励、指导学生高端就业奖励、新增项目任务奖励和超学术工作量奖励、教学单位缺岗补贴等。
二、岗位绩效薪酬的发放原则
(一)岗位绩效薪酬发放与岗位责任和项目考核挂钩。岗位绩效薪酬中的岗位责任工资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划分不同类别与等级。根据岗位、项目考核情况兑现。
(二)坚持奖励创新、优质和超额劳动工作。岗位绩效薪酬中的绩效奖励津贴用于奖励各类岗位人员的创新、优质和超额工作。
(三)学校宏观调控与单位(项目责任单位)自主二次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岗位绩效薪酬中的岗位责任工资切块划拨到各单位,由各单位围绕本单位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分配办法,根据主管(责任)项目完成数量,以及主管(责任)项目落实质量,二次分配计件发放到个人。岗位绩效薪酬中的绩效奖励津贴划拨到项目责任单位,由该单位根据参加人员(含校内其他单位人员)的责任及贡献大小,自主分配计件发放到个人。
三、岗位责任工资的划拨与发放
(一)岗位责任工资的总量计算
1、确定全校各类岗位的标准系数及对应关系,见附表。
2、确定岗位责任工资的基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岗位责任工资基数近年确定10000元。
3、岗位责任工资总量=全校各类岗位的标准系数总和×岗位责任工资的基数。
(二)各单位岗位责任工资的划拨与发放
1、划拨单位岗位责任工资
教学单位:各单位岗位责任工资=岗位责任工资总量×各单位各类岗位标准系数之和/全校各类岗位的标准系数总和-未完成额定教学工作总量×M元-未完成科研工作总量×M元(M为奖罚当量,为09/10学年度全校平均教学工作量津贴标准)。
注:所扣减的每工作量金额、每科研分金额均与超工作量奖励中的超科研工作量科研分金额一致。
管理服务单位:各单位岗位责任工资=岗位责任工资总量×各单位各类岗位标准系数之和/全校各类岗位的标准系数总和-未完成项目任务指标扣罚当量N元(N由中层单位考核组织研究确定)。
学生事务管理岗位:按照1:300核算辅导员岗位数,按上岗人员和缺岗情况计算出所需岗位责任工资总量划拨到相关单位,由学生处制定考核与发放办法并制定发放表,交财务处发放。
2、各岗位的岗位责任工资发放指导性原则
(1)分项发放原则
教学学术岗位按照责任合同书中规定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就业等项目任务分别发放;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按照责任合同书中规定的主管(责任)工作项目发放。
(2)可数可量原则
各单位根据各上岗人员实际完成岗位职责任务数量的情况计件发放。
3、岗位责任工资由各单位制定发放表,公示无异议后,报人事处备案,交财务处发放。
四、绩效奖励津贴的划拨与发放
(一)奖优部分
1、创新课程奖励
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人员承担创新课程任务,按照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发放创新课程津贴,其他课程不再发放课时津贴。
在发放创新课程津贴过程中,要有质量调节系数,具体为:优秀标准创新课程质量系数为3,良好标准为2,合格标准为1.0,不合格的不发创新课程津贴。
具体参照《关于教学学术岗位创新课程考核办法》规定执行。
2、考核优秀奖励
经考核确定的本年度岗位工作优秀人员,由学校予以奖励。考核优秀奖励的金额原则上控制在本人全年岗位责任工资标准的5%之内。
考核优秀奖励由组织部、人事处制定发放表并备案,交财务处发放。
3、优秀品牌项目奖励
经考核确定的优秀品牌项目,学校予以奖励,奖励金额原则上控制在优秀品牌项目承担人员全年岗位责任工资标准的10%之内。
4、教学质量奖励
学校每年对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等级奖励。总量为每年90万元。具体由教务处按照《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评估,制定发放表由人事处备案,交财务处划拨,单位自主发放。
5、指导学生高端就业奖励
学校每年对指导本科生高端就业进行奖励,按照当年在校生人均10元的标准核算总量。具体分配由学生处按照《山东轻工业学院本科生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执行。
(二)奖超部分
1、新增项目任务奖励
新增项目任务奖励系指对规定的项目任务之外,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以《工作项目通知单》形式下达的工作项目完成情况的奖励。
学校项目下达部门根据项目的类别及需要完成项目的繁杂程度,制定项目的等级,并确定各等级项目奖励的金额,新增项目任务奖励的金额原则上控制在承担新增项目人员全年岗位责任工资标准的10%之内。
新增项目任务奖励由新增项目考核单位制定发放表,报人事处备案,交财务处发放。
2、超学术工作量奖励
在完成全部岗位责任后,对各单位超额完成教研、科研工作任务所发的奖励,年终或任期届满考核时由教务处、科技处审定。
学校根据各单位完成的超出规定学术任务总量,发放超学术工作量奖励。超学术工作量奖励按M元/分计算并划拨到单位。
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各岗位人员完成岗位责任情况,对超额完成学术任务的人员予以奖励。
具体按《教学学术岗位科研量化指标体系(文、理科)》执行。
3、教学单位缺岗补贴
对教学任务很重而现有上岗人员较少的单位,根据超出岗位任务规定的教学任务数量与额定教学工作量的比值,计算所缺教学岗位数,给予一定缺岗补贴(暂按每个岗位12000元),由单位自主使用,用于支付外聘教师酬金,也可与用本单位教学学术岗位人员超额完成岗位指标中教学工作量要求的酬金,但是教授岗位教学超额工作量每年不得超过100标准学时,副教授、讲师岗位教学工作量每年不得超过相应岗位标准的50%,超过上述标准的不再发放酬金。
七、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年度考核中不合格人员、受到工作责任追究的人员、受党政纪律处分的人员,可以按规定予以减发以致停发岗位绩效薪酬。
(二)经费自理单位人员的岗位绩效薪酬发放办法,由单位根据实际效益并考虑事业发展情况自行确定,经费自理。
(三)低职高聘人员完成合同岗级的全部职责任务后,按合同岗级发放岗位责任工资。
(四)由于年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及享受某级职务待遇人员不参加竞聘的,如承担学校的项目工作任务,岗位责任工资按照同级实职人员对待。不承担学校的项目工作任务的,不发岗位责任工资。
(五)原已病休及长期病假人员不参加竞聘的,不发放岗位责任工资。
(六)竞岗后因工作需要经学校批准暂时离岗进修学习的人员,不发放岗位责任工资。
(七)双肩挑人员聘任到专业技术岗位后,岗位任务中教学不做要求,接受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双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就高的原则兑现岗位责任工资;超出岗位职责规定的科研成果分值按照超科研工作量奖励标准执行。
聘任到管理岗位上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且享受相应工资者,必须完成专业技术职务相应岗位最低档次规定的科研任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管理岗位责任工资,超出以上规定的科研任务按照超学术工作量奖励标准执行,完不成上述规定的科研任务,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八)岗位责任工资可根据职务、职级预发一定数额,年度考核完后根据考核结果一次性决算发放。绩效奖励津贴在年度考核完后,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一次性决算发放。
(九)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由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解释。
附件4:
山东轻工业学院
教学学术高级岗位首次聘任上岗办法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首先开展教学学术高级岗位竞聘工作,办法如下。
一、教学学术高级岗位上岗条件
(一)基本条件、教学学术条件参见《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
(二)本着岗职分离的原则,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只是教学学术人员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学学术人员上岗的依据之一,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申报教授岗位的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申报院聘教授的人员必须具有教授任职资格;申报副教授岗位的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个别条件优秀的教师也可以越级申报。
二、应聘范围及聘期
应聘范围为我校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或岗前培训合格的在编在职在岗人员。
聘期为三年,自2011年1月 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
三、组织领导及聘任程序
1、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聘任工作组(以下简称聘任工作组),组长由徐同文书记担任,副组长由陈嘉川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办公室、纪监审办公室、工会、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计财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各教学单位成立由党、政、工、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岗位聘任推荐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推荐小组)。
2、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聘任程序及时间安排
(1)校聘岗位聘任程序
①个人申报。应聘人应写出书面竞聘报告,填写《教学学术岗位竞聘登记表》(附后),按规定提交相关成果材料,根据从事学科专业和岗位申报条件到设岗教学单位申报,同时报送上述材料。
②教学单位推荐。各推荐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对达不到基本条件或职业道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并对应聘人员进行量化评价赋分排序(量化赋分办法附后)。并将人选竞聘报告、《教学学术岗位竞聘登记表》报送聘任工作组办公室。
③专家评议。学校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审阅评价应聘人选申报材料,确定推荐上岗人选。
④审核公示。专家组推荐人选经聘任工作组审核同意后公示。
⑤学校聘任工作组将聘任结果形成拟聘方案,提交校党委会审定。
⑥公布聘任结果,签订岗位合同书,颁发聘书。
(2)校聘岗位聘任时间安排
①动员大会。(2011年4月18日)
②个人申报。(4月19日—4月21日)
③单位推荐。(4月22日)
④专家评议。(4月25日—4月26日)
⑤审核公示。(4月27日—4月29日)
⑥提交党委会审定拟聘方案。(4月29日)
⑦公布聘任结果,签订岗位合同书,颁发聘书。(4月30日)
院聘教学学术高级岗位聘任由各教学单位参照上述程序进行。各单位拟聘人选公示无异议报学校审查备案后,公布聘任结果并签订岗位合同、颁发聘书;时间由各教学单位自行安排并于5月20前完成。
四、有关问题说明
1、申报人提交的科研成果应与所竞聘岗位的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
2、学术期刊级别界定和科研成果业绩计分按照学校现行规定执行。
3、曾获得国家级课题、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或有三个月以上出国留学和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合作研究经历的人员,竞聘教授岗位,在达到申报条件时,教学业务得分上浮10%后在同级岗位上进行排名。
5.在聘博士生导师竞聘教授岗位,在达到申报条件时,科研成果业绩得分上浮15%后在同级岗位上进行排名。
6.鼓励具有高校教师职称但在管理、服务岗位工作的人员竞聘教学学术高级岗位,教学工作任务不作要求,接受教学学术岗位和管理、服务岗位双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就高的原则兑现岗位责任工资;超出岗位职责规定的科研成果分值与专职教学学术人员同样对待。
7.聘任到管理岗位上具有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且享受相应工资者,必须完成职称相对应教学学术岗位(院聘教授岗或副教授B2岗)规定的科研任务,享受管理岗位责任工资,超出以上规定的科研工作任务按照超科研工作量奖励标准执行,完不成上述规定的科研任务,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8.教学学术中、初级岗位聘任上岗,参照上述办法由各教学单位组织进行,并于5月20日前完成聘任工作。
教学学术岗位竞聘量化评价赋分办法
首次聘任,进行学历(位)、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量化评价(赋分),其中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评价期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具体办法是:
一、学历(位)赋分(满分100分)
博士学位计100分,硕士学位计80分,本科及以下毕业计70分。
二、教学工作评价(满分100分)
积 分 项 目 | 分值 | |
授课 时数 | 应聘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岗位者,每年完成竞聘基本条件中规定的授课时数(按标准学时计算),计60分。每少5课时,减1分(新引进人员按实际在校任职时间计算授课时数)。 | 60 |
教学 质量
| 近五年,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等级每次计7分,良好等级每次计5分,合格等级每次计3分,较差等级不计分,非个人原因造成的无评价等级的学期按良好等级对待;②主持山东省或校级教研项目,每项分别计15和10分;③以上两项得分相加,但最高分为40分。 | 40 |
三、科研工作评价(满分100分)
科研工作实行限项比较计分的办法。应聘教授、副教授、讲师岗位者最多提交15项、10项、5项教研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数量不限,且不在限项范围内),按照《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和《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术科研业绩计分办法》规定计算原始分,同一岗级内原始分最高者计相应的满分值100分,其他人员按比例计算实际得分。
四、学业指导工作
首次聘任时竞聘暂不计算得分。
五、总分计算
1、讲师及以上岗位:学历(位)、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评价赋分,分别按10%、40%和50%计入最后得分;
2、助教岗位:学历(位)、教学工作评价赋分,分别按10%和90%计入最后得分。
教学学术岗位竞聘登记表(略)
附件5: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设置方案
为切实做好教学学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我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的通知》(鲁人发〔2007〕77号)、山东省人事厅《关于核准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鲁人职字〔2008〕78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核准青岛大学等25所高校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通知》(鲁人社字〔2011〕120号)及我校《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鲁轻院字〔20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人才“以用为本”的指导思想,立足实际,着眼发展,通过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建立和完善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我校教学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教学学术岗位设置全校实行总量控制、结构比例管理,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员结构为目标进行岗位设置,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设岗,加强调控。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兼顾教学学术队伍各类人员的现状,科学设置各级教学学术岗位。
(二)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优化教学学术队伍各级岗位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岗位的满负荷工作,做到岗位的职、责、权相统一,发挥岗位的最佳效能。
(三)规范管理,稳步推进。从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各学院的功能定位、队伍现状、发展目标等因素,实行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教学学术队伍建设。
三、教学学术队伍现状
学校目前拥有在职在岗教学学术人员870人,其中教授119人、副教授289人、讲师431人、助教31人,分布在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教学辅助和服务机构及教学单位中。在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教学辅助和服务机构教学学术人员按从事专业分配到教学单位后,各教学单位教学学术人员情况见表一。
四、教学学术岗位设置
根据设岗原则,学校教学学术岗位设置到教学单位,党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和服务部门不设教学学术岗位。
(一)总量控制
1、教学学术岗位总量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建设等事业发展目标,结合相关文件规定,我校教学学术岗位总量按照生师比17:1标准计算。目前学校在校折合标准生23000人左右,至2013年末,在校标准生达到25000人左右,按照生师比,目前学校教学学术岗位应有1350个,到2013年末,教学学术岗位应达到1470个。对于教学学术人员,可以从合同教师、项目教师、专职教师等三个方面考虑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新聘期学校专职教学学术岗位控制在1250左右,不足部分以合同教师、项目教师补充。
2、各级教学学术岗位总量
根据学校《教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文件精神,教学学术岗位分为教授岗位、副教授岗位、讲师岗位、助教岗位;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学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岗位的比例按照12%、33%、35%、20%设置,即教授岗位150个、副教授岗位413个、讲师岗位438个、助教岗位249个。
依照学校《教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教授岗位分:学校聘用特聘教授岗、教授A1-A3岗,院聘教授岗。特聘教授岗位不受总量控制,根据学校需要设立,校聘教授A1-A3岗,按规定比例分配,并设置到各教学单位。校聘教授A1-A3各级岗位所占比例及岗位数见下表:
| 岗位总数 | A1 | A2 | A3 | |||
比例 | 岗位数 | 比例 | 岗位数 | 比例 | 岗位数 | ||
教授 | 150 | 25% | 38 | 35% | 52 | 40% | 60 |
院聘教授岗位,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教授应聘校聘岗位后的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岗位设置申请,并从A1-A3级岗位中核减使用。
副教授岗位分为B1、B2级,按规定比例分配,并设置到各教学单位。副教授B1、B2级岗位所占比例及岗位数见下表:
| 岗位总数 | B1 | B2 | ||
比例 | 岗位数 | 比例 | 岗位数 | ||
副教授 | 413 | 40% | 166 | 60% | 247 |
讲师岗位分为C1、C2级,按规定比例分配,并设置到各教学单位。讲师C1、C2级岗位所占比例及岗位数见下表:
| 岗位总数 | C1 | C2 | ||
比例 | 岗位数 | 比例 | 岗位数 | ||
讲师 | 438 | 50% | 219 | 50% | 219 |
(二)各教学单位岗位设置
教学单位教学学术岗位设置,严格按照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兼顾教学学术队伍各类人员现状原则进行。
教授A1岗设置方法:首先满足各教学单位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海内外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考虑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因素,设置岗位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教授A2、A3岗位设置方法:根据各教学单位教授资格人员总数,减去A1岗位数后,考虑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因素设置岗位数,按比例分配至A2、A3级岗位。
院聘教授岗位设置方法: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教授应聘校聘岗位后的人员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岗位设置申请,并从A1-A3级岗位中核减使用。
副教授B1、B2岗位的设置方法:按各教学单位现有副教授资格人员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总数设置,按比例分配至B1、B2级岗位。
讲师C1、C2岗位设置方法:按照各教学单位现有讲师人数设置,按比例分配至C1、C2级岗位。
各教学单位教学学术岗位设置见表。(略)
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意见
(鲁轻院字〔2011〕37号)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就业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职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质量规格对高等学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主动面对招生生源对课程、专业新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新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任务。
为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的精神,按照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的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全面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我校内涵提升工程,并作为新任期全校的中心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该项工作的思路、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步骤,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按照“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就业出口需求建课程”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未来、课程与就业、学校与社会、本土与国际化的科学整合,改变传统教学计划单一性的弊端,拓宽学生对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吸纳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建设成为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人才新需求更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
工作目标:大力拓展办学服务面向,新建一批社会急需的新专业,逐步淘汰改造“老旧”专业,以适应多科性工业大学需要;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类别、多模块”课程体系,创建一批“有用、有效、先进”的新课程,建立学生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主要内容
1.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积极拓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办学能力,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承担起全省更多职业行业培养任务的工业大学。重点构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领域:一是大中型、外向型制造业骨干工程师与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才;二是以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新型经济组织为重点的创业人才和管理骨干;三是市场经济行业管理为主体的社会管理、社区服务人才;四是考研、留学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职业方向的学科性人才。
各学科专业要根据其特点、条件和社会需求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该模式下的培养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及人才培养分流和评价机制等。
2. 创新课程体系
现有专业都要重新明确专业职业方向,根据职业方向的能力素质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每个专业乃至每门课程必须都有明确的职业能力结构取向和就业导向,明确课程改革乃至新时期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吸引生源和促进高水平就业。
新的课程体系要围绕三类课程构建,即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职业)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
素质能力重点强化以下内容:
(1)外语与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外语和网络信息应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类基本工具,既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及提高国际视野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终身使用的重要技能。要立足在大学一年级使用60%以上的有效学分课时,实行相对封闭的外语强化训练式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达到能听会说、能够适应外语授课、能够阅读外文原版教材、能够用外文查阅学习资料的水平。同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与外语同步集中开设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检索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与中外文献检索能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领域。
(2)国际经济与文化基本知识及本专业相关业务知识。开设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地方区域经济等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的课程。按照“少学时、多门数、重应用”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为出发点设置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各专业必须创建与国际接轨、能体现本专业方向学术水平及最新研究成果、包含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
(3)领导、管理、表达、交流等基本知识与必要训练。创造条件实行小班化教学,引入专题研讨、演讲、辩论、团队合作设计并答辩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领导、管理、表达、交流能力。
专业(职业)出口核心课
要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为依据,注重就业、职业等“出口”能力培养。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开发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平台,开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要提供行业就业竞争能力与职业岗位见习式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必须定位服务于拟就业(升学)职业岗位实务——以设计、论文找工作。
兴趣特长选修课
建设一批选修课供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选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即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条路径,搭建走向不同发展领域的成长平台。
3. 重构、新建课程
课程的重构与新建是课程体系创新的关键,要通过“减”、“删”、“并”、“借”、“增”等措施重构课程内容及载体。课程重构应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模拟式、开放式等方式方法教学,要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探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向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模式转变。每门课程都要建立课程资源库(教材、课件、国内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题库、案例库等),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充实的保障措施。同时应创造条件使学生得到这些资源。
重构、新建课程的重点是:借鉴引进课程,即国外专业核心课原版移植;先进网络课程,即国内外网络能检索到的先进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即结合教师学术并汇集国内外学术最新成果主创的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即来自职业一线的最新的生产实践型课程。
4. 课程资源建设
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必须有课程资源建设作保障,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如下:
(1)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四支队伍:本校在编学术教师;外聘国外、社会、职业一线专家;辅导员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软件包、数据库等资源自学);岗位在职技术人员(学生实习、见习现场指导教师)。
(2)实验条件建设。做好创新课程仪器设备配置的审核、论证、实施等工作,满足创新课程建设需要。
(3)教材。变课本为主为讲义为主,变一本教材为多种参考书,变课堂作业为主为单元主题论文为主。
(4)环境。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一切围绕解决“问题”进行,转换课堂即“教室、教师、教学楼”的传统概念,更新为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减讲授、增讨论,加强学生自学与人机互动。
(5)考核。一是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二是必备知识重机考,探索问题做论文,两者并重;三是课程实行“有用、先进性”评估,任课教师实行“合格”、“不合格”测评。
三、组织实施
1.实施步骤
学校决定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在2010级学生中小范围试点,选择工学、理学和经济学三个不同门类的五个班级按照多元化培养模式和“三类别、多模块”课程体系于2011年春季学期试点运行。
第二步,根据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情况,在2011级学生中适度扩大试点范围。原则上,每个学院至少选择一个专业的学生于2011年秋季学期试行。
第三步,总结试点的经验,结合学校条件建设情况,在全校所有专业推广。
对非试点专业,首先从单门课程建设入手进行重构或新建。
2.工作责任与分工
(1)成立两个委员会。
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由教务处、学生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课程设置专家委员会。由学生处、教务处、二级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及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一线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就业主渠道对学生知识的需求,调整课程设计。
委员会每年向学校提供招生与就业市场报告。每个辅导员与学业导师要跟踪研究招生与就业市场,这将作为岗位主要职责之一,列入岗位任期考核责任内。
(2)设立课程设计与评估中心
设立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估中心,负责对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进行评估、检查、验收。每个二级学院要成立课程设计与评估分中心,每个专业要设立新课程研发小组。
(3)二级学院责任分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重构课程体系作为各学院院长新任期的主管项目和第一责任人。
各学院教学副院长作为创新课程建设主管人和第一责任人,纳入任期岗位考核核心项目。
各学院副书记是课程体系与创新课程评价人,每年需提供学业内容与就业符合度评价报告。
(4)正、副教授任期内完成1-2门先进创新课程建设,提交并使用自编大纲、讲义;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植入或学术研发开设1-2门新建选修课;教师对所承担专业课程和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年更新充实1/3以上教学内容。
3. 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徐同文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此项工作。
(2)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开展条件建设与资源配置(师资引进和培训,实验条件的优化与完善,图书情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国内外合作办学基地建设等)。教务处负责具体工作设计、组织实施与协调、检查、验收等。
(3)学校将调整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津贴发放向承担先进创新课程和有用价值度高的精品课倾斜,并允许学术工作量与课时工作量在一定范围内互相折抵。
(4)学校将逐步出台相关制度、管理办法与激励政策,设立课程与专业创新学术研究计划项目,强化教学研究的学术性,奖励在本项教学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专业引领职业行业、课程追踪就业市场”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人类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职业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使学校课程始终保持社会需求与国内外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的优势状态和领先地位,学校全体人员必须树立“学校所设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认可度是课程创新归结点”的意识,在培养模式、课程创新基础上形成持续创新的机制,每学年进行结构与内容更新。同时全校必须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集中配制,全方位支持、配合,全力推进课程创新。教师应该明确树立父母之心,学生今天所学课程即他们明天谋生手段,教师的收入来自学生的学费,教师的一切工作,所开设、所讲授的每一门、每一节课,必须对学生未来职业、毕业就业有用,否则会贻误损害学生切身利益,有违教师职业道德。全校教师必须主动了解社会对未来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的需求,主动并尽全力建设最新内容、最有用的课程,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谋生能力。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鲁轻院字〔2011〕71号)
为积极贯彻学校党委行政有关创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实《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方案》(鲁轻院教字〔2011〕3号),推进创新课程建设,经研究决定,对我校创新课程建设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课程内涵
创新课程建设是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需要而开展的一项系统的内涵提升计划,它既涉及到课程本体(主要包括讲义、课程情况介绍、大纲、建设方案、建设标准、特色分析及效果评价等材料)建设,也涉及到学校人、财、物配置等。它以课程作为凝聚学校办学行为、办学资源配置的平台,以对学生就业及其职业生涯“贡献率”来确定课程设置与建设。
创新课程建设要求摒弃原有的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考核方式等,代之以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有用、有效、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考核方法等,从而更好地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新课程类别
在创新课程建设实践中,为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对创新课程进行适当分类:
1、借鉴引进课程。借鉴引进课程是指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专业核心课原版移植的课程,包括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移植过来的课程,由外教直接讲授的国际课程;二是合作课程,由国外教师与我校教师合作讲授,也可以由国内知名高校具有相应留学背景的教师与我校教师合作讲授;三是消化吸收课程,由我校教师经过国外进修后消化吸收独立讲授。
2、先进网络课程。先进网络课程是指教师通过网络将查询到的网络课程与课程库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的课程。
3、学术校本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原则上应为教师本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课程,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整合转化而来的课程。原则上,学术创新课程应有科研立项课题作为基础。
4、实践技能课程。实践技能课程是指来自职业一线的最新的生产实践型课程,内容要与就业行业紧密结合,要与专业市场紧密相关,要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侧重于应用技能培养。主讲教师原则上以具有实践背景的地方知名学者、企业家、高级工程师为主。校外教师工作量比重不应少于50%。
三、创新课程建设标准
创新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及载体、教学条件、学生和课程管理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建设。按课程5个要素、12个二级指标及一个创新特色项目制定《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标准》(见附件1):
1、师资队伍。借鉴引进课程突出了主持人或主讲人必须具备海外访学经历,鼓励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进网络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和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学术校本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进行国内外访学;实践技能课程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实践学习经历,体现“双师型”特点。
2、课程内容及载体。要求体现学生就业出口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突出前沿、学术、技能方面的内容,强化实践实训课程的比重,全面落实“一纲多本”的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提倡以课堂讲授、校内开展的讲练结合与校外实习、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课堂讲授精讲三点,即突出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校内讲练结合要结合技能训练、参考书的阅读、论文报告作业、单元总结测试进行系统设计。倡导讨论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课堂形式由大课变小课、小课变讲座;鼓励课堂讨论、学生开展课堂口头报告、撰写论文等;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条件及实践。要求教室多媒体化、实验室教室化和报告厅化、课堂研讨会化等方式;多媒体配置能够满足网络教学需要;实验设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标准或满足四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基地,满足校外实训教学需要。
4、学生。要求学生两门工具课基础扎实,顺利阅读外文资料,熟练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外作业及其他课外学习、训练、实践任务,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课程管理。注重考试考核方式,分别设计三套考试考核方法,即课堂讲授以书面考试为主、讲练结合以过程考试考核为主、校外实习实训进行综合考试。考试结构成绩分配比例大致是卷面考试占40%,校内的讲练结合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实训占60%左右,不同的专业原则上按各占50%来打分。要求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考试制度改革;强化课外学生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书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考试中的比重。同时要求教学管理者利用教务管理平台对课程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各环节信息,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
6、特色项目。创新课程建设中有特色,亮点突出。
四、立项与验收
1、立项。我校创新课程建设采取项目立项方式进行,立项建设时间为一年,课程主持人填写《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任务书》(见附件2),经学院、学校审批后,立项建设。项目要明确创新课程类别、主持人、主讲人,以及大纲、讲义的完成时间,确保每门创新课程责任到人,有计划稳步推进我校创新课程建设。
创新课程项目主持人要严格按照建设任务书的要求,组织项目组成员积极开展建设,按时进行结项验收。原则上硬件建设及人才引进以学年为单位进行部署,软件建设以学期为单位进行。
2、中期检查。课程主持人提交创新课程中期检查报告书。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创新课程核心要素建设及资源配置情况,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结论为不合格的课程,取消该课程立项资格。
3、结项验收。课程主持人提交创新课程结项报告书及相关建设成果。结项验收采取创新课程核心要素达标验收与专家现场考察打分相结合,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结论为不合格的课程,追究课程主持人责任。
五、保障措施
1、做好监控验收,促进课程建设
教务处做好创新课程教学运行状态及质量监控工作的具体组织落实,按照创新课程建设标准做好创新课程建设指导工作,按时做好中期检查与结项验收工作。
2、提供资金支持,保障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创新课程建设情况提供2000-5000元创新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调研、资料和教材的购买、复印及课程网站建设等。此建设经费采用预支方式使用,创新课程验收合格后和创新课程建设奖励津贴一次性发放,创新课程建设不合格的将追回预支的建设经费。
创新课程结项验收等级为合格以上的课程将按其质量系数发放创新课程建设奖励津贴。具体办法是验收为合格、良好、优秀的创新课程其课程质量系数分别为1.0、2.0、3.0,每门创新课程的建设奖励津贴=创新课程计划课时×质量系数×40元。结项验收为不合格的创新课程不发放建设奖励津贴。
讲授创新课程奖励津贴发放办法为:讲授创新课程奖励津贴=完成创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量×1.5×M元。M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文件(鲁轻院字〔2011〕32号)之附件3山东轻工业学院岗位绩效薪酬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值。
3、完善配套制度,激励课程建设
按照创新课程建设需要,深化配套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承担创新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师,根据创新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学习进修,原则上借鉴引进课程到国外进行学习进修,其它创新课程在国内学习进修。各学院要根据培养方案安排,科学制定教师学习进修计划与安排;学习进修前教师要提供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进修后教师要提供较高质量的课程讲义后方可兑现待遇。
4、资助讲义出版,示范推广课程
经过一个周期运行实践后,对教学效果好、专家评价高的讲义由学校择优予以资助出版,作为创新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附件:1.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标准(一— 四)
2.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任务书(略)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标准(一)—— 借鉴引进课程 | ||||||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观测点 | 建 设 标 准 | 分值 | ||
A(1.0) | B(0.8) | C(0.6) | ||||
师 资 | 主持人* | 条件与能力 | 教授或博士;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国外访学;有国外合作教师,合作效果好。 | 副教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的985高校访学;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教师,合作效果好。 | 讲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的211高校访学;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教师,合作效果较好。 | 30 |
主讲 教师* | 条件与能力 | 教授或博士(或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的国外访学;外语水平高,能使用外语完成课程全部教学内容。 | 副教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的国内访学;外语水平较高,能使用外语完成课程50%以上教学内容。 | 讲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至少半年的国内访学;有一定外语水平,能使用外语完成课程部分教学内容。 | ||
团队 | 团队建设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 | ||
课程内容 及载体 | 大纲 | 目标 组织 考核 | 内容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高并经过国内外同行专家论证,水平高。 | 内容比较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较高。 | 内容基本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一般。 | 40 |
讲义* | 课程内容设计 | 具有同国际接轨的讲义,贯彻落实课堂讲授、讲练结合与实习、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改思想到位,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教学内容科学先进、信息量大;自编讲义达到出版水平。 | 具有同国内知名高校接轨程度高的讲义,能够贯彻落实课堂讲授、讲练结合与实习、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改思想,基本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教学内容科学先进,信息量较大;自编讲义基本达到出版水平。 | 具有同国内知名高校接轨程度较高的讲义,基本能够贯彻落实课堂讲授、讲练结合与实习、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改思想,基本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教学内容科学先进,信息量较大;自编讲义还需充实提高。 | ||
参 考 资 料 | 教材参考书 | 落实“一纲多本”理念到位,推荐不少于5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2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5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使用效果显著。 | 落实“一纲多本”理念比较到位,推荐不少于4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1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4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使用效果较好。 | 能够落实“一纲多本”理念,推荐不少于3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1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3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有使用效果。 | ||
方法与手段* | 教学方法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显著。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较好。 | 基本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注意到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有效果。 | ||
| 方法与手段* | 教学手段 |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系列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较好。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一定的实效。 |
|
教学条件 | 条件 | 实验 实习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充足,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选做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5 |
学生 | 氛围 | 认识兴趣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熟练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学习兴趣;能够顺利阅读英文资料,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学习主动性一般;能够运用网络查找阅读中英文参考资料;有课堂互动。 | 10 |
任务 | 训练作业 | 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好;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较好;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提高。 | ||
课程管理 | 教学 效果* | 评价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优秀;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5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良好;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0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合格;学生网上评价得分85以上。 | 15 |
课程 运行 | 制度管理 | 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显著。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较好。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一般。 | ||
特色与 创新 | 特色与创新 | 依据课程特色与创新点以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20 | |||
注:⑴ 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方案分为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两部分,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特色部分为20分,总分120分; |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标准(二)——先进网络课程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 | 建 设 标 准 | 分值 | ||
A(1.0) | B(0.8) | C(0.6) | ||||
师 资 | 主持人* | 条件与能力 | 教授或博士;有教学改革成果。 | 副教授;参加教学改革项目。 | 讲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 20 |
主讲教师 | 条件与能力 | 副教授;责任感强,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 | 讲师;责任感强,能够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 | 讲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 | ||
团队 | 团队 建设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一定实际效果。 | ||
课程内容及载体 | 大纲 | 大纲 | 内容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高。 | 内容比较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较高。 | 内容基本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一般。 | 40 |
讲义* | 课程内容设计 | 教学内容科学先进、能够大量吸收国内外先进网络课程内容;自编讲义达到出版水平。 | 教学内容科学先进、能够吸收国内外先进网络课程内容;自编讲义基本达到出版水平。 | 教学内容科学先进、能够引进国内外先进网络课程内容;自编讲义还需充实提高。 | ||
参考资料* | 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 推荐不少于5本教学辅助教材(近五年版),提供不少于10种的自学参考书目、8门及以上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丰富的期刊(网站)及多媒体资料,且使用效果显著。 | 推荐3-4本教学辅助教材(近五年版),提供5-9种的自学参考书目、5-7门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较丰富的期刊(网站)及多媒体资料,且使用效果比较明显。 | 推荐1-2本教学辅助教材(近五年版),提供1-5种的自学参考书目、1-4门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较丰富的期刊(网站)及多媒体资料,且有一定的使用效果。 | ||
方法与手段* | 教学 方法 |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 灵活运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 ||
教学 手段 | 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高水平的自制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答疑的次数非常多。 | 比较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较高水平的自制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答疑的次数较多。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答疑。 | |||
教学条件 | 条件 | 网络 平台 | 网络平台项目齐全,内容非常充实实用;网页建设美观大方,便于运用、统计,网页更新率高。 | 网络平台项目较齐全,内容充实实用;网页建设美观大方,便于运用、统计,网页更新率较高。 | 网络平台项目较齐全,内容较充实实用;建设有网页,便于查看、统计,能够进行网页更新。 | 10 |
实验 实习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充足,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出综合性实验,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
学生 | 氛围 | 认识 兴趣 | 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查阅参考资料,网站访问量每学期达到2000人次以上,并能主动与教师进行大量网络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较熟练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查阅参考资料,网站访问量每学期达到1000-2000人次,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定程度的网络教学互动。 | 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查阅参考资料,网站访问量每学期达到500-1000人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形成少量的网络教学互动。 | 15 |
任务 | 训练 作业 | 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好;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较好;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提高。 | ||
课程管理 | 教学效果* | 评价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优秀;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5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良好;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0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合格;学生网上评价得分85以上。 | 15 |
课程运行 | 制度 管理 | 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发挥平台的作用。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内容填写全面,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
特色与 创新 | 特色与创新 | 依据课程特色与创新点以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20 | |||
注:⑴ 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方案分为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两部分,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特色部分为20分,总分120分; | ||||||
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标准(三)——学术校本课程 | ||||||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观测点 | 建 设 标 准 | 分值 | ||
A(1.0) | B(0.8) | C(0.6) | ||||
师 资 | 主持人* | 条件 与能力 | 教授;有半年以上国外访学经历;主持过国家级课题。 | 副教授;有半年以上国内知名高校(或相关研究所或企业)访学经历;主持过山东省课题。 | 讲师;有半年以上国内高校(或相关研究所或企业)访学经历;主持过厅级或多项横向课题。 | 30 |
主讲 教师* | 条件 与能力 | 教授或博士;有至少半年国外访学经历;参与过山东省及以上课题。 | 副教授;有至少半年国内知名高校访学经历;参与过山东省及以上课题。 | 讲师;有至少半年国内高校(或相关研究所或企业)访学;参与过过厅级或多项横向课题。。 | ||
团队 | 团队 建设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 | ||
课程内容及载体 | 大纲 | 目标 组织 考核 | 内容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高并经过国内外同行专家论证,水平高。 | 内容比较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较高。 | 内容基本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一般。 | 35 |
讲义* | 课程 内容 设计 | 具有同国际接轨的讲义,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自编讲义达到出版水平;教学内容科学先进,由教学团队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而来,转化量不少于课程内容的70%,或者依托教师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整合转化,信息量大;课堂讲授、讲练结合及实践环节安排得当,实施效果显著。 | 具有同国际接轨的讲义,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自编讲义基本达到出版水平;教学内容科学先进,由教学团队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而来,转化量不少于课程内容的50%,或者依托教师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整合转化,信息量大;课堂讲授、讲练结合及实践环节安排得当,实施效果较好。 | 具有同国际接轨的讲义,体现问题式编写思路,自编讲义还需充实提高;教学内容科学先进,由教学团队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而来,转化量不少于课程内容的40%,或者依托教师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整合转化,信息量较大;课堂讲授、讲练结合及实践环节安排比较得当,实施效果一般。 | ||
参考 资料 | 教材 参考书 | 落实“一纲多本”理念到位,推荐不少于5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2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5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使用效果显著。 | 落实“一纲多本”理念比较到位,推荐不少于4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1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4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使用效果较好。 | 能够落实“一纲多本”理念,推荐不少于3本教学辅助教材(近5年版),其中有1本是国外版本;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3种,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论文及多媒体资料,有使用效果。 | ||
课程内容及载体 | 方法与手段* | 教学 方法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显著。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较好。 | 基本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注意到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有效果。 |
|
教学 手段 |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系列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较好。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一定的实效。 | |||
教学条件 | 条件 | 实验 实习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充足,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选做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能开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 10 |
学生 | 氛围 | 认识兴趣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找阅读中英文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学习兴趣;能够运用网络查找阅读中英文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学习主动性一般;能够运用网络查找阅读中英文参考资料;有课堂互动。 | 10 |
任务 | 训练作业 | 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好;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较好;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提高。 | ||
课程 | 教学 效果* | 评价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优秀;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5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良好;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0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合格;学生网上评价得分85以上。 |
|
课程管理 | 课程 运行 | 制度 管理 | 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显著。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较好。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一般。 | 15 |
特色与创新 | 特色与创新 | 依据课程特色与创新点以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20 | |||
注:⑴ 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方案分为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两部分,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特色部分为20分,总分120分;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 | 建 设 标 准 | 分值 | ||
A(1.0) | B(0.8) | C(0.6) | ||||
师 资 | 主持人 | 条件与能力 | 教授或博士;围绕课程建设在大型知名企业或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或同级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 | 副教授;围绕课程建设在知名企业或市厅级高新技术企业或同级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 | 讲师;围绕课程建设在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 | 25 |
主讲教师* | 条件与能力 | 副高或地方知名学者、企业高管、机构高管;本校教师围绕课程建设在大型知名企业或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或同级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校外教师工作量不少于70%。 | 中职或地方学者、企业主管、机构主管;本校教师围绕课程建设在知名企业或市厅级高新技术企业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校外教师工作量不少于50%。 | 中职或地方学者、企业或机构技术人员;本校教师围绕课程建设在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了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校外教师工作量不少于30%。 | ||
团队 | 团队 建设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一定实际效果。 | ||
课程内容、载体 | 大纲 | 目标 组织 考核 | 内容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高。 | 内容比较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较高。 | 内容基本完整,与培养方案符合度较高,并经过国内同行专家论证,水平一般。 | 40 |
讲义* | 课程 内容 设计 | 教学内容科学先进,信息量大,联系职业实践内容不少于90%;能把企业或专业机构最新技术进展引入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自编讲义达到出版水平。 | 教学内容较科学先进,信息量较大,联系职业实践内容不少于80%;能把企业或专业机构最新技术进展引入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处理较得当;自编讲义基本达到出版水平。 | 教学内容较科学先进,信息量较大,联系职业实践内容不少于70%;能把企业或专业机构最新技术进展引入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处理较得当;自编讲义还需充实提高。 | ||
参考资料 | 教材 参考书 | 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6种(近5年版);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多媒体资料以及企业资料,使用效果显著。 | 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4种(近5年版);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多媒体资料以及企业资料,使用效果好。 | 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参考书目不少于2种(近5年版);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网站、多媒体资料以及企业资料,使用效果比较好。 | ||
方法与手段* | 教学 方法*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显著。 | 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效果较好。 | 基本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注意到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有效果。 | ||
教学 手段 |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系列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较好。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一定的实效。 | |||
教 | 教学 条件 | 实习 实践 | 实习、实践基地充足,生产线先进,完全满足课外实践教学需求;拥有第二教学基地。 | 实习、实践基地充足,生产线比较先进,能够满足课外实践教学需求。 | 实习、实践基地充足,基本满足课外实践教学需求。 | 10 |
学生 | 氛围 | 认识 兴趣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学习兴趣;能够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主动与教师互动,形成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 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学习主动性一般;能够运用网络查阅参考资料;有课堂互动。 | 10 |
任务 | 训练 作业 | 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好;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较好;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 | 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导向与惩戒机制,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提高。 | ||
课程管理 | 教学效果* | 评价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优秀;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5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良好;学生网上评价得分90以上。 | 校、院督导组及同行评价为合格;学生网上评价得分85以上。 | 15 |
课程运行 | 制度 管理 | 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显著。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较好。 | 有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类便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效果一般。 | ||
特色与 创新 | 特色与创新 | 依据课程特色与创新点以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20 | |||
注:⑴ 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方案分为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两部分,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特色部分为20分,总分120分; | ||||||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创新学业
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2011—2013年)
(鲁轻院字〔2011〕98号)
大学的本质,是学生到学校求学,学校满足学生学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学生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与就业目标。学生就业水平高低,是检验学校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水平的唯一标准,是检验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先进性的唯一标准,帮助学生完成高端就业是现阶段学校办学的核心主线。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学业首先为就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行人才培养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做好高端就业市场开拓,形成有用、有效、先进的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从出口往回找”,通过“创办新专业、拓展原有专业的高端就业出口方向、围绕高端就业出口创新课程设计”三种途径来创新、拓展高层次就业领域。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依托“蓝黄”经济区建设和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拓展专业出口方向和服务方向;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要依据现有专业的出口方向和社会需求,创新课程设计,满足高端就业需求;同时,积极拓展新办专业,依据社会需求设立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勇于占领社会需求的新职业领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走在专业设置改革的最前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搭建分类培养平台,服务学生高端就业。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
到2013年,我校新建本科专业不低于20个,新拓展本科专业方向不低于150个,毕业生高端就业率不低于35%。
2、阶段目标
2011年,全校新建本科专业不低于3个,新拓展本科专业方向不低于20个,毕业生高端就业率达到25%;2012年,全校新建本科专业不低于8个,新拓展本科专业方向不低于60个,毕业生高端就业率达到30%;2013年,我校新建本科专业不低于9个,新拓展本科专业方向不低于70个,毕业生高端就业率达到35%。
四、策略和措施
根据总体工作思路及目标,成立协同工作组织机构,由学生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共同完成出口设计;由教务处及各学院教学部门完成课程建设计划;由学校其他有关部门围绕设计方向和目标,进行资源重点配置,提供支持和服务;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成立考评督查机构,落实责任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将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完成情况作为年底考核重要指标。
全体学工人员、学业指导教师会同教学、教辅等相关部门,要依据“创办新专业、拓展原有专业的高端就业出口方向、围绕高端就业出口创新课程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学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分类指导,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生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提供服务,与学生共同完成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目标。
(一)“从出口往回找”,创新学业,拓展高端就业领域
1、教务处等相关课程建设部门,要以现有专业出口方向和社会需求为主线,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开发,建设特色课程。加强市场出口的调研,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依据现有专业的出口方向和社会需求,创新课程设计,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为高端就业项目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结构,为高端就业服务。
2、各学院要拓展其现有专业的高端就业出口方向,尤其是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出口方向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每个专业都要拓展2-3个出口方向,打造“学业服务就业,就业服务产业”的联动平台。
3、在做好在校生的创新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建立招生和新办专业的听证制度,把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数量挂钩。把就业职业水平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以创新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按照就业出口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的机制,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与课程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的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4、教辅、科研、宣传、校园资源管理等部门,要为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配置相关资源,所有对外交流、科研合作等业务均要围绕拓展高端就业领域、创新专业出口方向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
将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战前动员”,使学生一入学便树立“主体消费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业为就业服务”的理念,使每一个学生明确来校目的,主动学习,认真思考,时刻以高端就业为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及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学习。
定期通过学业互动网络、学业调查问卷、学业反馈(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工作提要求、提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的新思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针对学生学业和高端就业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服务体系,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与保障。
(三)明确目标,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服务“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
1、根据学校创新课程建设总体部署,以学院为主体,构建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实用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两门工具课程、两门素质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为骨干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多样化应用型人才。
2、各学院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学生不同的就业出口,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分类培养平台,成立学生考研指导部、出国指导部、公职和高管人员就业指导部。考研指导部要创新利用学生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通过举办考研辅导班、邀请考研成功的优秀学生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填报学校及专业等。出国指导部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与合作和留学生工作,为毕业生出国就业、深造搭建广阔的平台。公职和高管人员就业指导部可按照社会培训模式,建立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等,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根据各自发展规划进入培训中心,接受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或企业高管面试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中国500强企业”“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企业家、高管等,来我校授课、举办讲座等,切实提高学生高端就业竞争力。
各指导部要有明确的负责人,制定培养目标、任务、措施和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五、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1、实行目标责任制
各学院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的要求,按照“制定目标,建立平台,形成品牌”十二字方针,结合实际,制订所在学院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各学院要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
2、考核评估
各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院的促进高端就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学校对各学院将进行考核评估,考评分为初期、中期和最终效果检查三个阶段。初期检查的形式主要是看各学院实施方案的制定情况,并将方案进行集中汇报、展示;中期检查是看学院制定的措施及落实情况;最终效果检查是看学院是否完成学校下达的高端就业指标,除了当年的高端就业率绝对数字外,还要看和上一年度相比的增幅。
考评结果将作为各级项目主管、助理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学校将根据考评情况对各学院进行奖惩。
六、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要作为全校核心项目推进,全校上下共同协作,借助高端就业领域的拓展,打造我校毕业生高端就业品牌,创新课程建设品牌,最终作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及社会声誉。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
关于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
(鲁轻院字〔2011〕112号)
为深入实施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加主动地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我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目标的实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现就加强我校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战略意义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已经走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准确理解和把握建设高水平大学与服务社会的辩证关系,努力克服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等思想误区,充分认识开展服务社会工作的过程既是学校参与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更是学校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过程。
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我校举全校之力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加快实施“内涵提升计划”和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工程的必由之路,是学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完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将学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转变为地方的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学校也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地位、赢得发展。
二、科学规划,明确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既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又围绕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内涵提升计划、特色名校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主动融入经济社会,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和层次,把学校建设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在开放交流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的国内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发展之路。
(二)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特色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面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合作体制与机制,以项目(课题)为纽带,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我校与地方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之向规模化、效能化、特色化发展,建立面向山东乃至全国的开放式科技服务与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山东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拓展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跟踪研究山东经济社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保证我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的优势地位。
三、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途径
(一)强化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构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平台
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强化建设一批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和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不断加强重点建设,争取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努力争取承担“863”、“973”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的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以应用型学科群和科技成果为依托,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努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跟踪服务等形式,完善服务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创新人才集聚,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的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再培养、引进和使用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家和山东省人才引进政策,在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岗位,通过公开招聘、公平竞争,吸引和稳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国家和山东省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整合科研力量,通过机制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学术交叉、联合攻关,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加强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紧缺行业的需求,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及时调整现有的传统学科与专业,重构课程体系,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冶金、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专业。深入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继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的作用,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现有的硕士学位点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等有利条件,积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开展与各地市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四)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服务
组织各研究领域的专家组,就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整体性发展研究,并跟踪研究山东区域经济社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针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态势,适时提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分析研究报告,推动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加强对山东区域经济带建设的创新协调机制、区域协作联动机制、经济板块间的对接融合机制等进行探索和研究,及时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整合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农村问题研究,为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管理或技术层面的决策咨询服务。
(五)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与社会资源共享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结合我校实际,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提供科学研究或开展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级政府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积极性,有效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类优势资源,积极借助、借用地方公共服务、文化等设施,开展教育教学,建立校地资源共享、共同合作的良性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六)与山东各地市政府开展战略对接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的功能,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本着“优势互补、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对接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宽合作领域,不断完善方式,在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智力引进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当前,应积极稳妥地选择一批合作基础好,对接口径宽,实际项目多的市、区、县建立全面对接战略合作关系,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力求实效,努力推进双方合作持久稳定深入地发展,逐步实现校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多元化格局
学校成立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加强对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合作发展处合署办公),负责对全校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明确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分管负责人;各学院要制定开展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院长分管此项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完善机制,创新形式,推进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大力度建立与山东省各级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探索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合作事项协调推进机制、政策和投入保障合作协调机制等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方对我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搞好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我校社会服务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持久化。大力推进干部交流与挂职工作,为社会服务、校地合作积极创造条件。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拓宽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渠道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母校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靠的支持力量。六十周年校庆以来,我校校友工作得到较大发展,并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快速发展对校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继续完善各地校友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校友信息库,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交流,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工作中的信息纽带、信誉保障、服务支撑等作用,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策划落实项目,拓展学校合作发展空间。
(四)精心组织,切实增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吸引校外资源共同参与我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系、所)根据专业特色,主动与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努力构建起我校地方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成果,共同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各部门、各学院要组织师生深入企业、政府、社区、农村,通过实地调查、实地勘探和现场研讨的方式,了解地方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要按照“带着计划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制订方案解决”的思路开展服务工作,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五、完善政策,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鼓励各学院优先申报、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并在专业建设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鼓励学校科研人员深入城市、农村、企业调查研究,发挥聪明才智,用智慧和知识支持企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各学院、各单位和个人申报各种国家级资质和资格,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根据社会服务参加者的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对社会服务重大项目完成好的单位,将给予一定奖励,并在安排实验室、下达招生指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对社会服务重大项目予以必要的前期经费支持。鼓励教师通过主动设计争取地方服务的重大项目,对消耗学校资源少、单项经费额度大的地方合作项目,管理费的提取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采取弹性比例制度。
(三)定期对各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制订社会服务工作的奖惩措施,调动各单位和个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每年评选一批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组织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为技术成果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研究人员和推广人员),学校给予嘉奖并作为考评依据。对工作失职,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责任追究。
(四)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服务社会特点和要求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人事管理和考核晋升制度,利用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在职称评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名额分配等方面向社会服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对从事面向市场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技术推广的教师,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所作的贡献为依据,评定相应职称。
服务社会不仅是当今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实现自身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形成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惟有自觉地与社会紧密联系,通过富有成效的服务,才能在服务社会中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校要统一思想,构建一个步调一致、体制完善、目标科学、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的新体系,努力开创我校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轻院字〔2011〕128号)
各部门、单位:
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加快我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与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的全面对接,经学校研究,制定《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附件:
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和《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突出“分类指导、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这一主题,以实施内涵提升计划建设为核心,加快提升我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
二、工作思路
坚持理念引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走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学科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办学途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国际化合作进程;主动融入经济社会,以创建山东省特色名校和骨干大学为龙头,以创新课程建设为重点,以重构课程体系为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与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全面对接,加快我校内涵发展。
三、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率先把我校建成山东省特色名校及山东骨干大学,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建设任务
(一)特色名校建设
(牵头部门:学校办公室)
1、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服务面向,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以实施内涵提升计划建设为载体,强化理念引领,培育和形成新的特色生长点和办学优势,打造社会知名品牌,提升我校综合实力,先试先行,率先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二)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牵头部门:教务处)
2、特色专业建设。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确保山东省特色专业数量和校企合作共建工科专业数量有较大的突破。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750个特色专业,建设100个校企共建工科专业。)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积极开展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每年山东省教改立项均有新的突破。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100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育教学研究立项1500个。)
(三)优质课程群建设
(牵头部门:教务处)
4、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5、创新课程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开发,建设特色课程。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类别、多模块”课程体系。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参照国内外知名同类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点建设借鉴引进课程、先进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类型的新课程。
6、山东省优质课程群建设和山东省优秀教材建设。积极推进优质课程群建设和优秀教材建设,在山东省优质课程群建设和山东省优秀教材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1500个优质课程群,遴选600种山东省优秀教材。)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牵头部门: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
7、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建设。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创新性、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努力争取国家级、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骨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新的突破。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100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大学生竞赛基地,500个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30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
(五)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牵头部门:研究生处)
8、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创新计划项目课题立项、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9、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及学校之间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评选奖励研究生优秀导师;完善学位论文抽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议制度;加强与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督导制度,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0、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六)重点学科建设
(牵头部门:科技处)
11、积极拓宽学科领域。根据战略需要,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传统优势学科创新与发展,重点倾斜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领域。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认真筹划冶金、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领域学科建设。
12、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彰显办学特色,以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改进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授学术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培育山东省品牌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在特色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方面有新的突破,产生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学术水平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300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并从中遴选100个强化建设特色重点学科。)
(七)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牵头部门:科技处)
13、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进程,力争我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方面有大的突破。通过各级各类平台建设及运行,着力培育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
(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150个重点实验室和4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强化建设50个重点实验室和2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规划建设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2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0家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八)推进产学研合作
(牵头部门:合作发展处 )
14、产学研合作。发展集群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牵头组建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研究所,申报国家级技术或行业分中心,与省内外相关大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引进或兼聘企业界高端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若干,积极推进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研结合,吸纳社会资源,引进教学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学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应有的作用,打造服务品牌,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九)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牵头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15、中外合作,开放办学。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强化开放办学意识,丰富国际合作与交流内容,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探索建立校、院两级互动的国际交流、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长效机制;增强学校国际影响力,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
(十)高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牵头部门:学生处)
16、高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建立学生高端就业服务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规划未来发展,面向高端就业规划学业学习进程,根据就业选择做好辅导培训等工作,形成实用、有效的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十一)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牵头部门:人事处)
17、学术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学术队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办法,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攻读学位,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到“十二五”末,山东省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有硕士点的学科(艺术类例外),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
18、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建设。以中央“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为载体,从海内外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突破关键领域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创造有利于团队带头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团队健康发展。
(十二)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
(牵头部门:组织部)
19、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实施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工程,强化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45岁以下管理人员硕博比例达到100%。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十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牵头部门:20、图书馆,21、网络中心,22、资产管理处,23计财处,24、后勤管理处)
20、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开放的教学支持系统,搭建教学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便利服务。积极融入全省高校,建立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以及先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体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文献保障水平。
21、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信息标准和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开放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校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加快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档案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信息保障水平。
22、提升办学资源使用效益。完善校区功能和结构调整,加强校内基建与维修、学科专业建设等各类项目经费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程序和使用效益评估制度,科学决策,加强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性。注重投资效益,引入合理竞争,完善以办学成本核算为基础、效率优先和保证重点为原则的资源配置体系。合理配置房产、设备等办学资源,强化资产管理;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建设,提高利用效能;推行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有偿服务,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利用程度。
23、提升经费筹措能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开源节流,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努力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以主动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拓宽社会办学资源筹集渠道。
24、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文化和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更加完善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高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以美化校园育人环境为突破口,加强校园环境绿化工作。
五、实施办法
按照十三个建设项目,由牵头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并结合上级要求,做好项目申报、论证与审批立项等对接工作。建设工程实行项目分类管理,按照“五年二段两步走”建设构想,纳入三年任期目标,并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内容。
六、实施步骤
2011年前制定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2013年前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并全面推进建设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前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并取得高水平的建设成果。
(一)2011年12月前,制定内涵提升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各牵头部门制定内涵提升计划专项实施方案并填报内涵提升计划建设项目主要指标,明确责任目标,做到可数可量;部署并开展专项内涵提升计划的实施。
(二)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优化实施方案,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1月—12月,取得内涵提升计划阶段性成果;开展中期绩效评估。
(三)2014年1月—2015年12月,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在进一步深化内涵提升计划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形成成果材料;进行项目评价。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我校内涵提升计划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人人重视、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规划处负责组织制定学校内涵提升计划总体方案;相关牵头部门组织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建设目标做到可数可量,并结合教育厅有关部署,做好项目申报、论证与审批立项等对接工作。
(二)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对我校内涵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和各级财政、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加大对内涵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纵向与横向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经费。
(三)环境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业务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及监督。修订完善和创新管理规章制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竞争、考核及奖惩机制。
八、有关要求
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制定内涵提升计划专项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内涵提升计划的实施,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举措,也是我校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增强国际化办学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进程的核心内容。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准学校的优势及不足,敢于突破,追求升华,把这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
(鲁轻院字〔2011〕148号)
一、计划实施必要性
目前,我校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大,具有巨大的人才潜力,这将对我校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承载着学校的未来与希望。开展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校教授队伍的后备军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通过“卓越计划”实施,为我校成为多学科、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人才基础。
二、申报条件
申请“卓越计划”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年龄41周岁以下的我校在编教师;
2、有主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经历;或有主持横向合作项目的经历,并获到位经费6万元以上(政法、经管、艺术类3万元);
3、以首位作者发表过D类(含)以上期刊的学术论文(作者第一位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或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一位申请人);
同等条件下,具备以下情况的申请者优先:
1、学校非传统优势学科,2011年确定为:文科类、数理类;
2、2010年后学校新建学科,2011年确定为能源动力、冶金、旅游、拉丁语等学科。
三、支持措施
1、荣誉
经学校人事处审核,列入“卓越计划”的教师,授予“卓越学者”荣誉称号。
2、支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学校聘请同行专家对“卓越学者”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给予重点指导,对申报项目书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提高“卓越学者”项目申报成功率。
3、预支科研引导基金
学校每年设置校内科研引导基金20万元。“卓越学者”申请各类国家、省部级项目未果的,学校将从中选出部分研究基础与前景较好的项目,配备引导资金2万元,由“卓越学者”支配使用。项目申报成功后,引导资金从“卓越学者”项目经费中抵扣,未能获得经费支持者,从工资中按80%的比例扣除,资金滚动使用。
4、支持国际学术交流
学校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每年10万元。鼓励“卓越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可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或计划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及人事主管部门确认,由学校承担相关费用的40%(包括机票、会务费、住宿费等)。当年总量超过10万元时,按先后顺序支持。
5、鼓励赴国外做访问学者
“卓越学者”可根据科研需要,到国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学校给予每年6000元的生活补助。
6、参与教学、科研共用仪器设备采购论证
“卓越学者”参加学校共用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购置论证,在共用共享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卓越学者”的需要。
7、参与图书资料购置
“卓越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科研计划和内容,申请购置部分图书资料,金额1000元以内,列入图书馆图书购置计划,由图书馆统一购进,列入图书馆收藏目录,“卓越学者”可借阅3年。
四、任务与指标
中长远目标:
获“卓越学者”资助者,应当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为目标,利用少于10年的时间,达到以上人才标准的要求。
管理期目标:
“卓越学者”经过三年的培养,应达到校聘A2岗位教授的上岗要求,若完成校聘教授相应岗位的指标,并经学校人事部门核准,在下一个聘期内直接聘为相应级别的校聘教授岗位。考核不合格的,撤销“卓越学者”资格。
“卓越学者”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我校后备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完成相关任务与指标。
1、“二老板”工程
“卓越学者”应积极参与并担任校外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或重大社会服务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并有5万元以上的到位经费;应积极参加校内学术团队建设,做好团队日常管理及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参与完成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或参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标书工程
“卓越学者”每年要积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重大课题的申报,递交项目申报书,熟知各项申报格式、流程等。
3、服务社会工程
“卓越学者”应强化在行业内扩展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意识,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交流,管理期内完成一个重点企业的考察报告,或与企业共同申报纵向课题1项以上,或与企业共同申报山东省二等以上奖励1项以上。
4、学术成果
“卓越学者”应在管理期内取得如下学术成果
(1)获省部级(含)以上项目1项或国家级合作项目1项;或横向项目到位经费15万元以上。
(2)获厅局级二等奖(含)以上奖励1项;或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上(以山东轻工业学院为专利权人),或发表C类(含)以上学术论文1篇以上。
五、计划具体实施
1、计划实施
“卓越学者”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每年选拔一次,管理期三年。
2、第一批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指标50人。
3、遴选办法
教学单位根据计划相关条件积极推荐、申请“卓越学者”,人事处、科技处协同校学术委员会核准批复列入“卓越学者”的教师。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非教学学术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首次聘任实施方案
(鲁轻院人字〔2011〕4号)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按岗聘任,聘约管理。
(二)职责明晰,严格条件。
(三)自上而下,分类实施,平行推进,逐级进行。
二、岗位设置
按照基本原则,根据各单位实有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设置。详见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表。
三、岗位职责
在聘期内,各级岗位按照下列要求完成职责任务,具体项目指标由设岗单位制定《岗位职责任务书》。
(一)服务工作
1、实验岗位
1.1 副高级岗位
①根据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
②协助教学学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与科研,并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协助教学学术人员解决实验工作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③完成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能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任务;承担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设备完好;指导与培养中、初级实验技术人员,有完备的培训方案、记录和总结,效果明显。
④独立创造或改善某些实验技术条件,设计、加工特殊的实验装置或零部件,改进有关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负责精密大型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检修和故障的排除。
⑤完成本实验室管理任务。执行实验教学计划。按实验项目要求随堂听课,有完整的听课记录。
⑥严格执行有关实验室管理与服务规范的政策规定,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美观、规范,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电话,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无责任事故发生。
⑦按需求搞好实验室开放,预约申请、审批手续完备,效果显著;按时按需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⑧做好仪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参与设备验收工作。
⑨负责责任范围内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按标准建好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档案;固定资产账目完备,帐、物、卡相符;低值易耗与非易耗品管理规范,无丢失、浪费现象。
⑩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1.2 中级岗位
①从事实验教学工作或完成实验指导辅导工作;独立完成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简单维修工作,设备完好。
②独立改善某些实验技术条件,参与设计、加工特殊的实验装置或零部件,进行精密大型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检修和故障的排除。
③指导和培养初级实验技术人员,有完备的培训方案、记录和总结,效果明显。
④完成本实验室管理任务。执行实验教学计划。按实验项目要求随堂听课,有完整的听课记录。
⑤严格执行有关实验室管理与服务规范的政策规定,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美观、规范,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电话,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无责任事故发生。
⑥按需求搞好实验室开放,预约申请、审批手续完备,效果显著;按时按需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⑦做好仪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参与设备验收工作。
⑧参与责任范围内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按标准建好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档案;固定资产账目完备,帐、物、卡相符;低值易耗与非易耗品管理规范,无丢失、浪费现象。
⑨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1.3 初(员)级岗位
①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的准备和辅助工作。
②做好职责范围内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对一般仪器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设备完好。
③承担实验室某一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按实验项目要求随堂听课,有完整的听课记录。
④严格执行有关实验室管理与服务规范的政策规定,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美观、规范,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良服务,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电话,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无责任事故发生。
⑤按需求搞好实验室开放,预约申请、审批手续完备,效果显著;按时按需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⑥参与做好仪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参与设备验收工作。
⑦按标准建好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档案;固定资产账目完备,帐、物、卡相符;低值易耗与非易耗品管理规范,无丢失、浪费现象。
⑧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2、图书岗位
2.0正高级岗位
①掌握国内外图书管理研究的最新理论动态,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指导培训下级专业技术岗位开展工作。
②对本岗位的业务建设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做出较大贡献。指导和审定岗位业务项目。
③承担参谋与助手任务,对读者服务业务、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文献资源建设业务、网络技术业务等项目和任务执行情况监督并提供合理化建议。
④承担难度较大的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重要业务问题。
⑤工作勤奋,业务精湛,服务质量高,无工作失误和服务对象投诉。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2.1副高级岗位
①掌握国内外图书管理研究的最新理论动态,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指导培训下级专业技术岗位开展工作。
②对本岗位的业务建设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做出较大贡献。指导和审定岗位业务项目。
③完成读者服务业务、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文献资源建设业务、网络技术业务等项目和任务。
④承担难度较大的咨询工作,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重要业务问题。
⑤工作勤奋,业务精湛,服务质量高,无工作失误和服务对象投诉。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2.2 中级岗位
①完成读者服务业务、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文献资源建设业务、网络技术业务等项目和任务。
②比较系统和熟练地掌握本岗位业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从事一定的业务研究工作,指导培训下级专业技术岗位开展工作。
③承担常规的咨询工作,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一般业务问题。
④工作勤奋,业务熟练,服务质量高,无工作失误和服务对象投诉。
⑤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2.3 初(员)级岗位
①完成读者服务业务、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文献资源建设业务、网络技术业务等项目和任务。
②基本掌握本岗位业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
③从事一定的业务研究工作,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④工作勤奋,业务熟悉,服务质量好,无工作失误和服务对象投诉。
⑤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3、档案岗位
3.0正高级岗位
①熟悉国内外档案工作成就和发展趋势,对档案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指导培训下级专业技术岗位开展工作。
②对本岗位的业务建设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做出较大贡献。指导和审定岗位业务项目。
③承担参谋与助手任务,对档案利用、信息查询、立卷保存等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合理化建议。
④掌握国家和省(部)级有关档案法规和政策。
⑤工作勤奋,业务精湛,服务质量高,无工作失误和服务对象投诉。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3.1 副高级岗位
①运用档案专业基本理论和较深入的研究,根据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指导下级岗位开展工作。
②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档案目标执行责任书中规定的任务。
③拟订重要的业务计划和执行方案。
④熟练进行档案实体分类、档号及检索工具的编制,解决业务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建设并使用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⑤按时完成年度的立卷任务。加强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3.2 中级岗位
①独立进行档案理论和业务研究,拟订业务计划和方案,独立从事业务建设和管理工作。
②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本校档案目标执行责任书中规定的任务。
③熟练进行档案实体分类、档号及检索工具的编制,熟练使用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④按时完成年度的立卷任务。加强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⑤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3.3 初(员)级岗位
①熟练进行档案收集、整理、编目,参与档案业务研究。
②熟练使用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③按时完成年度的立卷任务。加强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④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4、会计岗位
4.1 副高级岗位
①精通本岗位业务工作和技能,指导中级及以下人员开展工作,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解决会计业务技术中的疑难问题。
②贯彻各项财经法规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维护财经秩序,负责草拟有关的财会制度、规定、办法并予以解释解答和贯彻执行。
③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④熟练地办理财会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负责编制相关会计报表等会计事务,研究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技术。
⑤独立完成计、报税工作。
⑥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良好,服务对象满意。
⑦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和有关工作建议。
⑧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4.2 中级岗位
①贯彻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协助草拟会计核算的有关工作细则和具体规定,解释、解答财会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
②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明细帐和总帐,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资产基金增减和经费收支进行核算。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依照有关规定登记会计帐薄,进行帐项核对,协助编制会计报表,能够独立完成计、报税工作。
③熟悉本岗位业务工作和技能,研究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技术。
④及时做好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财会资料的收集、汇编、归档等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⑤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良好,服务对象满意。
⑥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和有关工作建议。
⑦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4.3 初(员)级岗位
①解释解答财会法规、制度中的一般规定与操作手续。负责审核和办理现金收支或财务收支,做好财会业务的结算工作。
②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明细帐和总帐,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资产基金增减和经费收支进行核算。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依照有关规定登记会计帐薄,进行帐项核对等会计事务。
③及时做好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财会资料的收集、汇编、归档等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独立完成计、报税工作。
④采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负责财务资料查询工作。熟练使用电算化技术。
⑤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良好,服务对象满意。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5、审计岗位
5.1 副高级岗位
①精通本专业业务工作和技能,指导中级及以下人员开展工作,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解决审计业务技术中的疑难问题。
②熟悉、掌握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和审计法规制度规定,维护财经秩序,负责草拟审计制度、规定、办法、计划并予以解释解答和贯彻执行。
③依据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审计评价及经济活动效益分析,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遵守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④掌握现代审计知识和技术,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和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熟练的开展审计工作。
⑤独立完成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和小工程审计工作。
⑥工作态度端正,服务质量优良,服务对象的满意。
⑦及时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和有关工作建议。
⑧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5.2 中级岗位
①正确贯彻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和审计法规制度规定,协助草拟审计有关工作细则和具体规定,正确解释、解答审计法规、制度、规定中的重要问题。
②依据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审计评价活动和经济活动效益评价。
③熟悉本单位岗位业务工作和技能,研究推广现代化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
④及时做好审计底稿、报告等审计资料的收集、汇编、归档等审计资料的管理工作。
⑤工作态度端正,服务质量优良,服务对象的满意。
⑥独立完成本单位有关部门的收支审计、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后勤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⑦及时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和有关工作建议。
⑧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5.3 初(员)级岗位
①解释解答审计法规、制度中的一般规定与注意事项。
②负责审计通知的草拟和发放、审计报告的印制和发放。
③负责上级有关统计报表、计划、总结等相关材料的上报工作。
④参与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后期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工作。
⑤参与有关事项监督和调研活动。
⑥负责审计业务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年终归档工作。
⑦工作态度端正,服务质量优良,服务对象的满意。
⑧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6、工程岗位
6.1 副高级岗位
①精通本专业业务工作和技能,指导中级及以下人员开展工作,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解决业务技术中的疑难问题。
②独立解决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管理、专业研究等基建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难点问题。
③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有使用价值或显著经济效益的成果。
④坚持以高于国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全面负责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全面落实设计文件内容。
⑤及时汇报发现的质量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并确保落实执行。
⑥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6.2 中级岗位:
①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独立完成专业工程的技术指导工作,独立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②协助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管理。
③坚持按高于国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负责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验收工作,确保按批复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④及时汇报发现的质量问题,严格按解决方案进行检查落实。
⑤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6.3 初(员)级岗位
①完成一般技术工作,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起技术骨干作用。
②协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管理。
③坚持以高于国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负责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验收工作,确保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④及时汇报发现的质量问题,严格监督按解决方案进行施工。
⑤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7、卫生岗位
7.0正高级岗位
①认真贯彻执行卫生方针政策,负责全面临床医疗工作。指导下级人员开展工作,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解决业务技术中的疑难问题。
②了解和检查学校医疗、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③负责制定医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对危害病人及复杂病例会诊和抢救工作,协调处理医疗卫生服务纠纷。
④负责全体医务人员的业务训练,并能积极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开展新疗法。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医疗保健工作质量。
⑤带领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做好职工和家属及学生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
⑥做好学校及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及相关的社会工作。
7.1 副高级岗位
①精通本专业业务工作和技能,指导中级及以下人员开展工作,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解决业务技术中的疑难问题。
②指导学校医院门诊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③研究制定医疗运行监督管理方案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协调处理医疗卫生服务纠纷。
④负责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协调学生体检和计划免疫工作,并制定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⑤制定医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医疗救护。协调学工部搞好大学生人道主义卫生救助工作。
⑥做好学校及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及相关的社会工作。
7.2 中级岗位
①承担学校医院门诊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②组织实施医疗运行监督管理方案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及时处理医疗卫生服务纠纷。
③抓好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协调学生体检和计划免疫工作,做好学生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④执行医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医疗救护。协调学工部搞好大学生人道主义卫生救助工作。
⑤做好学校及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及相关的社会工作。
7.3 初(员)级岗位
①参与学校医院门诊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②协助实施医疗运行监督管理方案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及时处理医疗卫生服务纠纷。
③做好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协调学生体检和计划免疫工作,做好学生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④实施医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搞好大学生人道主义卫生救助工作。
⑤做好学校及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及相关的社会工作。
8、编辑岗位
8.0正高级岗位
①制订或提出校报、校刊的建设和发展规划。
②领导和参加重大选题工作和国内外期刊市场调研。
③承担期刊的终审工作和编辑室的管理工作,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出版编辑业务工作;
④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8.1副高级岗位
①搜集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制定选题规划,设计特色栏目,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②担任重要稿件的责任编辑,复审或终审某些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③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8.2 中级岗位
①搜集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②独立审查、加工整理稿件。
③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8.3 初级岗位
①协助编辑进行工作,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②初审和加工稿件,或独立发稿。
③完成学校及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科研工作
正高级岗:作为项目负责人至少主持一项纵向项目;或各类项目到账经费达到3万元;或有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或译著(首位);或在本专业D类刊物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首位);或获得省部级三等(首位)以上奖励;或科研分值达到350分。
副高级岗:作为项目负责人至少主持一项纵向项目;或作为主要(前三位)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或各类项目到账经费达到1.5万元;或有公开出版的较高水平的著作或译著(前两位);或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首位);或获得厅局级科研奖励三等奖以上(前三位);或科研分值达到200分。
中级岗:有作为主要成员(前5位)参与纵向课题;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业务论文)1篇;或科研分值达到50分。
初(员)级岗:参与科研工作或有论文发表。
四、方法步骤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学校办公室、纪委监察处、工会、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聘任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各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部门成立由党、政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参加的聘任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二)应聘范围
应聘人员为我校在编在职在岗人员。
(三)申报条件
1、思想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2、现在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
(四)各级岗位竞聘程序
1、个人申报。应聘人根据下达的岗位数额,填写申请表后报岗位所在单位。
2、资格审查。应聘单位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在下达的岗位数额内确定拟聘人选。
3、各实施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量化评价赋分排序,在下达的各级岗位数额内,按1:1确定拟聘人选。
4、公示。各实施小组将各级岗位人选公示后,报学校聘任工作组进行审核。
5、学校审核。学校聘任工作组对各实施小组推荐的各系列、各级岗位人选进行审核。
6、学校工作小组将审核结果,提交学校审定。
7、反馈审定结果。设岗单位签定聘约,颁发聘书。
五、有关规定
(一)应聘上岗人员实行聘期管理,聘期均为3年,聘期自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二)应聘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必须在相应岗位上工作。按照已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级别应聘相应级别的非教学学术岗位。
(三)具有管理和业务双重性的部门或单位,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人员必须兼职专业技术岗位。
(四)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并享受相应工资,且未聘任到教学学术或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必须完成职称级别相对应的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相应级别的科研工作职责,可享受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责任工资。
(五)本次竞聘时,未取得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资格的新进硕士视同初级资格,新进博士视同中级资格。
(六)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单位自行安排竞聘工作,并与6月17日前完成。
六、本方案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附件: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略)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机构设置与干部队伍
学院领导
姓 名 | 职 务 | 任职时间 |
徐同文 | 党委书记 | 2010.10- |
陈嘉川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2003.01- |
王光芝 | 党委副书记 | 2009.09- |
秦梦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2004.07- |
傅东良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2004.07- |
匡维武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2005.12- |
王西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2007.03- |
周有波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2009.09- |
(组织部提供)
管理(服务)部门干部任职名单
单位(部门) | 职务 | 姓 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学院办公室 | 主任 | 任 民 | 2011.03- |
|
副主任 | 王玉立 | 2004.11-2011.03 |
| |
副主任 | 吴笑兵 | 2007.04-2011.03 | 兼 | |
副主任 | 刘 洪 | 2008.01-2011.04 |
| |
副主任 | 刘福政 | 2008.01- |
| |
副主任 | 苏 华 | 2011.04- |
| |
副主任 | 刘长生 | 2011.04- |
| |
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 | 部长 | 杨天梅 | 2011.03- |
|
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正处) | 刘传波 | 2007.03-2011.03 |
| |
党校副校长(正处级)、组织部副部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 | 姜洪雷 | 2011.03- |
| |
机关党总支书记 | 杜晓毅 | 2004.11- | 兼 | |
宣传部(统战部) | 部长 | 于明梓 | 2007.12-2011.03 |
|
部长 | 张以刚 | 2011.03- |
| |
副部长 | 薛 军 | 2008.01- |
| |
副部长 | 熊开峰 | 2011.04- |
| |
纪委、监察处(法律事务办公室)(2011.03纪监审办公室撤销,新成立监察处) | 纪委副书记、处长 | 吕基强 | 2011.03- |
|
副处长兼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 | 邹文国 | 2011.04- |
| |
纪监审办公室主任 | 吕基强 | 2007.12-2011.03 |
| |
纪监审办公室副主任 | 卢绪欣 | 2008.01-2011.03 |
| |
离退休工作处 | 处长 | 徐广荣 | 1994.09-2011.03 |
|
处长 | 张培国 | 2011.03- |
| |
副处长 | 王道武 | 2001.07- |
| |
副处长 | 孙德淑 | 2011.04 |
| |
副处长 | 宫 梁 | 2008.01- |
| |
学生工作部(处) 武装部 | 处长 | 杨天梅 | 2004.11-2011.03 |
|
部(处)长 | 王鹏生 | 2011.03- |
| |
副处长 | 郭建国 | 2004.11-2011.03 | 兼 | |
副部(处)长 | 宋开宇 | 2011.04- |
| |
副处长 | 张召宁 | 2007.01-2011.03 |
| |
副部(处)长 | 徐少萍 | 2011.04- |
| |
副部(处)长 | 孙卫东 | 2011.04- |
| |
团委 | 书记 | 郭建国 | 2004.11-2011.03 |
|
副书记(主持工作) | 张文斗 | 2011.04- |
| |
保卫部(处) (2011.03撤销保卫部直属党支部) | 部(处)长 | 张建华 | 2007.12-2011.03 |
|
直属党支部书记 | 尚 明 | 2007.12-2011.03 |
| |
部长、处长 | 张召宁 | 2011.03- |
| |
副部(处)长 | 陈军生 | 2002.10-2011.04 |
| |
副部长、副处长 | 周生军 | 2011.04- |
| |
副部长、副处长 | 王国栋 | 2011.04- |
| |
工会、妇委会 | 主席 | 杜晓毅 | 2007.12- |
|
副主席兼妇委会主任 | 郭 虹 | 2011.04- |
| |
人事处 | 处长 | 任 民 | 2002.10-2011.03 |
|
处长 | 葛铃銮 | 2011.03- |
| |
副处长 | 陈栋田 | 2007.03- |
| |
副处长 | 高 洁 | 2008.01-2011.03 |
| |
副处长 | 胡安洪 | 2011.04- |
| |
教务处(招生办公室) | 处长 | 许崇海 | 2007.12-2011.03 |
|
处长 | 马万勇 | 2011.03- |
| |
招生办公室主任(正处级) 兼教务处副处长 | 杜万祥 | 2011.03- |
| |
副处长 | 于 涛 | 2008.01- |
| |
副处长 | 曲守东 | 2005.12-2011.04 |
| |
副处长 | 王雅玲 | 2011.03- |
| |
科技处 (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 | 处长 | 李天铎 | 2004.11-2011.03 |
|
处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 王瑞明 | 2011.03- |
| |
副处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 | 姜海辉 | 2011.04- |
| |
副处长兼社科办公室主任 | 陈洪娟 | 2011.04- |
| |
副处长 | 欧阳志周 | 2011.04- |
| |
学报编辑部主任 | 陈国忻 | 2007.12-2013.04 |
| |
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 | 处长 | 张旭东 | 2007.12- |
|
副处长 | 李彦春 | 2011.04- |
| |
副处长 | 毕方智 | 2011.04- |
| |
副处长 | 高文红 | 2011.04- |
| |
副处长 | 周东群 | 2008.01-2013.04 |
| |
计划财务处 | 处长 | 王 权 | 2004.11- |
|
副处长 | 徐秀芬 | 2005.12- |
| |
副处长 | 刘永健 | 2001.07-2013.03 |
| |
副处长 | 刘纪波 | 2011.04- |
| |
资产管理处 | 处长 | 范春生 | 2004.11-2013.03 |
|
处长 | 张建华 | 2011.03- |
| |
副处长 | 任成林 | 2011.04- |
| |
副处长 | 赵忠元 | 2011.04- |
| |
副处长 | 张崇真 | 2011.04- |
| |
副处长 | 王德安 | 2004.11-2013.04 |
| |
后勤管理处 (校医院) 后勤党总支 | 处长 | 王鹏生 | 2003.12-2013.03 |
|
书记 | 冯喜平 | 2005.12-2013.03 |
| |
处长 | 刘永德 | 2011.03- |
| |
党总支书记兼校医院院长 | 王永国 | 2011.03- |
| |
副处长 | 乔乃清 | 2011.04- |
| |
副处长 | 王立功 | 2004.11- |
| |
副处长 | 赵 滨 | 2011.04- |
| |
副处长 | 孙德淑 | 2003.06-2013.04 |
| |
副处长 | 燕起贵 | 2003.06-2013.04 |
| |
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副处) | 吴洪业 | 2008.01-2013.04 |
| |
基建处 | 处长 | 刘树明 | 2007.12 |
|
副处长 | 岳恒志 | 2008.01- |
| |
副处长 | 吴航洲 | 2011.04- |
| |
副处长 | 任成林 | 2004.11-2013.04 |
| |
审计处 | 处长 | 刘永健 | 2011.03- |
|
副处长 | 卢绪欣 | 2011.04- |
| |
发展规划处 (高等教育研究室) | 处长 | 刘泰东 | 2011.03- |
|
副处长 | 郑玉东 | 2011.04- |
| |
高教研究室主任 | 张庆思 | 2007.12-2013.03 |
| |
高教研究室副主任(正处) | 于君瑞 | 2004.11-2013.03 |
| |
高教研究室副主任 | 张淑增 | 2004.11-2013.04 |
| |
高教研究室副主任 | 郑玉东 | 2008.01-2013.04 |
| |
高教研究室副主任 | 校振宇 | 2008.11-2013.04 |
| |
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 校友办副主任(兼) | 吴笑兵 | 2007.04-2011.03 |
|
处长兼校友办主任 | 吴笑兵 | 2011.03- |
| |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 处长 | 郑 众 | 2011.03- |
|
图书馆、档案馆 图书馆党总支 | 图书馆馆长 | 刘泰东 | 2007.12-2013.03 |
|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 刘永德 | 2007.12-2013.03 |
| |
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 | 高 进 | 2011.03- |
| |
党总支书记 | 高 洁 | 2011.03- |
| |
图书馆副馆长 | 徐坤忠 | 2001.07- |
| |
图书馆副馆长 | 巩恩贵 | 2005.12- |
| |
综合档案室主任(副处) | 李之俊 | 2004.11- | 综合档案室 2011.03撤销 | |
档案馆副馆长 | 张淑增 | 2011.04- |
| |
网络中心 | 主任 | 王国栋 | 2011.03- |
|
副主任 | 王傲镭 | 2011.03- |
| |
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 | 主任 | 范春生 | 2011.03- |
|
副主任 | 曲守东 | 2011.04- |
| |
副主任 | 赵学敏 | 2011.04- |
| |
校医院 校医院直属党支部 | 院长兼书记 | 李 涛 | 2004.11-2011.03 | 2011.03起 挂靠后勤处 |
(组织部提供)
教学单位干部任职名单
单位(部门) |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 | 书记 | 高 进 | 2007.12-2011.03 |
|
书记 | 王仁人 | 2011.03- |
| |
院长 | 许崇海 | 2011.03- |
|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许有强 | 2007.03- | 2011.04兼副院长 | |
副院长 | 单东日 | 2005.12- |
| |
副院长 | 李红霞 | 2011.04- |
|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 | 书记 | 张培国 | 2007.12-2013.03 |
|
书记 | 尚 明 | 2011.03- |
| |
院长 | 綦星光 | 2004.11- |
| |
副书记 | 王国栋 | 2004.11-2013.03 |
|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闫 东 | 2011.04- |
| |
副院长 | 刘星萍 | 2004.11- |
| |
副院长 | 邱书波 | 2004.12- |
|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 | 书记 | 张以刚 | 2007.03-2011.03 |
|
书记 | 刘传波 | 2011.03- |
| |
院长 | 赵传山 | 2007.03- |
|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王洪彬 | 2008.01-- | 2011.04兼副院长 | |
副院长兼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 | 丁洪杰 | 2001.07- |
| |
副院长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刘 玉 | 2011.04- |
| |
副院长 | 褚夫强 | 2011.04- |
| |
副院长 | 李彦春 | 2004.11-2011.04 |
| |
商学院 商学院党委 | 院长兼书记 | 葛铃銮 | 2007.12-2011.03 |
|
书记 | 于明梓 | 2011.03- |
| |
院长 | 邹志勇 | 2011.03- |
| |
副书记 | 苏 华 | 2007.03-2011.04 |
|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左殿升 | 2011.04- |
| |
副书记 | 苏 华 | 2007.03-2011.04 |
| |
副院长 | 杜同爱 | 2004.12- |
| |
副院长 | 张建峰 | 2001.07- |
| |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党委 | 书记 | 许广法 | 2005.12-2013.03 |
|
书记 | 郭建国 | 2011.03- |
| |
院长 | 魏 嘉 | 2003.09-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车清文 | 2008.01 | 2011.04兼副院长 | |
副院长 | 刘木森 | 2004.11- |
| |
副院长 | 王东辉 | 2011.04- |
|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 | 书记兼院长 | 周韶华 | 2007.12- | 2011.03兼院长 |
院长 | 王瑞明 | 2004.11-2011.03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兼学生工作处 副处长 | 李 民 | 2011.04- |
| |
副书记 | 徐少萍 | 2007.03-2011.04 |
| |
副院长 | 朱汇源 | 2006.11- |
| |
副院长 | 邵秀芝 | 2004.12- |
| |
副院长 | 刘新利 | 2011.04- |
|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 | 书记 | 张志业 | 2007.12- |
|
院长 | 马万勇 | 2004.11-2011.03 |
| |
院长 | 李天铎 | 2011.03-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李月娥 | 2011.04- |
| |
副院长兼教务处副处长 | 马 烽 | 2008.01- |
| |
副院长 | 段洪东 | 2004.11-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 书记 | 沈建兴 | 2007.12 |
|
院长 | 姚金水 | 2004.11- |
| |
副书记 | 毕方智 | 2008.01-2011.04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王介峰 | 2011.04- |
| |
副院长 | 陈玉清 | 2004.12- |
| |
副院长 | 李 梅 | 2011.04- |
| |
副院长 | 王介峰 | 2003.06-2011.04 |
| |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党委 | 书记 | 王连增 | 2004.11-2011.03 |
|
书记 | 王玉立 | 2011.03- |
| |
院长 | 刘 郁 | 2004.11-2011.03 |
| |
院长 | 耿玉水 | 2011.03-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刘洪明 | 2004.11- | 2011.04兼副院长 | |
副院长 | 郭爱章 | 2011.04- |
| |
副院长 | 董祥军 | 2008.01- |
| |
副院长(兼) | 耿玉水 | 2004.11-2011.03 |
| |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党委 | 书记 | 王永国 | 2007.12-2011.03 |
|
书记 | 齐永钦 | 2011.03- |
| |
院长 | 陶传平 | 2005.05-2011.03 |
| |
院长 | 韩明暖 | 2011.03- |
| |
副书记 | 李 民 | 2008.01-2011.04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周东群 | 2011.04- |
| |
副院长 | 韩明暖 | 2005.05-2011.03 |
| |
副院长 | 宋 彦 | 2011.04- |
| |
副院长 | 王先山 | 2008.01- |
| |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党委 | 院长兼书记 | 齐永钦 | 2007.12-2011.03 |
|
书记 | 冯喜平 | 2011.03- |
| |
院长 | 陈国兴 | 2011.03- |
| |
副书记 | 孙卫东 | 2008.01-2011.04 |
|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苑学芹 | 2011.04- |
| |
副院长 | 杨 辉 | 2005.05- |
| |
副院长 | 高玉军 | 2011.04- |
| |
副院长 | 陈国兴 | 2005.05-2011.03 |
| |
副院长 | 郑 众 | 2005.12-2011.03 |
| |
理学院 理学院党委 | 书记 | 汤庆磊 | 2007.12-2011.03 |
|
书记 | 王连增 | 2011.03- |
| |
院长 | 察可文 | 2011.03- |
| |
副书记 | 宋学远 | 2008.01-2011.04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苗祖森 | 2011.04- |
| |
副院长 | 山贵昌 | 2011.04- |
| |
副院长 | 李汝修 | 2004.11- |
| |
财政与金融学院 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 | 书记 | 陈德强 | 2011.03- |
|
院长 | 许广法 | 2011.03- |
|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刘 洪 | 2011.04- |
| |
副院长 | 周 峰 | 2011.04- |
| |
副院长 | 苏卫东 | 2011.04- |
| |
副书记兼东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兼校办副主任 | 田清正 | 2011.04- |
|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 | 书记 | 陶传平 | 2011.03- |
|
院长 | 王春诗 | 2011.03- |
| |
副院长 | 刘建敏 | 2011.04- |
| |
副院长 | 王学先 | 2011.04- |
| |
继续教育学院 | 院长 | 汤庆磊 | 2011.03- |
|
副院长 | 韩朋利 | 2011.04- |
| |
副院长 | 宋学远 | 2011.04- |
| |
副院长 | 刘秀敏 | 2011.04- |
|
(组织部提供)
2011年度基层党组织及负责人
序号 | 组织名称 | 总支书记/支部书记 |
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 | 王仁人 |
3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 王 政 |
4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 杨佑春 |
5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 张 猛 |
6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 | 刘慧玲 |
7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 | 王光鹏 |
8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 | 李 杰 |
9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徐秀国 |
10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 刘 茵 |
1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宋雪丽 |
12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 | 尚 明 |
13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工电子工程系支部 | 孙宝江 |
15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工自动化系支部 | 王斌鹏 |
17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工电气工程系支部 | 臧家义 |
19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电子工程系党支部 | 王子强 |
21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电气工程系党支部 | 井 水 |
23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自动化系党支部 | 赵 菁 |
25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党支部 | 闫 东 |
27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 | 刘传波 |
29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造纸专业教工党支部 | 李宗全 |
30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印刷林化专业教工党支部 | 李效周 |
3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教工党支部 | 王 晨 |
32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印刷林化专业学生党支部 | 邵 丰 |
33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造纸专业学生党支部 | 兰传麒 |
34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专业学生党支部 | 苏丽莉 |
35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王 莎 |
36 | 商学院党委 | 于明梓 |
37 | 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 | 左殿升 |
38 | 商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 贾继花 |
40 | 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李传军 |
42 | 商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 | 张德良 |
44 | 商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 | 张亦梅 |
46 | 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 刘 辉 |
47 | 商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 山显光 |
48 | 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 孙 艳 |
49 | 商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 | 刘 伟 |
50 | 商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 | 官瑞祥 |
51 | 商学院学生第七党支部 | 屈玉东 |
52 | 艺术学院党委 | 郭建国 |
53 | 艺术学院视觉传达党支部 | 谷 林 |
54 | 艺术学院环境艺术党支部 | 邓 琛 |
55 | 艺术学院摄影党支部 | 夏洪波 |
56 | 艺术学院服装艺术党支部 | 杨永庆 |
57 | 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党支部 | 李西运 |
58 | 艺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 车清文 |
59 | 艺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 昝瑛瑛 |
60 | 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 田中建 |
61 | 艺术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 | 白 月 |
62 | 艺术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 | 张东华 |
63 | 艺术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研究生) | 孟 武 |
64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 | 周韶华 |
66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刘新利 |
6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工教工党支部 | 马美范 |
68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技教工党支部 | 姜 华 |
69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教工党支部 | 于海峰 |
70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生工党支部 | 郭 强 |
71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食安党支部 | 曹际云 |
72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生技党支部 | 邵晓波 |
73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食品党支部 | 张 静 |
74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 | 张志业 |
75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制药一支部、党委副书记 | 李月娥 |
76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应化一支部 | 刘贤峰 |
77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工与化学二支部 | 孔繁繁 |
78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制药二支部 | 张天晓 |
79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工与化学一支部 | 苏 文 |
80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应化二支部 | 刘 龙 |
81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学系党支部 | 杜登学 |
82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工与制药系党支部 | 马 毅 |
83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应化与皮革系党支部 | 靳丽强 |
84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社区党支部 | 宋 阳 |
85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于小华 |
86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皮革党支部 | 李涛涛 |
87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 沈建兴 |
8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工学生党支部 | 崔 灏 |
9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化学生党支部 | 孙 宁 |
9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学生党支部 | 池振国 |
9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学生党支部 | 刘 耀 |
9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 | 杜 毅 |
9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 | 陈寿花 |
95 | 信息学院党委 | 王玉立 |
97 | 信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 郝高祥 |
98 | 信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 戴金鹏 |
99 | 信息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 张 洁 |
100 | 信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王新刚 |
101 | 文法学院党委 | 齐永钦 |
102 | 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党支部 | 周东群 |
103 | 文法学院教工社会管理系党支部 | 张丽红 |
104 | 文法学院教工思想教育党支部 | 赵 芃 |
105 | 文法学院教工马列党支部 | 仲崇建 |
106 | 文法学院教工广告与传媒党支部 | 张 青 |
107 | 文法学院教工法学党支部 | 姜文明 |
108 | 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党支部 | 马云华 |
109 |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党支部 | 杨 旭 |
110 | 文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宫厚英 |
111 | 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党支部 | 刘 轶 |
112 | 外国语学院党委 | 冯喜平 |
114 | 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 李 显 |
115 | 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张淑莲 |
116 | 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 | 刘淑君 |
117 | 外国语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 | 张敬佐 |
118 | 外国语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 王博涵 |
119 | 外国语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 张宁宁 |
120 | 外国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 寿蕴婷 |
121 | 理学院党委 | 王连增 |
123 | 理学院教工第一支部 | 权惠利 |
124 | 理学院教工第二支部 | 杨茂友 |
125 | 理学院教工第三支部 | 李 彬 |
126 | 理学院学生第一支部 | 崔玉梅 |
127 | 理学院学生第二支部 | 吴 琼 |
128 | 理学院学生第三支部 | 姜永浩 |
129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 | 陶传平 |
130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工公共体育教学部党支部 | 尹建业 |
131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工文化产业管理系党支部 | 李玉玲 |
132 | 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党委 | 陈德强 |
135 | 财政与金融学院学生党支部、支部 | 逄 峰 |
137 | 财政与金融学院金融党支部、支部 | 汪运栋 |
139 | 财政与金融学院财贸党支部、支部 | 安 明 |
140 | 财政与金融学院基础党支部、支部 | 任 重 |
141 | 财政与金融学院院办党支部、支部 | 杨付红 |
142 | 财政与金融学院组织党支部、支部 | 崔东敏 |
144 | 财政与金融学院行政党支部、支部 | 周光云 |
146 | 财政与金融学院后勤党支部、支部 | 张卫东 |
147 | 财政与金融学院离退休党支部、支部 | 屠元方 |
149 | 后勤党总支 | 王永国 |
150 | 后勤党总支第一党支部 | 徐 忠 |
151 | 后勤党总支第二党支部 | 张云昌 |
152 | 后勤党总支第三党支部 | 骆行逵 |
153 | 后勤党总支校医院党支部 | 李 磊 |
154 | 图书馆党总支 | 高 洁 |
155 |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 王海燕 |
156 |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 高 峰 |
157 |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 | 穆长春 |
158 | 图书馆第四党支部 | 刘俊霞 |
159 | 机关党总支 | 姜洪雷 |
160 | 机关党总支办公室党支部 | 任 民 |
161 | 机关党总支车队党支部 | 武卫国 |
162 | 机关党总支组织工会党支部 | 杜晓毅 |
163 | 机关党总支团委学生处党支部 | 张文斗 |
164 | 机关党总支宣传部党支部 | 张以刚 |
165 | 机关党总支发展党支部 | 吴笑兵 |
166 | 机关党总支纪监审党支部 | 刘永健 |
167 | 机关党总支计划财务处党支部 | 王 权 |
168 | 机关党总支人事处党支部 | 葛铃銮 |
169 | 机关党总支教务处党支部 | 于 涛 |
170 | 机关党总支科技处党支部 | 王瑞明 |
171 | 机关党总支研究生处党支部 | 张旭东 |
172 | 机关党总支基建处党支部 | 刘树明 |
173 | 机关党总支资产处党支部 | 张建华 |
174 | 机关党总支保卫处党支部 | 张召宁 |
175 | 机关党总支网络管理中心党支部 | 王国栋 |
176 | 机关党总支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 | 汤庆磊 |
177 | 机关党总支实验中心党支部 | 范春生 |
178 | 机关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党支部 | 张培国 |
179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 | 徐广荣 |
180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离休党支部 | 付子元 |
181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退休一支部 | 常光永 |
182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退休二支部 | 刘庆和 |
183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退休三支部 | 张铁成 |
184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退休四支部 | 刘瑞芹 |
185 | 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退休五支部 | 邱光正 |
(组织部提供)
2011年教学、教辅单位机构设置及负责人
教学单位 | 机构设置名称 | 主 任 (所长) | 副主任 (副所长) |
机械与汽车 工程学院 | 机电工程系 | 万金领 | 方 斌 |
机械制造系 | 史岩彬 | 张 玮 | |
汽车工程系 | 路玉峰 | 王 毅 | |
材料成型系 | 孙志平 | 魏高峰 | |
工业设计系 | 李明辉 | 张玉伟 | |
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研究中心 | 许崇海 |
| |
能源动力工程研究所 | 王仁人 |
| |
计算机辅助工程研究所 | 单东日 |
| |
物流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 沈敏德 |
| |
机电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中心 | 王 毅 |
| |
表面工程研究所 | 刘 宏 |
| |
电气工程与 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系 | 孙 涛 | 马凤英 |
电子工程系 | 孙宝江 | 李庆华 张旭光 | |
电气工程系 | 张 玮 (主持) | 俞晓冬 | |
自动化研究所 | 张迎春 |
| |
机器视觉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 綦星光 |
|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制浆造纸工程系 | 杨桂花 | 韩金梅 李荣刚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王 晨 | 王 振 | |
印刷工程系 | 林茂海 | 罗运辉 | |
林产化工教研室 | 薛菁雯 |
| |
水处理研究所 | 蒋文强 |
| |
| 轻工业废弃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 研究所 | 臧立华 |
|
数字印刷技术研究所 | 林茂海 |
| |
生物资源化学与技术研究所 | 高 扬 |
| |
制浆造纸绿色化学技术与生物质 资源化利用研究所 | 孔凡功 |
| |
造纸化学品研究所 | 刘温霞 |
| |
加工纸与功能纸研究所 | 吴朝军 |
|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陈加奎 | 张德良 刘同兰 |
经济系 | 李永平 | 贾继花 | |
技术经济研究所 | 邹志勇 | 杨 丽 | |
企业管理研究所 | 张建峰 | 刘学方 陈加奎 元继学 | |
旅游管理研究所 | 赵 芃 | 于明梓 许汝贞 | |
资本运营研究所 | 李永平 |
| |
区域经济研究所 | 慈福义 |
| |
艺术学院 | 视觉传达系 | 谷 林 | 孟光伟 于 泳 |
环境艺术系 | 李 远 | 吕在利 | |
摄影系 | 夏洪波 | 陈新梅 | |
服装艺术系 | 杨永庆 | 李 骏 | |
工业设计系 | 李西运 | 高纪洋 | |
音乐表演教研室 | 严 可 |
| |
中国书画研究所 | 孙万灵 | 晁岱双 | |
艺术理论研究所 | 唐济川 | 郑 艳 | |
美术研究所 | 逄国元 | 陶少波 | |
| 生物工程系 | 王 燕 | 马美范 李丕武 |
生物技术系 | 刘天明 | 姜 华 韩 宁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 王成忠 | 曲静然 | |
食品与生物 工程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系 | 刘秀河 | 何金兴 |
酶工程研究所 | 王瑞明 |
| |
生物制药工程研究所 | 刘新利 |
| |
葡萄与葡萄酿酒研究所 | 赵新节 |
| |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所 | 崔 波 |
|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兰文军 |
| |
水产品加工研究所 | 刘秀河 |
|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 刘天明 |
| |
微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 王 燕 |
| |
藻类生物技术研究所 | 于海峰 |
| |
食品资源开发研究所 | 王成忠 |
| |
化学与制药 工程学院 | 化工与制药系 | 王建成 | 张文郁 杜永丽 |
化学系 | 赵 超 | 谭学杰 苑再武 王世杰 | |
应化与皮革系 | 付丽红 | 匡 卫 吴 月 | |
化工新材料与分离过程研究所 | 刘磊力 |
| |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心 | 班 青 |
| |
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姜 合 |
|
软件工程系 | 王新刚 | 鲁 芹 | |
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 张 洁 | 任晓强 | |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 董祥军 |
| |
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所 | 王新刚 |
| |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 | 刘毅慧 |
| |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 无机材料系 | 王美婷 | 王 峰 |
材料化学系 | 刘金华 | 卢启芳 | |
高分子材料系 | 刘迎凯 | 乔从德 | |
宝石教研室 | 刘金海 |
| |
玻璃研究所 | 何 文 |
| |
陶瓷研究所 | 王美婷 |
| |
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 | 刘素文 |
| |
高分子化学研究所 | 刘伟良 |
| |
文法学院 | 广告与传播学系 | 张 青 | 王守亮 |
社会管理系 | 张丽红 |
| |
法律系 | 姜文明 |
| |
马列教研室 | 仲崇建 | 耿光连 张成林 孔令云 | |
思想教育教研室 | 赵 芃 | 刘燕妮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 王先山 | 徐舒映 | |
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赵 芃 |
| |
政党研究中心 | 许忠明 |
| |
外国语 学院 | 英语系 | 李书仓 | 刘淑君 |
日语系 | 高玉军 | 李永丽 | |
大学外语教学部 | 李 显 | 李建军 张淑莲 | |
文化翻译研究所 | 陈沛志 |
| |
语言文学研究所 | 李书仓 |
|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 李金红 | 李 彬 |
光电信息系 | 杨 菁 | 任向河 | |
电子信息系 | 王晓柱 | 孙吉红 | |
应用统计系 | 窦方军 | 黄玉林 | |
数学教学部 | 李胜正 | 张雪露 | |
物理教学部 | 曹 钢 |
| |
应用数学研究所 | 田 霞 | 郭荣伟 | |
光电应用研究所 | 刘玉波 | 左春华 | |
体育与 文化产业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系 | 刘建敏(兼) | 李玉玲 |
体育教学部 | 张 雷 | 崔 伟 祝慧英 | |
图书馆 档案馆 | 采编部 | 付来旭 |
|
技术部 | 高 峰(男) |
| |
参考咨询部 | 高 峰(女) |
| |
期刊部 | 王玲玲 | 郑东伟 刘 婧 | |
流通部 | 牟 静 | 江 新 王少华 | |
文献检索教研室 | 高 峰(女) |
| |
情报信息研究所 | 王海燕 |
| |
校史工作部 | 时孝强 |
| |
综合业务部 | 邢 宇 |
| |
人事信息部 | 王 丹 |
| |
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 | 计算中心 | 董云峰 |
|
分析测试中心 | 范春生 | 张华勇 陈彤彤 | |
工程训练中心 | 赵学敏 | 孟召雷 | |
网络管理中心 | 网络运行部 | 潘 岩 |
|
数字校园规划部 | 亓 蓓 |
| |
一卡通运行部 | 徐 鑫 |
| |
电教部 | 刘保红 |
| |
多媒体设备管理部 | 刘传茂 |
|
2011年学校各类委员会与领导小组
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徐同文 陈嘉川 王光芝 秦梦华 傅东良 匡维武 王西奎 周有波
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委 员:(按姓氏笔画)
王 权 吕基强 刘永健 刘传波 周有波 郭建国 葛铃銮
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同文 党委书记
副组长:陈嘉川 院长、党委副书记
王光芝 党委副书记
周有波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成 员:吕基强 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处处长
任 民 学院办公室主任
杨天梅 组织部部长
张以刚 宣传部、统战部部长
杜晓毅 工会主席
王鹏生 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兼武装部部长
张文斗 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校纪委,吕基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发展规划委员会
主 任:徐同文
副主任:周有波
委 员:刘泰东 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葛铃銮 马万勇 王瑞明 张旭东
王 权 张建华 刘树明 许崇海 綦星光 赵传山 邹志勇 魏 嘉
周韶华 李天铎 姚金水 耿玉水 韩明暖 陈国兴 察可文 许广法
王春诗 崔 波 刘学方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办公室主任刘泰东(兼)。
人才与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
主 任:陈嘉川
副主任:王西奎
委 员:葛铃銮 杨天梅 杜晓毅 王雅玲 欧阳志周 徐秀芬 乔乃清 许崇海
綦星光 赵传山 邹志勇 魏 嘉 朱汇源 李天铎 姚金水 耿玉水
韩明暖 陈国兴 察可文 许广法 王春诗 赵 芃 徐清华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办公室主任葛铃銮(兼)。
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
主 任:王光芝
副主任:王鹏生 张以刚
委 员:张文斗 周生军 于 涛 高文红 赵 滨 吴笑兵 巩恩贵 王傲镭
许有强 闫 东 王洪彬 左殿升 车清文 李 民 李月娥 王介峰
刘洪明 周东群 苑学芹 苗祖森 刘 洪 张 猛 田中建 史志强。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办公室主任王鹏生(兼)。
教学与课程建设委员会
主 任:秦梦华
副主任:马万勇
委 员:宋开宇 陈栋田 杜万祥 姜海辉 张崇真 高 进 王国栋 范春生
李红霞 刘星萍 丁洪杰 杜同爱 刘木森 邵秀芝 马 烽 陈玉清
郭爱章 宋 彦 杨 辉 山贵昌 周 峰 刘建敏 周国伟 何 文
邵 丰 山显光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马万勇(兼)。
财务资产管理委员会
主 任:傅东良
副主任:王 权 张建华
委 员:刘永德 刘永健 刘树明 吴笑兵 汤庆磊 徐坤忠 赵学敏 王仁人
尚 明 刘传波 于明梓 郭建国 周韶华 张志业 沈建兴 王玉立
齐永钦 冯喜平 王连增 陈德强 陶传平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王权(兼),副主任张建华(兼)。
环境建设与安全保障管理委员会
主 任:匡维武
副主任:王永国 张召宁
委 员:刘长生 薛 军 孙卫东 张文斗 郭 虹 于 涛 刘纪波 任成林
吴航洲 徐坤忠 王傲镭 曲守东 许有强 闫 东 王洪彬 左殿升
车清文 李 民 李月娥 王介峰 刘洪明 周东群 苑学芹 苗祖森
刘 洪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后勤管理处、保卫部(处)。办公室主任王永国(兼),副主任张召宁(兼)。
学科建设与学术管理委员会
主 任:王西奎
副主任:王瑞明、张旭东
委 员:葛铃銮 王 权 张建华 刘永德 郑 众 高 进 王国栋 范春生
单东日 邱书波 褚夫强 张建峰 王东辉 刘新利 段洪东 李 梅
董祥军 王先山 高玉军 李汝修 苏卫东 王学先 臧立华 盖利刚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王瑞明(兼)。
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
主 任:周有波
副主任:吕基强 杨天梅
委 员:任 民 张以刚 王鹏生 杜晓毅 葛铃銮 马万勇 王瑞明 刘泰东
姜洪雷 王永国 高 洁 王仁人 尚 明 刘传波 于明梓 郭建国
周韶华 张志业 沈建兴 王玉立 齐永钦 冯喜平 王连增 陈德强
陶传平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纪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吕基强(兼),办公室副主任杨天梅(兼)。
各二级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人员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许崇海
副主席:王仁人
委 员:单东日 李红霞 沈敏德 冯益华 孙志平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綦星光
副主席:邱书波 刘星萍
委 员:张迎春 孙宝江 孙 涛 马凤英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赵传山
副主席:刘 玉 褚夫强
委 员:丁洪杰 杨桂花 高 扬 葛培锦 王 晨 林茂海
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邹志勇
副主席:张建峰 杜同爱
委 员:刘学芳 杨 丽 慈福义 陈嘉奎 李永平 元继学
艺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魏 嘉
副主席:刘木森 王东辉
委 员:谷 林 李 远 杨永庆 李西运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邵秀芝
副主席:朱汇源 刘新利
委 员:周韶华 王瑞明 王 燕 王成忠 刘天明 刘秀河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李天铎
副主席:段洪东 马 烽
委 员:周国伟 崔月芝 靳丽强 马 毅 刘磊力 刘 耘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姚金水
副主席:沈建兴 陈玉清
委 员:何 文 刘素文 刘伟良 李 梅
信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耿玉水
副主席:董祥军 顾卫东
委 员:郭爱章 郑晓势 姜 合 刘毅慧 杨春花 王新刚
文法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韩明暖
副主席:齐永钦 王先山
委 员:宋 彦 赵 芃 徐舒映 林玉海 姜文明 张 青
外国语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陈国兴
副主席:杨 辉 高玉军
委 员:李 显 李书仓 刘淑君 张淑莲
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察可文
副主席:李汝修 山贵昌
委 员:田 霞 杨 菁 窦方军 王晓柱
创新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徐同文
副组长:秦梦华
成 员:马万勇 王鹏生 葛铃銮 王瑞明 王 权 张建华 刘泰东 吴笑兵
郑 众 高 进 王国栋 范春生 张庆思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马万勇兼办公室主任。
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主 席:陈嘉川
副主席:秦梦华 王西奎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万勇 王瑞明 朱汇源 许崇海 张旭东 李天铎 邵秀芝 邹志勇
陈玉清 陈国兴 姚金水 段洪东 赵传山 耿玉水 韩明暖 察可文
綦星光 魏 嘉
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处。
校友工作委员会
主 任:陈嘉川
副主任:傅东良 周有波
委 员: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王鹏生 张文斗 葛铃銮 马万勇 王瑞明
张旭东 王 权 张建华 王永国 吴笑兵 王仁人 尚 明 刘传波
于明梓 郭建国 周韶华 张志业 沈建兴 王玉立 齐永钦 冯喜平
王连增 陈德强 汤庆磊
会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笑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档案管理委员会
主 任:陈嘉川
副主任:秦梦华
委 员: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葛铃銮 刘泰东 马万勇 范春生 王瑞明
王 权 王鹏生 张建华 郑 众 吕基强 刘永健 刘树明 刘永德
吴笑兵 高 进
档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档案馆,办公室主任张淑增。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嘉川
副主任委员:秦梦华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万勇 马 烽 王美婷 王 毅 刘建敏 刘 耘 刘素文 张旭东
张庆思 杜同爱 汤庆磊 李红霞 杨 辉 周韶华 赵 芃 赵传山
耿玉水 韩明暖 察可文 綦星光 魏 嘉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马万勇兼任办公室主任。
教材建设委员会
主 任:秦梦华
副主任:马万勇
委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洪杰 马 烽 王 权 王美婷 刘建敏 刘星萍 许崇海 李汝修
杜同爱 杨 辉 邵秀芝 郭爱章 韩明暖 魏 嘉。
秘 书:谭秀红
公寓管理委员会
主 任:王光芝 匡维武
成 员:王鹏生 王 权 刘树明 王永国 张建华 张召宁 王国栋 陶传平
汤庆磊 张文斗 苗祖森 王介峰 李 民 刘洪明 车清文 李月娥
王洪彬 刘 洪 许有强 周东群 苑学芹 闫 东 左殿升 孙卫东
公寓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学生工作处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
主任孙卫东(兼),办公室副主任王更新。
东校区管理委员会
主 任:陈嘉川
副主任:匡维武 周有波
成 员:任 民 杨天梅 葛铃銮 马万勇 许广法 陈德强 胡安洪 田清正
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田清正同志兼任。
体育工作委员会
主 任:舒永庆 秦梦华
副主任:王春诗 任 民 马万勇 王鹏生 杜晓毅
委 员:张以刚 刘永德 张召宁 张文斗 赵传山 李天铎 姚金水 许崇海
邹志勇 綦星光 察可文 魏 嘉 耿玉水 陈国兴 韩明暖 许广发
汤庆磊 周韶华 王学先
办公室设在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王学先兼任办公室主任。
物业监管委员会
主 任:匡维武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万勇 王 权 王鹏生 任 民 刘永健 刘永德 刘树明 吕基强
张召宁 张旭东 张建华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后勤管理处,刘永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主 任:秦梦华
副主任:马万勇
委 员:(按姓氏笔画顺序)
丁洪杰 于 涛 马 烽 王雅玲 王鹏生 刘木森 曲守东 李汝修
李红霞 刘建敏 刘星萍 杜万祥 张文斗 张以刚 陈玉清 杜同爱
邵秀芝 宋 彦 杨 辉 郭爱章 葛铃銮
秘 书:徐立峰
语委会下设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马万勇同志兼任,成员由王雅玲、徐立峰、安蕾蕾等同志组成。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主 任:徐同文
副主任:周有波 孙德贞 徐广荣
委 员: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葛铃銮 马万勇 王鹏生 张文斗 张培国
刘庆和 邱光正 常光永 于衍宏
秘书长:张培国,副秘书长:刘庆和 邱光正
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徐同文 陈嘉川
副主任: 秦梦华 王西奎 周有波
成 员: 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王鹏生 张文斗 葛铃銮 马万勇 王瑞明
张旭东 王 权 张建华 刘泰东 吴笑兵 高 进 王国栋 范春生
许崇海 綦星光 赵传山 邹志勇 魏 嘉 周韶华 李天铎 姚金水
耿玉水 韩明暖 陈国兴 察可文 许广法 王春诗 汤庆磊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办公室主任由吴笑兵同志兼任。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嘉川
副组长:王光芝 秦梦华
成 员:王鹏生 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张召宁 葛铃銮 马万勇 张旭东
王 权 刘永德 吴笑兵 张文斗 宋开宇 郑 众 王仁人 尚 明
刘传波 于明梓 郭建国 周韶华 张志业 沈建兴 王玉立 齐永钦
冯喜平 王连增 陈德强
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光芝
副组长:王鹏生 王 权
成 员:任 民 吕基强 张以刚 马万勇 刘永健 张文斗 沈建兴 王仁人
冯喜平 尚 明 刘传波 周韶华 王玉立 齐永钦 张志业 郭建国
于明梓 王连增 陶传平 陈德强
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办公室主任:徐少萍。
房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匡维武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权 吕基强 刘永德 任 民 杜晓毅 张建华 张培国 葛铃銮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后勤管理处,刘永德任办公室主任,张云昌任办公室副主任。
分房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匡维武
副组长:周有波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永国 任 民 刘永德 刘传波 刘树明 吕基强 张培国 杜晓毅
尚 明 葛铃銮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后勤管理处。刘永德兼任办公室主任。
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嘉川
副组长:傅东良 匡维武
成 员:王 权 任 民 葛铃銮 张建华 刘永德 刘树明 刘永健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计财处,办公室主任王权(兼任)。
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陈嘉川
副组长:王光芝 秦梦华
成 员:王鹏生 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葛铃銮 马万勇 张旭东 王 权
张文斗 宋开宇 王仁人 尚 明 刘传波 于明梓 郭建国 周韶华
张志业 沈建兴 王玉立 齐永钦 冯喜平 王连增 陈德强
自评办公室设在学生处,王鹏生任主任。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王西奎
副组长:张旭东 王瑞明 王鹏生
成 员:李彦春 褚夫强 王洪彬 李 梅 王介峰 段洪东 李月娥 刘新利
李 民 单东日 许有强 邱书波 闫 东 董祥军 刘洪明 王东辉
车清文 王先山 周东群 张建峰 左殿升
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同文
副组长:周有波 匡维武
成 员:张培国 任 民 杨天梅 张以刚 葛铃銮 王 权 刘永德 杜晓毅
王永国 徐广荣
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
名誉会长:周有波
会 长:邱光正
副 会 长:徐广荣 刘德军 吴玉田 张培国
秘 书 长:于衍宏
副秘书长:郭 环 王道武 宫 梁
理事名单:邱光正 徐广荣 刘德军 吴玉田 张培国 于衍宏 郭 环 刘庆和
刘茂盛 常光永 张志勤 刘福祥 苗延林 王道武 宫 梁
老年人文体协会
名誉主席:周有波
主 席:常光永
副 主 席:王培林 张岳峰 徐广荣 张培国
秘 书 长:孙德淑
副秘书长:吕 军 刘亚静 刘 慧
委 员:刘茂盛 薛元亮 朱大刚 吴玉田 邱光正 魏 荃 马文泉 李与文
陆建新 祖丽琴 陈德亮 李 娜
球类分会:魏 荃 马文泉 李 娜
文娱分会:李与文 陆建新 祖丽琴
书画分会:吴玉田 刘茂盛 邱光正
钓鱼分会:张岳峰 陈德亮
太极拳、剑分会:薛元亮 朱大刚
饮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匡维武
副组长:刘永德 王永国
成 员:王 权 王鹏生 张召宁 杜晓毅 赵 滨 高兴民 史志强 (学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高兴民(兼)。
饮食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匡维武
副组长:刘永德 王永国
成 员:王鹏生 张召宁 赵 滨 张文斗 高兴民 史志强(学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六名专职卫生管理员。办公室主任:高兴民(兼)。
专职卫生管理员:王永军 张西安 张学伦 韩 玮 刘庆忠 刘延利。
课程设计与评估中心
主 任:秦梦华
副主任:马万勇
成 员:王鹏生 葛铃銮 刘泰东 郑 众 高 进 王国栋 范春生 许崇海
綦星光 赵传山 邹志勇 魏 嘉 周韶华 李天铎 姚金水 耿玉水
许广法 韩明暖 陈国兴 察可文 王春诗 张庆思
课程设计与评估中心下设课程设计与评估分中心,负责各学院课程体系、创新课程
的评估、检查、验收。
黄河三角洲新兴产业研究院
院 长:陈嘉川
常务副院长:赵田舰 刘新利
副院长:王瑞明 周韶华 张 磊 刘宗利
慈善工作站
站 长:王光芝
副站长:杜晓毅 王鹏生
成 员:任 民 张以刚 张文斗 刘 悦
人才队伍状况
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人才
序号 | 姓名 | 称号 | 颁证部门 | 颁证时间 |
1 | 岳远征 | 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2 | 高 扬 | 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3 | 谢益民 | 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4 | 魏东芝 | 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1年 |
5 | Bjarne Holmbom | 双聘院士 |
| 2002年 |
6 | 艾 兴 | 双聘院士 |
| 2008年 |
7 | 王 敏 | “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93年 |
8 | 王 敏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2年 |
9 | 汪德营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2年 |
10 | 赵宇敏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2年 |
11 | 吴玉田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2年 |
12 | 王志衡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2年 |
13 | 刘思汉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3年 |
14 | 靳 涛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3年 |
15 | 邢存章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3年 |
16 | 王世泰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1年 |
17 | 曹成波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2年 |
18 | 杜 毅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2年 |
19 | 陈嘉川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4年 |
20 | 秦梦华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4年 |
21 | 李天铎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6年 |
22 | 马万勇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08年 |
23 | 姚金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10年 |
24 | 杨桂花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2010年 |
25 | 曹成波 |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 人事部 | 1998年 |
26 | 陈嘉川 |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人事部 | 2004年 |
27 | 秦梦华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人事部 | 2006年 |
28 | 李天铎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人事部 | 2007年 |
29 | 姚金水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教育部 | 2007年 |
30 | 秦梦华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教育部 | 2008年 |
31 | 许崇海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教育部 | 2009年 |
32 | 巩庆海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1991年 |
33 | 宁 舒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1993年 |
34 | 朱摩西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1995年 |
35 | 尹卓荣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1998年 |
36 | 常易康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2001年 |
37 | 邢存章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2004年 |
38 | 刘素文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2007年 |
39 | 魏 嘉 | 全国优秀教师 | 教育部 | 2009年 |
40 | 刘娜丽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87年 |
41 | 徐 云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1年 |
42 | 王 敏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2年 |
43 | 薛宗雄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3年 |
44 | 张建峰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3年 |
45 | 丁洪杰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5年 |
46 | 尹卓荣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7年 |
47 | 邢存章 | 山东省优秀教师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9年 |
48 | 邢存章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4年 |
49 | 刘德军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6年 |
50 | 马万勇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8年 |
51 | 刘素文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9年 |
52 | 赵传山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年 |
53 | 刘素文 | 山东省师德标兵 | 山东省校工委 | 2007年 |
54 | 陈嘉川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5 | 李天铎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5年 |
56 | 徐同文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6年 |
57 | 秦梦华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6年 |
58 | 马万勇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6年 |
59 | 李丕武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6年 |
60 | 姚金水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7年 |
61 | 杨桂花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62 | 段洪东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63 | 王瑞明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64 | 刘素文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65 | 许崇海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0年 |
66 | 张旭东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0年 |
67 | 周国伟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1年 |
68 | 陈嘉川 | 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1998年 |
69 | 刘温霞 | 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03年 |
70 | 许崇海 | 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05年 |
71 | 李丕武 | 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08年 |
72 | 秦梦华 |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06年 |
73 | 王 敏 | 山东省劳动模范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82年 |
74 | 王瑞明 | 山东省先进工作者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75 | 王瑞明 | 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 山东省总工会 | 2007年 |
76 | 崔 波 | 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 山东省总工会 | 2010年 |
(人事处提供)
2011年外聘专家及教师
姓名(中文名.外文名) | 性别 | 国籍 | 聘用时间 | 所属学院 |
阿林 Arleen Cotas | 女 | 菲律宾 | 2011年 |
外国语学院 |
艾伦·威克斯Alan Vickers | 男 | 爱尔兰 | 2011年 | |
饼田光久Mochida Mitsuhisa | 男 | 日本 | 2011年 | |
卡瑞杰Abongwa Fundol Cowrage | 男 | 喀麦隆 | 2011年 | |
肯·伍德Kenneth Wayne Wood | 男 | 加拿大 | 2011年 | |
艾迪Eddie Macloud | 男 | 美国 | 2011年 | |
韦德Coral Rowena Wade | 女 | 美国 | 2011年 | |
麦尔文Melvin John Derwis | 男 | 美国 | 2011年 | |
马丁Martin Berry | 男 | 英国 | 2011年 | |
高扬Gao Yang | 男 | 加拿大 | 2011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011年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员
1、高校教师系列:
教 授(8人)单东日 郭爱章 孔凡功 刘木森 马 烽 齐永钦 臧立华 邹志勇
副教授(25人)李书仓 李庆华 冷建材 杨茂友 舒爱莲 薛云娜 刘雪真 郭韦钰
周大钧 张亦梅 王 巍 刘海鹰 姜立善 李俞霏 宫厚英 赵海燕 许忠明 邵光庆
陈 静 王慧丽 王世杰 何东新 许 静 林茂海 赵祥忠
2、实验系列:
高级实验师(1人)朱亚玲
3、图书资料系列:
研究馆员(1人)颜廷兰
副研究馆员(4人)吕 明 王海燕 于振磊 张 涛
4、档案系列:
副研究馆员(1人)刘俊霞
5、卫生系列:
主治医师(2人)张孟丽 孙海燕
2011年博士引进情况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专业 | 毕业院校 |
1 | 朱超峰 | 材料学院 | 男 | 1973.06 | 材料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2 | 俞娇仙 | 材料学院 | 女 | 1983.04 | 材料学 | 山东大学 |
3 | 蔡小霞 | 材料学院 | 女 | 1982.09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华东理工大学 |
4 | 严志国 | 电气学院 | 男 | 1981.01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天津大学 |
5 | 韩国政 | 电气学院 | 男 | 1976.02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山东大学 |
6 | 房保俊 | 发展规划处 | 男 | 1983.01 | 高等教育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7 | 姚良宏 | 化学学院 | 女 | 1981.10 | 化学 | 南京大学 |
8 | 刘 瑜 | 化学学院 | 女 | 1984.11 | 药物化学 | 山东大学 |
9 | 丁云桥 | 化学学院 | 女 | 1973.11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山东大学 |
10 | 王兴建 | 化学学院 | 男 | 1981.11 | 应用化学 | 四川大学 |
11 | 王言才 | 化学学院 | 男 | 1983.03 | 药剂学 | 山东大学 |
12 | 李国红 | 化学学院 | 女 | 1983.02 | 材料学 | 山东大学 |
13 | 石 磊 | 化学学院 | 女 | 1978.09 | 无机化学 | 吉林大学 |
14 | 刘海霞 | 化学学院 | 女 | 1983.09 | 材料学 | 山东大学 |
15 | 刘利彬 | 化学学院 | 男 | 1978.12 | 化学 | 韩国延世大学 |
16 | 薛凯峰 | 机械学院 | 男 | 1981.04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华南理工大学 |
17 | 王晓丽 | 机械学院 | 女 | 1980.03 | 材料加工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8 | 肖光春 | 机械学院 | 男 | 1979.02 | 材料加工工程 | 天津大学 |
19 | 徐 振 | 教务处 | 男 | 1983.03 | 化学 | 山东大学 |
20 | 曹玉萍 | 理学院 | 女 | 1979.02 | 光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21 | 雷 杰 | 理学院 | 女 | 1981.02 | 凝聚态物理 | 山东大学 |
22 | 胡 涛 | 理学院 | 男 | 1982.07 | 凝聚态物理 | 湘潭大学 |
23 | 周茂娟 | 轻化学院 | 女 | 1978.10 | 生态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4 | 张海光 | 轻化学院 | 男 | 1974.04 | 材料学 | 山东大学 |
25 | 刘 辉 | 商学院 | 女 | 1983.05 |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 中国海洋大学 |
26 | 王亚卓 | 商学院 | 女 | 1977.07 | 企业管理 | 山东大学 |
27 | 张 静 | 食工学院 | 女 | 1982.12 | 细胞生物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28 | 吕 蕾 | 食工学院 | 女 | 1983.10 | 植物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29 | 肖 静 | 食工学院 | 女 | 1974.04 | 发酵工程 | 天津科技大学 |
30 | 苏 静 | 食工学院 | 女 | 1982.01 | 微生物学 | 山东大学 |
31 | 吴 芹 | 食工学院 | 女 | 1982.01 | 制糖工程 | 广西大学 |
32 | 杨晓慧 | 食工学院 | 女 | 1982.09 | 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 | 山东大学 |
33 | 傅茂润 | 食工学院 | 男 | 1981.0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浙江大学 |
34 | 杨晓颖 | 食工学院 | 女 | 1982.11 | 植物学 | 浙江大学 |
35 | 姜 颖 | 食工学院 | 女 | 1981.12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 兰州大学 |
36 | 唐 珂 | 食工学院 | 男 | 1981.09 | 物理化学 | 山东大学 |
37 | 孙桂金 | 食工学院 | 男 | 1977.11 | 细胞生物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38 | 邵秋艳 | 文法学院 | 女 | 1979.10 | 中国哲学 | 南开大学 |
39 | 宋世勇 | 文法学院 | 男 | 1975.01 | 思想政治教育 | 西北工业大学 |
40 | 吕玉霞 | 文法学院 | 女 | 1976.03 | 中国哲学 | 山东大学 |
41 | 刘 嵩 | 信息学院 | 男 | 1975.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北京理工大学 |
42 | 李 婧 | 艺术学院 | 女 | 1980.04 | 文艺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人事处提供)
2011年校内硕士生导师
序号 | 导师姓名 | 性别 | 所在单位 | 职称 | 学位 | 获得导师 资格时间 | 所在硕士点名称 | 跨一级学科 兼岗专业名称 |
1 | 张志秀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0.06.08 | 机械电子工程 |
|
2 | 沈敏德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1.11.14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
3 | 万金领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1.11.14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
4 | 王仁人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
5 | 许崇海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
6 | 冯益华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
7 | 单东日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机械电子工程 |
|
8 | 朱泽平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5.12.12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9 | 刘 宏 | 女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机械电子工程 |
|
10 | 孙志平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11 | 魏高峰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机械电子工程 |
|
12 | 方 斌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机械电子工程 |
|
13 | 胡心平 | 男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机械电子工程 |
|
14 | 綦星光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0.06.0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15 | 邱书波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0.06.0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16 | 张维海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17 | 孙 涛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18 | 马凤英 | 女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19 | 孙宝江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20 | 张迎春 | 女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10.07.0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21 | 李庆华 | 男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22 | 林 霏 | 女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23 | 高 扬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6.06 | 制浆造纸工程 |
|
24 | 谢益民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6.11.06 | 制浆造纸工程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25 | 陈嘉川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8.10.29 | 制浆造纸工程 | 制糖工程 |
26 | 秦梦华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8.10.29 | 制浆造纸工程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27 | 刘温霞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0.06.08 | 制浆造纸工程 |
|
28 | 邱化玉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0.06.08 | 制浆造纸工程 |
|
29 | 赵传山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0.06.08 | 制浆造纸工程 |
|
30 | 李彦春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
31 | 付丽红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
32 | 靳丽强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33 | 徐清华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制浆造纸工程 |
|
34 | 葛培锦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
35 | 刘 玉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制浆造纸工程 |
36 | 褚夫强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
37 | 傅英娟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
38 | 孔凡功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
39 | 李宗全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
40 | 王正顺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
41 | 杨桂花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制浆造纸工程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42 | 韩金梅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8.07.02 | 制浆造纸工程 |
|
43 | 刘 娜 | 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制浆造纸工程 |
|
44 | 杨海涛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制浆造纸工程 |
|
45 | 王代启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高级工程师 | 博士 | 2009.06.30 | 制浆造纸工程 |
|
46 | 王 振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制浆造纸工程 | 环境化学 |
47 | 吴朝军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制浆造纸工程 |
|
48 | 林茂海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制浆造纸工程 |
|
49 | 张记市 | 男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发酵工程 |
|
50 | 陈加奎 | 男 | 商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企业管理 |
|
51 | 慈福义 | 男 | 商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学 |
|
52 | 李永平 | 男 | 商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3 | 荣 梅 | 女 | 商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4 | 苏卫东 | 男 | 商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5 | 徐同文 | 男 | 商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6 | 杨 丽 | 女 | 商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7 | 张亦梅 | 女 | 商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工商管理 |
|
58 | 赵海燕 | 女 | 商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企业管理 |
|
59 | 邹志勇 | 男 | 商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
60 | 魏 嘉 | 男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3.10.08 | 设计艺术学 |
|
61 | 王东辉 | 男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设计艺术学 |
|
62 | 杨永庆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设计艺术学 |
|
63 | 张 伟 | 男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设计艺术学 |
|
64 | 赵 红 | 女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设计艺术学 |
|
65 | 李 远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5.12.12 | 设计艺术学 |
|
66 | 李慧媛 | 女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7.07.10 | 设计艺术学 |
|
67 | 林 斌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7.07.10 | 设计艺术学 |
|
68 | 刘木森 | 男 | 艺术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设计艺术学 |
|
69 | 唐济川 | 男 | 艺术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7.07.10 | 设计艺术学 |
|
70 | 王立新 | 女 | 艺术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7.07.10 | 设计艺术学 |
|
71 | 谷 林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8.07.02 | 设计艺术学 |
|
72 | 吕在利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8.07.02 | 设计艺术学 |
|
73 | 张 彤 | 女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8.07.02 | 设计艺术学 |
|
74 | 晁岱双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设计艺术学 |
|
75 | 李西运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0.07.02 | 设计艺术学 |
|
76 | 姜立善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11.06.28 | 设计艺术学 |
|
77 | 李俞霏 | 女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设计艺术学 |
|
78 | 隋 震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11.06.28 | 设计艺术学 |
|
79 | 王 巍 | 男 | 艺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11.06.28 | 设计艺术学 |
|
80 | 王瑞明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8.10.29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81 | 宋俊梅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0.06.08 | 食品科学 |
|
82 | 蒋文强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1.11.14 | 发酵工程 |
|
83 | 刘建军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84 | 刘天明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发酵工程 | 食品科学 |
85 | 陆晓滨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3.10.08 | 食品科学 |
|
86 | 周广田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3.10.08 | 发酵工程 |
|
87 | 李敬龙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88 | 王成忠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4.09.08 | 食品科学 | 发酵工程 |
89 | 王君高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大普/ | 2004.09.08 | 发酵工程 |
|
90 | 王 燕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4.09.08 | 发酵工程 |
|
91 | 于同立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大普/ | 2004.09.08 | 发酵工程 |
|
92 | 崔 波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食品科学 | 发酵工程 |
93 | 董贝磊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5.12.12 | 食品科学 |
|
94 | 马 霞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发酵工程 |
|
95 | 邵秀芝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5.12.12 | 食品科学 |
|
96 | 董永胜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高级工程师 | 博士 | 2006.10.08 | 生物化工 |
|
97 | 刘同军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生物化工 |
|
98 | 刘秀河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 2006.10.08 | 制糖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99 | 毛得奖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生物化工 |
|
100 | 曲静然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06.10.08 | 制糖工程 |
|
101 | 杨亲正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生物化工 |
|
102 | 赵新节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研究员 | 博士 | 2006.10.08 | 生物化工 | 发酵工程 |
103 | 刘新利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104 | 杨平平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发酵工程 |
|
105 | 郝鲁江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食品科学 | 生物化工 |
106 | 侯运华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发酵工程 | 食品科学 |
107 | 兰文军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108 | 李迎秋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食品科学 |
|
109 | 田 丽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发酵工程 |
|
110 | 于海峰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食品科学 |
|
111 | 张大伟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发酵工程 |
|
112 | 陈 静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发酵工程 |
|
113 | 崔云前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高级实验师 | 硕士 | 2010.07.02 | 发酵工程 | 生物化工 |
114 | 李丕武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发酵工程 |
|
115 | 王存芳 | 女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食品科学 |
|
116 | 刘 波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食品科学 |
|
117 | 聂 聪 | 男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发酵工程 |
|
118 | 王西奎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1993.06 | 应用化学 | 环境化学 |
119 | 李天铎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20 | 段洪东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 化学 |
121 | 马万勇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 食品科学 |
122 | 张庆思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大普 | 2003.10.08 | 应用化学 |
|
123 | 周国伟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应用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124 | 周建华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25 | 周立国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大普 | 2003.10.08 | 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
|
126 | 崔月芝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27 | 吕海亮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应用化学 |
|
128 | 马 烽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化学工艺 |
|
129 | 于志军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应用化学 |
|
130 | 杜登学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化学工艺 |
|
131 | 曲玉辉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应用化学 |
|
132 | 谭学杰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化学工艺 | 化学 |
133 | 张大同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34 | 班 青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应用化学 |
|
135 | 戴肖南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化学 |
136 | 盖利刚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37 | 高 健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
138 | 李俊英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
139 | 刘磊力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
140 | 马 毅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化学 |
141 | 张文郁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化学工艺 |
|
142 | 郭 丽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应用化学 |
|
143 | 姜海辉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应用化学 |
|
144 | 李文鹏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45 | 刘 彧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应用化学 |
|
146 | 汪永涛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47 | 邢殿香 | 女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应用化学 | 化学 |
148 | 郭 宁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化学工程 |
|
149 | 王世杰 | 男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化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50 | 陈玉清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51 | 梁忠友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大本 | 2001.11.14 | 材料学 |
|
152 | 刘素文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53 | 姚金水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材料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154 | 岳远征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材料学 |
|
155 | 张旭东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1.11.14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56 | 何 文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3.10.08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发酵工程 |
157 | 王世峰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3.10.08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58 | 沈建兴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4.09.08 |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59 | 张川江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材料学 |
|
160 | 刘伟良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6.10.08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61 | 刘建安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7.07.10 | 材料学 |
|
162 | 刘金华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63 | 赵 萍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材料学 |
|
164 | 李 梅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65 | 王 峰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材料学 |
|
166 | 张 献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8.07.02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67 | 刘树江 | 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09.06.30 | 材料学 |
|
168 | 卢启芳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
169 | 王美婷 | 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11.06.28 | 材料学 |
|
170 | 耿玉水 | 男 | 信息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3.10.08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企业管理 |
171 | 翟延富 | 男 | 信息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3.10.08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172 | 董祥军 | 男 | 信息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5.12.1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企业管理 |
173 | 姜 合 | 男 | 信息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5.12.1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174 | 刘毅慧 | 女 | 信息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175 | 耿汝年 | 男 | 信息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0.07.0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176 | 刘德军 | 男 | 文法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6.10.0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77 | 陶传平 | 男 | 文法学院 | 教授 | 学士 | 2006.10.0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体育产业管理 |
178 | 赵 芃 | 男 | 文法学院 | 教授 | 博士 | 2007.07.1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企业管理 |
179 | 耿光连 | 男 | 文法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08.07.0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80 | 徐舒映 | 女 | 文法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8.07.0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企业管理 |
181 | 蔡丽华 | 女 | 文法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9.06.3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82 | 韩明暖 | 男 | 文法学院 | 教授 | 硕士 | 2009.06.3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83 | 孙向群 | 女 | 文法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84 | 许忠明 | 男 | 文法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2011.06.2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185 | 仲崇建 | 男 | 文法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2011.06.2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研究生处提供)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普通本专科教育
2011年,机构调整前教务处共有工作人员18名。教务处处长许崇海,副处长杜万祥、曲守东、于涛。下设7个科室,实践教学科科长程云,副科长陈彤彤;教务科科长蒋晓杰,副科长王青竹;教材科科长谭秀红,左志田(1月17日退休);教学督导办公室科长山贵昌,副科长董成稳;招生办科长闫东,科员邓域;学籍科科长吕霖、主任安蕾蕾;教研科科长李红霞、副科长李志跃。
机构调整后根据组织部干部调整相关文件教务处调整工作人员为17名。教务处处长马万勇(4月初到任),招生办公室主任杜万祥(正处级,兼任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于涛,教务处副处长王雅玲(9月份到任)。下设7个管理办公室:教务管理办公室教学安排及调度事务助理王青竹、考试项目事务助理谭宪望、教学秩序及系统管理事务助理侯晓倩(9月份到任);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实践教学建设事务助理程云;教学督导办公室教学评价事务助理徐立峰、教学督导事务助理安蕾蕾;招生办公室招生计划事务助理蒋晓杰、招生宣传事务助理邓域;教材管理办公室教材建设与教材征订事务助理谭秀红;学籍管理办公室学籍学位管理事务助理李志跃、成绩管理事务助理徐振(7月份到任);专业课程建设办公室教学研究与专业建设事务助理董成稳、课程建设事务助理吴书光。
教务处共设有七个管理办公室,总体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及相关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工作大致如下:
教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的课程安排与调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安排、调停课等。
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学生竞赛等的安排与管理。
教学督导办公室:负责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普通话的测试工作等。
教材管理办公室:负责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的教材征订、发放工作,教师的教材征订工作;以及各级教材的评选推优工作。
学籍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查工作,新生的学籍认定工作以及学历学位相关审核认证工作等。
招生办公室:拟订学校招生政策和招生章程、全校本专科事业计划和生涯计划,组织实施具体的招生工作及招生宣传工作。
专业课程建设办公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通选课的遴选、创新课程遴选等。
【教学改革与管理】为培养数量更多、综合素质更强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2011年我校连续下发《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方案》、《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开展试点专业,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铺平道路。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批世界一流本科课程,2011年我校开展了第一批创新课程建设,首批共有101门课程获得立项建设,其中借鉴引进课程16门、先进网络课程41门、实践技能课程和学术校本课程各22门。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2011年教务处组织了新一轮的教研项目立项工作。此次活动共立项建设211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56项,无资项目144项。
【专业建设】2011年,申报对外汉语和韩国语两个专业,使我校的本科专业数量达到了58个。11月份启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评审出印刷工程与制药工程2个校级特色专业。12月底,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特色专业名单,以段洪东为负责人的应用化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2011年,《蒸馏酒工艺学》《生物工艺学总论》《氨基酸工艺学》《葡萄与葡萄酒工艺学》《啤酒工艺学》《数学电子技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9门课程获山东省精品课程称号,使我校山东省精品课程达到22门。
【教材建设】
5月27日,鲁轻院教字〔2011〕7号文,调整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
11月17日,国资处组织教材采购邀标会,国资处、计财处、纪委、图书馆、教务处有关人员参加。共有8家图书公司前来。最后其中的6家中标。分别是:济南市新华书店、临沂市新华书店、济南华夏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山东鲁化图书有限公司、济南泉城科技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山东中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11月18日,教育部下发教高司函〔2011〕204号《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12月6日,教育厅下发鲁教高处函(2011)51号《关于开展山东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
12月21日,根据教育厅要求,将先对省内高校2009年出版的自编教材进行评选推荐。因此,校内先组织了2009年出版的自编教材的推荐遴选工作。秦梦华副院长及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经评选,宋彦的《大学语文》、张绪光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两本获得推荐。
12月22日,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结束。我校教材获一等奖一部、二等奖六部。
序号 | 教材名称 | 编著者 姓名 | 适用 层次 | 获奖 等级 |
1 | 机械制图(及习题集) | 朱泽平 | 本科 | 一等奖 |
2 | 展示设计与材料 | 李 远 | 本科 | 二等奖 |
3 | 工业设计与表现技法 | 魏 嘉 | 本科 | 二等奖 |
4 | 化工原理实验 | 王建成 | 本科 | 二等奖 |
5 | 天然高分子科学 | 陈嘉川 | 本科 | 二等奖 |
6 | 基础化学实验简明教程 | 杜登学 | 本科 | 二等奖 |
7 | 有机化学 | 邢存章 | 本科 | 二等奖 |
12月30日,经统计,2011年共出版自编教材34部,具体如下(按出版时间排序)
序 号 | 名称 | 编者 | 出版社 | 出版 时间 |
1 |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二版)实验教程 | 耿玉水、潘岩(主编)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101 |
2 | 环境设计手绘表现效果图 | 李军、吕在利(主编)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101 |
3 | 电工技术 | 张莉、张绪光(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4 | C++程序设计教程 | 王新刚(主编)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5 | C++程序设计教程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 | 王新刚(主编)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6 | 食品生物化学 | 王永敏(参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7 | 食品微生物学 | 刘新利(参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8 | 电工技术 | 张莉、张绪光(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02 |
9 | 室内快题设计 | 王东辉(编著)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105 |
10 | 食品分析 | 宁维颖(参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5 |
11 | 食品工厂设计 | 刘秀河(参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5 |
12 | 艺术设计学导论 | 唐济川(主编)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106 |
13 | 公共政策学 | 鲍芳修(副主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07 |
14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 鲍芳修(副主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07 |
15 | 管理心理学 | 赵冬梅(参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07 |
16 | 管理文秘 | 刘爱景(副主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07 |
17 | 形势与政策 | 韩明暖(副主编) | 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107 |
18 | 通信原理辅导及习题精解 | 林霏、张少蔚(主编) | 延边大学出版社 | 201107 |
19 |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1 | 张淑莲、李建军(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08 |
20 |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2 | 李显、王艳(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08 |
21 |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4 | 荆燕、辛运国(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08 |
22 | 英语语法精要与实战 | 李显、邵光庆、房泽庆(主编)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201108 |
23 | 公共政策学 | 吕军丽(参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08 |
24 | 工程技能训练和创新制作实践 | 高进(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108 |
25 | 发酵食品学 | 王君高(副主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8 |
26 | 英语语法精要与实战 | 李显、邵光庆、房泽庆(主编)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201108 |
27 | 大学英语4级考试命题预测试卷 | 李显(主编) | 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108 |
28 |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3 | 李冰、邵光庆(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09 |
29 | 传统武术与现代健身的再审视 | 吕小庆(编著) | 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201109 |
30 | 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与科研 | 李玉玲(编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109 |
31 | 消费者行为学 | 荣梅(副主编)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109 |
32 | 食品化学 | 邵秀芝、王存芳(副主编)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1109 |
33 | 室内设计原理 | 姜立善(主编)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110 |
34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赵冬梅(副主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112 |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我校2011年总招生计划7000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5600人(含对口高职本科计划150人),普通专科计划招生1400人(中外合作办学190人)。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6999名,其中本科5600人(含对口高职150人),专科1399人。录取本科考生中达到各省市本科一批重点线上的一志愿考生10人。本科层次各科类一志愿上线率均为100%,在省外的招生录取也有了可喜的进步,有山西、河北、内蒙古、安徽、黑龙江等10个省市的一志愿平均报考率超过100%,本科新生报到率达97.67%。
【实践教学】学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了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实践教学工作突出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目标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健全的、创造的知识发展。
本年度工作重在运用各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最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从参与研究的角度,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手段,例如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动手制作、总结、答辩等学习活动。
在活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收获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形成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与交流。
各种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的重要领域,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让综合实践活动展现其独特魅力,创生出一片片更为耀眼的风景。
2011年我校实践教学工作具体成果如下:
6月30日鲁轻院教字〔2011〕10号文“关于公布二○一一届优秀学士学位设计(论文)的通知”,决定授予王发银等57名同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并对宋雪丽等指导教师予以通报表扬。
7月18日鲁学位〔2011〕11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和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的通报》,通报我院于建超、冀涛、刘雪、唐珂、崔乐芳、张彬彬、翟豹、项昶斌的学位论文为2011年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12月20日 鲁教高字〔2011〕18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确定我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筹建)单位。
12月26日鲁轻院教字〔2011〕25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经过专家组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的审阅和评议后,最终确定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撰稿人:徐振 审稿人:马万勇)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处(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是负责学校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学位点建设等工作。全处现有7人,张旭东任处长(主任),主持全处工作并分管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李彦春、毕方智、高文红任副处长,分别分管学位点建设与质量监控、在职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招生工作;鲁南、陈照强、胡令启任科长,分别分管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学位与学位点建设、招生及在职研究生教育工作。
【学位点建设】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学位点建设规划,结合学校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学位点现状,确定按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学校近期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总体思路与规划及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调整对应学位点学科专业名称的要求,按照新的学位点学科专业目录,将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招生工作】2011年3月,启动了本年度全日制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研究生处按照复试录取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精心设计复试程序,明确复试各环节具体要求,科学安排英语听力测试、专业课笔试、同等学力加试和专业综合面试等环节。各学院按照学校复试工作的有关规定,组建了若干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复试期间,学校还派出复试督查小组到各学院巡视,各个考场和复试场点井然有序,确保了复试录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有19个学术型学科专业和11个专业学位专业领域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92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21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人,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8人,超额完成了本年度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
2011年5月,启动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宣传工作。由于2010年学位点数量大幅增加,所以2012年招生专业类别与数量有较大变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一级学科由1个增至9个,二级学科由19个增至45个,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也有较大调整。根据学校“有条件的学科尽量按一级学科招生”的要求,2012年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4个学科按一级学科招生并设置若干研究方向;另有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等21个学科专业按二级学科招生和设置研究方向;同时为了更好地吸引生源和提高上线率,增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专业领域有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林业工程、食品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生物工程等1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有艺术设计1个艺术硕士专业领域。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源数量和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宣传工作至关重要。通过丰富研究生宣传材料、网络宣传、校内外宣传与引导、参加省内外招生咨询会、到有关学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宣传形式,使更多的考生了解我校研究生教育及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报考我校考生人数比2011年增长了48.7%。
命题和阅卷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招生专业类别与数量以及考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本年度的命题与阅卷工作量较大,组织管理难度也增加。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研究生处认真组织各学院管理人员及命题阅卷教师,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要求,规范命题与阅卷各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本年度的考试命题与阅卷工作。
【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分类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按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及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和就业等不同职业规划与取向需要,2011年,我校将学术硕士研究生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二种模式进行分类培养;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共有54个学科专业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98套,并调整优化了各培养环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11级共有102名学术研究生选择了应用型培养方案,175名学术研究生选择了研究型培养方案。
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校于2011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关于制(修)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校“内涵提升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目标任务,以“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满足研究生不同就业取向需要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革主要涉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立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机制等内容。培养类型改革——学术研究生按照研究型与应用型进行分类培养,两类研究生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改革——改革英语、马列类课程等公共课的设置,增开《创新方法》公共选修课,加强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根据研究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不同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例如,英语课程将原《英语精泛读》改为《英语阅读与写作》,并以英语写作为主,特别是注重科技英语写作;为了强化英语学习效果,配合学位论文需要,《英语阅读与写作》和《英语听说》课程由原第一、二学期分散开课改为第一学期集中开课;《专业英语》由原集中开课改为由各导师或导师组结合本研究方向或学位论文分散开课;将原马列课程单一的面授改为面授、自学及实践等三部分。教学方法改革——适应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要,摒弃机械式满堂灌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培养机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质办学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提升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层次和水平,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高水平师资到我校教授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研究生访学与交流机制,鼓励我校研究生积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留学或访学,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改革实施以来,每年都有近50名研究生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或课题研究;还有部分研究生到国外高校进行长短期的学习及课题研究,如,2010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田园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达到了两校的学位授予要求,顺利获得了两校分别颁发的硕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按照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积极组织导师、管理人员、研究生等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有11个项目获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有3项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成果获校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其中,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08级研究生王超萍申报的《生物偶联协酵技术在石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我校研究生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的突破;有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另外,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及档次又有新的突破,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级研究生林健健撰写的学术论文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of MaterialsChemistry》国际A类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性达到了较高水平;2011年11月,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5名研究生参加了山东省“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化学与化工技术发展分论坛”并宣读论文,有7篇优秀学术论文分获一、二等奖,获奖数量占本次论坛的15%,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肯定;组织举办了第七届学校研究生创新论坛,举办学术讲座26场,共有600多人次参加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有73篇论文分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在职研究生教育】2011年是学校新一届中层领导班子任期的开山之年,学校开始实行新的管理模式——项目主管制。研究生处“在职研究生教育”被划分为一个独立主管项目,由一名副处长专职负责,并配备了一名助理。
借助新任期开始之际,研究生处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要求,确定了2011年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上新台阶的目标,对内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二级学院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同时,下计划定指标,落实责任制,并辅助随机检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督促二级学院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对外积极走出去,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策略,先后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汶瑞机械、银河纸业、潍坊英轩实业等30余个单位签订研究生合作招生协议,建立了招生与办学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上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控制工程等7个专业招生领域共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223人,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多,呈历史最好水平,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2011年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序进行,各学院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培养方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和培养环节。为了落实教育部学位办关于开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检查的通知精神,对我校在职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管理与归档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规范性。
2011年,有44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工程硕士学位。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作为骨干,承担着重要任务,为单位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学校争得了社会荣誉。
【学位工作】按照《学术查重检测暂行办法》的规定,本年度对申请答辩的276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查重检测,有2人未通过检测而延期毕业。
根据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11年共授予274名研究生硕士学位,其中授予145名研究生工学硕士学位,授予14名研究生理学硕士学位,授予45名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授予26名研究生法学硕士学位,授予44名在职研究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导师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条例》,上半年组织了导师遴选工作,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其中来自企业科研单位导师25名。为了使新增导师能尽快熟悉和适应研究生培养工作,2011年10月,对新增导师进行了集中培训,邀请2位国内外专家作“如何做一名合格导师”的专题报告,研究生处对研究生管理程序及规章制度进行了讲解与说明,校领导就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学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动态审核管理办法》,对2010年动态审核未通过的部分导师进行了第二次审核,其中有8名导师由于再次审核未达标而被第二年取消招生资格。经过本次导师遴选和动态审核后,我校共有硕士生导师253名。
【制度建设】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实际,制定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制(修)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等6项新的规章制度,修订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1项已有规章制度,废止了《研究生活动经费管理办法》1项规章制度。
(撰稿人:李彦春 陈照强 审稿人:张旭东)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在职工作人员9人,下设办公室、函授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其中院长1人,副院长3人,工作人员5人。
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凝聚团队精神】① 重视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业务建设。健全了继续教育学院领导班子的学习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运行机制,对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议事会议的类型、决策程序及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一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学习制度,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管理科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并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在各项工作中严以律己、廉洁勤政、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在对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很好地发挥了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作用。
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各项任务优质高效地完成。坚持抓好部门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部门和全体人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调动了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业、团结奋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各项工作优质高效的完成。
以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提升全员精神风貌。认真贯彻执行党委54号文件精神,学院积极开展诸如“教育苑”绿化、继续教育工作研讨、学生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各种类型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营造职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生优质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了全体教工和学生的精神风貌。
【拓展招生渠道、扩大招生规模】招生规模关系到办学效益,也是体现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学院高度重视,全员发动、主动出击,积极拓展招生渠道,力保继续教育学院在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
①艺术设计类全日制自考本科招生。我校是山东省自学考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主考院校,利用这一优势,经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批,学院开始招收艺术设计类全日制自考本科生。利用整个暑假,学院9名正式员工全员参与招生工作,对外公开3部招生电话,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跟踪有意向报道的学生,最终招生245人,完到预期招生目标。
②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在成人学历教育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组织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生源。特别是抓住机会,加强与专科院校、民办高校和我校各函授教学站点的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共录取成人函授学生3080人。
③自学考试招生。利用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考的优势,学院通过多方筹措自考生源,通过积极与有艺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联系,扩大自学考试社会考生规模;利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从今年开始批准我校举办的7个学分互认专业自考助学的优势,通过校内统招专科学生攻读自考本科助学和校内统招本科学生攻读自考本科助学等形式,招收校内自考助学班,成绩喜人。
④网络远程教育招生。利用暑假时间,在其他学习形式招生的同时,学院全体人员也同时开展好网络远程教育的招生工作,经过努力共注册42人。
【狠抓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了确保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我们不断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各项制度,重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设课程,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实行规范化管理,并定期进行教学情况、教学质量检查,保证了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函授教学的管理。2011年,我们对函授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检查力度,利用招生或其他工作到函授站点的机会,每次都专门检查各站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检查的重点是函授站点的教学是否规范,教学档案是否齐全,教学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并随机抽查听课。同时,还分别召开站点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并发放调查表进行教师评价调查和站点评价调查。检查表明:函授站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教学档案比较齐全,教材发放及时,教学安排合理,函授学员对函授站点的管理工作和教师上课情况表示满意。
②进一步完善学籍注册工作程序,加强学籍管理工作。2011年共注册具有正式学籍的成人学生3000余人,并按规定为部分新生办理学籍异动和学籍变更手续约100人次。
③完善毕业生电子注册和学位授予工作程序。2011年在严格实行学籍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厅职成处的工作安排和要求,顺利办理2011届成人毕业生毕业证书2615个。根据教育厅高教处《关于做好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工作程序,组织学士学位主干课程考试,共有90人获得了学士学位。
④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圆满完成了成人脱产学生的教学工作。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成人脱产学生365名,分为6个专业,10个班级,开设了50多门课程。在人员紧张、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保证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规划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⑤做好自考助学班学生的教学工作。上半年为10级“过程性考核班”安排“金融理论与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的辅导,下半年为“实践考核班”安排五门课程的辅导,编制了这两批学生三个专业的课程表。为保证教学质量,从本校中聘任本学科最优秀的学生评价高的教师上课,并与任课老师签订协议,老师的课时费直接与自考助学班学生自考通过率挂钩,极大地促进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本年度加强自考助学班班级管理,制定了考勤、请假制度,“过程性考核班”每次上课由班长考勤,实践课程考核班安排了工作人员任班主任,使上课率达到95%以上,目前“实践考核班”上课有序进行。今年共为14名符合毕业条件的过程性考核班学生办理毕业手续。
⑥抓好网络远程教育学员学习工作。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及时与网络教育学生沟通,开展好网络教育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强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①满腔热情地做好迎新服务工作。新生到校之前,积极协调学校有关部门,落实好新生到校后的食宿、缴费等问题。新生报到当天,专门派人到汽车站、火车站迎接,并安排部分老生做好入校新生和陪同家长的接待服务工作,及时把准备好的饭卡、卧具发送到新生手中,让他们一到校就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②搞好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并提出热情深切的希望。在入学教育中,我们以“理想、信念、纪律”为中心,组织新生学习有关的校规校纪,介绍本院情况、在校学习计划及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并请高年级学生干部介绍在校学习体会和经验。通过学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和学习热情,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重视班主任选聘、班委会和学生会的建设。我们从院长到一般工作人员分别担任自考本科班的班主任,并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及时沟通通报学生中的情况。我们组织学生通过竞选演讲、民主选举,将学习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选拔进班委会和学生会,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的带头作用,以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
④以建设优良学风班为中心,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我们坚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深入教室、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同时,严格按照《学生手册》和考勤制度的要求,定期组织检查,抓好学生良好作风、规范行为的养成。为了弘扬正气、严肃纪律,我们对学习刻苦、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学生给予大力宣传、表扬,对个别作风散漫、纪律松懈、经常上课迟到或旷课的学生及时提出批评、做出适当处理,大力倡导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风气。各班掀起了争创优良学风班的热潮,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大为提高,部分班级达到了100%,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⑤组织学生开展了诸如“仲秋之夜迎新生晚会”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综合知识及能力。
【规范考务管理,自学考试工作取得新的进展】①报名工作。今年组织了两次报名和一次注册工作:七月份、十月份考试共报名191人、260科次,11月份注册了190名参加实践课程考核的考生。
②技能考试工作。全年共报名9754科次,仅八月份就报名4036科次,在青岛设置的考点青岛商务学校一次承担不了所有的343门上机考试的任务,我们多方联系青岛招考办、青岛大学等几家单位进行协调,组织一部分考生到青岛大学考试,这样为组织考试增加了很大工作量,这部分考生的准考通知单要单独制作,单独编排考场,为防止出现考生走错考点的情况,反复核对数据,和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大学有关工作人员的多次沟通协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考试得以顺利圆满完成。
③阅卷。阅卷是技能考试延续的一项工作。所有报名考生的成绩都要录入省考办的成绩录入系统,所有成绩都要对考生公布,所有合格试卷都要经过17个地市考办的核对,存入考生试卷袋,这几项工作绝不容许在阅卷及成绩录入过程中出现任何失误,成绩上报又有时间要求,因此,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阅卷工作是一项刚性任务。2011年8月份考试全省共有4036名考生报名,同时负责青岛科技大学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639份试卷阅卷任务,涉及16个不同的科目。
④毕业答辩。本年度报名参加答辩的考生为556名,本校2008级艺术助学班学生也参加答辩,2008级学生在南院,社会考生的辅导、答辩地点设在本校区,为方便本校学生,在保证社会考生正常答辩秩序的情况下,单独组织2008级学生在南院进行辅导和答辩。答辩工作开始前根据省自考处下发数据制定毕业考核领导小组,编制秩序册。先后和我校艺术学院、政法学院联系选派答辩教师,进行命题、选题、辅导、答辩,本年度共组织30名教师参加答辩,占用六个周末,由于严密组织,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其他工作】①圆满举办了2011年度“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②迎接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专项检查。③调整自学考试艺术设计类专业计划。④迎接省招生考试院对我院自学考试助学工作检查和济南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对我院自考助学工作年检。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取得全校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⑥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顺利完成了2008级全体学生从长清校区到南院的整体搬迁工作。⑦与华中科技大学沟通合作网络远程教育工作。⑧及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撰稿人:侯家刚 审稿人:汤庆磊)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科技处是学校主管科技工作、重点建设以及学报的职能部门,下设科技成果评价与验收、人文社科计划与成果、重点建设、学报编辑管理、科研信息与科技计划、科研成果产业化6个助理岗位,同时设有重点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挂靠科技处。
【基本情况】2011年,立项纵向项目119项,经费1468.5万元,合作项目到位经费52.5万元;签订科技开发合同227项,合同经费4574.13万元,当年到位1363.419万元,与临沂市人民政府、潍坊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获各类奖励35项;鉴定、结题项目43项;授权专利30项;发表学术论文847篇;出版著作17部。
【科学研究】2011年,我校共立项纵向项目119项,经费1468.5万元,合作项目到位经费52.5万元。详见附表一。
【社会服务】2011年签订科技开发合同227项,合同金额4574.13万元,当年到位1363.419万元,学校与临沂市人民政府、潍坊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2011年各单位科技开发情况统计表
单 位 | 合同数(项) | 合同经费 (万元) | 当年到位经费 (万元)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33 | 713.12 | 212.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52 | 1909.98 | 462.0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5 | 85 | 16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13 | 381 | 105.1 |
信息学院 | 9 | 168 | 89.685 |
艺术学院 | 33 | 220.03 | 167.008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24 | 547.7 | 141.123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11 | 240.7 | 33 |
理学院 | 6 | 34 | 18 |
商学院 | 16 | 140.6 | 95.6 |
文法学院 | 6 | 13.3 | 0.2 |
外语学院 | 6 | 76.4 | 14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 11 | 38.3 | 0 |
机关 | 1 | 6 | 9 |
合计 | 227 | 4574.13 | 1363.419 |
【成果】①科技论文: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84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8篇,EI收录论文167篇,ISTP收录论文34篇。
②成果:2011年鉴定、结题项目43项(见附表二)
③专利:2011年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3项(见附表三)
【重点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1年,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科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机械电子工程被确定为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被确定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艺术设计学、文化传播学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艺术设计学被确定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我校山东省重点学科达到9个。我校获批4个山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别是轻工精细化学品、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我校获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1个,实现我校人文社科基地零的突破;获批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1个。配合省教育厅做好了省高校强化重点实验室和特色重点学科的“十二五”规划论证工作,完成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考核工作。详见附表四、附表五。
附表一:
2011年纵向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经费 (万元) | 项目类别 |
1 | 现代生物技术用于制浆造纸工业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 | 陈嘉川 | 65 | 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
2 | 强激光场中极性双原子分子多光子电离研究 | 任向河 | 2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 基于核苷酸碱基新型离子液的设计及相关特性的理论研究 | 邢殿香 | 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 低分散度聚氨酯的合成研究 | 李天铎 | 7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 | 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表面阳离子化构建及其在纸浆中的作用机制 | 董翠华 | 2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 | 纸浆电化学介体脱木素体系中催化介体紫脲酸丢失机理研究 | 孔凡功 | 6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 | 多主枝孢霉QYW522合成10-HDA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研究 | 王瑞明 | 6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 | 介孔球形LiFePO4/C原位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调控研究 | 张旭东 | 6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 | 铋基氧化物异质结构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合成及光催化研究 | 刘素文 | 6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0 | 酵母细胞流式阵列的示踪荧光稳定编码和人工接头分子聚异戊二烯化寡肽的研究 | 兰文军 | 5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 | 100万吨/年发酵高浓终端废水生产高纯清洁能源技术与示范 | 臧立华 | 46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2 | BiVO4基异质结构纳米纤维的可控电纺合成及光催化研究 | 卢启芳 | 5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 |
13 | 新型吲哚类光折变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段洪东 | 8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4 | 疏水性烷基取代聚硅氧烷纳米生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超临界CO2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 陈 静 | 6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5 | 速生沙柳化学浆生物漂白机制的研究 | 杨桂花 | 7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6 | 凝乳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发酵产酶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 王成忠 | 7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7 | 酚类化合物在漆酶改善纤维特性中的作用及其行为 | 刘 娜 | 6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8 | 氧化铁磁性纳米材料对纤维堆囊菌生长行为及代谢产物作用研究 | 张 松 | 6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19 | Ni-W-P/Ni-P合金激光纳米化梯度层的形成及其磨损机理研究 | 刘 宏 | 7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 | 负序列模式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 | 董祥军 | 7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21 | 软件体系结构状态方面的形式化编织方法研究 | 杨春花 | 5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22 | 纤维断面图像的自动分割与配准技术研究 | 成金勇 | 4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23 | 高倍表达海藻糖合酶工程菌构建与应用研究 | 王瑞明 | 4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4 | 云模式下企业商业智能平台的研究与构建 | 耿玉水 | 2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5 | 去甲斑蝥素类似物、配合物作为新型农药的开发研究 | 谭学杰 | 2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6 | 电化学絮凝-固定化微生物耦合技术对造纸终端混合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 | 王 振 | 2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7 | 树核星形聚合物造纸助剂的研究与开发 | 傅英娟 | 3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8 | 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的研制 | 何 文 | 15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29 | 纤维改性、高效高值利用工艺技术的研究 | 赵传山 | 50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30 | 脉冲电场杀菌动力学及对蛋白质功能和结构影响研究 | 李迎秋 | 5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
31 | 感知矿山瓦斯灾害协同检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 马凤英 | 3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2 | 高密度培养发菜单体细胞生产发菜多糖技术研究 | 于海峰 | 6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3 | 双功能融合酶一步法转化淀粉生产海藻糖的研究 | 马春玲 | 3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4 | 不对称双咪唑金属配合物构建的光、铁电材料 | 汪永涛 | 6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5 | 荧烷类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的阳离子化及其在防伪纸生产中应用 | 董翠华 | 6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6 | 三流体喷雾雾化机理及液滴干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张丽丽 | 6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7 | 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光电子能量谱和动量谱研究 | 任向河 | 6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
38 | 复合酶制取小麦胚芽多肽及多肽生物活性研究 | 王成忠 | 11 | 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
39 | 无喷头连续静电纺丝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 刘素文 | 6 | 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
40 | 柱前衍生化反应与HPLC-MS联用快速鉴定抗氧化花色苷的方法 | 傅茂润 | 6 | 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
41 | 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 | 李月娥 | 1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 |
42 | 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研究 | 施秀莉 | 无资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43 | 基层统计能力建设模型创新研究---基于素质能力模型的视角 | 晁玉方 | 无资 |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计划项目 |
44 | 我国各地区医疗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 苏卫东 | 无资 |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计划项目 |
45 | 陶胎漆艺工艺研究 | 于 泳 | 无资 |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
46 | 后危机时代监管压力下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行为分析 | 位 华 | 无资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47 | 近十年山东省与拉美地区的国际合作及发展趋势 | 陈洪娟 | 1.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48 |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研究-基于市场分割视角 | 宋志涛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49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高 玮 | 2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0 | 基于企业成长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 | 赵海燕 | 1.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1 | 山东省“数字图书馆”实现手机借阅的理论分析及试点研究 | 于振磊 | 1.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2 | 新媒体时代山东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陈新梅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3 | 三网融合下山东省电视传媒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 郑 艳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4 | 和谐社会视域中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培育---以山东高校大学生为例 | 徐舒映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5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低碳竞争力研究 | 慈福义 | 1.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6 |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特征与效率研究---以山东上市公司为例 | 陈 艳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7 |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 刘淑君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8 | 基于任务型的研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 张淑莲 | 无资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59 | 山东省商业服务业与国外商业发展比较分析 | 周 峰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60 | 山东省商业服务业与国外商业发展比较分析 | 赵燕妮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61 | 公司治理与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微观机制 | 苏卫东 | 1.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62 | 泰山玉文化艺术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 刘木森 | 1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63 | 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山东省企业信息系统分类与评价 | 张晓燕 | 1.5 |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
64 | 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 曹 琳 | 1.5 |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
65 | 山东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测度及其提升途径 | 赵金秀 | 无资 |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
66 | 金属配位高分子皮革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靳丽强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67 | 数字印刷可视化颜色控制技术研究 | 林茂海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68 | 二元纳米复合耐磨耐蚀Ni-B合金新材料研究 | 田 燕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68 | β-环糊精催化水相合成β-甲基萘醌的研究 | 黑晓明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69 | 面向智能电网的广域保护软件控制平台构建 | 张 玮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0 | 稀溶液中胶原蛋白分子构象的刺激---响应性研究 | 乔从德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1 | 多传感器监测和信息融合在磨削---脉冲放电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闫 鹏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2 | 变性淀粉稳定酸乳体系机理的研究 | 檀琮萍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3 | 石墨烯饱和吸收被动锁模激光研究 | 左春华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4 | 基于层去法的皮革纤维网络三维重构研究 | 张华勇 | 5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5 | 山东新农村村落与民居规划设计创新性研究 | 王东辉 | 1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6 | 西欧中世纪大学中的科学研究 | 王向阳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7 | 公司治理框架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共生机制---基于生物共生理论的研究 | 李传军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8 |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管团队集体离职研究 | 张亦梅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79 | 基于行政成本约束的公共服务外包研究 | 鲍芳修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80 |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 施秀莉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81 | 胡绳与马克思主义 | 魏 连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82 |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研究---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 王 艳 | 无资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83 | 谶纬与汉魏六朝小说 | 王守亮 | 1 | 山东高校科研发展计划 |
84 | 基于RF和电磁感应技术的电缆无线测控系统 | 张迎春 | 10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85 | 面向三流体喷雾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 | 张丽丽 | 8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86 | 多步法合成改性锰酸锂研制与生产 | 沈建兴 | 12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87 | 有机溶剂木素制备复合碳纤维工艺研究 | 刘 玉 | 10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88 | 表面阳离子化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 董翠华 | 8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89 | 变性淀粉在酸乳中的行为表征及应用 | 檀棕萍 | 8 | 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 |
90 | 新型牛骨泥深加工技术的利用 | 刘秀河 | 10 | 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 |
91 | 有机-无机杂化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开发 | 刘伟良 | 6 | 济南市留学人员计划 |
92 | 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在核酸中的应用研究 | 张 献 | 5 | 济南市科技明星计划 |
93 | 山东省食品安全现状及成因调查---以猪肉市场为例 | 姜文明 鲍芳修 | 1 | 调研山东-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
94 |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济南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检视与重塑 | 鲍芳修 |
|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95 | 城市低碳竞争力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 慈福义 | 1 |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96 |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山东高校“90后”大学生实证分析 | 王 欣 | 0.6 |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 |
97 | 省属高校轻工类专业学生就业研究---以山东轻工业学院为例 | 邵 丰 | 0.1
| 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 |
98 | 国际视野下高校创新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郭爱章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99 | 山东省本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严 可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100 | 地方工科高校机械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许崇海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101 | 全面提高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研究---以山东轻工业学院为研究对象 | 王李岗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102 | 山东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 郭 超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103 | 山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郑 艳 | 无资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104 | 文化多元视阈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研究 | 施秀莉 | 0.5 | 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 |
105 | 泰山玉文化艺术价值取向研究 | 郑 艳 | 0.3 | 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 |
106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调查研究 | 张 辉 | 无资 | 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 |
107 | 从服饰文化看山东民间艺术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 蒋 纯 | 无资 | 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 |
108 | 以案说法:解读婚姻法 | 王 欣 | 无资 | 山东省社科普及重点项目 |
109 | 图说社区管理 | 齐永钦 | 无资 | 山东省社科普及重点项目 |
110 | 后危机时代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定量分析与计算 | 郭荣伟 | 无资 | 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 |
111 | 基于特征价格法的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研究――以山东省房地产市场为例 | 陈加奎 | 无资 | 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 |
112 | 基于素质能力模型的基层统计能力建设模式研究 | 晁玉方 | 0.5 | 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 |
113 | 服装表演舞台氛围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 | 李俞霏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4 |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研究 | 曲 娟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5 | 当代岩彩画的绘画观念研究 | 肖翠萍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6 | 蜡染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设计及其应用 | 李 骏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7 | 济南市商业区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 吕在利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8 | 中国漆艺的装饰语言研究 | 于 泳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119 | “有意味的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问题研究 | 郑 艳 | 无资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
附表二:
2011年鉴定、结题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鉴定、结题项目 | 主要完成 人 员 |
1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自动化单细胞分析研究 | 高 健 |
2 | 发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机理 | 于海峰 |
3 | 木质纤维素与异氰酸酯类的接枝共聚及纸张增强机理的研究 | 谢益民 |
4 | TiO2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异质结构设计及界面研究 | 刘素文 |
5 | 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陈加奎 |
6 |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控制合成 | 马万勇 |
7 | 红曲霉素凝乳酶的提取、初步鉴定及应用研究 | 王成忠 |
8 | 超声波辅助双孢菇中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王成忠 |
9 | 章丘大葱功效成分的提取研究 | 崔 波 |
10 | 利用制革污泥制陶粒骨料的研究 | 杜 毅 |
11 | 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生产葡萄糖酸钠的研究 | 王瑞明 |
12 | 利用玉米加工副产物生产饲料益生素技术研究 | 王瑞明 |
13 | 衣康衣酸发酵土曲霉废菌体综合治理工艺的研究 | 李丕武 |
14 | 木糖生产废渣制备缓释复合肥料技术研究 | 李丕武 |
15 | 增韧增强专用回收塑料母料开发 | 姚金水 |
16 | 发酵行业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发酵耦联清洁减排关键技术 | 臧立华 |
17 | 在线纸页质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检测系统研制 | 綦星光 |
18 | 大型锅炉通用型智能火焰监测器的设计与研究 | 孙 涛 |
19 | 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自动化 | 孙宝江 |
20 | PML/RARa流式阵列悬浮微球聚合与稳定编码和分析性能研究开发 | 兰文军 |
21 | 葡萄新品种培育 | 赵新节 |
22 | 掺铈钇铝石榴石荧光粉体制备新技术的研究 | 张旭东 |
23 | 上转换剂/TiO2复合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应用研究 | 刘素文 |
24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研究 | 徐舒映 |
25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李永平 |
26 | 家族企业文化继承与发展对继承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 刘学方 |
27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研究 | 蔡丽华 |
28 | 负关联规则关键技术的研究 | 董祥军 |
29 | 体验经济影响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 孟光伟 |
30 |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美学研究 | 王东辉 |
31 | 传统漆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 于 咏 |
32 | 和谐社会视域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 徐舒映 |
33 | 基于ZigBee技术的可重构无线测控网络平台研制 | 邱书波 |
34 | 山东西汉漆器装饰艺术研究 | 唐济川 |
35 | 面向纤维测量的微操作关键技术研究 | 邱书波 |
36 | 新型无氟环保乳浊玻璃的研究 | 刘树江 |
37 | 无氟乳浊化矿渣微晶玻璃的研究 | 刘树江 |
38 | 中国文化转型对译介策略的影响 | 陈国兴 |
39 | 鲁锦在齐鲁民间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影响与传承研究 | 杨永庆 |
40 | 纳米复合金属陶瓷模具材料研制及模具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 许崇海 |
41 | 基于摩擦学设计的氧化锆系纳米复合陶瓷模具材料研究与应用 | 许崇海 |
42 | 借鉴韩国模式加快山东动漫创意产业发展 | 陈新梅 |
43 | 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济南都市圈为例 | 慈福义 |
附表三:
2011年授权专利一览表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申请人 | 专利 类型 |
1 | 阳离子纳米微晶纤维素作为纸张增强剂的应用 | ZL201010559714.8 | 徐清华 | 发明 |
2 | 一种多臂支化阳离子聚合物造纸助留助滤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ZL201010124673.X | 傅英娟 | 发明 |
3 | C2桥联茂金属异双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110030833.9 | 班 青 | 发明 |
4 | 基于Zigbee技术的可重构无线测控网络平台 | ZL200910230052.7 | 邱书波 | 发明 |
5 | 一种AKD乳液施胶剂的制备方法 | ZL201010281410.X | 刘温霞 | 发明 |
6 | 一种无麦芽啤酒及其酿造方法 | Zl200710145842.6 | 李敬龙 | 发明 |
7 | 一种牛舌草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 | Zl200910016999.8 | 秦大伟 | 发明 |
8 | 一种济菊缓释片及其制备方法 | Zl200710145841.1 | 秦大伟 | 发明 |
9 | 从发酵法生产衣康酸产生的土曲霉废菌丝体中提取核聚糖的方法 | Zl200910020305.8 | 刘建军 | 发明 |
10 | 一种岩藻多糖啤酒的制备方法 | Zl200810138294.9 | 周广田 | 发明 |
11 | 一种从废酵母干燥的蒸汽中回收酒精制备白酒基的方法 | ZL200810015604.8 | 周广田 | 发明 |
12 | 一种啤酒丰泡剂的制备方法 | Zl200810015603.3 | 周广田 | 发明 |
13 | 一种感冒退热搽剂及其制备方法 | Zl200710016230.7 | 王永敏 | 发明 |
14 | 一种有机/无机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Zl200910229603.8 | 刘伟良 | 发明 |
15 | 紫甘蓝味燕麦夹馅面条及其制备方法 | Zl200910020238.X | 于功明 | 发明 |
16 | 一种干酪的生产方法 | Zl200910020237.5 | 王成忠 | 发明 |
17 | 红曲米固态发酵生产凝乳酶的方法 | Zl200910020236.0 | 王成忠 | 发明 |
18 | 一种ASA造纸施胶剂乳液的制备方法 | ZL200810017130.0 | 刘温霞 | 发明 |
19 | 一种采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处理纸浆办法 | ZL201010142416.9 | 庞志强 | 发明 |
20 | 一种控制造纸树脂障碍的方法 | ZL200810138441.2 | 刘温霞 | 发明 |
21 | 一种AKD乳液施胶剂的制备方法 | ZL200910231301.4 | 王慧丽 | 发明 |
22 | 一种2,2—二羟甲基丙酸的合成方法 | Zl200810157492.X | 班 青 | 发明 |
23 | 一种改性粉煤灰沸石用于造纸废水处理的方法 | ZL200810016999.3 | 吕海亮 | 发明 |
24 | 微量碘量法测定紫尿酸自由基的方法 | ZL200810014052.9 | 王守娟 | 发明 |
25 | 一种树核星形阴离子垃圾捕捉剂及应用 | ZL201010277903.6 | 傅英娟 | 发明 |
26 | 纳米氧化锆和微米碳化钨增韧增强金属陶瓷模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010516632.5 | 许崇海 | 发明 |
27 | 一种小尺寸细纤维张力自动测量装置 | ZL201020248874.6 | 邱书波 | 新型 |
28 | 在纸张缺陷视觉检测中识别不同缺陷类型的方法 | ZL201020637811.X | 邱书波 | 新型 |
29 | 一种自动分拣机 | ZL201020524111.X | 沈敏德 | 新型 |
附表四
2011年重点学科
序号 | 学科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时间 | 依托学院 |
1 | 制浆造纸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1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 | 发酵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5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05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4 | 设计艺术学 | 山东省文化厅 | 2005年 | 艺术学院 |
5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6 | 机械电子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7 | 食品科学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8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9 | 文化传播学 | 山东省文化厅 | 2011年 | 文法学院 |
附表五
2011年科技创新平台
序 号 | 实验室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 时间 | 依托学院 |
1 | 中德啤酒技术中心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199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 | 山东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科技厅 | 2006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3 |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 | 山东省经信委 | 200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4 | 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科技厅 | 2008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5 | 山东省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科技厅 | 20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6 | 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科技厅 | 2009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7 | 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 山东省发改委 | 2009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8 | 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10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9 | 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 | 农业部 | 2011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10 | 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 | 山东省发改委 | 2011 | 信息学院 |
11 | 山东省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 | 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实验室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13 | 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14 | 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15 | 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山东省科技厅 | 201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16 | 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商学院 |
(撰稿人:高志峰 审稿人:王瑞明)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工作
学校组织工作由党委组织部负责。党委组织部是学校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主要工作是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处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教育与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发展党员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杨天梅同志自2011年3月起担任组织部部长;姜洪雷同志自2013年3月起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周玮玲同志自2008年10月起担任组织部正科级干部;安建同志自2011年3月起担任组织部正科级干部。
党校是学校党委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培训骨干队伍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培养、培训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渠道。姜洪雷同志自2011年3月起担任党校副校长(正处级)。
自2011年起,机关党总支与组织部、党校合署办公,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负责机关党建工作事务,对机关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姜洪雷同志自2011年3月起兼任机关党总支职务。
2011年,党委组织部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完成了筹备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基层党组织换届、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干部培训与干部队伍建设等项工作,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
【探索创新干部管理运行机制】①实施项目主管制。进行以项目主管制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要求,将学校事业发展分解为重点工作项目,根据项目要求聘任项目主管,与主管签订任期岗位责任合同书,对项目主管实行项目化、指标化、契约化管理。项目主管制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处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基本建立了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很好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②成立八个业务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发展规划委员会等八个业务管理委员会。八个业务管理委员会对校务会议(党政联席会)负责,责任落实学校发展运行业务并为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提供决策依据。此举对推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和办学效益,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务委员会调度、协调项目督办工作落实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我校深化扁平化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目前,各委员会均按照其工作定位和工作机制顺利有序开展工作。
③调研制定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办法。制定《山东轻工业学院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办法(讨论稿)》,提出了处级岗位主管年度考核的原则、办法和框架。考核办法立足于我校实施的项目主管制,建立了以“实绩”考核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为做好主管量化评价,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打下基础。
④制定处级岗位主管请假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处级干部队伍管理,与办公室出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校级主管离校离岗请假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请假的程序和要求,有利地推动了项目主管制、干部考勤及管理机制的健全完善。
⑤推进专业岗位实践。在干部调整中,为了更好的发挥部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15名处级调研员、6名科级干部在专业岗位上岗。
【圆满完成干部换届调整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进行了以项目主管制为核心的干部调整工作。本次调整,共提拔和调整处级领导干部146人、科级干部185人。调整后,我校共有处级干部171人(其中,新提拔正处级领导干部13人,新提拔副处级领导干部28人),校本部科级干部179人(其中,新提拔正科级干部38人,新提拔副科级干部35人,免职转岗11人)。同时,另聘任干事17人。
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省委的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本次干部调整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严肃换届工作纪律,认真贯彻“四项监督制度”的各项规定,整个调整工作组织周密,准备充分,纪律严明,程序严格,监督有力,做到了民主、公开、平等、择优,没有出现违反组织原则的事项。
经过调整,我校干部队伍整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强,提高了办学活力和工作效率,为继续推进项目化、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项目主管制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①胜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于2011年8月25日至27日召开,顺利完成各项预定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大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报告好;二是组织好;三是选举好。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审议并批准了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选举产生了学校新一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统一了思想、凝聚了民心,开启了我校新一轮创业的大幕。
②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校党委按照新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对全校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了撤并与调整,设置13个基层党委和4个基层党总支;同时下发《关于基层党委、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及时组织召开换届工作动员会,对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的组织原则、主要流程、时间安排以及工作要求进行了详细部署。
各基层党组织分别召开了党员大会,认真总结上一届委员会的工作,围绕学校“十二五”规划和内涵提升工程,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提出了今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同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程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的基层委员会,各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建设好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加强分类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有效途径,鼓励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重新调整、聘任党委组织员。共重新调整、聘任特邀党建组织员5人,兼职组织员83人,为推动组织发展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按照“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2011年,共发展教工党员6人,学生党员1158人。党员发展工作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并重,注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设立党员岗位责任制、党员与帮扶对象结对子等活动,提高党员的团体意识、责任意识。
④做好党校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党校自身建设。注重自身理论研究和创新,本年度申报省党建研究会课题2项、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姜洪雷同志《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实践与探索》获全省高校组织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做好党课教师的选聘工作。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二是完善初、高级党课培训体系。进一步明确党课初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重点、任务和要求,使党校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党课培训体系,将部分培训职能下放基层党委(党总支)。2011年,共举办初级党课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6223名;举办高级党课培训班2期,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188名。
三是做好党课的组织工作。不断创新党课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做好党课教材的遴选,并启动了自编党课教材的工作。重视加强对党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检查,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⑤成功举行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制定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方案,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是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暨先优表彰大会。大会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还集中表彰了获得全省高校先优称号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王权、刘耘)、优秀党务工作者(郭建国)以及我校评选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二是走访我校建国前老党员及离退休老党员。学校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访慰问建国前的老党员以及离退休老党员。
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举行“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共收到稿件105篇,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3名。举办建党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全校共有近5000名党员、群众参加,评出一等奖18人名、二等奖36名、三等奖54名,并根据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组织活动的情况评选出4个优秀组织单位。
【稳步推进干部培训工作】①启动运行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积极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系,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建立“山东轻工业学院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并于7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为我校党员干部队伍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是我校干部培训网络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制定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干部培训中心管理办法》,有力保障了中心的管理和使用。截至目前,我校154名学员已全部登陆注册学习,注册率为100%。
②组织专家讲座培训活动。制定我校2011年干部培训计划,并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一是组织专题报告会。先后邀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吴德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做报告,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参加。二是举办组织与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另外,各职能部门也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了多场培训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校园网络培训会等,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③汇编处级岗位主管岗位事业创新计划。结合我校新一轮创业和中层换届上岗工作,在处级岗位主管中开展了岗位事业创新计划活动。在全校范围形成全员学习、全员创新、追求卓越、争当典范的良好风气。11月初,组织部已将我校146名处级岗位主管的岗位事业创新计划汇编成册,并通过校园网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布。另外,各基层党委(党总支)也按照要求认真开展了员工职业素质卓越计划活动。
④推进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参与制定《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和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的通知》,积极推进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开展管理干部专业化情况调研,并做了认真总结分析;同研究生处一起促进我校工程硕士报名工作的开展,为管理干部提高学历层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截至目前,我校已有43人报考。
⑤做好推荐干部外派挂职锻炼及培训等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外派干部挂职锻炼及培训工作力度。选派姜海辉同志挂职任临沂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选派刘贤峰同志到共青团平阴县委员会挂职团县委副书记;选派张绍磊同志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帮助工作。同时,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和部署,共安排校领导4人(7人次)、处级干部4人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省委高校工委干部培训班以及专题培训班的学习;另有多个考察团出国考察。这些举措,丰富了干部的视野和工作经历,有利于他们开拓眼界,积累工作经验。
【做好东校区相关工作】2011年,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妥善做好东校区相关工作。
①组织好第二次党代会东校区代表选举工作。及时出台关于东校区党代表选举的原则和办法,并做好对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选举党代表整个过程的指导工作。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共选出代表8名,保证了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如期顺利召开。
②做好东校区科级干部换届调整工作。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东校区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东校区科级干部调整工作。共调整科级干部43名,其中,新提拔正科级干部15名,新提拔副科级干部19名。东校区科级干部调整使其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职称层次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推动东校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
③顺利完成东校区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根据东校区实际情况,将东校区党支部调整为9个,并指导东校区顺利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的顺利结束,为实现东校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人才强校战略需要,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管政策、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关心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深入了解并努力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认真完成其他各项工作】①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鲁创先发〔2011〕7号文件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中,注重党员政治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学校的部署要求上来;注重先优表彰,树立优秀典型,评选和表彰了一大批先优集体和个人,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注重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奋勇争先,以更加突出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②正处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要求,对我校正处级领导干部档案进行了重新审核。对于缺失的材料进行了及时的收集补充,对于有异议的材料也严格按政策规定予以确认。重新确认“三龄一历”11人,补充收集档案材料441份;同时,建立了档案审核情况数据库,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干部档案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在省委组织部的工作通报中(鲁组通〔2011〕462号),我校获得优秀的成绩。
③加强制度建设。围绕项目主管制、干部队伍管理等工作出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干部培训和开展岗位事业创新、员工职业素质卓越活动计划》、《山东轻工业学院校级主管离校离岗请假制度》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加快了体制机制建设步伐。
④做好调研工作。完成我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化调研报告、学生党建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调研报告、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情况调查报告等,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与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的例会和学习制度,采取集中专题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积极开展一线调研等形式,加强思想修养,提高岗位业务能力。
加强作风和服务能力建设,坚持公道正派,保持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组织工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在党员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注重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撰稿人:安建 审稿人 姜洪雷)
宣传与统战工作
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宣传工作共有工作人员6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和新闻中心合署办公。
2011年党委宣传部全体成员积极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单位创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对外宣传能力等方面,积极倡导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加强学习,务求实效,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带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在全校继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
一是建立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对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服务;二是制订全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认真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内容,紧密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蓝黄战略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指导教职员工开展教学、科研和育人活动,完成职业素质卓越活动计划和岗位事业指标的强大思想武器;三是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后,组织开展了“学报告、学规划”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扎实展开学校新一轮创业的目的。四是扎实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搭建平台,常抓不懈,开展“三贴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借鉴国内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举措,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以继续提高我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主线,不断促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一是按照岗位事业创新和员工职业素质卓越活动计划要求,鼓励教职工积极撰写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通过梳理我校近年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做法,不断使之理论化,不断推出优秀的成果,努力推动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上水平上层次;二是积极申报全省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7项,申报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申报6项,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三是继续组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依托我校学科优势,组织部分专家开展科普讲座、科普进社区等活动,由于活动成效显著,我校被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先进单位”,崔波教授被评为“先进个人”;四是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演唱会、报告会等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五是组织开展了“感动轻院十大新闻人物(学生)”评选,推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学生典型。
【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校园文明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追求卓越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倡导“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一是成立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领导与检查落实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的制度和机制,推进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制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方案和第一阶段创建规范,明确创建内容与目标要求;三是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创建活动,通过环境文明、行为文明的创建,实现优美校园、优良作风的总体目标;四是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创建项目进行检查考核,对不合格的项目责令限期整改。经过一个阶段的建设,学校的师德师风、学风校风、校园文化、校容校貌、安全秩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围绕中心,突出亮点,加强校内舆论环境建设】一年来,对内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发挥校内舆论阵地和主流媒体的作用,弘扬正气、通达民意、引导热点、疏导情绪,团结力量、凝聚人心,把全校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到创建山东省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上来。
一是全面把握和准确宣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科学理解“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在校内形成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发挥校报评论员队伍的舆论引导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校报设立固定栏目刊登,加强了对校内舆论的引导;三是优化校园宣传舆论阵地配置与管理,规范了宣传栏、阅报栏、海报栏的使用功能,调整优化了布局,提高了宣传功能;四是紧密围绕学校各时期的重点工作,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舆论阵地,适时推出专题报道。年内出版《山东轻院报》20期,发表网络新闻1000余篇。五是督促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主动利用校园网清风社区、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与广大师生开展平等交流,赋予舆论引导和促膝谈心以更灵活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六是建立健全网上舆情通报、反馈、督查和预警机制。针对国内外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舆情监控,积极主动地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维护和促进校园稳定。
【加强策划,拓展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对外宣传工作对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学校的“宣传名片”,都承担着宣传学校的责任。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宣传工作管理条例》等文件,规范宣传工作管理,促进工作开展。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三关注”即关注学者、关注学术、关注学生,加大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宣传力度。
三是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加强与校外各类媒体尤其是国家级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成就,塑造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建设完成了宣传画册、宣传专题片、校园形象识别系统三大工程,丰富了对外宣传渠道和载体。
四是强化宣传策划意识,不断培育和提炼靓丽的“宣传名片”。一年来,围绕多个主题进行了主动策划,积极宣传,如策划成立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创新课程建设、学生就业,产学研合作等专题,吸引了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高教》、《齐鲁晚报》等诸多媒体的关注,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稿件100余篇,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学校形象,把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宣传报道出去,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五是以“百姓生活公益实验室”为载体,与媒体进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专家教授做实验,为百姓生活解疑释惑。并以此为依托积极申报了山东省科普基地并获批。经过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一些教师成了百姓心目中的“科普明星”。
【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增强宣传队伍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为了不断满足学校发展对宣传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组建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兼职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初步形成了学校、二级学院(部、处)、学生三级宣传工作队伍网络,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山东轻工业学院宣传工作条例》、《山东轻工业学院新闻网管理和信息发布暂行办法》、《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服务承诺》等文件,提高宣传工作的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理论与岗位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思想理论与业务能力,申报了校级重点研究课题《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三是加强宣传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通过学习、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宣传队伍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和务实开拓作风,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
【注重服务,加强引导,积极做好统战工作】各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年来,统战部本着交流感情、立足服务、加强引导的原则,努力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积极组织开展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一是组织参加了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全省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验交流会”。二是完成了相关材料上报工作。上报我校《山东高校统战工作基本情况登记表》,报送了《山东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情况调研表》,整理报送了《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情况统计表》、《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情况统计表(十一五期间)》等。三是组织参加了山东省专家教授“富民兴鲁同心·志愿服务团”在宁津县举行了组团和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我校教务处处长、中国化学会会员、山东省日用化工协会副理事长马万勇教授与我校文法学院院长、山东省法学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韩明暖教授被聘为该服务团团员。四是参加了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统战理论研讨会。我校政党研究室主任许忠明作为本次大会发言的十个单位之一在会上作题为《政党制度中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因素的探讨》的发言,赢得好评。五是组织召开了我校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通报了学校当前的主要工作,学习了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布置了各相关党派换届工作。
(撰稿人:马铁军 审稿人:熊开锋)
纪检与监察工作
为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明晰事业指标,2011年3月,学校对处级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纪监审办公室更名为纪委监察处,审计处从纪监审办公室分离出来,独立设置。纪委、监察处实行合署办公,负责学校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种职能。纪委监察处设处长、副处长各1名,吕基强同志任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处处长,邹文国同志任副处长。共有人员5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有正处级纪检员1人。
一年来,纪委监察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继续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为学校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新一届纪委领导班子产生】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于2011年8月26日至27日召开,经过大会选举,选出了王权、吕基强、刘永健、刘传波、周有波、郭建国、葛铃銮等7位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11年8月27日,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周有波同志当选为纪委书记,吕基强同志当选为副书记。
【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新年伊始,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全会、省纪委全会和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纪检监察工作,制定下发了《2011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督促各部门、单位搞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管理,将中央反腐倡廉的新精神、新部署落到实处。纪委监察处与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相互配合,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校党建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教育作用。在全校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理想信念、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开展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召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全校科级及以上干部集体观看了《贪欲是他走向了深渊——宋勇腐败案警示录》和《背叛与忏悔》警示教育片。进一步明确反腐倡廉各项活动中的责任主体,层层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认真实施责任制考核,提高了全体干部廉洁自律的觉悟。制定了《山东轻工业学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实施办法》,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高了制度保障。
【开展学校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7月22日,学校组织召开全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对全校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进行了部署。成立了由徐同文书记和陈嘉川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王光芝、纪委书记周有波为副组长、全体党委委员为成员的我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组和以纪委书记周有波为主任的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办公室,领导组织全校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制定下发了《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教育行风民主评议”专题网站;开展了教育行风民主评议问卷调查活动,召开30余场教职工和学生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500余人;设立了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意见箱和电子邮箱,广泛征求了师生员工对本校教育行风建设的意见,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50余种;编辑下发49期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简报。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纪委监察处牵头负责全校党务公开的具体组织工作,成立了全校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学校党务公开领导组织工作。各党务部门、基层党委(党总支)分别成立了党务公开工作小组,负责各自部门、单位党务公开工作。设党务公开监督员,负责党务公开监督工作;设党务公开信息员,负责党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建档及报送。制订下发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党务公开实施方案》,《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党务公开目录》、《山东轻工业学院基层党委(党总支)党务公开目录》、《党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党务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党务公开考核评价制度》、《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及时召开了全校党务公开工作会议,对全校党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建立了学校党务公开专题网站,通过校园网络以及各党务部门及各基层党委(党总支)会议,大力宣传了党务公开工作的内容、程序、方式、方法等,全年公开党务信息151项。
【加强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监督】参与了32次人员招聘录用工作现场监督活动,52次工程材料、仪器设备、图书教材及其他物资采购招标,8次教学科技等方面推荐评选工作现场监督活动。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施“阳光工程”,特别是在学校负责的招生考试环节中,采取了外聘专家出题,现场开封抽取试卷、专人监督印卷、监考人员培训上岗、专人密封试卷、集中流水阅卷、面向社会设立公开监督电话等制度,纪委监察处监督全程,学校连续第7年保持了招生工作零投诉。积极做好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
【开展专项治理自查工作】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立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对全校各部门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与各部门单位签订了治理工作《承诺书》,有效杜绝了“小金库”的蔓延滋生。会同基建处共同组织了工程建设领域重点问题排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2次校内收费检查工作。
【做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4件,对信访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了妥善处理,对举报失实的,及时予以澄清,保护了党员和干部的声誉,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是纪委换届和监察处新成立之年,加入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新人较多。12月6日,学校召开纪检监察干部专题培训会,对校纪委委员、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纪检委员进行了专题业务培训会。同时,纪委监察处十分重视内部人员的政治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专题业务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撰稿人:邵晓薇 审稿人:吕基强)
离退休工作
2011年1月1日,全校共有离退休人员389人,其中:离休人员21人,退休人员368人,党员177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离退休人员409人,其中离休人员19人,退休人员390人,党员185人。年内新增退休人员26人,去世6人(离休2人,退休4人)。
2011年我校离退休工作,按照省委老干部局和学校党委的要求,认真落实离退休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定,紧紧围绕校党委、行政工作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在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和学校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党委重视、关心支持离退休工作】①调整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工作的领导,不断把我校离退休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年6月份,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对我校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分管基建、后勤、保卫处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主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人事处长、财务处长、后勤处长、工会主席、离退休工作处处长任成员。
②重视离退休工作者队伍建设。在2011年3月中层干部换届过程中,离退休工作处处级干部由原来的3人增加为4人,科级干部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工勤3人。离退休工作人员由原来的8人增加为11人。现在离退休工作处班子团结,队伍综合素质较高,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受到了老同志的好评。
【认真落实好“两项待遇”,切实维护老干部的利益】①认真落实政治待遇,体现党对离退休人员的关心。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委的要求,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一年来,共为离退休人员征订报刊110份。
定期到学校机要科领取上级文件组织老干部阅读,及时让老干部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世情、国情。为加强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让离退休人员了解掌握上级文件和学校建设及发展状况,每月组织离退休人员按照宿舍片区政治学习一次,截至目前共组织政治学习21场次。
离退休人员时刻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让离退休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发展的状况,每半年组织一次情况通报会。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校长陈嘉川分别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学校行政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学校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计财处、后勤处、校医院、工会等部门领导参加会议,离退休人员代表参加会议。组织离退休人员代表参加学校党代会及学校的重大活动。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为体现党对老干部的关怀,离退休工作人员陪同学校领导和单独走访慰问20名离休干部,将省委老干部局致老干部的一封慰问信和礼品送到老干部的手中。
②认真落实生活待遇,协调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生活待遇上,认真执行现行的政策规定,确保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协调人事处、计财处保证老同志的各项经费及各种补贴落到实处;协调后勤处为老同志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维修服务工作;配合校医院,按规定为老同志报销医疗费,定期进行体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纪念建党90周年前夕,按照组通字〔2011〕27、28、29号《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通知》、《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费报销标准的通知》、《关于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的通知》精神,为20名离休干部分别落实增发了每年两个月、一个半月、一个月的工资;为5名离休干部提高了医疗待遇。
按照鲁老干通字〔2011〕11号《关于做好2011年省直单位离休干部及遗属特殊困难专项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两名离休干部遗属申请到6000元困难补助。
协调后勤处为离退休人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若干次。
离休人员已经进入“双高期”,加之退休人员不断增加,生病住院的人数不断增加,为及时帮助病人住院治疗,及时和校医院联系帮助病人带领支票,对年龄大的老干部派车派工作人员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到医院和家中走访看望离退休老同志122人次。积极和校医院协商,春天组织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健康查体,每季度为离退休人员报销一次医药费。
老人的去世,为其家人带来很大的悲痛,离退休工作处为减轻家人的痛苦,让逝者及时入土为安,处积极配合家人为老人办理丧事,共为6名去世老同志办理了丧事。
大多数离退休人员不和子女住在一起,行动不便,消防意识差,为提高离退休人员消防意识,帮助他们遇到火灾等情况时正确处理和逃生,请济南市永安消防中心为离退休人员举办消防知识讲座4场。
为75岁、80岁、85岁及90岁以上17名老人集体过生日一次。组织参加省老干部局金婚庆典一次。
为了让离退休人员感受大自然的温馨,亲自观看和体验国家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组织离退休人员春秋游活动。
【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党建工作】按照学校党委换届选举的文件精神,2011年6月份,进行了离退休人员党总支的换届选举工作。把一批群众公认的组织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热心老干部工作,身体状况好,党性强的老同志充实到了总支、支部班子,成立了新一届离退休人员党总支委员会。
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章》要求按时开展党日活动是让党员保持思想常新,永葆党员本色的重要措施。党总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结合离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总支年度计划,定时组织召开总支委员扩大会议,安排部署党建工作。党支部按照总支计划每月组织一次党日活动,共组织42次党日学习活动。在建党90周年之际向每位党员发放慰问信一封,为每位党员发放胡锦涛七一讲话读本。
在搞好党日学习活动的同时,组织离休党员到山东省党史纪念馆、山东省新建历史博物馆、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参观考察,组织退休一、二、三支部党员到临沂华东革命陵园参观考察,组织退休四、五支部党员到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考察。
【认真准备迎接省老干部局目标责任制调查考核工作】按照鲁老干通字〔2011〕16号(2011年省直单位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调查考核细则)和鲁老干〔2011〕19号(关于对省直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考核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对照目标责任制调查考核细则9项51个考核指标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对老干部活动室进行全面粉刷,购置活动器材,扩大了阅览室,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对各种管理规定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各种调查考核资料进行了认真准备。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进行了《离休干部满意度测评表》、《老干部党支部成员满意度测评表》、《老干部工作者满意度测评表》的满意度调查。今年10月20日省老干部局考核领导小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老干部活动室,查阅各种资料,对我校老干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考核,最后考核成绩为99.6分。
【积极协助老教协、老体协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为丰富离退休人员的文体活动,组织春季运动会一次。在建国62周年之际,组织离退休人举办书画展一次。组织参加省老干部局举办的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获得二等奖。组织参加省老干部局举办的钓鱼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平时各片区组织开展太极拳、柔力球等体育活动。
12月29日由我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离退休工作处、学生处承办的“老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迎新年联欢会”在南校区礼堂隆重举行。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纪委书记周有波等领导亲临现场,与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欢聚一堂,共同观看了演出,
【积极搭建平台,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通过组织部,聘请5名老党员干部做学生的兼职组织员。通过教务处,聘请14名老教授做教学督导员。在校园文明创建中,推荐11名老同志为督导员。请老同志为学生举办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等搞讲座。
【加强离退休工作队伍建设】离退休工作是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工作,离退休工作人员是贯彻落实党的老干部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离退休工作的好坏。为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老干部政策,不断提高离退休工作的管理服务质量,离退休工作处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在抓好管理的同时搞好服务。
一是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服务制度及岗位职责。今年6月份,结合我校实际,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山东轻工业学院离退休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党委要求,离退休工作人员每人撰写了《岗位事业创新计划》或《员工职业素质卓越计划》。进一步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为加强离退休工作队伍建设,除每周一举行例会安排工作外,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省组织部长高晓兵、老干部局局长厉彦林在老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学习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在全国“双先”会议上的讲话。
三是结合学校项目主管制,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学校文件精神,认真撰写岗位目标责任书,签订项目合同书。
(撰稿人:宫梁 李峥 审稿人:张培国)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处下设学生教育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资助管理中心、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六个科级单位,现有工作人员16人。
2011年,学生工作处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优化学习资源、完善服务机制、营造育人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就业力,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队伍建设】学生处立足我校学生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学生工作项目主管制,制定《山东轻工业学院辅导员岗位与责任目标项目管理办法》,增强辅导员的项目意识、指标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协助人事处出台《研究生助管岗位设置方案》,充实了学生工作队伍。邀请校党委徐同文书记、模范班主任代表王玲老师为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培训,增强了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我处负责编撰的《大学生涯实务》一书获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学生工作著作类一等奖,邵晓波老师的论文获论文类二等奖,张绍磊老师和刘伟老师分获论文类三等奖。此外,按照学校2011年人才招聘工作的统一部署,我校年内招聘3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专职辅导员,有力提升了我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学生教育】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学习的工作理念,在各项工作中突出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促使学校考风明显好转。下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创建文明校园倡导文明礼仪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系列活动,加强文明校园建设,促使学生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圆满完成2011级新生军训任务,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协会简报刊登文章《展飒爽英姿起航大学生活——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军训新局面》,宣传报道我校新生军训工作。积极做好大学生参军入伍工作,与长请区武装部举办了入伍预征政策咨询会,与省军区举办了“我当兵、我光荣、我收益”征兵主题演讲报告会,年内学校共有72名应届毕业生和14名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
【学生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风调研活动,“管理抓学风、教育立学风、爱心育学风、资助助学风、就业促学风”的学风建设机制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修改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园十佳、百优学生评选办法》,开展“校园十佳、百优学生”评选及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学生学有目标、争有榜样,积极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同时努力把学生学习管理延至课堂让教育成果惠及每个学生。
年内评选发放校内奖学金137.3万余元;评选山东省优秀班集体6个,山东省优秀学生23名,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12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更新我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人员信息、做人员基础培训、采集心理危机信息,并对2011级新生进行心理卫生情况普测,先后发现心理危机情况近300宗,正在处理175宗,心理咨询中心处理46宗,院系处理20余宗。
9月份,经过招募、海选、复试三个环节,山东轻工业学院朋辈理心员队伍正式成立。朋辈理心员是我校第一支为广大同学提供心智成长、情绪分享和积极心理培育的学生组织,下设于向日葵理心社之下。以这一学生组织为中心,我校朋辈理心室正式开始接待同学们的咨询和新生筛查问题学生的帮扶。本学期我们组织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团体培训活动,并成功为SweetTime电子杂志创刊,这是针对我校学生积极心理培育而专门设立的。“心理在线”获得了我省高校十大优秀网站称号。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年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落实“奖、贷、助、补”政策。有利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责任,以“提供生活资助,增进身心健康,培育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开展了2010-2011年度“自强之星”评选、发放勤工助学劳保用品以及“送温暖、献爱心”捐赠衣物发放等活动。
本年度共发放国家助学金2936名,共计885.4万元;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622人次,共计311万元;评选国家奖学金40人次,发放奖学金32万元;评选省政府奖学金共计14人,发放奖学金8.4万元;为1000余名新生成功办理了助学贷款;此外还发放了2011年秋季学期临时补贴,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编印了《学生资助政策问答与汇编》,向学生全面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国家、省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政策。
【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竭尽所能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优化环境卫生,强化物业管理,挖掘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型文化公寓环境。暑假加班加点,完成了南校区2栋学生公寓改造,共改造房间269间、改造共计六个大项目,分别为学生公寓铁皮柜修理工程、推拉窗安装工程、纱窗安装工程、学生公寓粉刷油漆工程、瓷砖木门楼道整修工程、学生公寓零星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质保量的完成南校区学生公寓的改造,保证了2011级新生顺利入住。修订《物业公司具体考核条例》,强化对物业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包括全日制学生暑期住宿流程、毕业生及退学学生退宿流程、毕业生文明离校流程、校外住宿申请流程、公寓内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外来人员住宿安排及管理规定、公寓内维修检修流程、维修及卫生材料的采购及入库出库管理、学生公寓空床位及空房间的管理规定等各项工作流程。积极参加省教育厅后勤处组织第五届宿舍文化艺术节,认真组织,精心筹备,做出精品,并将作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给省教育厅后勤处。设立学生监管举报制度、成立大学生社区服务监督委员会。树立公寓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采取措施、切实强化学生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物业公司坚持每天至少彻查六个宿舍制度并加强宿舍楼宇入口关;自管会每周对每栋楼进行两次安全检查并将结果通报到二级学院;对于有使用酒精炉,酒精灯、热的快、电热毯、电热杯等电器或其他带有安全隐患的行为,第一时间向学生所在学院送达“学生处工作联系单”,要求学院及时反馈书面处理意见。每学期安排一个月时间搞“安全卫生强化月”活动,强化日常安全检查。
【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为学生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按照“高端引领,充分就业,优质就业”的目标,大力实施“就业项目主管制”和“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制”,继续推行优秀贫困生就业“兜底计划”,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和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相亲”活动,扎实推进实习就业基地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顺利完成了2011年就业工作。
2012年,我校创新管理模式,“四大举措”合力解决就业难题。实施“就业项目主管制”逐级明确责任目标,制定了责权清晰的就业项目岗位职责;按照“高端引领,充分就业,优质就业”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就业项目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措施,以“就业项目主管制”带动就业工作人员的项目意识、指标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逐级明确责任人,使每个学生的就业都有专人负责。实行“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制度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是教学学术岗位人员一项重要职责,凡符合教学学术岗位上岗条件,被学校(或学院)聘任到教学学术岗位的教师,均要被二级学院聘为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和实践能力,并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确定就业出口方向,对学生进行就业“出口”能力培养。“从出口往回找”实施“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契合就业市场需求,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了招生和新办专业的听证制度,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数量挂钩。
2011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829人,其中研究生有223人,本科生3994人,专科生612人。截止到6月25日,全校综合一次就业率为93.87%。其中,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3.27%,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4.27%,专科生为91.05%。在已就业的同学中,有537名同学考上研究生,考研率13.45%;有132名同学专科升本科,升学率为21.57%,另有10名同学参加201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撰稿人:闫勇 审稿人:王鹏生)
共青团工作
2011年4月份调整前,书记郭建国,副书记张文斗,办公室:严可、徐 倩。2011年4月调整后,副书记张文斗(主持工作),办公室:李兆智、徐倩、张绍磊。
共青团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是山东轻工业学院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发挥着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青年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三大社会职能的作用。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学习、厚德、成才”的主题,坚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主线,坚持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原则,围绕服务青年团员充分消费优质课程和学习成才,发挥团组织的特殊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团员扎实做人、执着做事,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不断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共青团独特的育人功能,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团员青年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会和社团的指导,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努力做到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形成了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团的自身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格局,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我校共青团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团省委和校党委的工作部署,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竭诚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在去年获得“山东省红旗团委”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团建创新,着力推进和谐、文明校园建设,努力推动我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团学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素质】①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水平。团结带领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任务。定期开展学团工作研讨,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的互观互学、学习交流活动,全年组织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培训多次,着力提升团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1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研究中,我校3项课题获得山东省立项;为团干部联系发表论文50余篇,外出学习考察40余人次,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校团学干部队伍思想稳定,工作积极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②规范基层团组织建设,活跃基层团组织工作。按照我校《共青团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组织建设工作条例》,我们进一步规范团的组织建设,参照《团总支工作考核细则》和《山东轻工业学院红旗团总支、团支部评选办法》,对各基层团组织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评比,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规范了共青团工作的管理;充分运用共青团团员统计系统规范学校团员的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团支部推优入党制度,“推优”入党占团员入党的百分比为100%。我们坚持党建带团建,按照团省委的要求,积极宣传、认真组织,在各团总支、各团支部和广大团员青年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努力加强网络评论员、信息员、策划员和技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上思想引领队伍体系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与移动长清分公司合作建立了飞信工作平台,把全校1000余名主要学生干部纳入信息平台管理,随时发布团省委、学校重要信息,收集汇总学生中的相关信息。每学期开学后及时总结我校大学生思想情况上报团省委;建立学校舆情信息观测点和舆情信息员队伍,团委张文斗副书记为舆情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值班制度,团学系统工作人员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要求各分团委工作人员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关注舆情,及时调度学生信息员队伍,并配合党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校团委指定专人按照团省委学校部的要求一直坚持每天进行舆情的汇总上报工作。
③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发挥学生组织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成立了社团指导委员会,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等,做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按时进行学生会换届、学生社团纳新,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和评优考核制度。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培训班、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培训班,在团省委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开办了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我校社团健康发展,现已有注册社团59个,会员15000余人次。5月5日晚,第七届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大会在山东剧院举行,我校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张先干同学代表我校志愿者服务总队,从共青团山东省委王磊书记手中,接过了第七届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奖状。我校志愿者服务总队自获得第六届山东省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之后,再次获此殊荣,是高校志愿者队伍中唯一连续两次受此表彰的集体。此社团自1999年成立以来,连年被评为优秀“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集体,曾被共青团济南市委授予“志愿者注册先进单位”,并于2007年6月14日被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第六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2008年12月,成为山东省疾控中心首个志愿者服务中心,2009年6月,成为首批谷歌益暖中华奖学金授予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团。除此之外,我校爱心社、创业社、野草文学社、公益社等多个社团也打出了品牌,在校内外有广泛影响力。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以重大节日为契机,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学校共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校兴我荣我为校园添光彩”主题团日活动等增强团员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结合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全校团员青年开展“校园是家园,人人搞建设”义务植树活动,各分团委带领广大团员,在负责的特色园区内,进行各类树种和特色景点建设,建设具有学院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园区,增强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团员青年爱校如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为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我校每年举办冬季万米越野长跑活动;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开展英雄山烈士陵园扫墓、长清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先烈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落实全团关于“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学校自5月份开始,不定期开展“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校内外多位从事与党的历史相关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学者等,到青年学生中举办面对面的报告会,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②大力加强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共青团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团省委指定的首批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大纲》转化工作的40个基层单位之一,我校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学习资料,部署落实《青年思想引导大纲》转化工作,在全校团员系统中广泛调研,现阶段已基本完成《大纲》的转化工作。
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月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0月26日晚,由校团委主办的2011年迎新晚会在齐鲁广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徐同文、校长陈嘉川、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出席了晚会,学校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的领导与全场近4000名新生观看了演出。虽然天气寒冷,但无法减弱演员们和观众的热情。为了向大家展示最靓丽的风采,参加演出的师生们硬是穿着单薄的表演装在台上演出;台下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叫好声与掌声不绝于耳。
这场晚会不仅体现了全校师生对新生的热烈欢迎和喜悦之情,同时,充分展示了学校多年来的发展建设成果,宣传了学校最新的办学方略,培养了新生们的爱校情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起到了凝神聚力的作用。整台晚会着力强化学生的轻院归属感和自豪感,体现了轻院师生和谐相处一家人的美好情感。既是一台文艺晚会,展示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更是一堂了解校情、铭记校史、珍惜成就、继往开来的教育课,既给人以感官的享受又给人以内心的触动,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年内还举办了学校第二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了包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今天的大学生明天的纳税人”主题演讲比赛、人文知识竞赛、机器人大赛、摄影比赛等二十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山东省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今年初拉开帷幕,我校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结合学生专业需要,精心筹备,参加了其中二十余个项目的比赛,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创意招贴展大赛等诸多项目中获得山东省奖励60余项,充分展现了我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此外,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我校成功举办了本届艺术节之“展青春风貌谱齐鲁华章”全省大学生摄影大赛,受到一致好评。我校因工作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科技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学校团委副书记张文斗作为六个获奖单位代表之一上台领奖。
同时我校还邀请诸多知名学者、院士、泰山学者、教授做客新世纪讲坛,举办青春励志系列人文社科讲座。初步统计,我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参加参与人数近2万余人次,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④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成绩优异。我们努力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名师导航”、青春创业系列讲座等,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今年年初我们在校内组织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校共立项作品50多项,经校内专家评选,推荐10件作品参加山东省比赛,7件作品获奖。周国伟和何文老师荣获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于洋等同学的《明胶与CTAB复合模板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在酶固定化中的研究》被组委会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我校2011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的主题,紧紧围绕党史宣讲、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等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在动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重点组建13支队伍,分赴河北、青岛、烟台等地市县区等地进行志愿服务,另有7支大众日报“调研山东”服务队,在山东省内各地市开展调研宣讲服务,圆满完成了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取得预期效果。
9月29日下午,我校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评比大会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会上,各实践队利用DV展播、电子书、幻灯片演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社会实践工作的丰富成果,与在场观众分享实践过程的成长与感动。交流中凸显了今年社会实践的三大特色:一是紧密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注重创新思路,以提高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端就业为目标筹划实践活动,13支队伍,共走访了20个地市的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就业实习搭建了平台;二是注重发掘社会资源,将短期实践与长期合作挂钩,将社会实践变为岗位实习,共新建社会实践基地9个,新建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8处,为下一步学校“3+1”创新课程中的最后1年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注重宣传学校形象,利用宣讲及服务活动,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各支队伍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8支队伍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队,9名老师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者、30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此外,我校还积极参加团省委主办的”健康山东、我们先行”社会实践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加强阵地建设,形成有效依托】①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论坛活动。在校共青团网站上,开辟了网上团校、团旗飘飘等十多个板块。使网络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
②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团报团刊《学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团属阵地,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鼓励二级学院团总支创办团刊团报,现在几乎每个学院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团属宣传阵地,为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创造了坚实的载体。创新工作手段,探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③积极促进社区团建工作。协助职能部门在学生公寓建立了15个社区活动中心,建立了党团活动室、大学生形象设计工作室等,给大学生们新添了一个课外活动的阵地。
【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富有成效】①积极开展服务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处、校友办等邀请知名校友、企业家举办企业家论坛、校友论坛,积极响应团省委号召,创办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等一批创业社团,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富有成效。
5月14日上午,由团省委发起的“百校千企送岗”校园招聘活动在我校举行。力诺药业、佳宝乳业、齐鲁制药、东港安全印刷等63家知名企业来到活动现场,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招聘岗位信息和就业机会,我校数千名应届毕业生踊跃参加。活动开始前,校党委徐同文书记、舒永庆副书记会见了团省委任海涛副书记一行。随后,领导们一起来到活动现场,与用人单位深入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建议与反馈,征询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需求。活动当天,共提供岗位1431个,达成就业意向523个,皇明太阳能等单位当天下午对拟招聘的毕业生进行了集中面试。本次“百校千企送岗”校园招聘活动,为我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市场行情提供了良好机会,端正了同学们的择业观念,增强了就业创业意识,有力推动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②建设好、利用好“共青团学士后流动站”和“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主动走出校门多方联系,先后建立了山东大华广济生化工程有限公司、济南新先锋彩印有限公司、山东通发集团、济南翔里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共青团学士后流动站”,在泰山生力源集团玻璃有限公司、滕州市悟通香料有限公司、银座长清店等20家“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11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新增即墨市热电厂、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等9家“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他们接纳了我校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就业,并在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切切实实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架起了桥梁,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
③圆满完成今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拔、派遣工作。通过各学院推荐,集中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与家长联系沟通等各个环节,今年我校精心挑选出了10名优秀毕业生远赴新疆、重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我校荣获山东省西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顺利实施9年,共有54名优秀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并为当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我校争了光。我校因工作出色,连续8年获得山东省西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撰稿人:徐倩 审稿人:张文斗)
安全保卫工作
保卫处现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党员16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5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9岁,另聘保安队员49人。下设治安科、消防科、户政科、政保科、家属委员会、校卫队共六个科级单位。分管学校校园秩序维护工作、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校园稳定工作等重要安全保卫任务。
2011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下,保卫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秉承“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努力创造安全校园,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
【消防工作】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省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把火灾隐患大、发生火灾财产损失大、人员伤亡大、政治影响大的34个部位确立为我校的重点消防部位,明确了各部位的安全责任人,并形成正式的红头文件下发学校各部门、单位。
②进行消防演练。新生入学后,分别在两个校区,组织六千余名新生进行了消防逃生演练,使学生掌握了火场逃生办法和灭火器使用方法。
③加强消防巡查和宣传。在消防检查常态化的基础上,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既有对临时工宿舍、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等重点部位进行的专项检查,又有在全校进行日常消防检查,全年共进行消防巡查126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20次,对共建机房安全隐患、堵塞消防通道行为等进行了整改。经常性地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修,本年度维修应急灯60具、安全出口标志70组,更换消防箱玻璃20块,更新灭火器具516具、消防结合器1组。结合“11.9”消防宣传日,通过网络、条幅等形式宣传消防工作,在图书馆、食堂等单位进行消防讲座,增强其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与文法学院一起举办了消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治安工作】①全面提高技防水平,在两个校区的学生公寓和南校区校园内安装了监控系统,设50个摄像头。
②加强人防力度。严格门卫管理、夜间巡逻和夜间值班制度,提高了对门卫管理、夜间打点、夜间值班的检查力度,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逻力度。
③进行新生安全教育。制作新生安全教育课件,安排5位老师,从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传销、防伤害等方面,对6000余名进行了安全教育。
④加强制度建设。制订并下发红头文件《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型活动管理办法》,规范大型活动的举办程序。
⑤及时发布安全信息。通过在学生公寓张贴和校园网发布等形式,发布关于防火、校园秩序、校内交通管理等通知16次,编印《校园安全通报》7期,在节假日、寒暑假、开学等时期发印安全警示12次。
⑥进行人员培训。根据目前学校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从事件处理、如何服务师生等方面对职工和保安队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保卫职工和保安队伍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校园秩序,安全服务】①完成了重点项目的安全保卫和秩序维持工作。(3月26日供需见面会,5月12日教育部领导视察,5月13-14日运动会,6月13日教育部领导视察,7月1日毕业生离校,8月25-27日党代会,9月14-15日新生报到,9月14日教育厅高校设置评议组检查。)
②规划交通标线1900平方米。在学生公寓、食堂、公共教学楼区域规划自行车停车区域。在两个校区划汽车位240余个。制作各种指示牌60余块。更换隔离墩70余块。
③规范了校内汽车和自行车停车秩序,校内停车秩序检查常态化,多次进行校园秩序、安全检查。统一换发车辆通行证1000多张。
【其他方面】①为1664名2011届毕业生和70余名往届毕业生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为教职工和学生办理户籍卡借用手续300余次。
②完成了易制毒化学品的购买和管理工作。
③拓展安全服务内容,提高保卫工作声誉。加强对失物招领协会的指导,通过失物招领协会归还学生饭卡、水卡、银行卡、现金、手机、电子产品等千余宗。
(撰稿人:李红阳 审稿人:王国栋)
工会与妇委会工作
工会是我校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山东省教育工会直属高校工会。2011年我校在职会员1276人,设分会19个;专职工会干部3人,兼职工会干部21人;杜晓毅任专职主席,郭虹副主席兼妇委会主任,王国栋、韩明暖任兼职副主席。
本年度工会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把全面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与推进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紧紧围绕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学校民主管理】积极筹备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配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务、校务公开工作。
①筹备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10月9日,工会向学校党委汇报筹备召开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校党委会就教代会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议程、换届选举的要求和召开二级教代会等事项进行了研究,确定采用两会合一、筹备工作同步进行的方式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确定成立第七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筹备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徐同文同志担任组长,校长陈嘉川、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同志担任副组长,负责研究有关“双代会”的代表选举、文件起草、议程及会务安排,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重大事宜,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关系并监督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11月1日,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双代会”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研究布置筹备工作的主要事项,明确分工和责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任民、党委组织部部长杨天梅、校工会主席杜晓毅、人事处处长葛玲銮、党委宣传部长张以刚、法规处处长刘泰东、后勤处处长刘永德、教务处处长马万勇、科技处处长王瑞明、学生处处长王鹏生参加会议。
11月14日,校党委颁发《关于筹备召开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七届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鲁轻院党字〔2011〕76号)。
11月22日,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各基层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工会分会主席会议,布置贯彻党委〔2011〕76号文件和学校“双代会”筹备工作安排,以及召开二级教代会等事项。
12月13日,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双代会”第二次筹备工作会议,听取各有关部门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会议日程,布置教代会有关制度的修改、二级教代会报批及会议材料审查等工作安排。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任民、杨天梅、杜晓毅、葛玲銮、张以刚、刘泰东、刘永德和教务处处长马万勇、科技处处长王瑞明、学生处处长王鹏生参加会议。
12月15日,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征集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的通知》,会议共收到有效提案38项。
12月20至25日,各分会在本单位党委(党总支)领导下召开二级教代会,并完成学校“双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12月29日,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双代会”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听取各牵头部门进展情况汇报,提出后期工作的时间要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任民、杨天梅、杜晓毅、葛玲銮、张以刚、刘泰东、刘永德参加会议。
②党务、校务公开。9月9日在办公楼346会议室举行庆祝全国第27个教师节座谈会。会议主题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同文、党委副书记王光芝、老教师代表、校聘教授代表、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10月,按照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我校高等教育行风民主评议自评报告师德师风建设部分,以及相关支撑材料的整理。
10月,根据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本部门的教育行风自查自评自纠,提交《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会教育行风民主评议自查报告》。
【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年内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徐同文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工作要点和上级工会的要求,作为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的意见》和学校党委《关于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开展为期半年的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活动期间收到各分会对学校师德建设的建议17份。
9月份在全校教职工中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活动主题是深入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和“教授卓越学术、学生高端就业、全校服务教学”价值追求,认真思考在新一轮创业中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认真思考“父母之心,为师之道”的深刻含义,增强爱国爱校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自觉性,增强岗位责任意识,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力,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建设大家谈”征文活动,收到征文54篇。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21篇.(以下材料后面表彰与奖励中有,是否删掉)获得一等奖的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张新荣的《用身体力行的表率教书育人》、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孔繁繁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一个普通辅导员的工作纪实、信息学院张洁的《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外国语学院付丽娟的《爱我所爱 无悔青春》
获得二等奖的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王玲的《阳光照亮心灵 爱心培育未来》、外国语学院李永丽的《师德——教好书育好人》、外国语学院赵继辉的《师德——无私的奉献》、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崔伟的《放飞梦想无悔人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马凤英《身边的楷模——张迎春教授先进事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孙涛的《一名轻院教师的一天》、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马毅的《师德 教师之魂》、院直一亢蓉的《“我”有师德》。
获得三等奖的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朱泽平的《师德建设方面的点滴体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李鹏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祝德义的《一名青年教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李文鹏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信息学院姜燕《关注每一个学生》、院直一邵晓薇的《浅谈以学生为本与师德建设》、院直二刘莉莉的《爱心成就未来》、院直二 张建华、任成林、范景诚的《大处着眼 探索公房管理新举措 小处着手 提升服务育人上水平》、院直二赵金国的《师爱为魂——教师职业道德之我见》、院直二刘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勤管理处高兴民《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工队伍素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汪宁《身正不令则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张楠《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薛嵘《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师德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军《春风化雨快乐如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毅《也谈为师之道》、外国语学院王悦文《加强师德修养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理学院杨茂友《新起点悟师德》、理学院贾文《论师德师风建设》、理学院房毅宪《父母之心,为师之道》、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祝慧英、《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面向学生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大学老师”征文活动,收到征文168篇。具体由校团委组织实施。
【教职工权益维护】解决好教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工会与长清区教育局联系协商,使符合本年度入学条件的居住在长清校区的9名教工子女顺利地进入了符合自己意愿的中小学读书。对142名子女在小学就读的教职工发放小学生学费补助8.76万元。
做好帮扶工作。校内筹集经费4000元,对1名教职工和1名教职工遗孤予以帮扶。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校内患重病和生活困难5人,并从山东省教育工会争取到5000元的困难补助经费,对上述5名教职工予以了补助。对家庭困难的教职工和特殊人才给予及时帮扶和关心,教职工遇到病重住院、去世等重大困难,凡是了解到的工会都前往医院或家里看望和安抚。
关心青年教工生活。组织单身教职工参加“全省驻济高校单身教职工‘爱心牵手’联谊会”,积极为单身教职工搭建交友平台。
【教职工文体活动】从5月4日开始至6月中旬,举办教职工全民健身排舞培训班。
5月13日-14日学校第31届田径运动会召开,设教职工运动项目67项,电气学院分会、外国语学院分会和商学院分会获得教工组团体前三名。
5月24日,我校选送艺术学院潘尔慧的国画《进城》、车清文的毛主席诗词书法《卜算子、咏梅》、食工学院刘波的书法《古诗一首》、网络中心潘岩的摄影《“架子不小”的爱情》4件作品参加6月中旬由省总工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
5月31日至6月7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通知要求,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一日捐”活动。截至6月7日,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1502人登记捐款111650元。学校计财处按照个人登记的数额从6月份工资中扣留捐款,统一上缴。
6月28日下午,庆祝建党90周年山东省教育工会直属高校教职工全民健身排舞比赛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馆举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2所高校参加比赛。我校排舞队荣获二等奖。我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应邀观看了比赛,并看望了我校参赛队员。
7月,教职工排舞协会成立。
10月12日至14日,举办登山暨捡拾山体垃圾活动。
10月17日至11月22日,举办2011年教职工排球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直三分会、理学院、院直二分会、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获得男子第一至第八名。院直二分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商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后勤分会获得女子第一至第八名。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观看了决赛,并为获奖球队颁奖。
11月29日,举办“西城集团杯”乒乓球赛选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张涛、马桂芳、吴鑫、曹钢、范景诚代表学校参加由济南市西区投融资管理中心主办的“西城集团杯”乒乓球赛。我校获得高校组第六名。
12月15日-16日开展冬季教职工跳大绳比赛和环校园健步走健身活动。
【女工工作】校工会与妇委会在共同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会议并讲话,部分女教授、女博士、各分会女工委员、妇委会全体委员、校工会主席参加会议。
校工会与妇委会合作举办了瑜伽培训班、跳绳比赛等女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各分会均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组织了女教工座谈会、参观浏览、歌舞等文体健身女工活动。
【工会组织建设】4月9日,鲁轻院字〔2011〕16号文件任命郭虹为工会副主席兼副委会主任。5月9日,鲁轻院字〔2011〕16号文件公布科级干部任免,专职工会干部刘亚静调任离退休工作处正科级干部,离开工会。
学校机构调整后各单位、部门人员发生较大变化,跟据《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和学校工作需要,按照学校党委安排,对全校分会设置进行部分调整。原则上工会分会的设置与党组织的设置相一致,增设院直三分会,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会和成医保两个分会。调整后的分会设置如下:1.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分会,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组成;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分会,由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组成;3.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分会,由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组成;4.商学院分会,由商学院组成;5.艺术学院分会,由艺术学院组成;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分会,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组成;7.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分会,由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组成;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会,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9.信息学院分会,由信息学院组成;10.文法学院分会,由文法学院组成;11.外国语学院分会,由外国语学院组成;12.理学院分会,由理学院组成;13.财政与金融学院分会,由财政与金融学院组成;14.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分会,由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组成;15.图书馆分会,由图书馆、档案馆组成;16.后勤分会,由后勤管理处、校医院组成;17.院直一分会,由学院办公室、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宣传部、统战部、纪委、监察处(法律事务室)、审计处、离退休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团委、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保卫部(处)和学校党委领导组成;18.院直二分会,由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人事处、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基建处和学校行政领导组成;19.院直三分会,由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网络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组成。
6月10日,各分会在基层党委(党总支)领导下,完成了分会调整,新增设的分会或主席因工作调整调离的分会确定了代理主席人选。
12月25日前各分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各分会分别选出了主席、副主席、组织、宣传委员、文体、女工委员和财务、生活委员。是否保留下面内容组成人员名单如下:1、院直一分会:主席刘福政,副主席:王国栋、郭虹,组织、宣传委员:熊开峰,文体、女工委员:周玮玲,财务、生活委员:王奎虎。2、院直二分会:主席:陈洪娟,副主席:陈栋田、鲁南,组织委员:刘锋,文艺委员:刘莉莉,财务委员:刘洋,宣传委员:杨明体育委员:董成稳,纪律委员:范景诚,生活委员:李伟东。3、院直三分会:主席:孟召雷,组织、宣传委员:万金存,青年、文体、女工、生活委员:李侃。4、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分会:主席:栾秀梅,组织委员:胡心平,宣传委员:郑枫,文体委员:王政,女工委员:宋雪丽,财务委员:付振岭,生活委员:薛云娜。5、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分会:主席:赵红梅(兼),组织、生活委员:张伟,宣传、青年委员:汪宁,女工委员:张迎春,财务委员:刘涛,文体委员:赵红梅。6、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主席:李书平,组织、文体委员:邵志勇,宣传、青年委员:李效周,财务、生活委员:李志军,女工委员:王守娟。7、商学院分会:主席:元继学,副主席:刘同兰,组织委员:屈玉东,宣传委员:李凤莲,文体委员:马永强,女工委员:徐竞,财务委员:张晓燕。8、艺术学院分会:主席:马桂芳,副主席:梁秀花(兼),体育委员:魏嘉,文艺委员:杨永庆,女工、生活委员:梁秀花,财务委员:杨丽娜。9、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分会:主席:王锦,组织委员:刘庆军,财务委员:张印贞,文体委员:郭强,生活委员:刘先华,女工委员:王兰芝,青年委员:何金兴。10、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分会:主席:杜登学,副主席:田燕(兼),组织、生活委员:房士敏,宣传委员:孔繁繁,文体委员:田燕,青年委员:匡卫,女工委员:李鹏,财务委员:李艳。1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会:主席:李春普,组织、女工委员:王峰 宣传委员:张献,生活、财务委员:修志亮,文体、青年委员:池振国。12、信息学院分会:主席:邹玉妮(兼),组织委员:邹玉妮,宣传、青年委员:杨振宇,女工委员:马玉明,文体委员:成金勇,财务、生活委员:姚进。13、文法学院分会:主席:周东群,组织委员:王欣,宣传委员:鲍焰,财务委员:房海燕,维权委员:葛凤华,男生委员:滕培圣,女生委员:刘海燕,文体委员:刘轶,青年委员:高慧芳。14、外国语学院分会:主席:王丽佳,副主席:张敬佐(兼),组织委员:王霞静,宣传委员:宋博文,财务委员:张敬佐,女工委员:孙一凤,文体委员:王向阳、杨明。15、理学院分会:主席:胡卫凤(兼),组织、宣传委员:任向河,财务委员:房毅宪,体育委员:许玉龙,文艺委员:贾文,生活委员:王景明,青年委员:赵晶,女工委员:胡卫凤。 16、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分会:主席:刘建敏(兼),组织、女工委员:刘建敏,宣传、文体委员:单玉涛,财务、生活委员:刘建辉。17、图书馆分会:主席:崔灵芝,组织委员:王玲玲宣传委员:付来旭,生活委员:牟静,文体委员:高峰(女),女工委员:盛玉凤。18、后勤分会:主席:高兴民,副主席:徐辉(兼),组织、宣传委员:陈波,财务、生活委员:蒋国利,文艺、体育委员:徐辉,女工委员:路萍。19、财政与金融学院分会:主席:刘增生,副主席:张文英,组织委员:袁升文,宣传委员:孙伟 青年委员:宋志涛,女工委员:王蕊,生活委员:孟宪华。
利用全省教育工会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和《工运论坛》两个平台,组织引导教职工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和理论探讨,2011年推荐了12篇理论文章参加全省教育工会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
【慈善工作】4月26日,学校慈善工作站成立。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任站长、校工会主席杜晓毅、学生处处长王鹏生任副站长,宣传部部长张以刚、校办主任任民、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团委工作)张文斗、助学中心主任刘悦为成员。4月26日,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召开慈善工作站第一次会议。
2011年学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1502人为爱心一日捐”、“慈心一日捐”捐款共计111650元。
(撰稿人:宋作臣 审稿人:杜晓毅)
管理与服务工作
学校行政管理
山东轻工业学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合署办公)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综合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发挥领导的参谋助手、工作的督促检查、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承担着重要活动组织、综合事务管理、文秘、机要、信息调研、督查督办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全局。下设行政科、秘书科、机要科,文印室。在职人员共12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4人。学校车队挂靠在学校办公室。
一年来,办公室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参谋助手、综合协调、保障服务等作用,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积极努力,各项具体工作按计划推进,临时工作圆满完成。
【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务工作】在学校处、科级干部调整完成后,按照学校党委和机关党总支的总体安排,完成了办公室支部和车队支部的改选工作,在新一届办公室领导班子和党支部的团结带领下,加强领导,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办公室有1名同志被评为学校2008—2010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沟通协调,搞好服务】做好办公室工作,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业绩,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来,办公室以加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保障,以沟通协调为途径,以搞好服务为准则,统筹协调各方工作,全面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①加强学习,卓越员工素质。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办公室工作,在领导的指导下,办公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国家教育规划发展纲要,结合实际,深刻领会学校事业发展的思路和要旨,在指导实践、推动各项工作上下功夫。通过学习,查找差距,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②沟通协调,整合资源推动事业发展。作为综合协调部门,办公室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协调沟通功能,整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很好的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对内,办公室摒弃部门立场,加强协调各方面、各部门间关系,创新项目制科学运行模式,加强督察督办,有效的推动了各类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时,重视协调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加强对外沟通和交往,圆满完成各项对外交往和社会合作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带来了效益。
③严格要求,搞好各方服务。作为全校工作的枢纽和桥梁,各项服务工作能否让领导和群众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办公室从务实和高效两方面入手,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使上级精神和领导决定能够得到及时传达和严格实行,另一方面使反映到办公室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此外还尽可能减少领导的后顾之忧,使领导能集中精力想大事、办大事,努力实现师生满意、基层满意、部门满意、领导满意的目标。
【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工作到位】根据学校项目主管制改革实施的需要,各项目主管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与要求,在认真完成岗位事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岗位之间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突出工作重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进步。
1、严谨做好综合性文稿起草工作
(1)第二次党代会文稿工作。办公室历时3个月,经过近20次修改起草完成第二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党代会期间还起草完成6份领导讲话稿,完成3份决议草案提交大会讨论。与会代表及各方对党代会报告给予一致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报告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常规性文稿工作。办公室十分重视常规性文稿的起草工作,文稿起草要求严谨、求真,并严格审查把关。先后起草完成了2010年度教育年鉴、2010年学校工作总结、党委2010年述职报告、2011年学校工作要点、2011年学校重点工作项目、运动会、上半年全校工作情况汇总总结、2011届毕业典礼领导讲话稿、2011级开学典礼领导讲话稿等综合性文稿,起草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领导讲话稿。
(3)其他文稿工作。根据校党委和行政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要求,办公室参与起草、组织下发了《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建设好大学、全校过日子、重视细节、追求卓越”讨论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等文件,今年上半年结合上级领导视察的指示精神起草上报教育厅《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落实张保庆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报告》和《关于落实周远清同志视察学校有关指示精神的报告》,并同时在校内下发落实指示精神的通知。
2、细致做好校级会议安排与记录整理工作
(1)校级会议安排及周安排工作。每周征集校务会议事项目,并做好前期会议准备工作,通知相关参加部门,会议期间做好会议记录,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及时提炼工作项目,并以项目通知单形式下达各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办公室不定期安排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委中心组学习等校级会议,随时做好会议准备和记录工作,并根据情况起草、印发、传达会议纪要。2011年共印发党委会会议纪要1期、校务会会议纪要7期、校长办公会会议纪要5期、专题纪要1期。另外,每周统筹协调安排下一周次的全校会议并在网站上公布,同时收集校领导下一周次的个人安排,汇总整理后供领导参阅以便安排工作。
(2)会议室使用管理工作。对学校各部门日常会议安排和会议室、报告厅的管理严格审批,合理安排,热情服务。全年共安排学校各部门和二级学院使用学校会议室291次,使用报告厅33次,保障了学校各种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各部门工作的良好运转。
(3)会议录音整理及相关材料整理工作
完成了学校领导重要出访、重要座谈和校内重要会议的录音整理工作。
3、规范项目提炼与督察督办运行机制
今年是学校实行项目制运行管理的第一年。办公室作为项目制运行的主要推动部门,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深入实践,从“服务学校大局,提高工作效率”角度出发,不断探索项目运行机制,完善项目运行管理平台。十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校级项目通知单、督办单运行管理的通知》,升级了项目通知单的下达形式,延伸了项目运行链条,形成了“立项-下达-督办-考核”运行机制,使项目运行更加规范,项目平台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
今年3月份以来,全校共提炼立项项目116个,共有17个部门作为第一责任部门承担这些项目,年底项目考核工作正在进行中。办公室以《轻院信息》为载体,对各项目进展情况、办理状态进行定期通报,对办理较好的项目开辟专栏进行风采展示,对办理不力项目进行督查督办。
4、圆满完成大型活动及会务接待工作。今年随着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大型会议、活动增多,重要接待任务频繁,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办公室群策群力、相互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1)精心筹备组织,保障会议成功。为做好筹备工作,办公室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向领导汇报,科学谋划,认真筹备,周密安排,精益求精,保障了各项会议和大型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年来,共完成30余场各种会议的会务筹备工作,其中包括校第二次党代会在内的大型会议、活动5场,完成包括行风民主评议、省专家组进校评估等各种重大检查评估会务准备6场。负责组织、协调的迎接新生、毕业生离校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也都秩序井然,圆满完成。
(2)积极开拓渠道,提升接待水平。按照“规范接待管理、提升接待水平、展示学校风采、服务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办公室努力整合资源,开拓渠道,提升接待水平,突出接待特色,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单位的优惠政策尽量节省费用,基本做到了优质接待、规范接待、特色接待、节俭接待。一年来,共接待各种代表团20余批次,计300余人,其中有张保庆、周远清等省部级领导,有各类评估专家组,还有联合国等重要非政府机构客人和国外友人。在做好接待工作的同时,办公室也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做好领导外出会务、校际访问、社会合作、及出国考察等活动的安排和联系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5、全面参与学校更名工作。上半年学校启动更名工作以来,办公室综合协调,全面参与,并具体负责考察时间、专家领导联络等外部工作,考察程序、日程安排、专家接待等内部工作和材料整理、文稿起草等文字工作。在圆满完成省专家组来校评估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准备教育部专家组的来校评估工作。
外部工作方面,办公室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确定专家进校时间、专家领导信息等,积极促成专家组早日来校实地考察,为更名工作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外部基础;内部工作方面,拟定论证专家进校考察程序及日程安排,对进校后的接待工作做了多种预案,做好充分准备;文字工作方面,办公室负责涉及更名材料中的学校概况、领导班子、政府支持等3个大项、11个小项的概述材料和支撑材料的起草整理收集工作,期间多次与发规处及相关职能部门商榷沟通,保证材料及时、准确、规范上报。
6、积极配合各项评估检查。办公室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我校的各类检查评估,所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材料整理、接待安排、会场布置等。主要评估检查有:更名工作评估、行风民主评议和党务公开检查。行风民主评议检查中,办公室承担校务信息公开网制作、内容添加及10个大项、80个子项的信息公开,办公室印制的内部信息公开刊物《轻院信息》得到检查评议组的一致肯定,评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党务公开检查工作中,办公室积极配合纪委监察处收集公开材料,上传公开文件,承担3个大项、12个小项的信息公开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7、规范公文处理,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规范收文程序,登记、传阅、办理、督办、归档等环节,都能做到及时、准确,衔接有序。在公文办理过程中,严格保密制度,无任何泄密事故发生。对领导批复办理的文件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办理,并能及时反馈情况。
严格发文程序,坚持从严把关的原则,严把时效关、公文体制格式关、文字关和校核关,力求达到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格式规范。在缮印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单位发出的文件不出现任何错误。全年校内发文共计300多件,印发各种纪要、内部信息20多件,传阅文件、内部刊物和电报达20多类、1000余份。
8、加强管理,规范档案工作。平时加强对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坚持档案管理常态化、即时化、规范化。今年的档案整理工作增加了档案分类、保存期限两项内容,档案管理人员经过多次向档案馆同志请教,掌握了新的分类方法。今年共整理2010年档案373卷(件),其中校内文件190余卷(件),得到了档案馆的肯定。
9、机要保密
(1)恪守职责,做好保密工作。成立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纪委书记为副主任,由20余人组成的学校保密委员会,与涉密人员及全体校领导签订保密承诺书,对机要档案科、组织部、人事处、科技处等四台涉密计算机安装非法外联监控系统。机要工作人员严格保密规定,按照要求及时对上级机要、政府专网文件、电报进行签收、登记、传阅、归档、清退和销毁等,无任何泄密事件发生,对政府专网文件无论寒暑假都坚持接收,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2)严格程序,加强印鉴管理。办公室负责党委印章、学校印章、校长印章和介绍信的日常管理以及全校党政各部门、单位印章的启用、更换和刻制管理。办公室以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专人专管,签字盖章”的印章管理原则,在用印过程中,严格按照印信的管理规定,认真审核用印申请,安全用印,严格把好出具印信的安全关。
10、车辆保障。办公室认真倾听职工乘车反映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反馈给班车业主,加强与班车业主的沟通、协调,基本保证了全校6个班次16辆班车的安全正点运行和职工上下班的正常需求,班车运费记账清楚,结算有据。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依规办事、科学管理”理念】根据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各类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上学期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已协调全校24个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目前有5个部门全部完成废改立工作,所有规章制度制定完毕,其他部门规章制度的目录梳理完毕,具体制度还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
通过制度废改立工作,学校将解决现行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增强“依规办事、科学管理”理念,促进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撰稿人:周建龙 审稿人:任民)
人事管理
人事处是代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行政处级单位。设处长1名,副处长2名,2011年学校调整了处级领导,从2011年3月起处长由葛铃銮同志担任,副处长由陈栋田、胡安洪担任。
人事处分设人事科、劳资科、人才管理办公室、培养科,人才交流中心挂靠人事处。现有正科3名,副科2名。
2011年,人事处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本处同志们的积极努力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工作任务。
【机构调整】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配合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党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学辅助管理及服务部门等处级机构的调整,调整后有党政管理部门21个、教学单位15个、教辅单位3个,并明确了新成立部门的职责范围;按照各处级部门承担学校事业发展的项目任务情况,结合主管项目,明确项目助理及干事的岗位285个;根据各教学单位的专业设置及教辅单位的工作任务,明确各教学单位系(所)、教研室、实验室和教辅单位业务部室设置,全校共设置系42个、教研室11个、研究所52个、业务部室17个,完成系(所)及业务部室主任的聘任工作,共聘任系(所)及业务部室主任216人。
【人事调配】积极落实学校的年度教学学术人员引进计划,根据省人事厅和学校要求,办理了人才引进工作,2011年共引进博士43人;调出9人,校内调岗22人。
【师资培养】按照学校党委2011年1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教学学术人员“博士化”工程工作,根据各教学单位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博士化”工程目标,明确近三年各教学单位培养博士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成功考取、攻读博士学位33人,共有12人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有14人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
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合作研究计划,目前我校共有30名教师正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工作,其中2011年共有14人成行。
完成我校2011年教育厅资助的国际合作培养和国内访问学者的选拔推荐工作,经过努力争取,我校今年共有10位教师列入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资助人选,4位教师列入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人选,其中1位教师被省教育厅推荐为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资助人选,2011年度共有13名教师在国外高校进行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合作研究,7名教师进行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合作研究。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完成2010年职称资格公布及聘任工作,聘任教授8名,副教授25名,讲师8名。完成2011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推荐评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名,其中教授9名;推荐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名,其中副教授26名;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6名,其中讲师12名。
【劳资与社会保障工作】完成了职务补贴调整80人,2010年引进人员转正定级17人,薪级工资升级1190人,职称变动工资调整71人,职称变动工资调整49人,加发离休人员1-3个月生活补贴21人,调入人员起薪40人,缴纳养老保险14人,发放2011年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元旦、春节、五一、十一过节费,还完成了其他相应的工资变动。根据2011年教职工职务职称及薪级工资变化情况,调整了全校在职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根据校内岗位聘任规定,按照校内聘任的职务,兑现了全校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工资共计1205人。
【考核奖惩工作】继续完善各类人员考核办法,分别采用量化打分的办法,来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5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审查】根据《关于印发<山东省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山东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人员情况核查,提交了关于机构编制、校处级领导、校内机构设置、在职人员信息、2006年7月工改后增加及减少人员支撑材料等。共完成1419名在编教职工的编制审查工作。
【政策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分配体系建立、人才聘用体制、教学学术队伍的建设等各方面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共拟定学校《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等改革方案的通知》(鲁轻院字〔2011〕32号)等系列文件27份。
【岗位聘用制改革】根据学校《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等改革方案的通知》(鲁轻院字〔2011〕32号)等系列改革文件的精神,完成全校管理、专业技术、工勤岗位的岗位聘任工作,管理岗位共聘任344人,专业技术岗位共聘任1040人,工期岗位聘任74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学术岗位聘任873人,其中校聘教授152人,非教学学术专业技术岗位聘任187人。所有上岗人员均按照学校政策要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
【人才工作评估】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按照省教育厅人事处《2010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通知》的统一部署,人事处积极按照《考核办法》的标准准备支撑材料及汇报文稿。2011年5月31日教育厅人才工作考核组莅临我校考核人才建设工作,经学校领导汇报,管理、教学人员(各10人)逐一座谈,相关人员(50人)无记名测评,专家组审核支撑材料及实地考察实验室建设,圆满完成了对我校人才工作的考核。我校在本次考核过程中被评为良好,在非大学的高等院校中考核排名第一。
【荣誉称号】2011年完成第二批第一期“泰山学者”岗位及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聘任工作,聘任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1人,济南市拔尖人才4人、长清区拔尖人才1人。推荐2人参加2011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工作,推荐1人参加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的选拔工作,推荐3人参加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选拔工作,有1人通过初审,推荐3人参加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的选拔推荐工作,有2人通过初审,完成山东省科研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完成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的选拔推荐工作,推荐我校2名青年教师参与评选。
(撰稿人:赵金国 审稿人:葛铃銮)
计划财务管理
计财处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是管理全校财会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校长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和管理学校的经济活动。计财处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使用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学校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学校经济生活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计财处处长王权,副处长徐秀芬、刘继波(3月之前刘永健)。财务处下设计划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资金管理科、基建财务科、收费管理科等5个科室。2011年年初计财处工作人员20人,2011年3月调到审计处1人、离退休工作处1人,7月引进我校毕业本科生2人,2011年末计财处实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高级会计师4人,会计师7人,中级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60%。计财处的学历层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有博士1人,硕士10人(含在读),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7人,大专以上学历已达到了100%。
财务处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增强服务功能为宗旨,努力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逐步拓宽服务功能,积极为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山东省骨干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预算外资金争取】解放思想,拓宽渠道,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预算外资金。2011年共争取预算外资金3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900万元;省部化债奖励870万元;发改委基建经费900万元(三年总投资2500万元);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420万元;省财政临时专项410万元。2011年争取预算外资金数额是我校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有效地缓解了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
【债务化解工作】按照省政府化债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科学制定了债务化解方案,克服困难,通过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等多项措施,积极做好化解债务工作。2011年共偿还银行贷款、委托贷款10730万元,债务规模减少,债务结构改善,避免了债务风险的出现。
【图书馆建设及重点建设资金保证】截止到目前为止,2011年共支付基建欠款、图书馆建设资金5835万元,安排重点学科、实验室运行经费139万元,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馆建设及重点建设工作,图书馆及重点建设资金保证率100%。
【理财工作】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和调度资金,科学理财,通过协议存款、通知存款等多种方式,2011年增加收益100余万元。
【收费工作】2011年因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调整及招生规模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收费工作量、难度进一步加大。学校有关职能部和二级学院克服困难,艰苦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做好学费收缴工作,截止到11月底,学费收缴率达到99.28%,提前完成学校规定的99%的学费收缴率指标,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民生工作】2011年我校经费依然十分紧张,年赤字额高达四千万元,正常运行难以维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职工为本、保民生”的指导思想,把教职工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控制和压缩其他各项开支,优先保证了工资、津贴、过节费等人员经费的按时发放。另外,克服困难,斥资1300多万元,调整提高了教职工校内津贴、住房公积金,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职工的利益。
【财务管理工作】针对学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财务规章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并制定了部分新的管理办法,着重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财务核算及绩效考评等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撰稿人:代建周 审稿人:王权)
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处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的负责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固定资产的建帐、清查、处置和统计工作。2、负责公用房屋的管理工作。3、组织和参与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审批工作。4、组织各类资产的招标采购、验收工作。5、资产的使用和效益考核工作。6、中小型工程论证、招标工作。7、校办产业、校内经营服务活动及学校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工作。8、承担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资产管理处下设资产管理科、物资供应科、公房管理科、校办企业管理科和校内经营性资产运营科等五个科室,在职人员12人。
2011年资产管理处在校党委及校行政的领导下,以争创山东省骨干大学为出发点,按照大学更名对学校硬件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教学仪器设备提供支撑材料的规定,积极作好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廉政和勤政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规范工作程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着力加强我校资产监督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资产在教学、科研中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益,有效服务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克服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等各种困难,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决策指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工作任务。
【加强资产制度建设,推动资产科学规范管理】①确立新的资产管理理念。坚持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提高资产管理队伍素质为保障,全面推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②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积极争取学校党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层负责,责任到人”管理,注意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细化管理程序,努力实现学校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③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为推动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我们起草了低值耐用品管理、物资统一采购,修建项目管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招标制度等5项管理制度,努力实行国有资产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加强资产采购与管理,探索建立有效运行机制】①加强资产日常管理。我们按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和低值耐用品的验收、登记、录入、调拨和报废等各项工作,确保全校资产账物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至2011年底,全校共有固定资产37400件,价值10.8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655件,价值1117万元;报废资产51件,价值26万元。年底与财务处固定资产账务数据核对无误。同时加强了对低值耐用品、图书资料、办公用消耗品、资产维修和报废处理等工作的管理。
②规范物资采购工作。注意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执行预算计划,规范采购程序,根据不同类型采购项目,确定采购方式,精心组织采购;认真做好仪器设备、图书教材、大宗物资的采购,做好固定资产、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大宗物资的验收、统计、管理和经费结算、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把关,坚持货比三家,确保采购物资质优价廉。2011年,共收到经审批同意的采购申请12份,委托政府集中采购2项,金额154万元;协议供货采购3次,金额276万元;
组织校内招标、竞争性谈判等项目52项,金额589万元(含教材、图书);分散询价采购2项,金额2.5万元;
办理进口仪器设备免税手续4台(件),涉及金额54万元,免税额约9.18万元。
③规范验收入库环节,明晰属性完整登记,保证了资源信息准确。制定物资设备验收办法,规范和完善了验收程序、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开箱验收、预验收和综合验收的责任,加强了资料的归档收集工作,缩短了验收周期。强调新增资产的完整入库,保证了物资采购的质量和项目执行效果。
2011年组织验收了10个集中采购项目,涉及设备1500余台(件),涉及金额430万元。审核结算采购项目23项,结算金额近403余万元。
【合理安排、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公房调整】①调整机关和二级学院用房。根据学校机构调整、人员安排和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资产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公房分配办法,合理安排、综合协调,共调整36个单位, 房屋90间,面积5486.4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②启用南校区,扩大办学资源。按照更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房屋资源状况,及时建议学校启用南校区,扩大办学资源,新增教室19间,面积1839.8平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清校区办学资源的紧张局面。
【规范项目管理、及时完善办学条件】完成新增项目由经费制向项目制的转化,2011年共完成以下项目的受理、论证、招标、实施、验收:办公设备购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运动场广播器材购置、学生公寓楼顶扇、实验室空调购置、艺术课桌椅购置等。
2011年度共完成房屋装修、修缮、改造、安防等项目52余项,完成投资189余万元,保证了学校的及时、安全使用。主要项目有:南院整修、办公楼办公室隔断、学生公寓监控系统安装、校园交通设施施工、南院小高层增压泵等。
【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①根据市场行情,合理调整租金。上半年,资产管理处在南校区周边地区房屋出租行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按照新的租金标准进行洽谈、续签合同,切实维护学校利益。
②加强合同管理,确保租金到位。年内,由我处负责出租管理的房屋面积共548平方米。由于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房屋出租收入较之2010年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租收入达到了29.6万元,年递增10%以上。
③强化安全教育,及时清理非法及不合理租赁行为,维护学校稳定。切实加强对出租房的安全宣传教育,敦促出租户配全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做到“防火、防盗、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及时清理英大等学校,满足学校入住南校区的需要。清理服装厂的非法用房行为,收回房租10万元。清理明达印刷厂,保证学校秩序的安全稳定。
【加强校办产业指导与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校办产业收入明显提高,完成学校规定的40万元的目标任务,其中印刷厂完成10万元,轻大科技公司(酒类项目)完成30万元,共计上缴学校40万元。
(撰稿人:范景诚 审稿人:张建华)
后勤保障与服务
后勤处设后勤处办公室、动力管理服务中心、维修监管服务中心、校园管理服务中心、住房管理服务中心、市区后勤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饮食管理服务中心。4月份学校机构整校医院挂靠后勤处(副处级单位),后勤处党总支书记兼任校医院院长。
2011年4月学校机构调整后后勤处共计??人,处长刘永德,总支书记王永国(兼校医院院长),副处长王立功、乔乃清、赵滨。新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后勤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效稳定、师生满意”的后勤保障体系为核心,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校为家”的服务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做好常规保障、服务工作的同时,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师生满意度、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逐年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学管理,抓内涵建设,多措并举,取得良好成绩】结合工作实际,从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规范各中心工作职责、岗位操作规程等制度,使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升了工作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服务,三育人”宗旨,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改善服务设施,积极为师生提供优质后勤服务。努力提升校园环境建设,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刘茂山、孙立芹、骆行逵3名同志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要点。为创建节约型校园,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能耗监管平台建设和综合节能改造工作管理领导小组,以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工作为契机,按照住建部和教育部关于节能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学校能耗监管平台建设和综合节能改造工作。为此,我们专门下发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水电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对各楼宇水电进行定额指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电资源,降低学校基本运行成本。上半年,济南市节能办组织的大学城高校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能耗监管平台项目年底获财政部、建设部4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并被评为校卓越项目。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岗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①校园环境整治:为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卫生秩序和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结合学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与各部门一起对乱贴海报广告、乱涂乱画及其他校园不文明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秩序建设,开展消灭环境卫生死角活动,对校园环境进行了集中、统一、彻底的整治。拆除三食堂以西两排危房,对家属院前垃圾场、学生公寓3、5、8号楼东头、工程训练中心周围、中心配电室西南、图书馆东、南围墙外以及南校区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共25000立方。清理了家属区、琴房、湖区、葡萄园、西大门等多处菜地。修建了一条从南大门西到工程训练中心的林荫小道。
②校园绿化:划分了十四个园区到各学院及共建单位,明确责任并及时督查,各园区共种植苗木190棵,安装景石10块、石凳安装39套、健身器材1组,园路铺装610米。栽植大叶女贞、红枫等树种969棵,种植培育各类苗木1550余棵,种植草坪34068平方米。完成了4.2万平米绿地养护的对外招标工作。
③校园保洁:校园环境卫生日常保洁25万平方,清运垃圾5000余方。两次对各宿舍区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清理工作,共平整地面7万余平方米,外运垃圾200多立方米,填埋垃圾540立方米,覆盖平均10厘米黄土地面2300平方米,清理菜地1620平方米,完成了南大门排水管道改造。通过反复做工作,清除了南校区宿舍存在多年的170立方米废品堆。完成了20万平米校园保洁的对外招标工作。校园环境建设被评为校卓越项目。
④完成实验室的安装改造工程2项,分别是艺术学院实验室和轻化学院实验室,并监督完成艺术学院展室的改造任务。粉刷学生公寓、各种教室近5万平方米。维修南校区教室桌椅4000套,更换灯具、灯管1600余支,更换、维修插座1400余个,重新铺设线路7600余米,更换水龙头470余个,更换各种大阀门(φ50以上)30余个,维修了学校大门,为小高层安装独立供水泵以确保小高层住户用水,大部分工程采取由学校采购材料,招标进行施工,只付人工费的办法,节省资金在60%以上,仅今年暖气维修为学校节省经费在5万元以上,四栋楼的水电维修节省资金在10万元以上。
⑤协调基建处,对我校部分未出质保期的楼宇,及时联系施工方给予防渗处理等维修工作。包括单身公寓、学生公寓、工程训练中心及外围散水坡下陷部分。此项工作为学校节约资金6.8万元。
⑥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及时做好教学场所的维修工作。我们接到各学院的报修电话及时派人处理,一年来维修实验楼、教学楼漏水12处。对校医院的板房和二楼办公室房顶做了防水处理,维修面积750m²,对一楼四个房间和挂号室加装了防盗网。以上工作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办公环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⑦及时解决教职工的疑难问题。年内为教职工维修室内漏水问题19处,处理电源故障17次,市区住宅暖气维修40余户,疏通下水管道堵塞若干次,此种问题的及时解决,解除广大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市区中心自己组织人员施工完成了三宿舍主电缆改造工程,节约人工费两万余元。
⑧积极推进后勤工作社会化。根据校党委要求,对各宿舍区实行物业管理,经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招标,选定了两家物业公司,从9月份起分别对长清宿舍区和市区宿舍及校舍实行了物业管理。并对原有的3家物业公司根据末位淘汰制的原则重新进行了招标,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饮食服务工作】 ①转变管理模式:保洁工作由原来的物业公司管理转变由自己管理。
②年内,南校区入住新生2000人,根据学校要求,通过议标的形式引进有资质的经营实体,利用假期对南校区食堂进行改造,确保新生就餐需求。另外暑假期间对一食堂教职工餐厅进行了改造,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③根据学生处要求,饮食中心承担了2011级新生军训教官饮食保障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中心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在供应品种、供应形式等方面积极准备,保证了军训教官饮食工作的顺利进行,赢得学生处领导和就餐教官的一致好评。
④配合长清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防疫站做好“餐饮服务许可证”及员工体检、培训工作,并获得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长清分局饮食卫生示范单位称号。
【住房工作】 ①第一批新建住房5、6、7、10号楼房产证已办好并发到个人手中。
②第一批职工调房办证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上报房改办审核纠错,等待进入办证程序。
③对临时工楼、单身职工宿舍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完成对外租住房、单身教工房费的收缴,已交计财处。
④积极处理职工住房存在的遗留问题,并收回外单位住房2套。
【能源管理工作】①建立了中水站运行交接班制度,对中水站运行工艺进行了量化管理考核。利用暑假期间对污泥池进行维修清淤,确保了校园绿化、学生公寓冲厕用水。
②加强配电室的安全运行管理,配合大学园区供电所进行用电检查缺陷整改工作,规章制度健全,人员配置完善,资料记录齐全,严格按停送电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了供电工作安全运行。
③利用假期对水房开水箱清理除垢以及浴室洗浴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及时处理电磁阀因结垢造成流水不畅等情况,保障浴室及开水房的卫生整洁,确保学生洗好澡喝上开水。
④在季节更换之际对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维修保养。本着节能的原则,通过采取分时段、周六、周日停开、根据天气情况等等,督促物业公司运行人员分别合理调整机组运行状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⑤强化锅炉运行安全管理,对锅炉工作人员按规定持证上岗、定期校验换证。每周进行安全检查。结合各个食堂的用气情况压缩锅炉的运行时间。利用暑假对四台锅炉安全阀及锅炉辅机设备进行年检校验,供暖前对换热站维护检修,保障供暖正常进行。
⑥每月定期对承包单位、租赁单位用水、用电进行核算,及时进行水电费的结算。
【齐抓共管,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后勤安全运行】后勤处重视各项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活动和日常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多次召集安全专题会议,警钟长鸣,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坚持每月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加大安全检查整治力度,对查处的各类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加大巡查与安全防范教育力度,规范管理。落实好与各中心签订“平安校园”、“防火安全”等责任书的各项内容。通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安全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
(撰稿人:陈波 审稿人:刘永德)
医疗保健
2011年校医院共有职工24名,校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院长1名,副院长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主任一名。医院分别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针灸理疗科、检验科、药剂科、B超室、心电图室、注射室、观察室、外科换药室,挂号收款室等科室,职工中高级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19人,其他2人。
2011年校医院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带动身边群众争当先进、争创优秀,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巩固和拓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我校医院结合国家“十二五”方向和目标,制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带领广大职工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到工作中去,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管理水平,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2010年在学校领导全力支持下,创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校医院全体员工积极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完善了社区建设,为全校离退休及在编职工重建健康档案2600余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派出1名药师参加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年度完成门诊43609人次,静滴8004人次,各类注射5150人次,各类小手术50多人次,各项特殊检查2500多人次,脐疗治疗100多人次,为方便学校离退休人员及广大职工在市内就医取药等问题,南院卫生所在只有三名医生的情况下实行8:00—22:00值班制,节假日不休,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离退休老干部,充分体现了学校各级领导对他们的关心。
针对2011年国内结核病、风疹、麻疹等传染病流行趋势逐渐加重的特点,通过学校网站校医院主页在学生中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传染病的同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发生在我校学生中的各类传染性疾病,校医院都及时将患者送往指定医院,并将患者详细情况向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网络直报,对患者活动的公共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的筛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学校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多次受到济南卫生局、长清卫生局等上级部门的好评,并荣获济南市结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医院盖磊煜同志荣获济南市结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为及时掌握我校教职工的身体状况,有效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广大教职工身体健康,2011年自为全体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2015人进行全面的体检。通过定期体检让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提高了我院重大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病患者也得到了及时的预防性治疗,确保了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为今后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配合我院引进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校医院今年还对来我院应聘的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为学校引进人才把好了身体素质关口。
在2011年新生体检中,医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5967名新生进行了体检。其中内外科共有92人有异常;血压异常者55人;辨色力共有126人阳性,其中色盲47人,色弱79人;血化验1人为乙型肝炎且肝功不正常;胸透异常者1人。校医院对2011届毕业生(含研究生)5000多人进行了离校前的各种体检,并做好毕业生的健康档案的归档工作。对不符合入学体检要求的同学,根据学校领导要求,校医院主持起草并与学生所在院系级学生本人、家长共同签订了《患病学生入学协议书》,即满足了患病学生留校学习的要求,又为学校解除了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校医院在不影响正常门诊的情况下,组织全体职工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12000多人次的乙肝疫苗和19000多人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注射任务。为预防流感,校医院为420多名师生注射了流感疫苗。对发现的个别水痘患者校医院采取隔离措施并积极治疗,为患者所在的宿舍等公共场所采取喷洒消毒剂等消毒措施,有效的杜绝了疾病的蔓延。
学校住院教职工每年几乎花去了教职工全年医疗经费拨款。面对紧张资金压力,校医院上上下下严控各项医疗经费支出,堵塞漏洞,开源节流,努力将我校医疗费用控制在最低范围内。2011年校医院完成了2011级共5967人的新生参保工作。2011年符合条件的患病学生均通过济南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获得了赔偿,使他们切实得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惠,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
校医院邀请专家讲座,成立科研小组,定期业务学习,经常性外派工作人员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校医院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校医院自2010年实行一卡通网络建设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至今,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大学生医保账户信息管理,提高药品库存管理的水平,杜绝丢药、错药等现象,减少药品的库存量,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并且方便患者,减少携带现金和找零,避免各个窗口来回奔波之苦,减少等待时间。
按照省市区文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做好本院教职工及子女的计划生育工作,杜绝了违法生育的发生,确保了计划生育率100%完成,确保了晚婚晚育率100%完成,独生子女领证率100%完成,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各类报表合格率100%,计生工具发放率100%,落实职工、子女的各种优生优育等奖励100%完成,配合计生部门完成了各项检查、评估、调研等工作,2011年3月被当地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撰稿人:盖磊煜 审稿人:王永国李磊)
基本建设
基建处设有计划科、工程技术科、工程材料科。共有正式工作人员9名,基建处长1名,副处长2名。其中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基建处主要承担学校的基本建设的立项、各种手续的办理以及工程施工等工作。
【认真落实党委决策,图书馆工程有序顺利推进】图书馆工程是我校的重点工程。2010年12月17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图书馆工程复工建设;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基建处全体人员上下齐心,积极协调和开展图书馆工程复工建设的相关工作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①签订工程建设补充协议。党委作出复工决定后,第一时间通知总包单位山东三箭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监理单位山东恒信建设监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图书馆工程复工建设各方所应解决的相关问题进行搓商,要求总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尽快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场并同时进行复工合同的议定,由于工程停工多年,工程的各种取费标准规范和定额等变动比较大,双方争议较多,仅与山东三箭的补充协议就进行了27轮艰难的谈判。
②开工手续的补办。图书馆工程2003年立项并签订施工合同、2005年开工、2007年停工,停工后政府对工程建设的相关手续较之前的要求大有不同。图书馆工程复工后的现实情况与以前有较大不同,对类似于我校图书馆这样的未批先建的工程,必须先接受工程总造价的5%至10%的处罚(罚款486万到973万元)后方可补办手续复工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管校领导积极协调,基建处多方做工作,前后历经八个月,最后经济南市双违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我校图书馆工程免予处罚并同意补办相关建设手续。
③争取政府增加工程投入。由于停工,图书馆建设各项投资有较大幅度增加,为了工程顺利完成,我们根据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对工程预算进行了调整,重新做了可行性研究,积极做好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省发改委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出批复,新增政府投资2500万元(鲁发改社会〔2011〕1041号文),为图书馆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④工程分项及工程材料的定价问题。图书馆工程总体思路是由总包单位负责与分项工程及工程材料的供应单位签订合同,但定价由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方式完成,在前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为更加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我们采取委托招标的方式,由招标代理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完成主要分项工程和大宗工程材料的定价,在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⑤施工质量安全问题。施工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自复工建设以来,对于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常抓不懈,在积极协调配合市质安站对工程安全积极进行监督的同时,由甲方牵头并由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组成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小组,对工程进行全天候的质量安全检查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⑥工程进展。图书馆工程自复工以来遇到了大量以往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没有施工许可证和规划许可证及质安站的春季大检查,工程无法大面积展开施工。第二是受济南市城管执法局的指派,长清区城管执法局三天两头到工地检查,多次下达停工通知,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由此导致前期工程进度缓慢,2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9月15日主体完工,9月22日市质安站验收通过,主体质量为优良。至目前,工程内墙抹灰完成、上下水、消防管线、通风等安装工程基本完成,外墙装饰正在施工,年前将完成大部分工作,为明年尽早交工奠定基础。
⑦工程技术问题。图书馆工程由江苏中大设计公司设计,因停工时间太长,设计单位的主要设计人员有较大变动,新的建筑规范和建筑标准也有很多变化,给复工建设的技术跟进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各种技术设计变更的交付周期较长,为此技术人员付出了很多艰苦劳动,保障了工程的有序进行。
⑧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图书馆工程复工建设离不开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图书馆工程采用的是跟踪审计的方式,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审计处积极协调造价公司,及时进驻工地,对工程建设和隐蔽工程进行及时跟踪,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资金是工程进度的保障,图书馆工程复工以来,资金是制约工程进度的最大障碍,财务处在学校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想尽一切办法,为解决工程资金需求尽了最大努力。
【积极应对工程欠债,尽量减少经济纠纷】新校区建设工程庞大,工程总体量近51万平方米,大小近70个单体工程,20几个施工单位,近200家材料供应商。近几年,学校为偿还欠付工程款和材料款作出了艰苦努力,但仍有欠债6000万元左右。由于工程交付时间较长,工程结算基本结束,施工单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追讨工程欠款的要求越来越紧,很多施工企业不得不采取诉讼的办法追讨欠款,而学校财政十分紧张,无力大量偿还工程欠款,供需矛盾异常突出。为化解矛盾、减少诉讼,我们在积极做好图书馆工程的同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此项工作上,通过主动沟通、耐心细致的做解释说明工作,到目前为止,今年除平安集团的诉讼顺利庭外调解以外,没有发生其他诉讼。
【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好维修服务工作】在全力以赴做好图书馆工程的同时,对于基建处负责的保修服务工作随时做出处理,尽量满足使用单位和教职工的维修服务需求。新校区建设所有工程均已超出维保服务期限,但因惯性使然,多数教职工遇到房屋维修问题仍找基建处,对此我们在耐心解释的同时,尽可能协调施工单位进行处理;对于前期因为施工单位的原因没有及时维修处理的遗留问题,基建处派专人负责督促施工单位进行了维修,并适时开展了后期维修服务对接,明确了工作责任。
【工程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基本建设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条件限制,大量基本建设档案一直暂时存放在基建处,为尽快做好档案归档工作,我们积极配合综合档案室将手续齐备的基建档案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汇编、立卷、归档,并对完工后施工单位未能及时上交的档案材料及时进行了催缴。对于图书馆工程所产生的新的基建档案进行业务指导和资料检查,督促施工和监理单位完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工程结束后档案资料完整交接。
【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处内工作人员的竞聘上岗,为落实扁平化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落实各项管理责任的同时,对学校基建工作制度、基建处工作人员职责进行了重新审定,促进了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撰稿人:李伟东 审稿人:刘树明)
审计工作
审计处是负责全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机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方针,以防范风险、促进效益、加强服务为目的,按照审计工作任务履行审计职能。审计处设处长1名,由刘永健同志担任;卢绪新同志任副处长。现有人员5名,其中高级会计师4人,工程师1人。
一年来,审计处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坚持“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积极深化审计工作转型,不断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程序,审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审计领域,提升审计质量,项目审计效益显著,资产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审计制度建设】根据上级有关审计准则、法规,制定并完善了《山东轻工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各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审计流程等20余个审计制度,为规范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学校财务决算和轻大公司、机械实验厂年终决算审计,出具报告3份;组织完成了学校注册资金增资验资评估(由原来的5.17亿元增至11.31亿元)和金彩印刷厂改制验资评估(由原20万元增至50万元);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机械实验厂、饮食服务中心近3年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出具以上两部门财务状况分析说明报告2份。提出财务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13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组织部委托,对26个部门单位的经济责任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包括部门单位2008至2010年的财务收支、制度建设、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等方面,涉及资金40,341万元(其中收入19,087万元,支出21,254万元),发现问题39条。提出改进建议31条。结合离任审计,对饮食服务中心、校医院、机械实验厂、成人教育学院等4个独立核算和有上缴任务的单位进行了重点审计。经审计,饮食服务中心、成人教育学院三年上缴学院分别为120万元和1,101.76万元,均完成上缴任务。经对后勤管理处审计,出具管理建议书1份,提出管理建议7条。同时,配合教育厅和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对金融职业学院李继清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100%。
【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工作】2011年底,新校区基建工程项目立项212个,报审值10.82亿元。其中已审结工程189个,报审值7.66亿元,审定值6.37亿元,审减值1.29亿元,审减率16.84%;2011年修缮工程立项20个,报审值175.77万元。其中已审结工程12个,报审值79.32万元,审定值74.35万元,审减值4.97万元,审减率6.27%。基建修缮工程综合审计率达16.83%。
基建修缮项目审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效益意识,严格把关,维护了学校利益。审计处通过对造价公司审计报告复核,又审减资金219万元;通过对修缮项目自审,节约审计费9万元,合计228万元。
审计处从维护学校利益出发,正视困难,坚持原则,积极协调,组织审计工作协调会议20余次,研究解决争议问题32条,基建工程审计扎实推进。
【专项审计工作】2011年,审签纵向科研经费财务决算19项,涉及资金139.5万元,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31条;完成“骨干学科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和“骨干学科机械与材料工程实验中心”专项审计工作,涉及资金751.4万元,提出改进建议2条,出具审计报告2份,审计工作得到了教育厅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安排部署,上半年,审计处对我校近3年计233.5万元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情况进行了重点审计调查。发现我校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不归口、核算需细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4条。
【经济合同审签工作】把好经济合同审计关,是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的有力举措。本年度共审签经济合同50份,修改完善合同条款181条。审签合同金额计527.11万元。审计中,注重合同各环节审计,重点把握合同履行人资质、资信、履约、纠纷处理等条款,为维护学校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做出了积极努力。
【项目招标、验收监督工作】参与工程和设备购置等招标议标和验收是审计参与经济活动,实行审计监督的的重要内容。一年来,参加基建处、国资处组织招标议标47人次,涉及招标额800余万元。参加验收15人次,验收工程、设备金额近200万元。
(撰稿人:宋丽 审稿人:刘永健)
高等教育研究
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是学校直属正处级单位,设处长1人,副处长2人。2011年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人。
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是学校党委在2011年管理机制创新中整合成立的新机构,负责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规划、研究、论证并贯彻实施。及时跟踪和研究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敏锐把握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动向,结合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对策;起草相应的改革、发展工作报告,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创新体制,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部门实际,积极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实践和发展规律等前瞻性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高等教育的管理开展研究工作。
【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实践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展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分析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学制度建设等前沿问题,为学校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为教职工提供教学科研咨询服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理论平台和智力支持。
【平台建设】通过网站宣传、高教论文集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教职工学习高等教育理论,了解高校改革发展前沿及工作动态,掌握政策走向,交流教学、管理经验,拓宽工作视野,对外交流,领导决策等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网站平台建设,筛选了具有较高影响力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教学成果及师德教风经验介绍、教育教学管理探索文章50余篇论文,上传至高教研究室网站,供广大教职工学习、参考。编辑出版了2011年高等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探索与创新》,全书35万字,收录76篇论文,完成了征稿、审稿、修订、校核、印刷等工作,保证了论文集的质量。
【研究成果】积极开展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组织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我校首次获得立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是全省高校获得最多5个立项的7所高校之一,其中有山东省重点项目的4所高校之一。
积极参与学校重大工作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先后起草并印发《关于印发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的通知》(鲁轻院党字〔2011〕55号文)、《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鲁轻院字〔2011〕115号文)、《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鲁轻院〔2011〕128号文)、《山东轻工业十二五 专项建设规划》(鲁轻院字〔2011〕143号文)。
多次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刘泰东处长、房保俊博士先后参加第四次全国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组织的第六届大学经营与管理国际论坛等学术会议。
【更名工作】按照更名工作要求,主要负责组织制订学校更名整体方案;协调有关部门,按时完成《申报材料》编制上报工作;完成专家进校考察阶段申报材料、校长汇报及PPT、支撑备查材料等的准备;专家委员会会议召开前更名材料的报送等工作。
【其他工作】完成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数据的采集、录入和上报工作及2011/2012学年初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信息采集、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撰稿人:刘 锋 审稿人:刘泰东)
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办公室成立于2006年1月,作为学校校友总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弘扬母校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以学院和地方校友会为重要依托,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友联谊活动,增强校友凝聚力;大力宣传母校的最新发展变化,增强校友对母校的了解,促进校友与母校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校友,帮助校友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就。
2011年3月,校友工作办公室升格为正处级行政机构,更名为合作发展处,吴笑兵任主任。协助学校领导加强对全校校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同时,对校友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增加了人员编制,2011年5月,于君瑞调任合作发展处任正处级调研员,同月,刘莉莉调任合作发展处任正科级干部,与穆洪军共同协助吴笑兵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年内在校友工作、社会合作和社会筹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协调发挥。
【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从更新、更高的视角对校友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使我校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2011年,校友工作办公室升格为正处级行政机构,协助学校领导加强对全校校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这为校友工作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同时,对校友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增加了人员编制,为加强校友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学校领导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给予我们校友工作人员以巨大的鼓励,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校友工作的信心。2011年5月,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校友工作委员会,各院(系)都成立了校友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友工作落实到有专人负责。学校把加强校友工作摆上了工作日程,在校务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对于校友工作中一些较重大的问题,校党政领导能及时听取汇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精心组织,校友总会常务理事会议顺利召开。8月20至21日,我校校友总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淄博隆重召开。学校主要领导和各地校友分会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强化了校友总会组织建设,完善校内外校友工作体系,为营造学校关心校友、校友支持母校,校友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认真策划,校友返校日活动成功举办。10月1至3日,组织举办了的我校第一个“校友返校日”活动,二十多个班400多名校友响应母校的召唤,回到母校,聚会联谊,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校友们共同的未来谋划新篇。活动的成功举办,意义深远,倍受校友和师生们的关注与好评。
创新思路,加强校友与母校的往来。针对我校年轻校友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为改善校友会的年龄结构,吸引更多年轻的校友加入校友组织成为组织建设的重点。今年,我们启动了各地青年校友分会组建工作,潍坊作为突破口,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用心服务,加强校友与母校的来往。今年,孙明波、董建军、赵纪文校友同时获得“中国酿酒大师”荣誉称号,我们分别寄去贺信。一个电话、一封贺信、一封邮件、一张贺卡……,不仅代表母校的关怀和温暖,而且让我们这些校友感到自己都是母校的一员,激励校友为了母校得荣誉而更加努力工作,为母校的发展增砖添瓦。
校友工作网站的维护工作及校友数据库完善工作。通过举办“校友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不断充实、完善网站内容和栏目,用心维护好这条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传递信息、联络感情。上半年,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对校友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了部署,主动深入到各二级学院进行沟通,对全校校友信息数据库进行了整理、更新,校友信息库人数增加到33772人,人员信息基本准确。
返校校友的接待工作。为返校校友服务是增强母校与校友感情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真心待人、以情感人”的工作要求,做到热情诚恳、主动关心、尽心尽力,逐步把校友会建成值得校友信赖、备感温暖关怀、能够寻求情感寄托和有效帮助的大家庭。今年接待了海内外校友40多次、近3000人。
《校友通讯》编印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信息量、突出了可读性,努力使杂志反映母校的突出成就、校友工作的进展、地方校友会的工作以及知名校友的风采。分别于今年4月份、7月份、11月份发行三期,共4500余册。
校友文化系列活动如期进行。今年举办了第二届校友文化节,共举办了“情系轻院”征文比赛、校友网页设计大赛、校友文化系列讲座、参观校史展等活动,今年7月,在毕业生中按专业聘任了55名优秀毕业生担任“轻院校友信使”,负责本专业的校友联络服务工作,自2010年启动校友信使工程建设工作以来,现有110余名校友信使活跃在校友联络的舞台上,通过建立QQ群与我们保持紧密联系。完成了校友工作服务队换届和培训工作,108名在校生成为第二届校友工作服务队成员,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友接待、校友走访等工作
优秀校友的寻访工作。2011年暑期,“宣传母校、寻访校友”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潍坊,走访多家校友企业,对多名优秀校友进行了访谈,进一步开拓了校友工作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途径,宣传了校友,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因成绩突出,陈扬同学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探索服务社会新途径,合作发展工作呈现良好的开端与局面】倡导加强对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各学院院长参与的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作为统筹协调全校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机构。合作发展处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落实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安排的任务,统筹、整合我校优势资源,积极寻找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点,提高我校社会服务的实效性。
强调认识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10月份,学校组织召开了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通过梳理总结,强调指出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我校举全校之力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加快实施“内涵提升计划”和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工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学校各级领导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共识,一致认为,学校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地位、赢得发展。
认真理清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上半年,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鲁轻院字〔2011〕112号)文件,在全校上下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工作理念。《意见》是我校着眼事业发展全局,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服务地方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观点、思路和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科学制定我校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下半年,按照《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和《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贯彻落实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加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促进我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实际,在多方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制定我校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努力扩大社会合作交流规模。社会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形式,是高校争取办学资源支持的重要途径。我们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拓宽渠道,充分整合、利用我校在科技、人才、学科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校际、校地、校企合作交流活动,签订了10多项战略合作协议,社会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分别与临沂市政府、潍坊市政府、临沂大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州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墨热电公司、长清区环保局等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
注重各类合作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建立了合作发展网,搭建学校与社会合作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校内外交流与合作信息进行收集,同时也对学校、师、生取得的成果的进行了收集整理学,利用合作发展网站及时发布,并密切关注,促成合作。此外,校友资源在促进我校的建设、发展与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校友的相关信息应尤为关注。
建立健全我校社会筹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校广泛参与的社会筹资工作长效机制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保障。按照《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建立社会筹资工作机制的意见》(鲁轻院字〔2011〕12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学校确定校友工作委员会为学校社会筹资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领导、协调和管理学校社会筹资工作。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是学校社会筹资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管办结合的原则,负责指导、策划、协调和推动落实全校社会筹资工作,从而初步建立起我校社会筹资工作体系。
积极倡导校友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深入挖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作为社会筹资工作的重点,积极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取得一定成绩。一是通过北京校友于莹的联络,争取到国家财政部对地方高校支持的专项经费由去年的200万元增长到900万元;二是以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向全体校友发出倡议书,并制定了校友捐赠管理办法,募集了图书馆建设资金近10万元;三是我校与淄博校友郭培勋的齐信招标公司合作申报招标专业项目进展顺利;四是经过校友郭培勋引荐,我校与国家住建部共建山东省节能研究院项目取得较大进展,进入项目论证阶段。
(撰稿人:刘莉莉 审稿人:吴笑兵)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有工作人员6名,处长由郑众担任,科长房泽庆、副科长杨明,科员周芹、陈飞宇、徐栩。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外国专家聘任、校际合作与交流、校际重点项目合作、外事宣传及外事活动管理、港澳台工作、办理出国事务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工作。国际处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加拿大、韩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学生互换、课程设置、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教师交流和进修、海外实习就业、暑期访学、召开国际会议、图书资料交流、联合培养博士以及科研合作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年内国际交流处根据发展规划,在省外办、省教育厅外事处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工作人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使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有了新的提高,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发展,基本完成本年度工作任务。
【积极探讨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教育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为我校各二级学院牵线搭桥建立国际交流大格局的工作,筹划成立国际高端合作办事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高等院校在现阶段发展和开放式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高等院校的未来和发展前景,同样也是我校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我校加强了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与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揭开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新篇章。
由我处联系的日本三重大学代表团来校访问,确定由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牵头成立联合实验室,目前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正在与三重大学商谈成立实验室的有关事宜。
2011年十月由食工学院举办的第八届国际啤酒饮料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期间,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副校长GerritBlümelhuber博士率团到我校访问。校领导亲切接见,双方通过友好协商确定把我校啤酒中心建设成为中德两国合作交流的平台,德方将派专家驻校工作,合作建立德语教学中心,开展国际合作课题研究。
进一步加深了与英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合作关系并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英国国际教育联盟是一家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机构,主要业务有为中国学生及其他国际学生在英国接受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免费为来自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海外英语教师在英国和本国接受专业培训服务;政府官员,企业总管等其他商业人士在英国和本国接受专业培训等.该机构还提供奖学金和科研基金,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为国际青年提供在英国的工作实习.
我校建立了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商务孔子学院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确定在校际合作、合作开展海外夏令营、招聘外籍教师、英语教师培训、教育巡展等方面进行合作。
【制定方案,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平台,加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力度】本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校国际影响力,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通过国外友好学校、海外校友组织和我校海外留学人员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端学者等,到目前为止到校访问专家学者超过15人。
积极拓展国外友好学校资源,到目前为止已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芬兰埃博学术大学、塞马应用科技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水原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或姊妹院校协议。
【引智工作】外教聘请。本年度,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外国专家聘任和管理的政策与法规,严格执行聘请审批手续,无任何违规违纪情况发生。同时,为适应我校课程改革及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全年续聘及新聘外教11名,确保了相关院系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在聘请数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聘请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员结构更趋合理,新聘外教绝大多数来自英、美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受到了相关院系及师生的好评。
外教管理。外教管理由我处进行归口管理。与所有聘请的外教签订工作合同,使聘请工作纳入正规化管理,一方面积极履行作为聘请方的各项义务,排除外教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督促并指导外教严格按照合同规定之内容履行其各种义务,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扎实、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年未出现任何由于合同产生的纠纷问题。
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院系主导,全力配合”的工作方针,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积极配合各院系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工作,并及时与院系及外教沟通,起到了良好组织协调作用。
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定期与外教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状态,掌握其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努力为外教营造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保证专家公寓各项设施的完备、安全,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对于老化的、过期的设备能够做到及时更换或维修,排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专家公寓用水、用电安全,做到了万无一失。同时,严格执行专家公寓值班员制度,目前配有两名值班员,负责专家公寓的卫生、设备养护及安全保卫等工作,确保了外教的人身安全。
【做好领导及教职员工出国出访及出国(境)培训、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工作,做好学校国外代表团来访邀请和接待工作】
年内学校先后派出因公访问团组2批次,共计15人次。分别赴韩国及欧洲,主要访问了韩国水原大学、水原科学大学、建国大学、芬兰赛玛应用科技大学、埃博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等友好学校,并与其交流、洽谈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协议,落实合作项目的开展及运行情况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严格执行教职工因私出国登记审批制度,全年累计出国35人次,其中探亲18人次,旅游13人次,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出国人员都能够按规定按时回国,全年无任何违法违纪情况发生。
做好国外代表团来访的接待工作,2011年,我校共接待国外访团16个,来访人数55人。
【加快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联互授工作及招收海外留学生工作】随着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更为广泛地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更多的国际友人喜欢中国,希望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了解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本年度,学校积极与合作院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联互授工作。与韩国建国大学、水原大学、水原科学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芬兰埃博学术大学等5所学校签署学生交换协议,目前已有2名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另有4名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留学,预计12年将有超过20名学生出国交流或留学。积极开展接受海外留学生和交换生工作,目前已接受短期海外留学生16名。
【圆满完成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1、配合学校改校名工作,积极准备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协议和支撑材料。2、积极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网站和我校英文网站,取得良好的效果。
(撰稿人:徐栩 审稿人:郑众)
图书管理
2011年,图书馆格局未变,开架书库位于第一餐厅一楼,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办公室位于第三餐厅三楼,电子阅览室位于食工楼B座104室,过刊室位于食工楼B座101室。
2011年图书馆有职工46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15人,其它5人。
图书馆行政机构设办公室、采编部、信息部、技术部、期刊部、流通部和文献检索教研室,增设情报信息研究所;档案馆设校史工作部、综合业务部和人事信息部三个部门。
三月份,学校调整图书馆领导班子,高进同志为图书馆、档案馆馆长,高洁同志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徐坤忠、巩恩贵任图书馆副馆长。同时,图书馆与档案馆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张淑增同志任档案馆副馆长。
四月份,图书馆、档案馆调整中层干部队伍,付来旭同志为图书馆采编部主任,高峰(男)同志为技术部主任,高峰(女)同志为参考咨询部主任,王玲玲同志为期刊部主任,郑东伟、刘婧同志为期刊部副主任,牟静同志为流通部主任,江新、王少华同志为流通部副主任,王海燕同志为情报信息研究所主任,时孝强同志为校史工作部主任,邢宇同志为综合业务部主任,王丹同志为人事信息部主任。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2011年,图书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争做轻院先锋”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图书馆党总支以建设优秀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党总支在图书馆的政治核心地位
图书馆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干群关系、科学民主决策、廉政勤政建设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倡导班子成员本着“工作为重,顾全大局,换位思考,团结协作”的原则,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整体合力,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使党总支成为图书馆政治坚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务实高效、清正廉洁、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
②加强党支部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目标,认真抓好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自觉履行职责任务,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一年来,图书馆的所有党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创先争优、在主动为师生服务中创先争优,推动创先争优制度化、常态化,使图书馆的所有党支部均达到“先进”和“较好”标准。
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采取日常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正面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力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定期对党员进行常规性教育,充分利用双周四下午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二是紧紧抓住集中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做到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党员工作。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对党外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对新参加工作和新调入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对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及时确定培养联系人,负责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带领周围群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④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一年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密切联系图书馆实际,注重抓好职工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带领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群众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从抓文明优质服务入手,对职工进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教育,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爱岗敬业、文明服务、主人翁意识教育,坚持带牌上岗制度,真正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窗口。三是从抓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入手,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四是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进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教育,最大限度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图书馆呈现出一个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氛围和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政治局面,为图书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业务工作】一年来,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要点,按照“文化传承、特色收藏”的建设思路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积极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坚持馆务会议事制度,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文献资源建设
全年采购中文图书27548册,订购报刊1403种(其中中文期刊1245种,中文报纸96种,外文期刊62种);订购数据库16个;到11月30日实际纸质藏书达到1619960册(含南院183327册),中外文电子图书累计量达1444677册(其中中文电子图书1355767册,外文原版电子图书88910册),总计馆藏图书3064637册。2011年实际支付经费130.95万元,新增欠款166.5万元。
1、2011年资源建设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 号 | 名 称 | 学校项目指标 | 实际完 成指标 | 所 占 百分比 | 备 注 | |
1 | 纸质 图书 | 年进书量(册) | 100000 | 29936 | 29.94 | 包括捐书2388册 |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生) | 7 | 1.43 | 20.43 | 按2.1万在校生计算 | ||
生均馆藏量(册/生) | 72 | 77.14 | 107.14 | |||
2 | 纸质中外文期刊(种) | 1100 | 1307 | 118.82 |
| |
3 | 电子图书(万册) | 122 | 144 | 118.03 |
| |
4 | 中外文数据库(个) | 16 | 16 | 100 |
|
(1)按照学科需求采购图书,补配工具书。补配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33卷、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20卷、新辞海5卷,合计58卷。
(2)进行文献加工。全年加工图书14028册,装订期刊3134册,整理加工光盘139张。
(3)完成本年度华夏书店、泉城科技书店和东图书店中文图书招标工作,在东图和泉城路新华书店书店为教工争得八折优惠购书权利。
(4)完成了《创新课程购书管理办法》制定工作,为创新课程配书作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教师的购书需求。
(5)进行了贵重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开展了Cnki、维普和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使用情况调查(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进行了造纸学科重点学科馆藏资源调查,摸清了我校读者的使用情况。
2、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加入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外文数据库执行DRAA协议价格
(2)增加免费试用数据库21个(包括子库)
(3)虚拟资源建设。为了丰富馆藏资源,图书馆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搜集各种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英文学习资料超过40G,政法类学习资料达20G,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考研英语教学专题辅导资料42G。《食品信息数据库》新增数据1849条,累计达39546条。学位论文库新增数据199条,累计达660条。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3、图书馆功能设计
(1)新馆建设。积极配合基建处开展工作,起草修改意见或改造报告。
(2)筹建开放南院图书馆。协助资产处完成搬迁公司和部分家具设备的招标工作,参与制定临时馆筹建方案,制订搬迁计划。综合布线增加节点2个,完成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工作,保证了南院图书馆的正常开放。
4、馆际合作与交流
组织部门主任先后到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女子学院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新馆业务布局、开放模式和家具设备的配置情况,就资源共享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全年出版《图书馆与读者》4期,馆际交流68份,馆际交流学报140余份。
5、业务培训与学术交流
图书馆先后举办“馆藏电子资源选介”培训讲座和“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服务”学术讲座;参加了由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研讨班和CNKI知识服务与深层应用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了由山东省图工委和CALIS山东省管理中心在山东大学举办的山东省高校CALIS共享版第二期统一认证和馆际互借业务培训、第一期虚拟参考咨询业务培训会议。
(二)读者服务工作
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读者、理解读者、服务读者的氛围。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的“重藏轻用”的思想,真正做到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二是畅通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渠道,积极主动地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三是在强化传统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文献信息检索、课题成果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献报导等信息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模式,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四是改善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1、圆满完成承担的学校事业核心项目指标
(1)开放时间。2011年,图书馆各书库、阅览室能够按时开放,书刊阅览时间达到每周71.5小时,超过项目指标1.5小时;网上资源每天24小时开放。
(2)图书外借。2011年,图书馆共外借图书140189册,超额完成了本年度图书借阅14万册的项目指标。
(3)电子资源访问。2011年,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达到95万余人次,远远超过年访问40万人次的任务。
2、文献信息服务工作
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阅览 10.8万人次。
参考咨询工作取得突破。建立了FAQ常见问题数据库,2011年11月增加了QQ在线咨询,印制了参考咨询部服务名片发放给读者,全年接待读者咨询2500人次。
继续做好特色信息服务工作。为方便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主页更新了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内容介绍。2011年,为教师提供收录认证800余篇,原文传递262篇。
3、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加大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力度
认真做好文献检索课教学和实习工作。
认真组织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组织编写了《图书馆与读者》新生专刊,组织6000多名新生参观图书馆各服务部门。
组织读者培训3次。组织了SciFinder.Scholar培训讲座、馆藏资源推介与服务讲座,为财政与金融学院举办了馆藏电子资源讲座。
4、借书证发放和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
简化离校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完成了2011年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图书清还率达到100%。为2011年新生办理借书证6925张,补证277 张。
5、学科服务工作
开展学科服务,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服务。2011年开展了学科服务试点工作,在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机械工程与汽车学院、文法学院进行试点。目前,针对化工学院的学科服务已经推出,另外两学科的服务正在筹备中。
6、书库调整工作
为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考察图书馆,组织学生对样本书库、外文书库进行了调整。把CA、盖墨林、贝尔斯坦等几套外文工具书上架,把经典图书展现出来。
7、图书漂流活动
为充分发挥赠书的作用,根据捐赠者的意愿,2011年11月,在三食堂三楼图书馆设立了图书漂流点,制订了图书漂流规则和图书漂流图书征集倡议书,首批投漂的678册图书漂流到学生手中。
8、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组织和协调完成了图书馆固定资产帐务的管理工作。
9、加强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网站建设取得成绩。重新设计组建了档案馆网站,观瞻性、实用性及技术指标和安全性能等都达到了全新标准。
(2)管理软件系统开始应用。新开通使用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系统,使档案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
【改革创新举措】
1、最大限度进行资源共享和利用
(1)加入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外文数据库执行DRAA协议价格
(2)增加免费试用数据库21个(包括子库)
(3)虚拟资源建设。为了丰富馆藏资源,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搜集各种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英文学习资料,政法类学习资料,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考研英语教学专题辅导资料共102G。《食品信息数据库》、学位论文库新增数据持续更新,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
(4)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和师生图书捐赠工作。完善了图书捐赠程序,加强了图书捐赠工作的宣传力度,补充了馆藏。
2、加强了资源宣传和使用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1)建立了FAQ常见问题数据库,增加了QQ在线咨询,印制了参考咨询部服务名片发放给读者,促进了电子资源的广泛应用。
(2)做好特色信息服务工作。为方便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加强了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介绍和服务。
(3)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加大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力度。认真做好文献检索课教学和实习工作;认真组织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组织编写了《图书馆与读者》新生专刊;组织读者培训;组织SciFinder.Scholar培训讲座、馆藏资源推介与服务讲座,为财政与金融学院举办了馆藏电子资源讲座。
(4)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为充分发挥赠书的作用,制订了图书漂流规则和图书漂流图书征集倡议书,设立了图书漂流点,首批投漂的图书漂流到学生手中,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3、试点开展学科服务,积极为教师教研和科研服务
开展学科服务,2011年开展了学科服务试点工作,在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机械工程与汽车学院、文法学院进行试点学科馆员制度,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服务。
4、筹建图书馆食品标准专业图书馆
相应的图书馆将建立中国领先的食品卫生标准资料中心,为新标准的制定和今后的实施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5、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应用
(1)形成了从上到下的集档案管理委员会、档案管理主管、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组成的队伍,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2)管理软件系统开始应用。《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系统使档案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
【其他工作】一是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完成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和重点学科建设验收工作。二是完成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工作。三是完成了部室主任的换届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图书采访专家作用,使文献采访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继续开展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调查工作,在总结造纸学科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着手开展食品资源调查。
【工会工作】图书馆分会在校工会和党总支的领导下,一是积极参加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排球比赛活动、冬季跳大绳活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学校第31届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二是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教职工参加“师德建设大家谈”征文活动。三是组织职工参加“慈心一日捐”活动,共捐款4150元。四是经常慰问有生、老、病、故等特殊情况的职工,把组织的关怀及时送到群众心中,较好地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干群关系。
【安全稳定工作】图书馆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方针,倡导“团结、和谐、稳定”的办馆宗旨,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图书馆深入贯彻落实《山东轻工业学院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安全月活动,组织义务消防队员参加安全管理消防培训,多次组织集中检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确保了图书馆的一方平安。
(撰稿人:穆长春 审稿人:高进)
档案管理
档案馆是代表学校履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行政处级单位,也是负责全校档案信息收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和编研工作的业务部门。2011年4月,学校调整机构将原综合档案室改建制为档案馆,下设校史工作部、综合业务部和人事信息部三个行政、业务部室。高进兼任馆长,张淑增任副馆长。共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副研究馆员2名,馆员3名,助理馆员2名。
本年度,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档案馆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围绕贯彻国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即“27号令”)和省档案局、省教育厅对“27号令”的落实检查,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内涵建设,较好的完成了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组织、队伍建设】①党支部建设:根据图书馆党总支的统一安排,组建了新一届档案馆党支部,改选了支部成员。
②重新调整档案组织机构:针对全校部门机构整合调整和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为确保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重新调整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档案管理委员会”,新调整建立了由40名各部门(单位)兼职档案员组成的兼职档案员队伍,形成了校院两级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档案工作队伍体系。
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了档案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根据业务内容设立了综合业务部、人事信息部、校史工作部三个工作部,将相关业务合理分配到各部室。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新引进了管理岗一人,专业技术岗两人,使工作人员数量达到了评估指标最低要求。
③加强人员业务培训,确保日常工作顺利进行:注重内涵建设,练好内功,加强了馆内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提高,组织所有新引进人员参加了省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全部取得了档案工作岗位资格证书,本年度即能够独立胜任日常工作;同时注重内外兼顾,加强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全校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会,进一步增强了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在档案收缴工作中,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各自分工的部门单位,几乎每天都亲自到相关部门单位与兼职档案员一起制定具体的收交方案,甚至手把手指导他们档案分类、装订、操作等事项,使今年的档案收交归档等工作在各部门单位兼职档案员大都是初次接触档案工作的新手的情况下,仍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
据统计,2011年档案馆新增各类归档档案1500多卷(件),各门类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达98%以上。
【制度建设】①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形势变化和档案工作发展需要,对原有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补充、修订和完善,新形成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档案管理工作规程》等19项规章制度。
②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学校要求,实行了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与各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人员签订了工作项目责任合同。
【档案建设与管理】一年来,人事信息部以《档案法》及《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为依据,坚持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为干部人事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树立优质服务观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学校组织、人事工作提供准确服务。
①干部人事档案的重新规范和整理:针对上半年学校机构及人员调整变动较大,为保证及时、准确地为各部门、单位提供有关人事档案信息,档案馆把干部人事档案基本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干部档案内在质量。按照新的标准,对人事档案逐步进行全面的重新核对和调整,并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归档整理上狠下功夫,严格按照相关审核规定审核档案材料及手续是否齐全完整,对缺少档案材料及手续不完备的,及时进行登记并限期催交,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细则》、《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验收考评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类、排序、编号、整理、装订,做到分类准确、排列有序、层次清楚,以便于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特别是6、7月份,为迎接省委组织部对全省正处级干部档案审核工作的检查评估,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全省正处级干部及各级组织部门下延一级档案审核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全馆人员连续工作两个多月(其中包括近一个月的暑假加班),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对我校正处级干部档案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充实、重新整理和装订,最终在此次审核检查工作中获得“优秀”成绩。
下半年为迎接省委高校工委开展的“关于对高校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工作,配合组织部按照新的标准要求,优质完成了我校新提拔的副处级干部档案的审核、充实、重新整理和装订工作。
②干部人事档案及综合档案的利用和服务
服务职称评审:为我校2011年职称评审工作做好人事档案信息的查阅核实准备,积极配合人事处做好相关职称评审人员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时间等人事档案信息的核实工作。
服务人才培养:为13名教职工博士研究生报考报名提供硕士期间成绩单、论文评阅书等复印件32份。
服务教职工: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借阅利用程序,为各单位、部门、为我校教学工作提供有关干部人事档案查阅、利用信息300余卷次,为我校教职工因考学、调动、辞职等转递干部人事档案5卷,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提供综合档案实体利用服务615人次,接待电话查询473人次,利用档案卷(件)2352次,复印档案、资料3380页。查全率、查准率均达到99%以上。为国家教育部认证中心认证学生学历学位36次,为学生提供升学、出国所用学籍成绩查询87次;另外,为了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查询利用服务,新编制专题检索目录17个。
③干部人事档案及库房的充实与完善: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保管、保密制度进行保管。对人事档案库房由于多次搬家造成的部分档案盒及档案柜损坏散乱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维修、整理,并对干部人事档案库房加装了防护窗,以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和安全。
严格按照档案规定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日常管理与利用。全年共接收新进干部人事档案40卷,及时进行登记、整理、立卷、归档、审核,对材料及手续不全的及时进行追补,保证了档案材料的完整;收集因工资调整、职务变动、职称变动、离退休、学习培训、奖惩、考核、入党等原因形成的干部人事档案变动材料4500余份,并进行登记、归档。
【规范化、现代化建设】①网站建设:重新设计组建了档案馆网站,观瞻性、实用性及技术指标和安全性能等都达到了全新标准。②管理软件应用:新开通使用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系统,使档案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
【安全工作】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人员要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档案安全的重要性,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把档案安全放在首位,时刻牢记“档案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决防止和克服松懈、侥幸心理,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张淑增)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中心成立于2011年3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是长清大学园区教育网的核心节点。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网络运行部、数字化校园规划部、一卡通运行部、电教部、多媒体设备管理部六个部门。现有工作人员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
中心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校园一卡通的规划、建设与运维管理;教育技术开发、推广、普及、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制作以及网络教育平台的运行管理;多媒体课室建设、运维管理;学校办公电话、通讯虚拟网的运维管理;学校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标准规范与相关制度建设;信息化安全的技术保障以及全校IT应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2011年网络管理中心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顺利的从教学兼顾管理的教学单位转型为以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管理单位。作为学校三大教学辅助及服务机构之一,网络管理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完善中心的管理制度,加强中心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全面提高中心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质量。
【进一步加强网络日常运行工作】网络管理中心作为学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了全校校园网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不仅需要维护全校的网络畅通,还需要保证院网站以及各个二级网站的安全工作。防范攻击、木马漏洞等等。在本年度,中心继续实行24小时全天值班保证网络顺畅运行。为进一步做好网络优化,对上学期招标的流控设备进行了深度试用,监控,同时积极试用不同品牌的流控设备。虽然我校目前带宽紧张,但是在流控设备的良好支持下,通过对策略的进一步优化,使得我校校园网运行情况良好,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在日常维护方面,新增校园网用户2000余户,在学生网管、锐捷厂商配合下,维修交换机30余台,新增地址段7个,保证了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
【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技术服务】为保证2011级2000多新生进驻南院的网络需要,在假期里面即开始了对南院的网络布线的施工工作,接入了联通的同城互联线路,对实验楼、办公楼进行了综合布线,使得计算机机房、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处、保卫处等办公行政部门顺利接入校园网。同时积极协商各个方面,在极少的投资情况下满足了南院的基本网络需要。拓展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使学生宿舍监控系统大幅节约资金,对我校大礼堂监控进行布线施工、招标。配合学校宣传部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重新设计制作学校主页。目前制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后期调整、更换。配合宣传部门完成了校长信箱和虚拟社区实名制的改造工作,在保证原有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实名制。配合教务处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顺利通过了教育厅精品课程网站的评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良好。
【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通信业务管理】进一步深化细化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完善数字化校园技术储备。多方考察数字化校园厂商,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结构、技术、需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划,为下一步的数字化校园实施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配合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通信业务同运营商的初期协调、谈判,以及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协调,沟通,已经初步达成和运营商进行深入合作的意向,准备下一步展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部分校园通信业务如虚拟网、小号互播等已进入实施阶段。
【校园一卡通日常运行】校园一卡通系统总体情况稳定。一卡通运行部工作人员克服了设备老化、人员不足等困难,积极在服务器维护、系统环境保障、数据信息整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达到了预定的正常运行率99.58%的要求。由于校医院就诊、学生体能达标测试等利用校园一卡通实施的项目的开展,补制卡业务量增加,相对去年同期制卡量增加了50%以上。作为师生利用校园一卡通消费时充值点补充手段,圈存业务开展顺利。运行部克服设备老化等困难,与银行、财务等部门积极协调,基本维持了圈存业务的正常运行,通过圈存充值的金额站到总金额的25%左右。
【校园一卡通业务拓展】新生制卡等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今年是第二年实施新生入学发放正式卡的年份,在原有流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新生的使用,为学校节约了制卡经费。对于我校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我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接,经过充分调研准备,积极协调,经历了前期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系统实施、后期调试等过程,现已实现了两系统的稳定对接。2011年下半年,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提出大学生体能测试系统欲利用校园一卡通实现身份认证,经过多方协调,一卡通运行部在身份数据、参测学生制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最终实现了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体能测试的功能。作为网络管理中心本年度的重要工作,一卡通运行部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调研、规划、论证工作,针对数据中心、一卡通基础等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我校多媒体教室增加到145个,是近年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多媒体教室管理克服工作量大、人员少、维修维护资金不足等困难。本年度上学期122个多媒体教室共完成多媒体教学课时约74600多个课时。下学期又增加了南院16个多媒体教室和文科楼7个多媒体教室,共计145个多媒体教室。本学年共计完成151200课时,没有发生教学事故。保障机关和各院系的活动7620课时,为教师安装特殊软件53次,保证了这些教师的正常上课。共排除设备各类故障921次,其中更换投影机灯泡70个,维修计算机主机和显视器23台,更换键盘12个,鼠标15个,维修中控15台,更换幕布电机5个,维修功放15台。更换音响3个。
【完成电教部各种录制演播任务】电教部完成教务处的安排,完成二门精品课共78课时的全程录制工作。配合学校山东省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在短时间里完成3门课共140学时山东省精品课程的申报录像的制作。配合学校山东省实验示范中心申报工作修改完成材料实验中心申报视频4个。完成我校3个重点实验室中期考核视频上报材料的制作工作。完成三位教师的山东省名师申报录像的制作。完成学校各种新闻事件的录像及资料留存。配合学校对外交流需要制作英文版学校宣传片。为学校改大学制作宣传片《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沃土》。配合后勤处省绿化工作检查制作完成我校绿化工作情况汇报电视片《历史的传承,幽美的校园》完成学校党代会的宣传录像工作,对党代会期间的重要会议进行了全程录像。完成学术讲座等的全程录像工作;完成报告厅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了部分视频资料的档案编目整理工作。
【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网络管理中心成立有安全检查工作组,对各职能部门、机房每学期按照开学、期中、放假前进行三次安全大检查。网络管理中心管理的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不但数量大,而且在全校各个地点都有分布,各职能中心、实验室每月组织一次的安全检查和设备巡检,形成检查记录,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配合学校《山东轻工业学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制订了‘网络管理中心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了重点部位消防安全具体负责人。
【继续完善技术服务管理办法】中心不断探索提高中心管理工作水平的新方法,制订了中心管理服务考核办法。管理服务考核办法是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主,以过程管理和服务质量监控为辅的管理服务考核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中心管理服务考核制度,并对每位管理人员从政治思想、业务工作、考勤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奖惩、聘任、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以达到进一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奖勤罚懒、优化管理队伍,全面促进工作,提高中心管理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目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成三年任期事业发展工作指标2011年度工作指标】网络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完成三年任期事业发展工作指标,数字校园建设费、网络出口总带宽、多媒体教室完好率、无线网络覆盖率、一卡通正常运行率 99%、校内信息点、视频课程制作课时等2011年度工作指标均已完成,中心领导班子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网络资源拓展主管、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与运行保障主管的主管项目也按要求如期完成。
(撰稿人:周宝华 审稿人:王国栋)
实验与工程训练
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是学校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于2011年3月新成立的教辅单位,是主管全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全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2、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平台建设方案;3、负责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运行经费分配,组织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的申报、论证;4、承担教务处下达的实验教学及实验开放任务,保障实验教学的物资条件和环境条件;5、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6、负责直属校级实验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7、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信息的统计工作。
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下设2个办公室、5个直属中心,范春生任主任,在职人员37人。
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深入贯彻学校党代会精神,围绕学校2011年中心工作,立足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效益”的工作定位,以实验室整合为龙头,以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搭建高效、共享的实验大平台。在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项目主管和三年任期目标的要求,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中心建设】中心成立后,积极与教务处、人事处、资产处协商沟通,进一步明确了教务处、资产处、二级学院、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职责,规范了实验室运行流程。对现有实验室进行了归属整合,按照“集约管理,统管共享”的原则,将受益面广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从各学院中分离出来,重构基础实验教学大平台;将通用性强的各学院专业机房整合到计算中心,组建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承担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课教学的计算中心,实行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直接管理。目前,按照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计算中心、外语学习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工作已全部到位,其他实验室正在积极推进。
【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起草和修订相关文件,参与制定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管理运行方案》,修订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基本岗位职责》、《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实验守则》、《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规则》、《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制度》、《山东轻工业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资源整合】一是对学校机房进行了有效整合,将分散设置的各类机房进行调整,归并,合理布局,使原来功能单一的机房和自主学习室变成了统管共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和优化,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并且为外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二是将原来设在机电楼的英语专业听音室整合到公共实验楼外语学习实验室,并将闲置的一个自主学习室和服务器室改造成为一个96座听音室,有效利用实验用房200余平米。
【实验室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中心人员利用休息日加班加点,完成了各项实验室建设、调整任务,保证了教学需要。在南院新建三个机房(230台机器)、一个自主学习室(96座)、一个听音室(96座);在本部新建一个自主学习室(96座)、一个听音室(96座)。完成精密仪器原子力显微镜的环境改造、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建设工作。
【实验教学工作】①物理实验中心完成实验生时数为84160生时。②计算中心完成实验生时数为436368生时。此外还承担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普通话测试、学生网络选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等任务。③外语学习实验室完成实验生时数为794528生时。④分析测试中心完成仪器分析实验生时数为2592生时。5、工程训练中心完成27620人·天的工程训练任务。
【科研与奖励】①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1项;发表论文20篇(第一作者),其中SCI收录18篇,A类2篇;申报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校级教研项目1项;到位经费66万多元。②一人荣获2011年度“科技标兵”荣誉称号;“X射线衍射仪机组”获2011年度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优秀机组。
(撰稿人:范春生)
学报编辑出版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由主编室和编辑室两个部门组成,负责编辑出版《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机构调整后划归科技处管理。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设主任(主编)1人、编辑部事务助理1人、责任编辑4人。
编辑部有科学合理的期刊稿件处理流程,已经实现学报收稿、审稿、修稿、定稿、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学报实行稿件登记制度、校内外专家审稿制度、双向匿名盲审制度、三审制度、编委定稿会制度和五校定稿付印制度。
【学报出版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学报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学报》在2011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努力提高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质量,全年共出版学报4期,发表学术论文共101篇,和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其中各级科学基金资助论文共46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45.5%。
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继续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进一步增强了学报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
【加强学习与沟通,强化工作细节】为了确保按时优质的完成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根据编辑出版规范的要求和学报工作自身的特点,不断学习,共同讨论,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学报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加强与投稿人和审稿专家的沟通和联系,强化与印刷厂工作人员的紧密协作,精简流程,提高效率,保证了各期学报的正常出版发行。
附: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总目录
第一期
白腐菌预处理对速生杨APMP的影响/杨秀丽,杨桂花(1)
盐酸酸洗缓蚀抑雾剂的研究进展/李臣福,吴可佳,陈大忠,王守娟,孔凡功(5)
锂电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研究进展/杜晓永,何文,韩珊珊,闵丹丹,张学广,李刚(9)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进展/马慧荣,李梅,徐清钢,姚金水(14)
新型无机介孔材料抗菌性能研究/葛新霞,周广田,何文(19)
Al2O3对刚玉浇注料中温性能的影响/刘雪燕,赵萍,任学华,李林(24)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磷酸钛锂的研究进展/张学广,张旭东,何文,姜倩,蒋永昌,杜小勇,李刚(28)
光催化降解直接湖蓝5B的研究/刘艳,王西奎,国伟林,王金刚,王晨,李树平(31)
液液萃取同步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三氯卡班和三氯生/孙静,赵汝松,王霞,王晨,王西奎(35)
出入库与订单管理系统的设计/刘美霞,冯艺华,鈡耕垒,刘敏,杜广杰(38)
三位编码复合材料几何建模及弹性常数预测/孙晓强,魏高峰,刘国勇(41)
合金应用及快冷变质的细晶强化研究/谢玲,胡新平,张娟(45)
WSN路由协议及热点问题的研究/胡爱娜,周小佳,闫斌(50)
H.264帧内预测模式快速判决算法/周云艳(5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王缓缓,周小佳,闫斌(59)
分析IPv4/IPv6过度策略的选取/赵桂新,赵晶(63)
柔性工作流技术在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张希霞,耿玉水(66)
银催化工业甲醇生产甲醛的影响因素试验的研究/刘凯,周立国(70)
二阶电路中元件参数的计算与分析/李晓亮,董雪峰,张具琴,吴显鼎(74)
肝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傅一鸣(77)
连续框架下有效数值实现典型TSVD方法/刘智(80)
城乡人口健康差异与卫生资源配置关系研究/骞文静,唐建恩(85)
高等学校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王青竹(92)
网页界面设计与美/狄守霞,刘红梅(95)
应用统筹法确定流水施工的施工段/巩建华,蔡勇(98)
第二期
过渡金属离子及H2O2影响Tio2光催化降解苯胺的动力学研究
/李峰,张银新,刘慧,蒋文强,卞和(1)
不同大豆品种芽期和苗期耐盐性比较研究/季丹丹,刘畅,曹其宗,相凤宁(4)
植酸酶的诱变筛选及应用研究/黄翠翠,杨平平(8)
微生物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李收,杨平平(12)
常用生物素测定方法的简介/王欣,王艳,高晓娟,杨平平(15)
锅炉减温减压控制系统的改造与实验/谢发忠(19)
内生菌的分离方法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张鑫,孟国庆,刘新利(23)
案例教学法在“XMLWEB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李瑞霞,韩郁葱(27)
黄牛二层磨砂沙发革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穆洪军,李彦春,周丽媛(31)
氧化配纳米粉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姜倩,张旭东,何文,姜久昌,韩珊珊,张学广(35)
低温威胁对三叶地锦和五叶地锦生理指标的影响/孙立芹(39)
改进的P-Schemn在异构数据集成中的应用/张振勇,文静华,李娜(42)
基于ASP的公司网站的开发与研究/陈雪娟,黄艳芬 (47)
自动投币游戏机控制电路设计/张焕珍,杨东(51)
燃煤电厂煤粉灰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巩建华,陈爱民,李谦,靳小虎(54)
基于VB的平行分度凸轮机构参数化设计/熊长伟,王海霞,张磊(58)
谈谈二维码的应用/周娣(62)
移动IPv6切换问题的探讨/吴海燕,周国平,宫娜娜,韩方(65)
低碳经济视角下江西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席鹭军(69)
定量评价世博会对上海市环境的影响力/贾文(73)
社会资本视角下山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高伟(79)
基于西门子PLC的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王强,韩斌,邱书波(82)
晶华处理对化学镀Ni-P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李莎,卞建生,巩芳,李太宗,钟浩,刘宏(86)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基于东部十省市的分析/杨茜(90)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1978-2009东部11省数据的实证分析/王聪(96)
第三期
以L-亮氨酸为手性源的酰胺单体的合成与表征/张涛,姚金水,杨志勇,杨宁,郭瑞宝,王丹青,朱政(1)
5-5’螺硅勿的合成和晶体结构研究/黄宝丽,张献,孟祥龙,谢瑞兴(4)
碳酸钙改性聚乙烯的适量研究/郭瑞宝,姚金水,杨志勇,张涛,杨宁(8)
聚吡咯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李文光,李梅,李忠伟,姚金水(11)
FITC染料编码流式微球阵列研究/王进,张瑞华,兰文军(17)
流式细胞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张瑞华、王进、兰文军(20)
响应面法优化增强型混合海藻纤维工艺/黄相印,刘秀河(25)
白酒中有机酸测定方法综述/靳春海,郭兆阳(30)
基于RFID的可视化卷烟出入库系统设计/刘美侠,冯益华,鈡耕垒,刘敏,杜广杰(34)
药品自动分拣技术的进展和应用/马琳,沈敏德,张旭鹏,魏小琴(36)
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三维流场的模拟计算/张良,王仁人,史岩彬(42)
新型粉条自动成型机设计/孟瑞,冯希,李小鹏(45)
多空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陈明辉,孙兴林,马烽(48)
纤维栅洗涤器除尘脱硫试验台的设计和研究/孙智辉,崔艳明,宋旭(52)
CAXA自定义参数化图幅在链板设计中的应用
——图符参数化与数学建模/张乃亮,季致和(57)
数字化的智慧技能自主学习研究/孙莹,刘贤锋(60)
EDA技术在我校数电实验教革中的应用研究/汪宁,王朝霞,张迎春(64)
S7-300在葡萄糖酸钠生产中的应用/董力永(68)
直觉模糊环境下基于积分函数和模糊熵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孙贵玲,张荣艳(71)
光纤损耗的测试/杨东,轩客辉(74)
从产业结构构成浅析我国山东省卫视发展战略/张琪(77)
会议筹备优化数学模型/孙叶萍,于晓飞(83)
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育专业学生身体成分/郭玉萍(88)
基于需求级软件复印技术的研究/张晓燕(92)
我国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刘群(97)
第四期
分散聚合法制备流式聚苯乙烯微球的研究/张瑞华,王进,兰文军(1)
微球阵列检测PML-RAR融合蛋白的研究/王进,张瑞华,兰文军(4)
麦胚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高超,王成忠,孙秋燕(8)
微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张文斗,孟冬冬,王瑞明,马春玲(13)
豆粕固态发酵提取大豆肽的研究/李明,宋俊梅(17)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天然海藻纤维凝固浴参数/黄相印,刘秀河(20)
白藜芦醇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黄亚杰,杨军辉,杨艳,史建国(24)
湿法玉米泥流浸泡工艺及其研究进展/冯文红,周生民,史建国(28)
高效黄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研究/任绿枝,李珊珊,王东方,刘学春(33)
序列模式挖掘中几种负包含定义比较/赵鲁麟,董祥军(38)
一种有效的负频繁项集挖掘方法/董祥军,马亮(43)
基于动态规划技术的汉诺塔趣味递推实现/陈业红,张洁,陈琦(46)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会议统筹安排模型/赵红艳(49)
视算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吴慧,田建立(55)
论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杨春荣(58)
嗜盐菌复合微生物处理高盐有机废水/刘延双,李书平,王振(62)
基于PLC的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杜福瑞,刘福安,原英军,杨少波,王峰(66)
醇-水混合溶剂法制备纳米ZnO及其表征/王锦,赵红霞(70)
SbCl3催化的无溶剂研磨法合成氧杂煾二酮衍生物/王伟立,韩芳,刘晓霞,张记明,周建华(73)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创新设计/刘智亮,白树龙,沈学会(78)
WSN在配电房环境安全监控中的应用/胡爱娜,蔡晓燕(81)
基于灰色理论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分析/宋雪静(85)
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苏敏(88)
改变人类思想观念的物理实验/张建华(95)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基础科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解析几何为例/刘德金(98)
(撰稿人:娄峰 审稿人:姜海辉)
学院建设与发展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学院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士28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28人。
学院党群机构设党总支、校工会分会、学生工作办公室;行政设一个办公室和五个系分别是材料成型系、机电工作系、汽车工程系、机械制造系、工业设计系及六个研究所(中心)团队分别是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工程研究所、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物流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表面工程研究所、机电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中心。
王仁人(工学博士、教授)担任书记,不再担任院长,许崇海(工学博士、教授)担任院长,李红霞担任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高进(教授)不再担任党总支书记兼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单东日(工学博士、副教授)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许有强担任党总支副书记。
学院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在校研究生32人、工程硕士66人。学院有“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性,以及“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科专业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加合作办学专科专业,学生数2201人。
【党建及院务工作】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建工作。学院党委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建立健全承诺、践诺、评诺制度,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党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依靠全院教职工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学习、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院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集体研究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保证廉政为民。学院党政成员不断加强学习,真心为教师着想,为学生分忧。
强化党员作风建设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党员学习收看纪委安排的有关材料和录像,在人员聘用、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就业推荐等工作中,公开、公平、公正,严格工作纪律。广泛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了师德教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及师德大讨论、专题研讨、教学观摩、师生互评等活动,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师资队伍建设】①引进博士4人,考察教授、副教授各1人,博士3人;送培博士生1人;报考博士10人;
②完成教学学术岗位聘任工作并上岗,其中校聘A岗教授18人;在职称评审中1人评为教授、2人评为副教授;获评校级教学名师1名;
③聘任美国和英国外籍客座教授2人,申报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
④成立了教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四种类型的6个研究所(中心),并落实了所长与团队成员;
⑤按照学校有关要求,组织成立了5个系,并遴选确定了系主任、副主任人选;组织了系(所)主任(所长)工作研讨会以及首次以创新课程为主题的德衡论坛教学学术活动;
⑥组织了学院助理岗位的推荐与聘任工作,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教学工作】①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确保教学秩序稳定。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考试环节等日常教学工作安排,在学院教师数量缺编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安排。明确各系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工作检查,保证所有教学环节正常规范。
②专业建设工作。申报校企共建本科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并通过省经信委备案;制定了试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对现有专业进行论证,规划出一批新的专业方向。
③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创新课程申报工作,立项建设7门创新课程,并进行了督促、检查,有1门先进网络课程在学校组织的创新课程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做好现有精品课程上网工作的同时,加强现有课程建设,新申报成功1门校级精品课程。
④教学研究项目。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中,我院教师共立项1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在省高教学会组织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获得一般项目1项。
⑤教学获奖。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1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⑥学生竞赛。组织了首届校级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参加国家、山东省科技创新竞赛,成果丰硕: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一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四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大赛山东赛区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其中,王宪怀等同学组成的“地平线SkyLine”设计团队,获得全国大赛数字表现组一等奖;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等奖1项。
⑦实践教学工作。完成了2011届学生的毕业环节工作,有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被推荐到省里参加山东省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新签订一个教学实习基地--常林集团;顺利完成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绩效考评工作。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①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实现了我院山东省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轻工制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组织通过了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书的论证,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初步确定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
②获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1项;签订横向课题8项;总到位经费62万元。组织申报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建立产学研基地2个。
③重构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并顺利实施,共制定培养方案10套;聘请兼职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3名;聘请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1名;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1篇。
④工学硕士方面,前往山东交通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临沂大学、泰山学院四校进行招生宣传,同时联系兼职研究生导师聘任工作;面向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进行多次招生宣传,报名人数18名。聘请山东省轻工机械协会有关领导兼任我院工程硕士招生宣传人员,学院委派专人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并已联系山东汶瑞、山东恒联、潍坊凯信等轻工企业。利用暑假时间,前往枣庄等工程硕士较多单位进行走访并进行招生宣传。
【学生管理工作】①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坚持“学生工作一盘棋,分工协作,分工不分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横向、纵向分解,将各年级工作、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充实了班主任队伍,实施“助理班主任”制度,在入学教育、日常管理中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②加强学生日常教育,做好常规工作,保障正常教学秩序。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的班长、团支书例会制度,学生会、自律会每周例会制度。加强党员、团员意识教育,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注重学生宿舍、社区的安全工作。规范困难生认定、管理,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评定、先优评选等各项工作制度、流程,使千余人次家庭困难学生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继续完成学业,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王玲特困生救助基金”捐款近2万元。
③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学院情况和学习生活应知应会小册子、“四年大学生活规划”调查板、专业展示等形式,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全院开展签订《安全诚信承诺书》活动,得到同学的积极响应。注重学术科技活动引领学风建设。辅导员积极配合专业教师,鼓励发动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赴济南、滨州、潍坊等地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④做好招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就业质量。2011级本专科招生情况良好,实际报到616人,其中本科生报到率100%。开展了“2011届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系列活动,毕业生工作成绩优良。2011年我院毕业生489人,考研报名率约为36%,考研率为11%,一次性就业率为77.5%。
(撰稿人:栾秀梅 审稿人:王仁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于2011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院党总支更名为党委,团总支更名为团委,2011年下半年,取消教研室,设立系。学院包括综合办公室、团委、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与之对应的三个实验中心。同年,成立自动化研究所,机器视觉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学院有教职工56人,其中辅导员3人,学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綦星光教授任院长。学院设党总支书记1人,副书记1人,尚明同志任书记。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共有在校生1828名。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一个,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领域“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点一个。学院有在校研究生44人。
【党建及院务工作】部分院领导调整,调整情况如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培国调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副书记王国栋调任网络管理中心主任,尚明同志任党总支(后改成党委)书记,闫东同志任党委副书记。
撤销教研室设立系,通信工程教研室和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组建电子工程系,孙宝江同志担任系主任,张绪光、李庆华同志担任副主任,自动化教研室和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组建自动化系,孙涛同志担任系主任,马凤英同志担任副主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组建电气工程系,张玮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俞晓冬同志担任副主任。成立与三个系对应的实验中心,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成立自动化研究所,张迎春同志担任所长,机器视觉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綦星光同志担任所长(兼),李庆华担任副所长。
进行教学学术人员上岗,我院共有1人上A2岗,5人上A3岗,10人上B1岗,9人上B2岗,16人上C1岗,8人上C2岗,2人上D岗,实验岗位2人,高级专业岗位1人5人校级主管,5月各类人员正式聘任上岗。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我院各支部进行了换届,按照系设置了教工支部,对支部委员会进行了改选,自动化教工支部王斌鹏担任书记,刘涛担任副书记,教工电子工程支部孙宝江担任书记,李庆华担任副书记,教工电气支部臧家义担任书记,赵红梅担任副书记;学生支部设电气支部,井水担任书记,电子支部,王子强担任书记,自动化支部,赵菁担任书记,研究生支部,闫东担任书记。
召开第一届党代会,党委进行了换届,成立了新一届党委,成员是:尚明,綦星光,闫东,刘星萍,邱书波,赵菁,孙宝江,其中,尚明任书记,闫东任副书记兼宣传委员,綦星光任纪检委员,刘星萍任组织委员,邱书波任保密保卫委员,孙宝江任统战委员,赵菁任青年委员。
学校进行了先优表彰大会,其中我院井水、陈庆春、孙宝江、王斌鹏、王士军5名老师以及杨秀蔚等13名学生获优秀党员称号,赵红梅获党务工作者称号,自动化系教工支部获先进党支部。
与团委、学生处共建电气园,位置是:学校二餐和2号学生公寓之间,我院2007级全体同学捐款3000元,购置石凳5组,摆放在电气园内。
认真执行学校校友捐赠办法,广泛联系我院毕业的校友,向他们介绍学校发展情况,欢迎他们回母校看看,提出宝贵意见,探讨合作机遇,促进共同发展。
根据学校要求,学院网站做了一定修改完善,调整了板块,补充了内容,更加完善了管理功能。
在学校第31届田径运动会上,教师组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连续第三次获此殊荣,学生组获得总分第八名,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教工排球比赛,我院职工热情高涨,女队获第四名,男队获第六名。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来我院进行工作交流,双方就教学、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展开了交流。我院与丹佛斯共建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
工会进行了换届,选出新一届工会委员会,赵红梅担任主席,刘涛任财务委员、张迎春任女工委员、张伟任生活、组织委员、汪宁同志任宣传委员青年委员,赵红梅兼任文体委员。
教学秘书徐立峰调教务处工作,刘贤峰调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团委工作,韩晨红调学生处工作,侯连涛调校办工作,尚明任我院党委书记,闫东同志任副书记,赵菁任团总支(后改成团委)书记,侯宝霞任教学秘书。陆宏谦同志担任兼职科研秘书,肖中俊同志担任监制教学秘书,陈庆春同志不再担任教学秘书。
【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共有教师(含实验人员)5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1人,讲师24人,博士13人。新引进博士:韩国政,严志国。孙涛正晋升正教授,王佐勋、顿月芹、陆宏谦晋升副教授,井水晋升讲师。
实施年轻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利用暑假,安排年轻的教师到相应企业进行考察学习,目的是了解企业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写出调研报告,给与资助。2011年参与计划的老师是:孙宝江、王斌鹏、王作勋、侯萌、韩国政、孙涛。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每个老师都认真讨论,交流看法,形成共识。樊育、刘在娥两位老师退休。
【理论及实践教学】 2011年根据学校要求进行了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试点专业建设。自动化选为试点专业,2011级自动化专业2个班成为我院首批试点班。
成立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綦星光,邱书波,刘星萍,孙涛,孙宝江,张玮,张迎春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刘星萍、张新荣、刘雪真、孙涛主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仪表自动化》、《过程检测及仪表》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张迎春主持的《数字电子技术》获得山东省精品课程。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钧、顿月芹、孙凯、陆宏谦四位老师顺利通过青年教师验收。
2011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综合二等奖,单项奖为:毕业设计(论文)
举办第二届“银兴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共收到150余件的参赛作品,经过预赛,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终有13件作品获得1、2、3等奖。
组织智能车、电子设计大赛总结会。请多年来参与指导竞赛的老师们参加,畅所欲言,找出不足,改进提高,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科建设与科研】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一个,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领域“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点一个。学院有在校研究生44人。
出台奖励政策,扩大工程硕士招生宣传力度。
召开学院科研工作会议,明确目标,认清方向,集思广益,督促大家完成任务。
与山东斯巴特电力驱动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优势互补。
【学生管理】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检测技术与仪器。2011年共招生417人,报到率99.76%。
认真执行学校的学业指导制度,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我院学生学业指导的实施意见,按照swot法,设计制作了大学生学业指导档案,人手一册,把三、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每个学生有老师指导,每个老师有指导任务,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教育效果,受到了学生处的表扬。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加强指导,我院团委组织开展了学术沙龙活动,就是要求刚毕业工作的博士老师给快要毕业的本科生答疑,问题包含任何跟学习生活有关的话题,一对一地帮助学生成长。
学院学生会换届:张颖超等当选新一届学生会主席。
赴即墨热电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服务队,井水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张颖超同学和段沛同学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和党史知识竞赛,其中我院井水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初探》获得二等奖。
2010级调整专业录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人,自动化专业1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0人,分别编入同年级相应班级学习。
2011级学生宿舍长培训会,邀请高年级同学和公寓管理科老师们给他们讲解,培养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宿舍内互相帮助,求大同存小议。
本年度学生工作人员发表论文2篇,申报山东省课题1项。
(撰稿人:尚明 审稿人:綦星光)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学院有教工5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6人、博士34人,本年新引进博士2人。本年度新评为副教授3名,新引进人员2名。
学院党群及行政机构:党委、校工会分会、团委、学院办公室、制浆造纸工程系、林产化工教研室、印刷工程系、环境科学工程系。
党委书记:刘传波,院长:赵传山,党委副书记:王洪彬,副院长:丁洪杰、,褚夫强,刘玉,团委书记:邵丰,制浆造纸工程系主任:杨桂花,李荣刚,韩金梅。林产化工教研室主任:薛菁雯,印刷工程系主任:林茂海,罗运辉。环境工程系主任:王晨,王振。
【本科教学工作】
1、创新课程立项
创新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课程类别 |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 张记市 | 借鉴引进课程 |
制浆化学与技术 | 秦梦华 | 借鉴引进课程 |
印刷色度学 | 林茂海 | 借鉴引进课程 |
印刷工程导论 | 褚夫强 | 先进网络课程 |
纸文化与纸艺术 | 刘 娜 | 先进网络课程 |
生态学 | 王西奎 | 先进网络课程 |
林产化学与工程 | 葛培锦 | 先进网络课程 |
环境化学 | 李志建 | 先进网络课程 |
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导论 | 臧立华 | 学术校本课程 |
造纸植物资源化学 | 陈嘉川 | 学术校本课程 |
二次纤维回用技术 | 徐清华 | 学术校本课程 |
认识实习 | 蒋文强 | 实践技能课程 |
2、质量工程项目
(1)校级精品课程:印刷工程核心专业课程,罗运辉、林茂海、褚夫强。
(2)校级特色专业:印刷工程,负责人:褚夫强。
(3)山东省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天然高分子科学;作者:陈嘉川等。
(4)第三届校级教学名师:赵传山;山东省教学名师:赵传山。
3、教研项目立项
(1)校级重点项目: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持人:杨桂花。
(2)校级一般项目:4项。校级无资项目:15项。
4、教研论文:7篇,均发表于《高等教育探索与创新》。
5、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6篇。
【科研工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共4项和厅局级1项,其中,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各一项。
承担的纵向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东省教育厅1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973计划1项,济南市科技明星1项。
【研究生工作】优秀研究生干部2名,优秀研究生4名。2009级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共8名,其中一等优秀奖学金2名,二等优秀奖学金4名,单项奖学金2名。2010级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共7名,其中,一等优秀奖学金2名,二等优秀奖学金4名,单项奖学金1名。
【学生工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生处、团委、学院党政领导的帮助下,我院全体学工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扎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顺利完成党课初高级班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借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东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校有关精神,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举办了“安全诚信”主题活动启动暨承诺书签约仪式;关注特殊群体思想状况,召开了外省籍新生代表座谈会。
通过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我院学生思想稳定,政治立场坚定,为正常的学习及学院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转学院、2010级造纸试点班组建和毕业生文明离校等方面的工作中,学生们均表现出了良好精神风貌和过硬的素质。
2、以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倡导优良学风。
积极组织发动我院学生参与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中,由董翠华老师指导、江顺等同学参加的“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作品获得山东省二等奖,另外,4件作品获得校二等奖,1件作品获得校三等奖,1人获得校科技创新标兵,3人获得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我院荣获学校2011大学生课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积极开展学生暑期专业实践,组织了“环境质量对济南市长清区居民幸福指数影响调研”、“山东省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农村节能减排潜力调研”、“肩负使命,知行合一,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等实践队,其中“肩负使命,知行合一,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队”荣获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队,2名学生荣获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兰传麒老师荣获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学院面向一年级学生组织了社会实践总结汇报会,实践成果得到了深化。
学院学风进一步加强:涌现12个优良学风班,1个优良学风标兵班;1名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称号;1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一等奖,3名学生获得二等奖,8名学生获得三等奖;2名优秀生提前考取研究生;2名学生获得曼罗兰印刷专项奖学金;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
3、继续加强团学队伍建设。学生会、社区自律委员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同时,开展了学生干部培训班,更新了团学干部的工作理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
学生分会连续9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分会,我院指导的志愿者服务总队被团省委授予第七届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环保协会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1名同学获得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优秀干部,1名同学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4、以人为本,开展学生服务工作。召开了学院专场招聘会,积极到企业推荐毕业生,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2011届学生网上签约率73.58%,圆满完成了70%的就业指标。同时,顺利完成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举行了2011届轻化学院毕业生毕业典礼,这是对学院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生活和成绩的肯定,也是学院学生培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学院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深入细致,过去一年,我院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学生中没有出现重大心理问题。
做好轻化学院困难家庭学生信息统计,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统一部署,顺利完成2011年度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上报工作,整个过程制度规范、过程公平公正,无学生就奖助学金问题举报投诉。同时,孟祥森同学获得2011年“自强之星”称号。
学院根据学生需求组织、参加了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承办了2011年全校迎新晚会;组织了中国500强企业进校园活动暨第34期企业家论坛;组织了优秀校友报告会;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微博原创大赛三等奖;夺得2011“轻院杯”男子足球比赛冠军等。
5、积极挖掘工作亮点,加强对外宣传。我院结合社会热点和学院实际,充分挖掘学生工作典型事迹,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如:我院环境科学2007-1班张银新同学通过专业实践成才事迹,《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我院开展毕业生质量调研工作,《齐鲁晚报》进行了报道。年内学生工作被山东省及以上新闻媒体报道10余次。
【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整合一下内容
1、5月院长赵传山教授带领造纸专业教师、研究生10余名参加在长沙召开的“第一届化学工程与先进材料国际学术会议”(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Materials,简称“CEAM2011”)。
2、6月院长赵传山教授带领造纸教师、研究生20余名参加在天津召开的“第16届木材、纤维和制浆化学国际会议”(16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Fiberand Pulping Chemistry,简称“16thISWFPC”)。
3、8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董维芳老师访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4、9月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毕业生崔敬文赴芬兰埃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环境与科学工程系毕业生和铭赴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副院长刘玉教授参加“第17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包装工业展”(17thInternational IstanbulPackagingIndustryFair)。副院长刘玉教授访问保加利亚索菲亚冶金化工大学。代表学院与制浆造纸和印刷工程系签订合作意向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门上·希和夫教授访问我院,并为环境专业师生做学术报告。
5、2011年11月制浆造纸工程系主任杨桂花教授赴加拿大新布朗斯维克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6、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运春副教授、张巧英副教授继续在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研究。(张运春,2010.01-2013.1,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研究;张桥英,2010.01-2014.1,爱沙尼亚塔林大学交流)
(撰稿人:田国钰 终审人:丁洪杰)
商学 院
经管学院前身是企业管理系,成立于1983年,1988年全省统招第一届专科生,1994年开始全省统招本科生,并更名为经济贸易系,2001年改建为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更名为商学院,是学校最早建立的二级学院之一。2011年设有工商管理系和经济系两个教学机构,下设会计学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市场营销教研室、人力资源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专业基础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及金融学教研室。另有技术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旅游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资本运营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
学院现有在校生3200多人,现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七个本科专业和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风严谨,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21名,博士及在读博士15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被EI、ISTP、ISSHP、CSSCI等收录150余篇。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学术立院的思想,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建及院务工作】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学习实践为契机,结合学院特色,深入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弥补不足、发扬优势、借势而上,实现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学院共发展学生党员160名,共有123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2011年有18名学生党员荣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有1个学生党支部获得“山东轻工业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此外,按照学校党委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的要求,学院党委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成绩显著。学院还积极开展“毕业离校主题捐赠”、“文明离校,党员先行”、“社区党员‘阁楼夜话’”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效果显著,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2011年度,学院党委获得“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为提高学生高端优质就业,我院注重加强党员的培养和教育,让党员的优质就业带动全院学生高端就业,近三年来我院有大批党员、学生干部考取了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及事业单位,有大批党员考取了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有大批党员进入了国家金融银行系统单位。2011届毕业生中共有7名党员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占考取人数的58.3%,有24 名党员考取研究生,占考研总数的50 %,有12名党员考取金融银行系统,占考取总数的41.3%。
【师资队伍建设】经管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现有教职工69人,专职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名,占教师总人数的17.8%;副教授21名,占教师总人数的37.5%,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师中博士10名,占总人数的17.8%;硕士48名,占教师总人数的85.7%,学历结构较为合理。
【理论及实践教学】学院历来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立校”的思想,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制订了2011版3个本科试点专业、修订了2010版4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创新课程19门获得立项,建成校级精品课3门,校级筹建精品课4门;校级精品课程增至6门,校级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
2、教学研究方面。2011年获校级教研立项22项,其中校级重点2项;获得山东省“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7项,其中山东省1项,校级重点1项。
3、在完善学院质量监控体系,推进质量工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监控文件,其中包括教师教学工作、教研室工作、实验室工作评价指标及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措施保障和激励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在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获得一等奖,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1人获得青年教学优秀奖。
4、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用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措施,引进博士1人,在职攻读博士4人,访问学者3人;资助12人次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有1人破格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
【学科建设与科研】1、学科建设:一年来,在学校党委“学科领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全院上下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科学筹划、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一切可用资源,在申报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工作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建立区域创新与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并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会上顺利通过了基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该基地的成功建立,以及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推进,不仅使我院学科建设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大的布局调整和优化,为我校顺利实现建设多科性大学的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2、科研工作:一年来,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倡导和组织,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有60余人次申报各类纵向课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三星集团、京博控股、烟台氨纶、东方电子、山东宏发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联盟,科研工作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科研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7项,科研总经费73万元(纵向3.5万多元,横向69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43篇,其中C类及以上20篇。
【学生管理】学院有在校生达3200余人,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为了做好学生工作,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理念,尽心尽力,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建设“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服务型”辅导员队伍,大力实施“1313”工程,全面提高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2011年,学生工作人员共发表文章10余篇,1人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次,狠抓管理,在创新上下功夫,先后带领辅导员开展了“七个一”工程,开展了班级品牌化建设“晨辉工程”,社区建设“星光工程”,体育工作“阳光工程”。2011年下半年隆重举行商学院先优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1个山东省优秀班集体、24个优秀班集体、7个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优秀班集体、12名优秀学生干部、7名国家奖学金和山东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34名三好学生标兵、10名英语统考先进个人、133个星级文明宿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网络也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成功研发班级信息网,即“网班”管理系统。班级信息网是学院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研发,2009年10月开始试运行,针对发现的问题于2010年上半年进行了改版升级,并正式命名为“网班”管理系统即(InternetClass简称ICS)。2011年学院将整个系统继续完善,专门举办了班级信息化管理研讨会,修订了《商学院班级网建评价体系》,举办了网班管理培训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了网络班长,举行了班级博客大赛和班级网建成果展,至此,大学生班级信息化管理的氛围和体系都基本成熟。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商学院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本着“弘扬旋律、保证品质、多出精品”的原则,开展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活动。科技活动中,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园会”专项竞赛中,我院认真组织,积极发动,共推荐4件作品,其中有1件作品被推荐到全国参赛,收获颇丰。在文化活动中,举办了2011迎新文艺晚会,活动举办的十分成功,受到了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在体育上,学院在学校第31届运动会上,获得学生总分第一名及道德风尚奖,获得2011年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高品质的活动及优异的成绩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增强了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力的促进第一课堂建设,在2010年6月份的全国四级英语统考中,商学院四级通过率名列前茅,其中姜小蕾同学以635分的高分列全校非英语专业第一名。
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辅助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的活动都得到实践单位的高度评价,和实践单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1年6月,我院与长清工商局开展合作调研,学生干部骨干作为首批受聘成员,对市场行情、工商管理等问题展开社会调研,2011年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已连续8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队”,被《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生活日报》、济南电视台等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围绕“高质量生源,高品质就业”的思想,学院通过组织举办“新生入学导航论坛”、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讲座、高端就业学生经验交流会等特色活动,全力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平台,为学生成才就业提供服务,成效显著,2011年有12人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有5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有29人考取金融银行系统。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鲜明、成绩突出。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团总支先后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先进团总支”、“2008-2009年度红旗团总支”和“2009-2010年度红旗团总支”。学生工作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前进,在校内受到了广泛好评。
(撰稿人:孟庆涛 审稿人:于明梓)
艺术学院
2011年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讲师3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人,硕士46人。学院党群及行政机构:党委、团委、办公室、系、(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摄影系、服装艺术系、工业设计系)教研室(音乐表演)、研究所(中国书画研究所、艺术理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和实验中心(公共、工业、摄影、数字传媒、服装、公艺、视觉传达)。3月份班子换届,艺术学院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郭建国任党委书记,车清文任副书记。刘木森为组织委员,车清文为宣传委员(兼),郭建国为纪检委员(兼),王东辉为统战委员,杨永庆为保卫(保密)委员,田中建为青年委员,魏嘉为文体委员。行政设院长1人,副院长3人。魏嘉任院长,刘木森、王东辉、车清文任副院长(兼)。
学院设有设计艺术学硕士点:8个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书法艺术与设计表现)。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程硕士点:1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在校硕士生212人。
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含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含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含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形象设计与策划方向)、产品设计专业、摄影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动画专业等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970人。
另外设有中英合作办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科,在校生208人。
当年招收研究生98人,本科生495人,专科生94人。当年毕业研究生43人,本科生303人,专科生38人。
【理论及实践教学】深入贯彻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强化内涵发展的总体要求,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凸现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照整改方案,修订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整改,逐项落实整改项目。合理调配资源,周密安排,倾全院之力,凝炼打造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品牌、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山东省重点学科、产品设计山东省精品课程、工业设计山东省教学团队。继续整合工业设计(文)与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理)相关实验设备,互通有无,在专业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整合资源,建立与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理)的合作关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突出教学团队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
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齐头并进的局面,在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以赛促教”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加快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
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借助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这一平台,成功举办笫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金王杯·山东艺术设计大赛”。大赛共征集包括海报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陶艺、新媒体艺术等近10个艺术设计门类的参赛作品1499件,得到中央美院等60余所高校和设计机构的热烈响应。共评出职业组金奖15个、银奖29个、铜奖48个;学生组金奖62个、银奖125个、铜奖199个。9月10日大赛作品展在山东省图书馆开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自我实力的机会,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本次大赛是迄今为止全省规模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艺术设计大赛。
与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联合办学扎实推进,交流不断深入。双方就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深化合作等进行了务实协商,还就拓宽合作领域等达成意向,增强了合作的信心。首届中英合作班学生已毕业。加强与韩国建国大学和水原大学的合作。4人申报赴韩留学。
制定了艺术学院教学督导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督导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组织申报新专业—艺术设计学和舞台戏剧美术设计。并对今后3年的新上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了论证,计划申报新上专业2个,新上方向8个。积极申报试点专业,研究制定了环境艺术设计试点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
完成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展、答辩等工作。完成11门创新课程的建设工作,组织并落实创新课程大纲和讲义的编写。现已开出2门创新课程,其余9门计划下学期开出。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举行了实验教学研讨会。组织申报教研项目,申报成功1个校级重点项目,12个校级一般项目。完成了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设备论证与技术参数核对等后续工作。建设了2个实践教学基地。制订了艺术学院实验设备使用管理条例,提高设备使用率,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服务。举办了学术讲座。著名汽车设计师纪长力的《汽车设计流程》;济南法语联盟法方校长StéphanORVEL;法国高等教育署-济南办事处主任王世娅《法国艺术学院的艺术及设计专业特色》;九艺手绘培训机构的专业老师《手绘效果图讲座》等。举办了三次学生作品展、四“饰”同堂装饰专业学生作品展、顾朋泉剪纸艺术展等。举办了5次课程作业展。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
服装艺术设计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唐济川的《艺术概论》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立足“有用”,着眼市场,加快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课程体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努力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学院进一步理清了学科建设思路,明确重点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修订和完善《艺术学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力度,促进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
组织山东省文化厅十一五“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的验收自查和“十二五”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10月,我院设计学一级学科在山东省包括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26所院校85个学科申报的激烈竞争中,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强化重点学科,魏嘉院长为学科带头人。这是全省唯一一个设计艺术学强化重点学科。
科研项目和经费到位率有新突破。学院横向到位科研经费130余万元。于泳申报的《陶胎漆器工艺研究》项目获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这是学校首次获此项目立项,实现了部级纵向科研课题零的突破。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编制了学院科研量化指标体系,制定了学院科学研究规划和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制定了学院科技工作特殊奖励办法。组织了教师岗位聘任中的科研认定和赋分工作。
组织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10月份成功举办了艺术学院学术周活动,相继举办了晁岱双的中国书法与设计艺术学术讲座;陶少波、靳浩、王振强的现代绘画艺术展;2011级研究生迎新酒会暨学术沙龙。组织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工作。学院网站准确提供和发布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为全院老师做好科研信息服务。
研究生工作卓有成效。组织“国务院学位办一级学科(艺术学)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申报工作,并于9月份接到国务院学位办通知,我院一级学科“设计学”对应调整成功。组织2011级研究生第二次专业复试工作。组织2008级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学位申请等工作。暑假期间组织研究生8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进行学术类研究型、应用型、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各8个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反复审校调整,按时上交所有类型的培养计划修订稿。组织编写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大纲工作,大纲已经全部编写完成,目前正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审核修订。完成2011级99名研究生的报到、迎新工作的安排与落实。举办了研究生第七届创新论坛。杨永庆作了《创新漫谈》的开坛演讲,各研究方向分论坛中推举出的十余名同学分别作了专题学术报告。针对本科生组织了两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场宣传,一场考研答疑专场,获得学生好评。
魏嘉的新紫砂套三系列作品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评委特别奖”。我院被学校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李建华被评为“科技工作先进标兵”称号。
【党建及院务工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班子实施了任期目标管理。召开了首届党代会,总结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组建了新一届党委和党政班子,组建规范了系所和教研室,实施了项目管理。完成管理、教学和实验岗位聘任,每位管理和教学实验人员都签订了任务书。
紧密结合90后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热情周到地服务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过加强天井青年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发挥院学生会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紧密结合专业学习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活动,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连续数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为了使学生组织发展程序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了《艺术学院学生组织发展量化考评体系》,使各项量化指标更加合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量化测评实施细则和“党员成长跟踪卡”制度,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特别是党员入党后的监督、教育和管理,切实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要求,院党委设置了11个党支部,配备了9名组织员,建立了分党校。加强党校的组织管理,提升党校的教育效果,注重组织员的教育引导和把关作用。全年党校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发展党员120余人。完成党员民主评议和先优评选工作;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教育行风活动,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征文数篇;完成参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学院共推荐代表候选人11名,圆满完成党代会各项议程,郭建国被选为校纪委委员。院党委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教工第四支部获“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车清文、马桂芳、杨永庆、张东华、于泳、曲娟获“优秀共产党员”;田中建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郭建国被山东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评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召开了院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出席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和院工会分会新一届委员会。马桂芳为分会主席;梁秀花为分会副主席(兼),魏嘉为体育委员,杨永庆为文艺委员,梁秀花为女工、生活委员,杨丽娜为财务委员,李西运、郁有西为分会小组长。工会组织教工参加校运动会及乒乓球、排球比赛,组织教职工参加实习教学基地考察,举办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组织撰写师德论文,发挥了工会的教育服务职能。
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外聘了4名教师2名实验员充实教师队伍,新进一名博士辅导员。8名教师报名参加硕士博士考试。新增1位教师被聘为教授、3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4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已完成管理岗位45岁以下管理人员100%硕士化。
魏嘉获“中国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孟光伟、夏洪波、郁有西分别获校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学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活动。通过狠抓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继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一个体系”,推进“六项工程”建设,即通过完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学风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大学生创业培育工程和学科建设促进工程,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课程,确保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创建一流学风。在总结前几届“学风建设活动月”基础上,举办了“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积极开展专业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先后成功举办四“饰”同堂—装饰专业学生作品展、时尚女裙—服装专业立体裁剪作业展暨校园展销会等极具创新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通过在校园里“模拟市场”环境来对接市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师生间、各专业学生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紧抓三个重点”即是考研、出国留学和高端就业,这既是学院近几年学生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学院工作的薄弱环节。艺术学院学生考研客观上存在着英语基础差、文化课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观上也存在着进取心不足等原因。一方面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积极动员外,认真开展了“研究生报考咨询日”活动,通过科学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报考。今年学生报考率明显增加,据统计有90多名学生参加了今年的研究生考试。
为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学院着力构建以专业教师、成功校友和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就业网络,密集织网保就业。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平台,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提供帮助。结合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创业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深入开展“青春创业行动”,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其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我院学生创业具有良好的传统和专业优势。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邀请优秀校友、金世博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焦胜军为毕业生作“夯实专业基础就业创业无忧”的专题报告。学院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导师制,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指导学生实现就业和高端就业的刚性指标。
学生工作各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先后取得了学校第31届运动会学生组运动成绩第三名的成绩,并获学校“2010年度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大学生赴历下区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获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称号,送文艺进社区活动受到《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山东商报》等多家媒体关注;艺术学院“书画协会”获校“优秀社团”荣誉称号;为学生搭建的校内自主创业与就业实习平台—艺七工作室,成为校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受到省就业评估专家好评。由2011届毕业生发起并设立的“艺林奖学金”成为我院首个旨在鼓励学生专业创新奖学金。院团委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顺利完成2011届毕业生各项工作,同时完成2011级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入学接待工作。
(撰稿人:马桂芳 审稿人:郭建国)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具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骨干院系。现设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教工党支部三个,学生党支部五个,其中一个研究生党支部。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及酿酒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是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的传统骨干学院。现在校研究生380人,本科、专科生2000余人。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艺学总论、啤酒工艺学、葡萄与葡萄酒工艺学等五门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学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投身科教兴鲁活动中来,创先争优,教学科研、重点建设、研究生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均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学院拥有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分中心、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中德啤酒技术中心、工业微生物省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和省发酵工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等重点平台。拥有7个硕士学位学科点,同时拥有三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职工79人,教授16名,博士48名,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硕士生导师42人,博士生导师2人,为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党建工作】召开了食品与生物工学院党委换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委员,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书记、副书记。学生和教工党支部进行了换届改选,产生5个学生党支部和3个教工党支部。不断加强业余党校建设,2011年我院共有600余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2011年我院共发展预备党员95名,有76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
【师资队伍建设】1、完成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工程年度任务。引进博士10人,在职培养博士毕业2人,分属7所国内高校,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重点院校,学缘分布和学科专业方向合理。新进博士素质高,适应环境快,工作扎实认真,师生反应良好。现有3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2、已与德国DOEMENS学院及美国酿造化学家学会(ASBC)前任主席Casey博士就来我院讲学事宜达成初步协议。
3、2人获批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专业建设】新上酿酒工程本科专业1个,并于2011年招生。
【理论与实践教学】本年度以创新课程建设为重点,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本年度取得的成绩有:1篇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完成校级教研项目4项,在研校级教研项目12项;有7门创新课程在建设中;开设开放实验项目19项。争取企校共建工科专业资金15万元。
1、教学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监督和管理。通过听课、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学生学习委会意见反馈等方式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情况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规范。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并协调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三是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鼓励教师开设开放实验,其中有4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严格把关,规范了毕业环节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对课题的选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际课题率达72%;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组成督导小组监督答辩过程。四是在教学秘书岗位缺编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2、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做好2010级生物工程专业试点班和2011级生物工程试点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本年度为生物工程2010级试点班的每名学生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及时了解试点专业学生的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试点专业班级中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3、新建企校共建酿酒工程工科专业建设情况良好,申请到建设资金15万元。
4、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创新课程建设模式,研究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在考核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
5、圆满完成两次迎接教育部领导视察试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的任务,得到领导好评。
【科研、研究生工作】通过“十二五”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规划凝练了本学院的研究方向。发酵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凝练为4个:现代酿酒技术、微生物酶技术、微生物制药技术、发酵食品技术。食品学科的研究方向为3个:农产品加工与储藏、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各研究方向制定了发展规划,尤其对发酵工程山东省“十二五”特色建设学科的规划进行了专家会议论证。
制定了多项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如学术委员会制度、论文成果署名制度、科研仪器购置使用维护制度、科研辅助人员补助制度、开放课题管理制度、科研会议制度、科研实验原始记录制度等等。
【重点建设和科研、科研平台建设工作】1、发酵工程学科获批设立“泰山学者”岗位,聘任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教授为该岗位特聘教授,初步组建了“泰山学者”岗位团队。现正在进行食品科学“泰山学者”岗位申报工作。
2、新增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个学科进入“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平台建设,发酵工程被评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食品科学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3、组织了山东省食品生物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4、确立了12个研究所(中心),逐步形成稳定的科研仪器平台和团队。
5、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经费到位工作:2011年度进行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如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明星计划、山东省高校自主创新计划、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完成了5个纵向和15个横向项目指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国家科研课题立项2项,其中“863”项目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协作)。
截至11月底,科研到位经费730万元,完成了合同指标,并获得了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6、成果奖励与知识产权工作:我院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7项发明专利授权。
7、社会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参与组建产学研联盟2个,即山东省西洋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山东省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与企业共建实验室2个,即京博集团酶制剂实验室和孔强中德设备公司酿造酒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10人次。
加强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走访青啤、张裕、西王、保龄宝、古贝春、龙大等企业,洽谈合作办学、研究开发等方面事宜,收效颇丰。引进合作仪器设备100万元。
8、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山东省国际啤酒饮料技术研讨会。
【研究生工作】1、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工作。2011年度重新修订了我院7个硕士学位点的研究方向,以及工程硕士学位点招生方向。
2、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完成了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工作,招收全日制硕士生83名,在职工程硕士44名;毕业答辩工学硕士生62名。积极开展了2012年度的招生宣传工作,工程硕士招生报名增幅较大,分解指标落实处全校前列。修订了201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管理,召集了两次研究生大会,一次研究生党支部会议。强化了研究生会的工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注重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有关大学的密切合作,加强学术交流。现有德国专家常年在我院工作;与德国共建的中德啤酒技术中心具有一流的现代化分析检测系统;定期出版《啤酒工业快讯》,并正在与德国共建啤酒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为山东轻工业学院与国外合作的重要窗口。
举办了第八届国际啤酒饮料技术研讨会,来自美、德、英、比、日等十几国的专家和二百多位专业人事与会,举行学术报告38场。大会获圆满成功。
在校领导的关怀下,恢复与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的合作,双方达成引进德方先进课程协议,明年开始定期开设德方教师啤酒专业课程。
与美国化学酿造家协会达成意向,明年起开设美方协会主席caisy世界先进专业课程。
【学生工作】我院继续在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上深入探索。
1、制度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了团支部推优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班干部任职工作情况、体育活动情况、科技创新情况、宿舍卫生状况、上课出勤情况、其他奖惩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据此推选出素质奖学金候选人和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其次,完善了学生工作公示制度。对我院党员发展、奖学金、各类先优评定、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的结果进行公示,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和学生工作的公信力。第三,建立了辅导员听课制度,辅导员每周2次到课堂听课,收到了良好效果。第四,完善了宿舍卫生检查制度。每周安排辅导员和部分学生会骨干到学生宿舍检查卫生状况,同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每周出一期通报,对于好的宿舍进行表扬,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强化了党员联系新生宿舍制度。结合学长导学制的初步探索和实践,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干部队伍,又使新生有归属感。
2、学风建设成果喜人。2011年我院有22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其中特等奖一项,2011届我院共有104名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考研率接近30%。吴忠钰、闫刘慧同学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生。
3、学生活动成果丰硕。在校团委组织的多媒体作品大赛、心理健康电子作品大赛和“心动生活”设计大赛中,我院均获得团体二等奖。在校团委组织的“一封家书”征文比赛中,我院获得一等奖。在学生处组织的舍标大赛中,我院获团体二等奖。本学年我院下属的野草文学社、跆拳道协会、大课堂协会被评为校优秀社团。我们还组织力量出版了数期《食工之声》,及时报道团学动态。在我校第30届春季田径运动会会上我院取得运动成绩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精神文明奖,连续四次名列前茅。此外,我们常年坚持:一是在社区开展读书思辨活动;二是以坚持帮扶龙箭希望小学为主题的“爱心传递”活动;三是开展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4、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方面,我院科技创新小组获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
一贯注重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社团经常性地组织同学到长清敬老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方面,我院每年暑假组织一支重点队,到工厂、农村实地考察,寒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实物作品。今年暑期组织赴海阳市就业考察服务队,被评为山东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带队老师郭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与当地企业共建共青团中央实习基地一个。
【毕业生就业工作】学工人员全身心靠上,积极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院组织食品发酵行业专场招聘会,与会企业达30余家,提供岗位300余个。在今年的4月、5月和6月的就业关键时刻,我们通过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和党总支副书记三个层面,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切实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荐相关工作。累计谈话次数超过600人次,有效的掌握了学生动态,协助学生顺利地办理了相关手续。
为防止毕业生在外出就业时上当受骗被传销集团非法扣留,我们还建立了外出就业上报制度。
(撰稿人:张印贞 审稿人:周韶华)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2011年4月,化学工程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1年5月,原隶属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皮革专业、化工原理教研室、实验室及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一并划归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相关的师生也转入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余位教师和232 名皮革专业学生)。
2011年,有教职员工104人。有校聘教授22人,院聘教授6人,副教授47人,66人有博士学位;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济南市科技明星1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党群机构设党委、校工会分会、团委(学生办公室);行政机构设教学、行政)办公室、系、所。新一届处级班子进行了调整:张志业担任党委书记,李月娥任副党委书记;原科技处长李天铎任院长,段洪东、马烽任副院长。原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马万勇调任教务处处长。教学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院下设3个系:化学系,应化与皮革系,化工与制药系;2个研究所:知识产权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化工新材料与分离过程研究所。
学院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皮革化学与工程4个学科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专业拥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硕士点由10个增加到17个。拥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轻化工程(制革方向)6个本科专业及应用化工技术1个专科专业;轻化工程是校级品牌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校级特色专业。
在校本专科生 2403人、研究生 59人,共计2462 人。
学院实验教学、科研用房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有无机合成、有机合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6个基础实验室组成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轻化工程(制革方向)6个专业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总值2000多万元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环境扫描电镜、核磁共振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等离子光谱仪、差热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等;
学院新增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由轻化学院转入),山东省高校轻工精细化学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新增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皮革化学与工程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1、根据党委部署,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成功召开了化工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换届大会,选出了新一届党委委员。着力加强二级学院党的组织建设,现有基层党支部12个,其中教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9个,今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76人,发展党员133名,目前有党员239人,其中教工党员52人。党组织和党员在学院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组织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民主决策;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党建带团建,注重发挥工会、妇委会、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作用。化工学院1个学生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同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党员,化工学院勇获全校教工女子排球比赛比赛亚军,化工学院继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之后,又被评为工会工作先进集体。
3、加强廉政建设,形成风清气正、廉洁做事的作风和良好氛围。贯彻执行中央要求和学校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等制度,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自律,清正廉洁,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完善党委会和院务会议制度,重大事情集体研究、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推进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全院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人才引进方面:引进博士9名,三位有国外研究经历,其中的两位是国外博士后;人才培养方面:3人分别到美国、英国著名高校进行合作研究,1人到台湾中山大学做博士后,还有2人分别在清华、北大进修,5人考取在职博士。
【学术及学科建设工作】1、重点建设:申报成功山东省高校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
2、科研工作: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12项,其中,国家基金2项,到位总经费420万元;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专利8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15篇。
3、学术交流:先后聘请台湾中山大学陈正隆,美国BlowingGreen State University 的Boughton教授等知名专家来化学院访问讲学;3人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国际皮革会议;21人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全国胶体化学会议,参会人数在全国各高校中排名第二,让同行对我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刮目相看。
【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教学改革。
李燕老师主持的《药物制剂设备》课件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基础化学实验简明教程》、《有机化学》以及《化工原理实验》三部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赵超老师获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三届教学名师奖;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付丽红老师主持《毛皮工艺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被推荐参加山东省特色专业评选;王世杰、靳丽强、万文珠、谭学杰、郭宁、刘磊力、秦大伟、张永春八位老师指导的八篇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学士学位设计(论文);获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6项,无资项目14项;获18门首批创新课程立项,其中借鉴引进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各3门,先进网络课程9门;赵超老师主持的《研讨式课堂教学探讨》获教学成果三等奖;杜登学等教师指导的09级化学专业颜士臣和陈龙两名学生分获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三等奖。
【研究生工作】1、本院现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硕士点,皮革化学与工程一个二级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3人,具备了加快发展全日制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条件。今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招收18名。
2、采取一切措施,扩大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力度,如到西部高校宣传、到潍坊学院等地方高校宣传、动员本校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与兄弟院校建立联系调剂志愿、导师同学朋友介绍等,第一志愿报考2012年研究生的情况明显好转。
3、制定一系列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如招生制度、复试制度、补强制度、中期筛选和考核制度、毕业论文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等,并严格执行,对研究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4、深入企事业单位,扩大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工程硕士研究生报名情况良好。
5、制修订了201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
6、在山东省“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化学与化工技术发展分论坛”上,化药学院周国伟教授指导的研究生王春凤的《假丝酵母脂肪酶在氨基改性介孔SiO2中的固定化活性》、戴肖南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王其鹏的《大黄素/Mg-Zn-Al-LDHs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获一等奖,段洪东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刘文涛《三组分大孔树脂的合成及其固定化脂肪酶的应用研究》获二等奖。
【学生工作】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切入点,做到“七有”,即有思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提高、有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热心服务,乐于奉献”的理念,打造“爱岗敬业、身正示范、素质全面、和谐向上”的工作团队,构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落实到位,特色突出,和谐创优,精细管理”的工作机制。
我院考研率全校第一名,就业率全校第一名。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本学年共涌现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5人,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73人,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山东省优秀学生1人,山东省优秀班集体1个、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4人,校级优秀毕业生32人、校园十佳学生2人,百优学生11人,三好学生标兵32人,三好学生359人,优秀学生干部45人,优秀学生会干部10人,优良学风班14个,优良学风标兵班4个,优秀团干部42人,优秀团员177人,红旗团支部1个,先进团支部7个,我院学生会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分会,文明礼仪社被评为校优秀社团,山东省“朝阳助学”银光助学基金1名,自强之星1名。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较好成绩。在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学生作品《明胶与CTAB复合模板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在酶固定化中的研究》获得国家三等奖、省特等奖,学生作品《由米糠制备吸水树脂的研究》获得省三等奖;山东省数学建模大赛中获省三等奖2项;在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学院被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1人获优秀指导老师,1人获科技创新标兵,2人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向实践学习,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队获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1名教师获得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2名同学获得山东省优秀个人。
新增设立四川亭江奖学金,同时与四川亭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委托培养协议。
团委学工人员重视工作的总结和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2011年度共发表4篇论文,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正式批准立项,同时2人被评为校模范班主任,1人被评为校优秀辅导员,1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评为山东省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
【安全稳定工作】安全重于泰山,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积极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结合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杜绝安全隐患,构建和谐稳定环境。
(撰稿人:张志业 审稿人:李天铎)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两个本科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三个研究所。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10人,具有硕士学位25人。在校生人数1008,其中研究生18人,毕业学生2000多人。学院现有精品课程7门、创新课程3门,教学团队2个、特色专业1个、教学名师1人,同时每年开出创新实验10多项。
一年来,信息学院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培养学生学习成才为中心,坚持内涵发展,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科研服务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以学校岗位竞聘为契机,建设务实高效的党政领导班子,推进岗位目标契约管理】结合新任期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建设好学院、人人讲责任的思想,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分工落实任务、协作促成发展;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院党政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尊重并发挥教代会参政议政功能以及教学、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管理工作制度化、民主化;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契约上岗、指标考核的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院聘岗位项目管理和评估评价机制,实现人尽其能,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落实“一岗双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等制度,重点抓好学院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廉政勤政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党性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作风修养和拒腐防变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院氛围。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先进性长效机制;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学习实效性,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坚持标准,做好在青年教职工和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师编制3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10人,具有硕士学位25人。这支队伍在教学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结合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机会和实践条件,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技术专门人才。
【以培养学生学习成才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积极拓展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建立适合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新机制;在吸纳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落实创新课程建设并及时总结完善,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
在继续加强教学工作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的同时,推进教学改革。精心组织,广泛调研,修订2011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创新课程建设取得实效,学年实验项目更新率达到6%。与山东师创公司积极合作,做好“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把该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在“理论--实验--实习--设计--毕业”的人才培养传统体制上,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实验--用人单位、培训企业实习、实训--学校、培训企业、用人单位毕业设计—成功就业”,这样一种有利于学生就业,学校、学生、培训企业、用人单位共赢的模式。
【推进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在学科建设上,以计算机学科为主干,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软硬件并重,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培养方向,使学科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积极申报“信息安全”专业,使信息学院尽快形成专业群优势。
研究生招生工作明显提升。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和有力的宣传力度,全日制研究生报名50人,达到了招生人数(35人)的143%,在职工程硕士确认人数33人,达到了分配指标(50人)的66%,是全校完成率最高的学院。
科技工作成绩斐然。201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励3项,科研项目到位经费110多万元,完成率110%,获得了2011年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高水平论文取得突破,发表国际顶级会议CIKM论文1篇,三大检索论文20多篇
重点学科、重点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以为省内轻工行业服务为主导,与校内优势学科的合作为切入点,向信息集成、智能分析、物联网工程方向发展,“流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关键技术”成功申报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初审。
按照学术队伍博士化要求,引进和培养相结合,2011年引进博士1人,博士在读7人;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联系与交流,拓宽视野,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意识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系、研究所的平台作用,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以强带弱,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深入贯彻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和《“三育人”工作条例》,实施党委指导、行政为主的德育工作方式,首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规范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围绕学生学习和成才,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政策性引导,加强学生实习实训,促进实现优质就业。三是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发挥现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挖掘兼职队伍。严格选聘班主任和学生工作助理,建立学习型、专业化的和谐团队。继续深入开展学生干部作风建设和能力培养,实行目标责任制,深化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理顺工作关系,实现学院学生工作高效协调运转。四是狠抓我院特色建设。研究确定2-3项学生工作的特色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我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上水平。
(撰稿人:邹玉妮 审稿人:刘洪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教师1人,有博士和在读博士26人,硕士生导师22人。
学院党政群机构设党委、校工会分会、团委;行政机构设办公室、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3个系、宝石教研室1个教研室。
党总支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沈建兴任书记,王介峰任副书记,毕方智调研究生处任副处长;行政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姚金水任院长,陈玉清任副院长,李梅升任副院长。
2011年在校生1322人,其中研究生49人,毕业371人。
【党建行政与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设置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对支部进行改选并召开党员大会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院党委。
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高级管理岗位(处级)干部调整,形成了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硕士博士达80%。
本年度参加初级党课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达272人,培训率超过80%,参加高级党课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共91人。本年度共发展新党员67名,有83名同学转为正式党员,1人因学习成绩问题延期转正。
按照校党委的要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组织观看了《贪欲是他走向了深渊——宋勇腐败案警示录》和《背叛与忏悔》
举办了一些活跃教职工生活的凝聚力文体活动,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在今年的学校排球比赛中我院排球队创历史性获得男子冠军,女子排球队获得第七名。
姚金水院长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学院党委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本科教学工作】常规教学工作管理和教学质量工程都取得了较大成绩。
1、常规教学工作管理。2011年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逐步完善实施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的程序。
顺利完成了2007级的毕业实习及其毕业设计工作,实习期间及时结合实习工作状况,与教研室主任一起修订有关实习环节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实习经费的使用办法,提高了实习经费的效用,保证了实习的时间。
顺利完成了常规实验教学工作,申报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4项、开放实验2项。
组织完成2010级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和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在全校范围的二次选择专业、在材料学院内部进行大类分流。
2、教学质量工程。组织材料学院每位教师调研2所以上国外高校、国内3所著名高校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其特点。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提出建议,为课程清理和重建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组织制定了各专业1+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2011版培养方案,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学三个专业实行1+2+1培养模式。
2008级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举办了第三届材料性能研讨会,突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组织学院新专业申报论证,申报了太阳能材料工程新专业还未获批准。原有专业均增设了2-3个专业方向,为未来的高端就业奠定了基础。
组织多项申报工作。申报了创新课程,材料学院今年有8门创新课程立项建设,其中1门已经开课,其他课程已经列入下学期教学计划。申报了4门精品课程,其中材料结构与性能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加上晶体学、材料科学基础和高分子物理三门目前共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申报了山东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批准为筹建点。申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建设项目,提出了规范化建设的思路。组织申报了教学研究项目8项,其中2项批准为有资项目,6项无资项目。申报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原理与设备、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教学团队,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批准为2011年山东省教学团队。
2009年立项建设的教研项目全部结题,其中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建设】1、授予理学学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招生、培养方案顺利实施,自此该学科既可以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也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在国务院学位办发出申报国家急需特殊专业博士点建设的任务后,积极准备申报材料,确定新型玻璃材料作为申报项目报送材料(没能入选)。
【科研与研究生工作】
1、工作成绩斐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SCI、EI论文30多篇,其中A类论文2篇;以第一申请人且第一申请单位申请的发明专利以及批准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刘素文、何文教授获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标兵”称号;玻璃与陶瓷材料泰山学者团队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科研团队”;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纵向课题财务到账金额193万元,横向课题财务到账金额20万元;2011年度招生硕士研究生17名,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14名,材料学专业3名;2011年度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在逐渐提高。2011年毕业研究生40%以上有SCI、EI文章发表。2009届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中有两人发表了影响因子在4.0以上的论文;2011年度工程硕士入学人数为4人,2012年报名人数达到15名以上,较往年有大幅度提高。校聘教授年度科研指标考核一半以上为合格,位列各二级学院之首。
2、创新改革举措。一是结合岗位目标责任制,将材料学院的老师划分为4个科研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泰山学者岳远征教授团队在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宣传我校工程硕士的招生政策,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重点建设】1、申报成功了材料物理与化学山东省重点学科。2、和化工学院共同合作申报成功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山东省重点学科,实现了材料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零的突破。3、非晶/多晶材料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并制定了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和非晶/多晶材料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书,顺利通过专家论证。4、岳远征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成功举办了玻璃与陶瓷材料泰山学者论坛,争取到省拨经费15万元。6、山东省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在我院挂牌,我院成为该会的理事长单位。7、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也取得了进展,争取到省拨经费25万元。
【人材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1、从211、985高校引进博士3名。2、完成了校聘教授和院聘学术岗位的聘任工作,最终我院5位A1教授,2位A2教授和8位A3教授受聘校聘教授,其他人员受聘相应的学术岗位完成上岗。3、杜毅通过高评委教授评审,任慢慢通过副教授评审。
【国际化办学初具规模】与丹麦奥尔堡大学签署互换学生培养协议,聘请1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访问讲学提高了我院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办学水平。
【学生工作与管理】开展了“以校为家、人人奉献”的活动。组织了“诚信考试,杜绝作弊”的辩论赛。举办了心理健康手抄报展览通过系列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整的平台。材料学院学生会承办了材料学院院报《材料人》的编辑工作。
针对新生组织一系列活动。举办了材料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并组织新生参加了心理健康测试。在新生中开展了“学校史情、材料学院史情及今后发展规划”讲座、“材料学院考研就业情况分析”讲座、“学分制体制”说明会、“教学基础知识、专业设置概况及实践应用”安全教育等活动。
毕业生工作。2011届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为78%,名列全校第二。其中,共有74人考上研究生,1人考上选调生,2人出国留学,25人进入外企,31人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31人进入上市公司,高端就业率为44.4%。毕业学生为材料学院的绿化园区“材料园”捐赠石桌5个、石凳11个、泰山石景观1个。
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刘士坤等同学的《介孔磷酸钒锂-碳复合快离子导体材料的生物合成机理与应用研究》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一等奖。材料学院第三届材料性能研讨会暨“材料性能之奇思妙想—低碳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编著论文集1部。
(撰稿人:李春普 审稿人:姚金水)
文法学院
学院2011年3月更名为文法学院,有教职工71人,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2人,讲师40人,博士及博士在读24人。
学院党群机构设党委、校工会分会、团总支;行政机构设办公室、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法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广告学)和实验室(法学模拟法庭、广告设计实验室、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三个校级研究中心。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2011年机构调整前,王永国任书记,李民担任副书记;2011年机构调整后齐永钦为党委书记,周东群为副书记;行政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2011年机构调整前,陶传平任院长,韩明暖任科研副院长、王先山任教学副院长;2011年机构调整后,韩明暖任院长,王先山任科研副院长,宋彦任教学副院长。
学院设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法学、行政管理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校生1200余人,毕业生378人。
【党建及院务工作】按照学校要求,重新进行了学院组织机构设置,干部选配和系科室所主任竞聘上岗;召开了学院党员大会,通过了学院三年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完成了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修订了学院管理制度,规范了议事程序;加强了管理培训,强化了干部作风建设。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很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良好风气的创建、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做出了贡献,赵芃、马云华、钟崇健、张丽红、姜文明、张青、王守亮等党员教师表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师生思想稳定,秩序良好;无责任事故、无违章乱纪现象。
【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不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专任教师不断增加,师资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11年共引进博士4名,在职考取博士的教师6名(蔡丽华、张辉、张敏、施秀莉、王秀丽、宫厚英),使我们学院的专任教师的博士化比例由去年的23.4%,达到36.7%。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共有9名教师参加了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在教学、科研团队搭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政党研究中心”三个中心;按不同的专业学科搭建了7个教学、科研团队。2011年12月,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科研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科研团队。
【理论与实践教学】学院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组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从“从出口往回找”,调整和完善专业出口方向设置,四个专业分别增设适应山东经济发展需求的2-3个专业方向。成功申报《对外汉语》专业并将于2012年招生。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本年度申请创新课程五门。加强课程改革,以《形势与政策》为试点,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不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突出规范操作,保证教学秩序运行良好,坚持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构筑坚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年无教学事故。出台了《文法学院学风建设意见》、《文法学院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拓展方案》、《文法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办法》,使管理工作更加系统、科学和规范。开展了教研室工作考评和科室工作考评,加大了中层管理力度;突出了各项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促进了学院竞优发展的局面。加强了教管合作,师生互动,在学风建设、就业指导、社区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效果突出。
【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2011年,学院承担各类课题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获得的社科奖项都比2010年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作为主持和重要成员参与申报获得立项的纵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14项),举办学术报告、学术讲座10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6人次,共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1篇A刊,2篇B刊,1篇EI检索,13篇CSSCI,3篇CSSCI扩展源期刊,核心期刊8篇,普通期刊28篇。
学科建设再上新的台阶。成功申报文化传播学为山东省文化厅十二五重点学科。
【研究生工作】研究生招生、培养、教育工作进行顺利,组织完成了导师遴选工作,新增硕士生导师3人,使导师队伍达到17人。2011级研究生复试工作,通过复试录取31人,实际报到25人。完成201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修改工作,组织开展第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工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完成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点的专业研究方向由三个增至四个。组织编写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大纲工作。组织开展了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创新工作,在2011级成功实施了《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新的培养方案,在其他年级也开展了教学方法创新的探索。
【学生管理】学院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共举办各类活动63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50余人次。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学习、素质拓展奖、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良学风班等称号500余人次。组织参与团省委“调研山东”项目,其中2个课题入围。积极挖掘社会优质资源,与浩华地产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学生奖学金20000元,争取济南市法学会奖学金9000元。
【对外合作】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中韩国际法学研讨会,邀请韩国国立忠北大学吴知容教授做学术报告,加强对外国际学术交流。并与韩国忠北大学法学院签订国际友好交流协定,双方将在老师交流、学生交流、进行共同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和文化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与临沂大学双方合作协议的总体框架内,文法学院与临沂大学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研究生培养、本科交换生、学术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2011年双方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达成初步意向。
【规章制度】2011年,学校对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院进入了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项制度的建立及健全是学院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2011年学院制定了许多新的管理制度,如《文法学院教研室考核办法》、《文法学院教工集体活动及公共事务管理办法》、《文法学院岗位责任酬金发放办法》、《文法学院教师年度量化考核办法》、《文法学院教研室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等。
(撰稿人:房海燕 审稿人:齐永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负责全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和本院英语专业、日语专业的教学任务,现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外教学部、文化翻译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学院办公室、团委7个下属单位,有教职工81人(含合同制老师11人),在校学生550人,2011年招生120人。教工党员40人,博士16人(含在读),硕士48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副高职1人。
2011年度,全院上下一心,顽强拚搏,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先后涌现出各类先进单位5个,先进个人196人次。
【教学工作】学院坚持四级教学质量监控,在学风建设、就业指导、社区文化、双语宿舍、第二课堂、英语角等活动效果突出。
教师教学量远远超出岗位要求的教学量,平均480多个课时量。2011年2009级四级英语通过率突破60%,2010级试点班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8.8%。2007级1班学生黎兹培获得校级优秀论文,杨辉教授、王晶晶老师获优秀论文指导奖。外国语学院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张艳辉、金凯、段茂超、付丽娟获奖。
重视专业技能与素质拓展能力培养。组织外研社杯英文演讲、外语文化节、大一英文书法比赛、大二词汇比赛、大三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参加山东省第三届科技外语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李瑞老师获优秀教师指导奖,我院荣获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优秀人才培养奖。
【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①专业建设取得突破。开设8个专业讲座,与学分挂钩;实施《外语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设立了30个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专题,加大了专业课程群建设,英语专业在系统、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了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凝聚特色;日语专业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不断完善系统,巩固提高质量。创新课程建设有突破,日语专业经贸口译课程正式通过学校审核,列为创新课程;英语专业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大学英语》、《基础英语》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成为校级精品筹备课程;日语试点专业课程正式启动。
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先后申报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与企业合作项目2个,申报学校教研项目11个,到位科研经费近20万元;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教材6部;发表论文13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
【学生教育管理成绩突出】积极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和营造,全面形成“111”育人方案。创建了学生会博客、毕业生飞信平台、2011级新生QQ群,与每位同学互传信息。贯彻落实《外国语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发挥好双语宿舍特色,打造外语品牌;利用好外语特锐营。
发挥外语协会、大学生语言沙龙、樱花语社共3个校级社团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逐步推进高端就业。2011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又有了较大提高,且名列学校文科学院第一。
英语2009级3班获得班级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是全校仅有的三个获此奖学金的班级之一;在山东省第三届科技外语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口语大赛中,2人获得优秀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学生荣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十三名;4名同学被评为“校园百优学生”,杨健健同学被评为“轻院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0名学生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会干部,86名校级三好学生,6名校级三好标兵,15名校级优秀班干部,13名校级优秀团干部。9名院级优秀班干部、11名院级优秀学生会干部。在2011年度校运动会上,我院师生积极参与,团结拚搏,取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总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撰稿人:张敬佐 审稿人:陈国兴)
理学院
2011年数理学院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7人,硕士30人。学院党群及行政机构:党委、校工会分会、团委、学院办公室、数学教学部、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应用统计系、光电信息系、物理教学部、电子信息系、大学生创新培训中心。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党委书记由王连增同志担任,行政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察可文教授任院长,李汝修、山贵昌任副院长。
理学院现有数学、物理学、电子信息3个学科。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2011年理学院有本科在校生1124人。
【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建设】成立了第一届党委,对各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根据学校的规定,班子成员和校聘教授与学校、其他行管人员和院聘教学人员签订了项目合同。全院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事实政治,学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十二五”规划草案,启动了干部在线学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理学院实际,在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认真组织创先争优活动,较好的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5名学生党员和6名教师党员获得校级“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一名同志获“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一个支部被学校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有240名教师和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初级党课学习,通过率达到91%;经学生班级支部推优,共有84名同学参加高级党课的学习,通过率94%;有38名同学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成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36人,发展党员期间公示无异议,且党员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39人。组织师生进行理学院党委换届工作确立新的领导班子,并积极参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在党的知识竞赛中:评比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组织考察和试讲新进博士多人,最终引进博士3人,分别为雷杰、曹玉萍、胡涛。席素梅到韩国水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艳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华玉爱在美国做访问学者,许玉龙、张雪露、昝永利、王强等4名教师成功考取国内在职博士,圆满完成2011年度的博士引进和在职博士培养目标。选派7名教师参加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推荐15名教师准备参加2011/2012学年度的在职博士考试;黄玉林获得教授任职资格,郭荣伟、左春华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察可文获得校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任向河获得校级“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科研与对外交流活动】立项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我院教师共申报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4项。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2项。这标志着我院科研工作实现了高层次的国家级项目立项的重大突破。
科研经费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指标。纵向课题到账经费已经达到30.9万元,签订协议的横向项目3项,到账经费12.5万元,总计到账经费43.4万元,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40万元任务指标。获得2011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发表论文大幅度提升。本年度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篇,以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合计:26篇。教师发表的论文层次有了一定提高,其中有A类论文2篇、B类论文2篇、C类论文2篇、D类论文17篇、其他论文3篇。总之,理学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教学研究成绩喜人。2011年新增山东省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9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无资项目14项。新增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3项,其中校级一般资助项目2项,其它1项。2011年学院教师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目前2项专利均已获得专利局批准。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教学成果奖公布,我院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大学物理学习指导》教材一部,《大学物理电子课件》电子出版物一套。
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英国拉夫堡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赵怀忠教授应邀到理学院进行学术交流,11月24日,邀请浪潮优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邵长臣为师生作了题为《共建智慧的“云”未来》的报告,理学院聘请国内外、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学术报告近10场。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12人次。教师通过一系列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提高了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增强了科研意识。
(九)积极组织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年度国家基金申报工作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科技处的申报动员准备工作动手也比较早,召开了全校范围的动员会,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申报的积极性。由于学院的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今年的申报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院写出9个申报书,超额50%完成学校下达给我院的任务。
校企合作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理学院在原有3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1年又分别与山东魏仕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宇科同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专业与学科建设】理学院在原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上半年学校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三个年级8个8班的学生及9名专业课教师由信息学院调整到理学院,统计学专业首次招收两个班78名学生,现有在校学生由2010年的654人增加到1124人。理学院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创新课程试点专业,按照“1+2+1”的培养模式修订了培养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端就业,理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已完成与浪潮优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信息与计算科学(云计算方向)的框架协议签订、可行报告撰写、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到省教育厅和省物价局的备案准备工作,力争2012年招生。
【教学工作】抓好常规教学。我院承担信息与计算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统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二十余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经科学安排、精心策划、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教学任务。
认真做好考试工作。有32000多人次参加理学院课程的考试及补考,学院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工作。在全院教师大会上进行宣传动员,从命题、监考、评卷、巡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行全面布置;合理安排考试时间,部分早结束的课程均提前安排考试,错开集中考试高峰,大大减少了监考和阅卷工作的压力,使得阅卷、成绩报送等各个环节紧张有序进行。
做好期中教学检查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的安排,制定了学院期中教学检查计划,理学院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学生作业和平时成绩登记表进行了统一检查,共收取48位教师的48个班的作业和200余班次的学生平时成绩登记表进行了认真检查,展评检查结果在全院大会上进行了情况通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全面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关内容,调整了院教学督导组成员,逐步完善了由校督导组、院督导组、同行专家听课评价、学生信息反馈四级监控网络构成的理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监控,学院加大了听课力度,一年来,学院共安排教师之间、学院督导组听课500余次,对收回的听课评价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成绩、学生评教成绩结合,形成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
坚持信息收集及反馈制度。组织了学生、教师座谈及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师生交流活动,听取学生对教师、院教学管理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后勤服务部门的要求和意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或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院十分关心和重视的大事。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我院为青年教师安排了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青年教师虚心好学,深入课堂学习老教师的讲授技巧及经验,指导教师跟课堂指导,及时纠正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在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中,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尽快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良好氛围。赵晶获得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学优秀奖。
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学院非常重视质量工程各方面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学校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在学校第三届教学名师评选工作中,我院察可文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做好毕业环节各项工作。我院共有两个专业四个班级的2011届毕业生,为做好毕业环节各项工作,学院成立了毕业环节领导小组以及答辩委员会,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发动和动员,严格开题报告,加强日程管理,经过专业教师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实习及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任务。
做好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修订信息与计算科学试点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类别、多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创新课程建设,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创新课程建设标准,动员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创新课程,学院已有两门课程通过了学校的立项建设。学院本年度分两次对2010/2011学年所有课程试卷进行了全面检查整改,检查了试卷批阅情况、试卷袋内资料是否齐全等,对试卷统一编号归档,经检查整理汇总后,试卷已全部入库;完成2011届毕业论文的整理、编号归档,并已全部入库。
【学习竞赛】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组织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学生有近500名,164个参赛队参加竞赛。竞赛历时6天。共收到提交的电子版论文160篇,纸质论文4篇。经过评阅组认真、客观、公正地工作,评出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组织了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数学竞赛参赛,参赛学生约有600名。经过评阅组认真、客观、公正地工作,评出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非数学类一等奖9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67名。
组织113名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其中数学类8人、非数学类105人。获山东赛区数学类二等奖1人;山东赛区非数学类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
【学生工作】①凝练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制度建设,全面规范了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考核”体系,定期进行改选,严格实行学习成绩淘汰制,将那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在同学们中有威望的优秀学生纳入学生干部队伍,保障了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每周召开全体学生干部例会,定期召开学生会主席、各班班长、团支书例会,深入开展学生干部工作经验交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学生会成功换届,并修改制定新的学生会章程。我院共有6个社团,在2010-2011年度的全校社团评比过程中,我院爱心社和创新社均获得校级“优秀社团”荣誉称号,其中爱心社连续五年获此殊荣。在2010-2011年度的全校二级学院学生会总结评比过程中,我院学生会位列全校第五名,获得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学生分会”荣誉称号。
②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拓展大学生素质。先后举办了“军训征文比赛”、“辩论赛”、“校园舍标大赛”“社区乒乓球友谊赛”、“社区象棋大赛”、“数学益智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篮球赛”、“迎新足球赛”“毕业生文明离校篮球告别赛”、“毕业生文明离校足球告别赛”等20多项赛事和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如班级拔河比赛,秋季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第31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轻院杯排球比赛中,男女生均进入八强。同时,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针对理学院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到济宁水文站进行专业实践;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长清区崮云湖敬老院和宇科同茂新能源有限公司多项实践活动,并建立共青团中央就业见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在山东魏仕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个。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增进了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暑期社会实践我院代表队获得山东省优秀实践团队,指导老师王景明获得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学生会主席徐新新同学和副主席陈菲菲同学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吴元元和张利科同学获得校级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提交作品一件。信息08级姜茂山同学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优秀奖。
④切实推进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业发展;积极配合专业教师,狠抓教学管理;通过实施“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学风征文、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我们积极进行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和宣传;举办考研和就业经验交流会两场。完成了学业与高端就业导师制。设立了曹惠琴奖学金(每年2万元)。
一年来,理学院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曹惠琴奖学金5人;吴静远同学荣获校园十佳评比全校第一名同时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代表队,分别获得山东省二等奖一项和优秀奖两项的好成绩;全校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2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院荣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光信2008-2班吴静远同学获得二等奖,信计试点班的6名同学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信息2008级张伟同学获得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刘东峰获得“新东方”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吴元元获得学校“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学生先优评定中,第一学期十佳学生干部10名,学习奖学金140人,素质拓展奖学金70人,进步奖8人,优良学风班3个班,第二学期学习奖学金168人,素质拓展奖学金120人,三好学生132人,三好标兵36人,优秀学生会干部10人,优秀班干部20人,优秀团员76人,优秀团干部19人,优良学风班3个,优良学风标兵班1个,先进团支部3个,红旗团支部1个。国家奖学金2名,省政府奖学金1名,励志奖学金31名。
⑤做好毕业生工作,努力提高就业满意度。2012年,举办了一次浪潮实训讲座,一次全体毕业生实习指导会,二次全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会议,四次专场招聘会,多次摸底排查就业情况,根据不同时期就业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并对学生在就业中遭受的挫折和不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1届毕业生一次正式就业率(签约率)68%,居文理科第一、全校第五,较好的完成了岗位目标。同时,由于工作及时,措施到位,顺利组织2011届毕业生文明离校;并随后完成了2011届毕业生就业派遣、档案整理等毕业手续办理。
⑥关注学生思想状态,关爱学生生活。经常性调研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学生寒、暑假返校后思想状态,毕业生就业观以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讲事实,摆道理,坚定学生政治立场,确保安全稳定,有力保证了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特别是对特困生及思想压力大的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从感情上关爱他们,引导、帮助这些学生摆脱生活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境。一年来,帮助47名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23名学生得到勤工助学岗位,评定国家奖助学金139人。151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156名同学获得秋季补贴。
⑦加强学工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日常管理。结合理学院实际情况,修订了《理学院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理学院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理学院优良学风班评定办法》、《理学院先进团支部评定办法》、《理学院班主任助理聘用办法》等相关制度,用制度和办法管理学生,提高管理工作中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在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加强对学生安全稳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完善助理班主任制度,坚持学生工作人员夜间值班和班干部每日例会制度。一年来我院学工人员分别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模范班主任”“社会实践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⑧安全卫生以及其他工作。协助保卫处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包括校外出行和学生集体旅游,平安校园建设,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加强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大检查,认真办理学生校外住宿相关手续。顺利完成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各项工作的交接,做好11级新生的迎新工作和新生入学系列教育工作,落实班级责任制,管理好理学园园区,引导广大同学树文明新风,提倡“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工会工作】根据学校工会的部署,年内先后组织参加了“教工运动会”、“师德建设教育活动月”、 “教工排球赛”、“教工跳绳比赛”,其中男子排球队取得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女子排球队成功参加小组赛的所有七场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教职工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深厚了师生感情。
(撰稿人:胡卫凤 终审人:察可文)
财政与金融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发展历史可追溯到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山东银行学校时期(1948--2001)和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时期(2001--2011)。2011年3月,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金融职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并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为财政与金融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保留金融职业学院的名称和二级法人资格,其法人代表由东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兼任。
2011年,学院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4人,讲师44人。学院党群及行政机构设学院党委、学院办公室、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团委);教学科研机构设金融学系、财政贸易系、基础教学部、计算机教学部、政法教学部、金融研究所、财税研究所、实验教学中心。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陈德强同志任党委书记,刘洪同志任党委副书记,田清正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兼)。学院行政设院长1人,副院长3人。许广法同志任院长,周峰、苏卫东、刘洪同志(兼)任副院长。管委会办公室有职工53人,下设综合、教务、总务、财务、组织人事、离退休老干部、工会、保卫、图书馆、继续教育、公寓、膳食、资产管理13个职能科室。田清正同志兼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周峰同志兼任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学院拥有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体育场地等,教学服务设施齐全。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财务管理、法律事务、市场营销、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9个专科专业,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879人。
【党建及院务工作】①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2011年,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进行了换届,调整设置了九个党支部,并对33名党支部成员进行了培训。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认真做好助理岗位(科级)竞聘上岗工作。按照《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2011-2013任期助理岗位(科级)上岗实施方案》的安排,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岗述职、民主测评、党委审批等程序,共有42名助理岗位(科级)竞聘上岗。
③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构筑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基层党校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0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94人。
④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师生员工共建和谐校园的巨大热情。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抓好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财政与金融学院逐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精神、浓厚人文氛围、鲜明创新风气、幽雅校园环境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精品校区和特色校区。
⑥评选优秀集体5个,优秀个人21人,其中有7人被选为校先进工作者。
⑦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财政与金融学院的发展,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以经济类专业为主,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积极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减少专科专业,逐步过度到全部招收本科生,以适应我省对财政和金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全院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形成了广泛共识。制订了《财政与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今后五年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⑧调整健全了教学科研机构,完成了教学学术岗位聘任工作。为适应学院发展需要,根据学院实际,对现有教学部进行了整合,成立了2系、3部、2所和1个中心。将金融教学部改建为金融系;将管理教学部、会计教学部组建为财政贸易系;保留计算机教学部、政法教学部、基础教学部;成立了金融研究所、财税研究所和实验教学中心。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对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的竞聘上岗工作,共聘任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17名,为今后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教学学术岗位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共聘任院聘教学学术岗位人员95名,其中院聘教授6名;院聘副教授B1、B2岗37名;院聘讲师C1、C2岗46名;院聘助教6名,并认真制定了教学学术岗位管理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学校教师队伍“博士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的要求,重新修订了《财政与金融学院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完成了职称的推荐工作,共推荐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教师外系列副高1名、中职3名。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8名;硕士学位的38名,在职申报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硕士1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理论及实践教学】①进一步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2011年重新修订了9个专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并着手制订“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尝试。
②继续强化实践教学。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合理设计实验、实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业教育、学术讲座、演讲比赛、技能大赛等,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
③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修订完善了《财政与金融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听课制度》、《作业批改质量标准》、《财政与金融学院教学工作特殊奖励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不断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④2011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通过率96%,2011届毕业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83.4%,专升本考试录取率65.38%。在2011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2名同学进入全国总决赛,1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学院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奖。
【学科(专业建设)建设及科研工作】①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根据《财政与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方向,科学论证学术团队和金融学重点建设。
②制订了《财政与金融学院学术成果奖励办法》《财政与金融学院学术交流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先后派21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高层次科研课题申报创历史新高,年内省(部)级课题立项7项;发表论文57篇,其中核心期刊26篇。
【学生工作】①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育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好“两课”教育,构筑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践行了道德规范。
②实行了班主任制度,共从一线教师选聘班主任19名。
③注重学工人员能力培养,先后有4人参加省高校辅导员高级培训班和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培训班。
④认真组织了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00余份,加深了对社会的认知,锻炼了能力。加强安全诚信教育。签订《安全诚信》协议书1200余份。组织团员青年捐款捐物慰问孤儿院送温暖活动。
⑤通过组织学生篮球联赛、乒乓球比赛、运动会、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活动、迎五四晚会、迎新晚会、欢送大三晚会、金秋艺术节、文化活动周(获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感恩节活动周、感恩节晚会、女生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学生业余生活。
⑥招生数量与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我院共招收8个专业专科一批学生700人,文科最低分491分,理科最底分481分,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新生报到605人,报到率86%。
⑦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生就业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口径。2011年我院毕业生共计493人,就业率达92%以上。
⑧会计2010级二班的战倩同学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特等奖;2010级金融保险班的秦聪聪同学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一等奖。
【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原金融职业学院各行政后勤部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管委会办公室成立以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做好财政与金融学院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①加强制度建设。先后修订《金融职业学院院内津贴分配实施方案》、《金融职业学院职工医疗费管理办法》、《金融职业学院印章管理使用规定》、《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加班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②认真编报年度经费预算和决算报告。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会制度和各项收支标准,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装订会计凭证和账表70余册,会计档案保存完整、有序。
③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投入75万元更新了教学办公设备,投入30万元改造了第二语音室,还更新了三个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全面更换网络中心服务器,并对培训楼进行了联网。
④积极做好师生员工的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认真组织教职员工健康查体,对新生进行入学健康教育,宣传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年诊疗近3000人次,发放处方药2000多人份,接种乙肝疫苗1821人次,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603人次,接种强化麻疹疫苗1056人次。
⑤增加图书文献信息,采购图书7632册,征订报刊338种。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平均每天开放近11小时。
⑥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组织教职员工春游、台儿庄红色旅游、秋季运动会、跳绳比赛等,丰富了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⑦不断完善职称推荐聘任方案,组织并完成了12位同志的职称推荐上报工作。
⑧加强车辆管理,服务教学和行政。科学调度车辆,确保公务用车的需要。经常对驾驶员进行行车安全教育,确保车辆安全行驶。
⑨构筑安全防线,确保校区和谐稳定。成立东校区消防安全领导机构,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培训义务安全消防队员,组织消防演习。各类实验室、档案室、库房、食堂等重点部位未出现任何异常,保障了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撰稿人:周光云 袁升文 审稿人:许广发 田清正)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是2011年3月在原体育教学部的基础上新成立的学院。学院下设办公室、体育教学部、文化产业管理系。现有教职工35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学校师德标兵2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4人。在校生128人。
【党建与院务工作】经校党委研究批准任命王春诗任院长,陶传平任党总支书记,刘建敏、王学先任副院长,完成新老党政班子交替。
召开了党员大会。陶传平书记做了《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努力奋斗》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召开会议,推选陶传平为书记,王春诗、刘建敏、王学先、尹建业任委员。成立了公共体育教学部党支部(支部书记尹建业,委员崔伟、祝慧英)和文化产业管理系党支部(支部书记李玉玲,委员吕思泓、单玉涛)。
吕思泓、侯仕泉、祝慧英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王春诗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学院坚持院务会议、院长办公会制度,分别制定了《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院务会议事规则》、《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有关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都经院务会议研究确定,学院有关日常事务工作经院长院长办公会研究确定。每周一次院务会,总结本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院长办公会根据具体事项不定期召开。
根据学校教学学术职务聘任要求,经过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审核),学校批准,五位教授被学校聘为A3教授,经学院研究,七位教师聘为B2副教授,八位教师聘为C1讲师,七位教师聘为C2讲师。
年底学院召开第一届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大会由陶传平书记主持,王春诗院长做了《聚心聚力聚智,创新创业创造,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与学风特色建设方案》、《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文明单位建设方案》,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工会分会向大会提交书面报告。
通过招标,对南院运动场进行全面整修,新建两个砖铺地面篮球场,对其他地面整平。9月20日通过学校验收。
【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博士化工程,要求45岁以下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力争三年内博士化率达到30%。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30名专任教师中硕博率达到46.7%。
【理论与实践教学】①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建设。做好教学安排,保证学好英语、网络信息检索等教学基本课程;为学生设计好三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出口核心课和实践课程。
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每学年安排两次理论教学,增加学生所选体育项目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竞赛规则。在外堂体育课时间中加强学生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基本运动技术,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确立为体育产业管理方向,第一学年实行试点班教学,主要进行英语、网络检索、数学等课程教学,主要由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承担。
④开展院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人才。2011年10月27日,与世界高尔夫协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培养高尔夫人才进行合作。
【科研工作】积极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全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6篇,校级教研立项11项,举办学术讲座1次。
【积极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①以学生体育竞赛,带动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全年安排六项学生比赛,如乒乓球、田径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和冬季越野长跑,坚持大一学生跑早操活动,形成了常态化和制度化。
②坚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测试合格率维持在85%以上。
③对2010年度学生体育工作进行总结表彰。根据各二级学院参加体育比赛结果、早操出勤率、健康测试的参测率和合格率进行量化打分。对前六名的学院进行了表彰,授予商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学生管理方面】
①做好新生入学系列教育。9月13日,我院喜迎来自全国各地的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128名新同学。迎新当天,学院陶传平书记、王春诗院长早早来到接待点,周密安排,认真布置,仔细分工,对迎新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迎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迎新过程中,每位迎新工作人员用亲切的笑容,温柔的话语,耐心的解答,认真的引路,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同学和家长,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他们的心。9月15日学院招收第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128人报到,9月21日学院举行迎新大会,陶传平主持大会,王春诗作报告,简要介绍学校、学院情况,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就业优势,鼓励学生安心专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刘建敏就教学管理等方面内容给学生作了说明。学院为四个班选配了班主任,李玉玲担任1、2班班主任,单玉涛担任3、4班班主任。
②完善学院学生管理人员配置。2011年10月,张承祚到学院担任团委书记,有了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
③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推进学院学风建设。组织同学们认真学习《关于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的通知》相关精神,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杜绝各种作弊行为,严于律己,诚信应考,树立诚信学风、考风。
为创建良好的考风、学风、校风,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诚信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强自律、刻苦学习的作风,学院团委组织全院同学签订“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活动。
根据《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我院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全体学生诚实守信意识为重点,努力构建良好的考风、学风、院风,学院开展了诚信教育的系列主题活动。
随着本学期期末考试的临近,为树立我院考生诚信参考的形象,净化考试环境,确保“零违纪”率,优化考风考纪,我院在学院会议室开展了“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动员会。全体学生干部参加了动员会,会议由刘建敏副院长主持。
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掌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考勤制度,创造学院良好学习环境,建立健全早操考勤、晚自习考勤、课堂考勤、班干部签到、班委考评、公寓卫生标准等相关制度,确保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督促同学们珍惜时间,积极实践,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规范学生请假制度,确保学生生活学习秩序,生病或离校外出,必须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同时学生因集体活动外出,严格审批程序。遇突发情况,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或辅导员。
(撰稿人:张承祚 审稿人:王春诗)
学校基本情况统计
2011年学校资产情况
项 目 | 条 件 | 备 注 |
总占地面积 | 1533334平方米 |
|
建筑面积 | 753253平方米 |
|
绿化用地面积 | 633360平方米 |
|
运动场地面积 | 93195平方米 |
|
图书馆藏书(纸质) | 199.80万册 | 电子图书120万册 |
计算机数 | 5670台 | 其中教学用4720台 |
固定资产总值 | 114121.92万元 |
|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 | 16926.0万元 |
|
其中信息化设备资产值 | 7844.87万元 |
|
(数据来自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2011年教职工构成情况
教职工构成 | 人 数 | 备注(2011年增减变化) |
教职工总数 | 1436 | 减少19人 |
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 4 |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4 |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6 |
|
硕士生导师 | 185 | 新增27人 |
教授 | 147 | 增加11人 |
博士学位 | 274 | 增加49人 |
人员构成 | 1436 |
|
教师岗位 | 1167 | 增加48人 |
管理岗位 | 97 | 减少50人 |
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 69 |
|
工勤岗位 | 77 | 减少6人 |
其他岗位 | 26 |
|
离退休人员 | 476 |
|
其中:离休人员 | 29 |
|
(人事处提供)
2011年教职工、专任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
学历/职称 | 教职工 | 专任教师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学历 结构 | 合计 |
|
|
|
|
研究生学历 |
|
|
|
| |
本科学历 |
|
|
|
| |
专科及以下 |
|
|
|
| |
博硕合计 |
|
|
|
| |
博士 |
|
|
|
| |
硕士 |
|
|
|
| |
职称 结构 | 合计 |
|
|
|
|
正高职称人员 |
|
|
|
| |
副高职称人员 |
|
|
|
| |
中级职称人员 |
|
|
|
| |
初级职称人员 |
|
|
|
| |
无职称人员 |
|
|
|
|
(人事处提供)
研究生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类别 | 毕业生数 | 授予学位数 | 招生数 | 在校学生数 | 预计毕业生数 | ||||
计 | 其中 应届生 | 计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及以上 | ||||
总计 | 223 | 223 | 292 | 221 | 790 | 292 | 244 | 254 | 254 |
总计中:女 | 106 | 106 | 183 | 145 | 465 | 183 | 134 | 148 | 148 |
学术型学位硕士 | 223 | 223 | 221 | 165 | 696 | 221 | 221 | 254 | 254 |
其中:女 | 106 | 106 | 135 | 107 | 398 | 135 | 115 | 148 | 148 |
专业学位硕士 |
|
| 71 | 56 | 94 | 71 | 23 |
|
|
其中:女 |
|
| 48 | 38 | 67 | 48 | 19 |
|
|
普通本、专科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类别 | 毕业生数 | 授予学位数 | 招生数 | 在校学生数 | 预计毕业生数 | ||||
计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总计 | 4574 | 3933 | 6658 | 22611 | 6671 | 6591 | 5041 | 4302 | 5468 |
总计中:女 | 2080 | 1681 | 3226 | 10155 | 3228 | 3019 | 2212 | 1696 | 2427 |
本科 | 3973 | 3933 | 5483 | 19447 | 5495 | 5259 | 4385 | 4302 | 4812 |
本科中:女 | 1689 | 1681 | 2537 | 8295 | 2539 | 2270 | 1790 | 1696 | 2005 |
高中起点本科 | 3565 | 3526 | 5483 | 18890 | 5495 | 4755 | 4338 | 4302 | 4302 |
专科起点本科 | 408 | 407 |
| 551 |
| 504 | 47 |
| 510 |
专科 | 601 |
| 1175 | 3164 | 1176 | 1332 | 656 |
| 656 |
专科中:女 | 399 |
| 689 | 1860 | 689 | 749 | 422 |
| 422 |
高中起点专科 | 601 |
| 1175 | 3164 | 1176 | 1332 | 656 |
| 656 |
(数据来自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成人本、专科学生数(2011/2012学年初)
类别 | 毕业生数 | 授予 学位数 | 招生数 | 在校学生数 | 预计毕业生数 | |||||
计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及以上 | |||||
总计 | 2558 | 40 | 3324 | 6793 | 3324 | 2383 | 1084 | 2 |
| 746 |
总计中:女 | 1372 | 20 | 1263 | 2651 | 1263 | 914 | 472 |
|
| 272 |
成人本科生 | 558 | 40 | 435 | 1770 | 435 | 606 | 727 | 2 |
| 389 |
其中:女 | 289 | 20 | 216 | 922 | 216 | 343 | 361 | 2 |
| 161 |
函授本科 | 210 | 13 | 335 | 946 | 335 | 435 | 174 | 2 |
| 153 |
函授高中起点本科 |
|
| 60 | 286 | 60 | 203 | 21 | 2 |
|
|
函授专科起点本科 | 210 | 13 | 275 | 660 | 275 | 232 | 153 |
|
| 153 |
业余本科 | 348 | 27 | 100 | 824 | 100 | 171 | 553 |
|
| 236 |
业余高中起点本科 | 2 | 1 | 56 | 415 | 56 | 42 | 317 |
|
|
|
业余专科起点本科 | 346 | 26 | 44 | 409 | 44 | 129 | 236 |
|
| 236 |
成人专科生 | 2000 |
| 2889 | 5023 | 2889 | 1777 | 357 |
|
| 357 |
其中:女 | 1083 |
| 1047 | 1729 | 1047 | 571 | 111 |
|
| 111 |
函授专科 | 1253 |
| 1861 | 3501 | 1861 | 1318 | 322 |
|
| 322 |
业余专科 | 747 |
| 1028 | 1522 | 1028 | 459 | 35 |
|
| 35 |
(数据来自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2011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
实验室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 时间 | 依托学院 | 负责人 |
中德啤酒技术中心 | 山东省 人民政府 | 199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周广田 |
山东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科技厅 | 2006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赵传山 |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 | 山东省 经信委 | 2007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王瑞明 |
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科技厅 | 2008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李天铎 |
山东省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科技厅 | 20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姚金水 |
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 山东省 发改委 | 2009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陈嘉川 |
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科技厅 | 2009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王瑞明 |
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10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陈嘉川 |
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 | 农业部 | 2011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崔 波 |
山东省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教育厅 | 20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姚金水 |
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实验室 | 山东省 教育厅 | 201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许崇海 |
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教育厅 | 2011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周国伟 |
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 教育厅 | 201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藏立华 |
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 山东省 教育厅 | 2011 | 商学院 | 徐同文 |
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 | 山东省 发改委 | 2011 | 信息学院 | 耿玉水 |
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山东省 科技厅 | 201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赵传山 |
(科技处 提供)
2011年山东省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 时间 | 依托学院 | 负责人 |
制浆造纸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赵传山 |
发酵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王瑞明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崔 波 |
设计艺术学 | 山东省文化厅 | 2011 | 艺术学院 | 魏 嘉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何 文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姚金水 |
机械电子工程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王仁人 |
食品科学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崔 波 |
文化传播学 | 山东省文化厅 | 2011 | 文法学院 | 宋 彦 |
(科技处 提供)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术型)
序 号 | 门类 | 一级学科 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批准时间 | 所属学院 |
1 | 理学 | 0703 | 化学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 | 工学 | 0802 | 机械工程 | 2010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3 | 工学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0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工学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10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5 | 工学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6 | 工学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2006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7 | 工学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8 | 管理学 | 1202 | 工商管理 | 2010年 | 商学院 |
9 | 艺术学 | 1305 | 设计学 | 2010年 | 艺术学院 |
(科技处 提供)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术型)
序号 | 二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批准 时间 | 所属学院 |
1 | 03050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2006年 | 文法学院 |
2 | 070301 | 无机化学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3 | 070302 | 分析化学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4 | 070303 | 有机化学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5 | 070304 | 物理化学 (含∶化学物理)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6 | 070305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2006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080201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0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8 | 080202 | 机械电子工程 | 2000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9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2006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10 | 080204 | 车辆工程 | 2010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11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006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 | 080502 | 材料学 | 2000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3 | 080503 | 材料加工工程 | 2010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4 | 081101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2006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5 | 08110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2003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6 | 081103 | 系统工程 | 2010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7 | 08110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2010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8 | 081105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2010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9 | 08120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2003年 | 信息学院 |
20 | 081701 | 化学工程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1 | 081702 | 化学工艺 | 2006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2 | 081703 | 生物化工 | 2006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3 | 081704 | 应用化学 | 2003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4 | 081705 | 工业催化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5 | 082201 | 制浆造纸工程 | 1998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6 | 082202 | 制糖工程 | 2006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7 | 082203 | 发酵工程 | 1998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8 | 082204 | 皮革化学与工程 | 2000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9 | 082903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2006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30 | 083201 | 食品科学 | 2003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1 | 083202 |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2 | 083203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3 | 083204 |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4 | 120201 | 会计学 | 2010年 | 商学院 |
35 | 120202 | 企业管理(含:财理) | 2010年 | 商学院 |
36 | 120203 | 旅游管理 | 2010年 | 商学院 |
37 | 120204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2010年 | 商学院 |
38 | 130501 | 设计艺术学 | 2003年 | 艺术学院 |
(科技处 提供)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位)
类别 代码 | 专业类别 | 领域 代码 | 领域名称 | 批准 时间 | 所属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2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2005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院 轻化与环境工程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院 艺术学院 商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04 | 材料工程 | 2006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院 艺术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01 | 机械工程 | 2007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28 | 林业工程 | 2009年 | 轻化与环境工程院 |
1351 | 艺术硕士 | 135108 | 艺术设计 | 2009年 | 艺术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10 | 控制工程 | 2010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理学院 信息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2010年 | 信息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16 | 化学工程 | 2010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31 | 食品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院 理学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2010年 | 艺术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院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38 | 生物工程 | 2010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院 |
(研究生处 提供)
2011年度本科专业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 代码 | 学制 | 授予 学位 | 所属学院 |
1 | 轻化工程 | 081402 | 四年 | 工学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 | 生物工程 | 081801 | 四年 | 工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 | 自动化 | 080602 | 四年 | 工学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4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080203 | 四年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080301 | 四年 | 工学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6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081401 | 四年 | 工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7 | 艺术设计 | 050408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8 | 工业设计(工) | 080303 | 四年 | 工学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文) | 080303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
9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081101 | 四年 | 工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1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020102 | 四年 | 经济学 | 商学院 |
1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0605 | 四年 | 工学 | 信息学院 |
12 | 应用化学 | 070302 | 四年 | 工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13 | 环境工程 | 081001 | 四年 | 工学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14 | 印刷工程 | 081404 | 四年 | 工学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15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080204 | 四年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6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081406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17 | 市场营销 | 110202 | 四年 | 管理学 | 商学院 |
18 | 电子信息工程 | 080603 | 四年 | 工学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19 | 081102 | 四年 | 工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
20 | 生物技术 | 070402 | 四年 | 理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1 | 摄影 | 050416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22 | 英语 | 050201 | 四年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23 | 环境科学 | 071401 | 四年 | 理学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4 | 材料化学 | 071302 | 四年 | 理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10102 | 四年 | 管理学 | 商学院 |
26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070102 | 四年 | 理学 | 理学院 |
27 | 公共事业管理 | 110302 | 四年 | 文学 | 文法学院 |
28 | 通信工程 | 080604 | 四年 | 工学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29 | 人力资源管理 | 110205 | 四年 | 管理学 | 商学院 |
30 | 金融学 | 020104 | 四年 | 经济学 | 商学院 |
31 | 广告学 | 050303 | 四年 | 文学 | 文法学院 |
32 | 会计学 | 110203 | 四年 | 管理学 | 商学院 |
33 | 财务管理 | 110204 | 四年 | 管理学 | 商学院 |
3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080302 | 四年 | 工学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3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080601 | 四年 | 工学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36 | 化学 | 070301 | 四年 | 理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37 | 行政管理 | 110301 | 四年 | 管理学 | 文法学院 |
38 | 法学 | 030101 | 四年 | 法学 | 文法学院 |
39 | 日语 | 050207 | 四年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40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071203 | 四年 | 理学 | 理学院 |
41 | 材料物理 | 071301 | 四年 | 理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2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080304 | 四年 | 工学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43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081407W | 四年 | 工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44 | 林产化工 | 082003 | 四年 | 工学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45 | 药物制剂 | 100803 | 四年 | 理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46 | 动画 | 050418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4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071201 | 四年 | 理学 | 理学院 |
48 | 汽车服务工程 | 080308W | 四年 | 工学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49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080401 | 四年 | 工学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50 | 药学 | 100801 | 四年 | 理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51 | 音乐表演 | 050403 | 四年 | 文学 | 艺术学院 |
52 | 统计学 | 071601 | 四年 | 理学 | 理学院 |
53 | 安全工程 | 081002 | 四年 | 工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54 | 文化产业管理 | 110310S | 四年 | 管理学 |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
55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080208W | 四年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56 | 酿酒工程 | 081408W | 四年 | 工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教务处 提供)
2011年度专科专业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制 | 所属学院 |
1 | 530101 | 三年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
2 | 530201 | 三年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
3 | 580102 | 三年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
4 | 590201 | 三年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
5 | 670101 | 三年 | 艺术学院 | |
6 | 620103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7 | 590101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8 | 590106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9 | 690104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0 | 620401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1 | 620106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2 | 620203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3 | 620303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4 | 620111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
15 | 620201 | 三年 | 财政与金融学院 |
(教务处 提供)
表彰与奖励
2011年学校获得山东省及以上各类表彰与奖励
(按获奖时间排序)
获奖名称 | 获奖单位(个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 时间 |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 先进集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科技处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0113 |
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第二教研室 | 山东省总工会 | 20110304 |
第七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 先进集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志愿者服务总队 | 共青团山东省委 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 | 20110505 |
山东高校十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大学生心理在线网站 |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 20110526 |
第四届齐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山东省科学技术学会 | 20110531 |
山东高等学校先进基层 党组织 | 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 |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 20110614 |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优秀组织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共青团山东省委 山东省科技协会 | 20110706 |
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中国自动化学会 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 | 20110810 |
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优秀团队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学院 理学院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121015 |
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 先进(优秀)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021 |
201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周先进集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 山东省委高宣传部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 20111024 |
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 外国语学院团委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110 |
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高校 先进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106 |
2011年度山东省高校“十佳消防保安中队” | 山东轻工业学院 消防保安中队 | 山东省消防保安总队 | 20120212 |
2011年度山东省高校 “先进校卫队” | 山东轻工业学院 校卫队 | 山东省公安厅 | 20120212 |
济南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 单位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济南市知识产权局 | 20120313 |
2011年度山东高校“教学 工作优秀新闻”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宣传部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20320 |
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专项审计工作 先进集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审计处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319 |
2011年度全省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人社厅 | 20120511 |
2011年度山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类二等奖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20929 |
2011年教职工获得山东省及以上各类表彰与奖励
(按获奖时间排序)
获奖名称 | 获奖人员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 | 高志峰 魏明志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0113 |
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 | 岳远征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10225 |
2011年度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人 | 李效周 张记市张玮玮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0402 |
民盟盟务工作先进个人 | 李华 | 民盟山东省委 | 20110412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许崇海 张旭东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10422 |
省直老干部红歌演唱会比赛二等奖 | 李与文 | 山东省委老干部局 | 20110530 |
第四届齐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 李骏 | 山东省科学技术学会 | 20110531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 | 王 权 刘 耘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0614 |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 郭建国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0614 |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优秀指导教师 | 周国伟 李月娥 何 文 | 共青团山东省委 山东省科技协会 | 20110706 |
发酵工程岗位泰山学者 特聘教授 | 魏东芝 |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10823 |
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 | 姚金水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0905 |
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 | 赵传山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0902 |
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优秀指导老师 | 王景明 井 水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111010 |
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先进个人 | 张颖超 段 沛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111010 |
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先进 (优秀)个人 | 刘茂山 孙立芹 骆行逵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021 |
201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周 先进个人 | 崔 波 |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 20111024 |
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 | 宋作臣 |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工会 | 20111209 |
“双岗建功”先进个人 | 房泽庆 | 民进山东省委 | 20111208 |
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高校 先进个人 | 邵秀芝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106 |
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 崔 波 | 济南市科技局 | 20120111 |
2011年度山东省高校个人二等功 | 张召宁 | 山东省公安厅 | 20120212 |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个人(三等功) | 孟相林 | 山东省公安厅 | 20120212 |
济南市十佳保安队员 | 鲁楠 | 山东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 20120212 |
山东省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专项审计优秀工作者 | 宋 捷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319 |
2011年度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 “教学奖”。 | 饼田光久(Mitsuhisa Mochida)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313 |
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 邵 丰 | 共青团山东省委 | 20120417 |
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 | 邵 丰 山显光 |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 20120521 |
2011年获得山东省以上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山东省教学团队
(鲁教高字〔2011〕15号)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姚金水)
山东省高等学校山东省特色专业
(鲁教高字 〔2011〕21号)
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段洪东)
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单位
(鲁教高字〔2011〕18号)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鲁教高字〔2011〕23号)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创新实验区(负责人 徐同文)
山东省高等学校山东省精品课程
(鲁教高字〔2011〕25号)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所属学院 |
1 | 蒸馏酒工艺学 | 王瑞明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 | 生物工艺学总论 | 王艳杰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3 | 氨基酸工艺学 | 王 燕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4 | 葡萄与葡萄酒工艺学 | 赵新节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5 | 啤酒工艺学 | 崔云前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6 | 数字电子技术 | 张迎春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7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韩明暖 | 文法学院 |
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赵 芃 | 文法学院 |
9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徐舒映 | 文法学院 |
2011年度全省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鲁高工委〔2012〕29号)
获奖 等级 | 论文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一等奖 | 《以创新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强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徐同文 | 省委高校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604 |
二等奖 | 《“质量+特色”:行业特色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秦梦华 | 省委高校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604 |
三等奖 |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王光芝 | 省委高校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604 |
三等奖 | 《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 周有波 | 省委高校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604 |
2011年度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鲁高工委〔2012〕59号)
获奖 等级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三等奖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赵 磊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20929 |
2011年度全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鲁高工委〔2011〕79号)
获奖 等级 | 成果(著作)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一等奖 | 《大学生涯实务》 | 舒永庆 杨天梅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1128 |
二等奖 |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形成、预防和干预》 | 邵晓波 郑金鹏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1128 |
三等奖 |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 刘 伟 左殿生 官瑞祥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1128 |
三等奖 |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课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 张绍磊 孙晓明 | 山东省委 高校工委 | 20111128 |
全省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四新工程”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鲁高工委〔2011〕64号)
获奖 等级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二等奖 | 《政党制度中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因素的探讨》 | 许忠明 |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 20111231 |
2011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鲁高工委〔2012〕49号)
获奖 等级 | 成果(著作)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一等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存条件论析》 | 郭 超 |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 | 20120903 |
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课件名称 | 作者 | 获奖等级 | 学院 |
虚拟装配展示设计 | 张玉伟 史岩彬 郑 枫 付秀琢 | 一等奖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药物制剂设备 | 李 燕 | 二等奖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创意风暴—广告创意思维 | 王 靓 | 二等奖 | 艺术学院 |
摄影基础 | 陈新梅 夏洪波 | 三等奖 | 艺术学院 |
服装设计基础 | 李 骏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风光摄影 | 夏洪波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彩色摄影技术原理 | 王 琦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王 欣 刘燕妮 施秀莉 张 敏 | 优秀奖 | 文法学院 |
文学修养“唐宋词概说” | 赵 磊 | 优秀奖 | 文法学院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赵 芃 | 优秀奖 | 文法学院 |
经济法 | 吴雪莲 | 优秀奖 | 商学院 |
多媒体技术应用 | 刘 青 | 优秀奖 | 信息学院 |
手工印染设计 | 杨丽娜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色彩构成 | 杨丽娜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创意摄影 | 夏洪波 陈新梅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建筑速写 | 靳 浩 | 优秀奖 | 艺术学院 |
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鲁教高字〔2011〕19号)
获奖等级 | 教材名称 | 完成人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一等奖 | 机械制图(及习题集) | 朱泽平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展示设计与材料 | 李 远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工业设计与表现方法 | 魏 嘉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化工原理实验 | 王建成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天然高分子科学 | 陈嘉川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基础化学实验简明教程 | 杜登学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二等奖 | 有机化学 | 邢存章 | 山东省教育厅 | 20111212 |
2011年获得山东省以上各类科学研究成果奖
获奖项目 | 主要 完成人 | 奖励类别 | 奖励 等级 |
造纸纤维组分的选择性酶解技术及其应用 | 秦梦华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速生杨高得率浆的酶精制和配抄高档铜版纸关键技术 | 杨桂花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结构及其在钛硅氧化物制备中的性能研究 | 周国伟 |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淀粉质原料固定化细胞高效转化海藻糖技术产业化 | 王瑞明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高性能新型复合陶瓷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 许崇海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罗茨鼓风机叶轮开发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成套装备的研制与应用 | 王敏(第二单位)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脉冲电场对大豆组分的影响研究与应用 | 李迎秋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玻璃纤维制造企业资源管理与信息集成系统 | 耿玉水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基于模式识别的纸浆纤维检测方法及仪器 | 邱书波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废纸制浆关键技术研究 | 高扬(第二单位) |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民营企业危机管理 | 陈加奎 |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乡土性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杨 丽 |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高性能陶瓷粉体的制备新技术 | 张旭东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一等奖 |
胶原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李天铎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一等奖 |
纤维堆囊菌生产埃博霉素的工艺研究 | 刘新利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等奖 |
医学图像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 成金勇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等奖 |
民国时期的政党意识形态研究 | 徐舒映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等奖 |
多属性群决策理论与方法 | 元继学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等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论析 | 郭 超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等奖 |
低分子量灰树花多糖的制备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 崔 波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速生杨硫酸盐纸浆全无氯漂白技术 | 刘 玉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电(磁)流变液阻尼器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 孙 涛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玻纤企业生产管理与物流集成系统 | 王新刚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民初政党政治与政体选择 | 许忠明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媒介新格局下的频道标识研究 | 路 琳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济南市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郭爱章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论旅京鲁商在近代北京商会中的地位 | 孙向群 |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三等奖 |
室内照明设计 | 李健华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媒介新格局下的频道标石研究 | 路 琳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景观设计 | 吕在利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汉魏六朝琴赋琴曲考辨 | 严 可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室内设计基础 | 邓 琛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设计 | 李 军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传统漆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 于 泳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女性视觉形象构建研究 | 李俞霏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大学语文 | 宋 彦 |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科技处 提供)
2011年校级各类表彰与奖励
201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单
(鲁轻院党字〔2011〕43号)
一、先进基层党委、党总支名单(共6个)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离退休人员党总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艺术学院党委、商学院党委
二、先进党支部名单(共17个)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教工党支部、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专业学生党支部、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艺术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党支部、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制药学生第二党支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信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文法学院马列党支部、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党支部、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团委学生处党支部、保卫处党支部、后勤第二党支部、图书馆第三党支部、离休党支部
三、优秀共产党员名单(共290名)
(一)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
王 玲 刘 茵 李明辉 张玉伟 李 杰 李 月 刘 强 孟祥攀 盛传明 董青勇
王建波 李 斌 刘英磊 陆晓达 宋申峰 王光鹏 张 阳 彭述军 邹丽艳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
孙宝江 井 水 陈庆春 王斌鹏 王士军 赵修霞 杨秀蔚 史 乐 王 凯 高洪磊
徐静芝 杨素燕 张衍敏 王鹏程 何天鹏 宋复栋 肖丁豪 尹 荣
(三)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
李宗全 赵传山 丁洪杰 李书平 邵 丰 祝丽芳 姜治艳 王 震 谢占豪 周庆磊
张银新 田 龙 王洪敏 张 杰 张全升 王晶晶 崔红艳
(四)商学院党委
官瑞祥 刘同兰 张德良 贾继花 罗红梅 刘 伟 郇正振 李佳诺 华 丽 刘海东
孙天娇 李 民 吴艳艳 辛建青 徐维杭 鲍胜环 单婷婷 刘金焕 滕丽媛 王思涵
孙 航 邢国富 赵红梅 王 卿
(五)艺术学院党委
车清文 马桂芳 杨永庆 张东华 于 泳 曲 娟 景艳丽 宋文进 刘志刚 汤晓颖
李 雯 陈 涛 毕晶晶 刘长城 韩帮辉 冯善鑫 周凯凯 王继秀 王 坤 弭胜男
陈 健 樊 旭 白 月 昝瑛瑛
(六)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
李胜华 刘庆军 关凤梅 王 锦 马美范 詹 旺 原 雪 郝昭程 张 欢 仲 斐
范玉环 张晓鸣 宋 飞 刘欣欣 王艳秋 史晓云 华晓辉 蹇木栋 程鑫鑫 林晓云
陈文佳 姜 蕾 李 泽 石婷婷 陶文卿 邓 波
(七)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
李文鹏 盖利刚 马 毅 刘 伟 李 艳 靳丽强 张天晓 秦 岩 侯姣姣 张飞龙
吕广义 李 宏 张 威 刘慧娟 刘彩娜 梁佳佳 武善超 赵国栋 杨 阳 刘军奇
宋 阳
(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杜 毅 刘金海 池振国 耿优辉 李 建 李 莉 刘久凤 刘 耀 尹 泽 张 倩
赵以刚 陈 冲 高 远 曹彦臣
(九)信息学院党委
刘 征 张 洁 姜雪松 邹玉妮 陈 磊 刘晓强 吴 奇 郝高祥 赵浛希 戴金鹏
(十)文法学院党委
赵 芃 徐舒映 孔令云 张丽红 王守亮 高 玮 杨 旭 曾令省 孔凡涛 张 珍
都晓晨 李 宁 杨 帆 刘胜姣 李晓冉 徐文杰 赵 伟 刘 硕
(十一)外国语学院党委
李 显 张淑莲 王翠华 齐 艳 杨 明 辛运国 张宁宁 伦志奎 王博涵
(十二)理学院党委
郑光明 张宗国 牛爱芹 王晓柱 赵 晶 谢 波 崔玉梅 王绪刚 谭美超 姜永浩
滕丰斌
(十三)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
吕思泓 祝慧英 侯仕泉
(十四)机关党总支
王奎虎 陈嘉军 徐 滨 宋作臣 刘泽东 徐 倩 韩云龙 赵立爱 郑玉东 穆洪军
卢绪欣 邵晓薇 吴 鑫 刘景涛 赵金国 李志跃 安蕾蕾 王青竹 高志峰 李学林
张旭东 岳恒志 李 明 范景诚 刘素文 董云峰 周宝华 潘 岩 吕洪波 周生军
张金东 万金存 何 熹 陈 波 肖志坚
(十五)后勤党总支
张云昌 骆行逵 吴洪业 蒋国利 李 磊 姜学兵
(十六)图书馆党总支
江 新 王少华 高 峰 王 佳 穆长春 付来旭 刘俊霞
(十七)离退休人员党总支
刘相诚 付子元 柳逢培 常光永 王其杰 刘庆和 石崑芨 王宝淇 朱大刚 曾祥芬
张铁城 孙金台 张岳峰 甘朝亢 李秀兰 刘瑞芹 马文泉 张骏懋 于桂芝 王世泰
戴干浩 邱光正 于衍宏 张建政 魏 荃 吴玉田 曹蔚斋 陈长盛
四、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单(共21名)
刘慧玲 赵红梅 兰传麒 孙 艳 田中建 郭 强 张志业 孙 宁 艾洪庆 张承祚
苑学芹 吕丽红 王春诗 周玮玲 张文斗 张召宁 刘福政 熊开峰 孙德贞 祝 奇
高 峰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2011学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奖励名单
(鲁轻院字〔2011〕166号)
综合奖
一等奖:商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二等奖: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文法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三等奖:理学院 信息学院 外国语学院
单项奖
教学日常管理与运行状态:商学院
考试:商学院
理论课: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实验与实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统考与竞赛:商学院
专业结构优化: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新课程建设:商学院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外国语学院
质量工程: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理学院
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名单
(鲁轻院教字〔2011〕23号)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所属学院 | 备注 |
1 | 材料结构与性能 | 陈玉清 | 材料学院 | 单门申报 |
2 | 毛皮工艺学 | 付丽红 | 化工学院 | 单门申报 |
3 | 数据结构 | 杨春花 | 信息学院 | 单门申报 |
4 | 人力资源管理 | 元继学 | 商学院 | 单门申报 |
5 | 企业战略管理 | 陈加奎 | 商学院 | 单门申报 |
6 | 市场营销 | 张建峰 | 商学院 | 单门申报 |
7 | 知识产权法导论 | 韩明暖 | 文法学院 | 单门申报 |
8 | 商场调查与分析 | 乔丽荣 | 文法学院 | 单门申报 |
9 | 艺术概论 | 唐济川 | 艺术学院 | 单门申报 |
10 | 印刷工程导论 | 罗运辉 | 轻化学院 | 同属联合申报课程 |
11 | 印刷材料学 | 林茂海 | 轻化学院 | |
12 | 计算机控制系统 | 刘星萍 | 电气学院 | 同属联合申报课程 |
13 | 仪表自动化 | 刘雪真 | 电气学院 | |
14 | 过程控制 | 张新荣 | 电气学院 | |
15 | 过程检测及仪表 | 孙 涛 | 电气学院 | |
16 | 机械制造基础 | 高 进 | 机械学院 | 同属联合申报课程 |
17 | 工程训练 | 高 进 | 机械学院 | |
18 | 生物工艺学总论 | 王艳杰 | 食工学院 | 同属联合申报课程 |
19 | 氨基酸工艺学 | 王 燕 | 食工学院 | |
20 | 蒸馏酒工艺学 | 王瑞明 | 食工学院 | |
21 | 葡萄与葡萄酒工艺学 | 赵新节 | 食工学院 | |
22 | 啤酒工艺学 | 崔云前 | 食工学院 | |
2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徐舒映 | 文法学院 | 同属联合申报课程 |
注:参与联合申报的往届校级精品课程不再重复表彰。
2011年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鲁轻院教字〔2011〕24号)
印刷工程专业:(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负责人:褚夫强)
制药工程专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负责人:张大同)
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
(鲁轻院教字〔2011〕25号)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
(鲁轻院教字〔2011〕26号)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所属学院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团队 | 姚金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 付丽红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服装艺术设计教学团队 | 杨永庆 | 艺术学院 |
机械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 王 毅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 | 赵 芃 | 文法学院 |
经济学教学团队 | 杨 丽 | 商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姜 合 | 信息学院 |
2011年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鲁轻院字〔2012〕28号)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商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度卓越项目、优秀二级学院、优秀主管名单
(鲁轻院字〔2012〕52号)
一、卓越项目(共18项)
1、学校卓越项目(共10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部门 | 协作部门 |
1 | 预算外资金争取 | 计划财务处 | 基建处、合作发展处 |
2 | 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工程 | 人事处 | 组织部 |
3 | 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内涵提升计划先试先行工作 | 教务处 | 发展规划处 |
4 | 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的编制 | 发展规划处 | 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 科技处、后勤管理处、 各二级学院 |
5 | 2011年校园环境整治和校园绿化提升 | 后勤管理处 | 计财处、学校办公室、监察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保卫处、各二级学院 |
6 | 以项目主管制为核心的学校事业运行 体系建设 | 组织部 | 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纪委监察处 |
7 | 山东轻工业学院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 宣传部 | 科技处、各领域专家教授 |
8 | 图书馆建设 | 基建处 | 计财处、后勤处 |
9 | 山东轻工业学院节能监管平台 | 后勤管理处 | 计财处、办公室 |
10 | 基建修缮工程效益审计 | 审计处 | 基建处、资产管理处 |
2、二级学院卓越项目(共8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学院 |
1 | 科研到位经费与重大项目攻关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2 | 申报设计艺术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强化重点学科 | 艺术学院 |
3 | 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 商学院 |
4 | 国际交流与课程创新 | 外国语学院 |
5 | 完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指标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6 | 申报重点建设平台 | 信息学院 |
7 | 申报文化传播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 文法学院 |
8 | 材料学院高端就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优秀二级学院(共5个)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
三、优秀主管(共22名)
1、二级学院(共10名)
赵传山 沈建兴 刘传波 耿玉水 刘木森 丁洪杰 褚夫强 李 民 王洪彬 田清正
2、教辅单位(共2名):王国栋 高 洁
3、机关服务部门(共10名)
王 权 马万勇 杨天梅 王瑞明 任 民 王永国 张文斗 于 涛 陈栋田 高文红
2011年度先进个人名单
(鲁轻院字〔2012〕66号)
优秀教师(39名)
刘 宏 李 杰 张丽丽 赵红梅 张迎春 张新荣 邵 丰 杨桂花 臧立华 孙 艳
慈福义 晁玉方 夏洪波 孟光伟 郁有西 郭 强 周广田 崔 波 兰文军 张天晓
张大同 周国伟 汪永涛 孙 宁 何 文 刘素文 姜文峰 马云华 仲崇建 姜文明
李 显 李书仓 任向河 贾秋亭 安 明 郭 强 杨付红 高学涛 李玉玲
优秀教育工作者(25名)
王奎虎 周健龙 周玮玲 陈慧义 赵金国 蒋晓杰 高志峰 郑兆生 骆行逵 孙立芹
李 磊 黄 鹏 崔灵芝 潘漱娟 邢 宇 李 艳 邹玉妮 房海燕 张敬佐 胡卫凤
孙 伟 迟正泰 刘薇莉 师秋丽 万金存
2011年度“优秀校聘教授”
(鲁轻院字〔2012〕67号)
许崇海 沈敏德 马凤英 张迎春 李宗全 杨桂花 刘 娜 臧立华 傅英娟 陈加奎
慈福义 刘木森 于海峰 兰文军 周广田 王成忠 王瑞明 周国伟 汪永涛 沈建兴
刘素文 董祥军 王新刚 耿玉水 孙向群 苏卫东
2011年度职务发明专利工作
“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
(鲁轻院科字〔2012〕1号)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职务发明专利工作先进个人
班 青 崔 波 盖立刚 葛培锦 李 鹏 刘温霞 王成忠 王 哲 张大同 姚金水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职务发明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
刘玉婷 班 青 洪 静 褚夫强 魏明志
2011年度“科技标兵”、“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优秀科研团队”
(鲁轻科字〔2011〕3号)
2011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标兵
杨桂花 李天铎 刘新利 周广田 傅英娟 刘素文 何 文 荣 梅 李建华 汪永涛
臧立华 董翠华 孔凡功 任向河
2011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信息学院 理学院
2011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科研团队
轻工业废弃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团队 带头人:臧立华
中德啤酒技术中心团队 带头人:周广田
轻工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与应用团队 带头人:周国伟
玻璃与陶瓷材料泰山学者团队 带头人:岳远征
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 带头人:赵 芃
2011年师德建设大家谈征文获奖名单
(鲁轻院工字〔2012〕2号)
一等奖(4篇)
《用身体力行的表率教书育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新荣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一个普通辅导员的工作纪实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孔繁繁
《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信息学院 张 洁
《爱我所爱 无悔青春》 外国语学院 付丽娟
二等奖(8篇)
《阳光照亮心灵 爱心培育未来》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王 玲
《师德——教好书育好人》 外国语学院 李永丽
《师德——无私的奉献》 外国语学院 赵继辉
《放飞梦想无悔人生》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崔 伟
《身边的楷模——张迎春教授先进事迹》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马凤英
《一名轻院教师的一天》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孙 涛
《师德 教师之魂》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马 毅
《“我”有师德》 院直一 亢 蓉
三等奖(21篇)
《师德建设方面的点滴体会》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朱泽平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李 鹏
《一名青年教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祝德义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师德建设》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李文鹏
《关注每一个学生》 信息学院 姜 燕
《浅谈以学生为本与师德建设》 院直一 邵晓薇
《爱心成就未来》 院直二 刘莉莉
《大处着眼 探索公房管理新举措 小处着手 提升服务育人上水平》
院直二 张建华 任成林 范景诚
《师爱为魂——教师职业道德之我见》 院直二 赵金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院直二 刘 锋
《加强师德建设 全面提高我校教工队伍素质》 后勤管理处 高兴民
《身正不令则行》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汪 宁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 楠
《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师德建设》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薛 嵘
《春风化雨快乐如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 军
《也谈为师之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 毅
《加强师德修养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外国语学院 王悦文
《新起点悟师德》 理学院 杨茂友
《论师德师风建设》 理学院 贾 文
《父母之心,为师之道》 理学院 房毅宪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祝慧英
优秀奖(21篇)
《师爱 师魂》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沈学会
《用爱的光芒照亮每一颗心灵》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张 猛
《与爱同行》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陈庆春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 莉
《师德建设大家谈》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李肖玲
《浅谈大学师德修养》 信息学院 侯瑞莲
《浅谈师德的魅力》 信息学院 李秀芳
《师德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外国语学院 刘淑君
《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郑雪燕
《教育管理悟师德》 院直一 李恒三
《让师德师风建设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 伟
《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于冬梅
《师德建设之我见》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陈 侠
《师德师风 教育之魂》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周茂娟
《师德述评》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丁洪杰
《师德建设之我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建安
《依法执政的内涵及实践模式》 文法学院 韩明暖 赵 爽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理学院 胡卫凤
《师德建设之我见》 理学院 赵 晶
《师德建设之我见》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吕小庆
《师德之需》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 刘建辉
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鲁轻院职成字〔2012〕2号)
一、先进集体(10个)
广饶翰林培训学校 济南翰林成人教育中心
济南新视觉传艺培训学校 青岛新联星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市英辉教育培训学校 青岛托普科技培训学校
青岛拓谱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二、先进个人(23人按姓氏笔画)
刘月文 许冬梅 许 丽 闫凡华 张 莲 张雪林 李 华 李 岩 李 杰 邹冠莹
庞 芳 房婧怡 金晓宁 姜广余 姜文涛 胡永红 唐 咏 莫 蕊 陶冠伟 崔新江
薛冠合 鞠 萍 秦文玲
2011年度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表彰与奖励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鲁教财函(2011)64号)
李林娟 田 松 马晓兵 段于森 高 媛 王燕舞 杨坦坦 李 粉 杨跃芹 张婷婷
董 蕾 邴双飞 谢凤焕 邓 新 许梅梅 柏改改 崔继文 高文文 管晓媛 冯君锋
邵 丹 王婧颖 姜军姿 赵 茜 冯大勇 徐 扬 汤 祺 段 鹏 王 坤 王荣雪
夏 青 王 飞 李新新 马 洁 李亚茹 周 杰 苏传敏 朱宁宁 杨健健 李昌龙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鲁教财函(2011)64号)
高 宽 王文凯 赵 婕 高 娜 韩 祺 俆 宣 遇 玮 宋泊阳 井 泉 王振羽
黄 娜 黄 颖 申 茹 黄胜丽 龙 燕 赵 君 杨瑞香 李晓辉 王全彩 孟凡亮
李建光 唐向飞 张丹丹 郑 菲 康 杰 陈 敏 韦余蒙 丁志龙 刘 婷 于仰立
陈永涛 孔 伟 刘 坤 翟星星 刘奋琦 孙衍金 史保祥 李林智 李新娟 刘严严
李 聪 金正辉 李国慧 鲁 薇 代佳佳 张丽亚 崔文迪 荣 辉 王伯晗 管丽娜
杨俊琳 毕明明 尚俊龙 郑 方 崔 玲 陈 杰 任广胜 刘立志 刘进军 郭昱彤
赵 琦 周金鹏 季孟蒙 吴川英 欧莉莉 陈 芬 丛 铭 王德洁 王 凯 赵晓萍
刘 璐 辛欣欣 陈丽萍 陈成龙 孙少良 庄军明 周莉莉 周佳佳 郑钰彦 郑艳丽
赵亚昆 赵秀秀 赵贤园 赵利辉 赵洪梁 张装敏 张亚楠 张伟伟 张美蓉 张俊星
张景强 张 锋 张 超 余非非 于 芳 叶宝庆 杨艳艳 杨 丹 徐旭东 徐 霞
谢伟丽 魏 丽 王真江 王艳艳 万瑞英 田新梅 田大群 孙照玲 孙永婧 孙晓梅
尚芹芹 任晓丹 孟慧娜 马新英 马松凯 吕新娟 柳纳纳 刘子路 刘 圆 刘 玉
刘 婷 刘孟孟 刘晶娜 刘 芳 李 燕 李宣宣 李甜甜 李瑞叶 李洪昌 李 宏
李春燕 纪道玉 韩健健 韩德刚 公 芹 高磊磊 丁忠鹏 崔雅珠 崔培存 陈梦娟
艾苗苗 张利利 李 雪 李元朋 刘 欣 孙晓雨 曾令省 闫雯雯 侯海林 曾慧婷
王文波 隋蒙蒙 郭 晓 毛萍萍 谢明伟 仲崇静 盛 伟 谢敬多 孙 磊 赵 颖
宫 蕊 杨 娉 刘 辉 谢继萌 李 杰 乔清梅 范淑平 张建平 闫秀蕙 李长玉
曾秉铎 于 潇 姜茹洁 李冰宇 李庆玲 牛化强 田 甜 赵 倩 程 科 梁 瑜
康 青 曹笑凡 赵秋华 吕光香 刘 宇 张 波 李凤民 郜彩红 刘瑞丽 杜成国
戚龙欣 李 敏 胡晴晴 刘晓彤 王红岩 王晓惠 高 娜 高婉莹 刘伯书 王 浩
曹旭旺 王光霞 田珍珍 王梦琦 陈波波 张显波 齐赞赞 杜金霞 李本田 赵彬彬
林云霞 曹灵莉 薄夫宽 支美丽 孙 荣 赵联宝 任伟娜 李 娜 范兆凯 马 晖
辛同福 程传配 郑 玮 任堂正 高永新 张 驰 许苗苗 张冬冬 王凤娇 蒋先鲁
马成喜 张田田 秦玉姣 王春亭 叶 琨 李爱华 冯 燕 聂延斋 薛龙梅 付长昭
王怡青 陈鹏飞 郑 健 袁晓雯 庄海荣 安海雷 柏亮岚 陈 红 张真真 卞文文
冯晓明 王玉霞 孙晓红 王玉倩 李福刚 籍静云 柴 璐 赵旭旭 于萧菡 李 云
邹 漪 李晓冉 刘 郡 张祥娟 张 芳 于健健 姜钰羡 生晓宇 杨圣志 林晨征
马增彩 范庆玲 孙希霞 杜 瑶 李 慧 赵玉红 莫阳东 孙欣松 房岩红 刘云凤
刘春梅 钟茜新 宫君波 吕 燕 董文静 李聪聪 张海营 申 杰 郑 强 宋非非
李颖慧 费建翔 曹海娟 韩 恺 王 伟 崔永飞 谢家磊 张 琳 宋飞飞 郭新磊
东双双 马文霞 李佳茜 曹洪振 田海霞 郜洪勃 王新影 卜冠宇 王清江 王海波
于胜霞 侯建鲁 姜建广 刘 彪 宫 蕾 苏鲁娜 李亭亭 李雅丽 杨媚媚 高文曜
马传领 陈 龙 赵 硕 史文昌 李光明 李贞勇 程振云 王文丁 于 洋 吴 琼
朱吉超 高玉宝 高中涛 姬腾腾 庄新港 赵冉冉 张金杰 杨志浩 王晓婷 王 飞
苏 健 刘 宁 姜茂山 高佳雪 谭美超 崔玉梅 衣晓丽 崔宪义 陈汝豪 仵喜铭
吴元元 白 贺 文美玉 张有慧 黄少伟 温瑞丹 程足杰 王晓飞 朱厚飞 柏广鑫
王俊霞 王会真 李 静 孙 义 衣振超 周 宁 张艳艳 艾 青 杨 杰 齐文凤
王莎莎 徐情情 史文杰 张凤景 桑学玉 时丕征 王 金 王 男 张元照 张佳琳
刘永娟 郭会敏 唐欣欣 崔 帅 刘玉茜 慕乾霞 刘 丽 杜赛华 裴庆慧 高长富
孟春英 孙永巧 屈雪丽 王 新 杨国园 闫孟节 徐 良 庄 艳 王晓霞 牛纪伟
牟 华 刘亚珍 刘 思 郭 均 赵凤杰 魏代鑫 王云云 雷秀梅 惠江雪 陈 肖
王延冉 李树月 王晓斐 曹海林 邹媛媛 付金霞 李玲玲 韩咏梅 仲 斐 张 欢
荣 俊 刘 强 王世强 孟祥森 高存殿 董 朋 张 娈 宁雪婷 陈 洋 刘 慧
高滨防 刘志钦 郑彩虹 王金昌 刘莹莹 张 雪 刘 政 江 顺 田 龙 王 璐
梁 栋 孙金龙 朱 帅 丁春晓 陈 健 丁 宁 聂 莉 张 银 刘永政 王 兵
王慧慧 王少军 杨 芳 刘 亭 王 艳 刘真理 张志强 樊明凯 黄 娜 李晓利
李德贵 孙 旭 王 倩 游茜钧 梁金星 张全升 王福建 季俣汐 李 雪 方 玲
毕钰珊 李 梦 孙建晴 孙甲瑞 徐增英 张文玉 葛连花 张艳丽 肖 嫚 孙超超
杨 柳 路 洋 胡发荣 刘 萍 袁 婧 欧阳云 卢小琴 鞠巧凤 时绍林 王清江
韩 冰 徐 伟 陈阳波 宋 超 安孝菲 李培升 刘晓晨 周晓孟 高 彬 李志综
王 楠 姜春雨 周志宾 张彦瑞 杨培培 王 凯 徐 良 王洪亮 马 雪 闫翠珍
国 辉 葛 鹏 董延顺 徐欣欣 李文龙 张淑敏 吴振翠 储庆骅 姜懿峰 李天天
路艳军 迟阿惠 杨 洋 张 男 庞艳竹 王 凯 贾 垒 孙 忍 鲁翠翠 祝丽萍
邹启晓 程现红 张 晓 宋耀民 陈广信 庄 琪 张宝强 郭 超 蔡林仙 王宪怀
李赛男 曹志芬 许 伟 马奇绩 刘传鲁 程琦峰 王丹丹 陈 路 陈珊珊 罗 辉
梁明明 潘小敏 曹玉林 王世芬 雷雪梅 王春晖 宋玉平 公维喜 董军彩 厉高华
唐成成 徐田田 段利杰 毛从云 张园园 戴金鹏 崔炎靖 高倩倩 董 芳 孟 欣
战 倩 朱俊丽 高惠迎 李文琳 田江涛 王 莹 杨 娜 王铁巨 白文会 赵 娜
闫悠梦 王梦真 张 浩 邢红玲 纪 芸 王长仁 崔洪珍 史金红 王 超 姚婷婷
潘玉凤 张元松 王树东 高 会 胡彬彬 薄 海 杨洪梅 李世娟 刘冬松 王 晨
吕瑞芳 杨亚丽 吴 静 顾玉峰 李文文 史启爽 王晓东 周庆同 扈 彬 王 凯
曹晓璐 易莉虹 杨洪志 徐小龙 娄冬冬 文富华 陈 乐 张容悦 王 磊 王玲玲
黄佩佩 任雪婷
山东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
(鲁教财函(2011)64号)
何 凯 王迎春 徐艺珊 王继秀 陈菲菲 车 红 开冰华 付延松 姜小蕾 刘琳琳
李 洁 柳 蕾 郭 珊 秦聪聪
2011年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孟国庆 王超萍 林健健 王恩华 张志鹏 金殿伟 陈 健 贝 广 王 涛 丁华刚
盛传明 刘文龙 徐 杰 李 斌 刘英磊 崔玉柱 彭 露 王建波 尹 航 于 涛
于建元 郑士浩 孙华强 宋申峰 李龙敬 孔芬芬 于 鹏 张文立 尹 荣 姜立昌
鞠文杰 程丽艳 何天鹏 贾 玮 肖丁豪 周照艳 闫 城 林 琳 宋复栋 丁 娜
石 肖 崔静心 张大明 贾现永 吴 奇 张永霞 梁 君 张 娜 秦廷箫 张飞龙
岳华旭 丁昌丽 于 洋 张圣峰 巴新文 吕广义 张 威 于子洋 吕琦凯 李 涛
温翠翠 金吉海 郝海妮 尹 旷 梁佳佳 武善超 郭朝园 公英华 邵明香 秦琼琼
孟 霞 谯 翥 卢学学 吉 喆 王 震 刘文静 刘 娜 崔敬文 王义博 杨 阳
赵国栋 亓科丽 张 杰 王 玲 于庆雪 王洪敏 李念才 韩立艳 王 龙 刘利英
胜利 程 灏 刘 超 林英男 赵红福 马玲琪 张 坤 于莎莎 高胤男 上官士运
李炳照 王蔚瑜 杨继坤 张明莉 林晓芸 张燕春 杨 雯 王文杰 宋云飞 王 轩
李 博 刘群超 赵以刚 苏红艳 马士海 祝青建 高 远 耿优辉 印超群 王晓东
窦 妍 刘 洁 陈 冲 陈晓蕾 张建平 柳 凯 王桂彩 刘相宝 姜 欣 倪锦铭
尹一鹏 王 红 宋坤芳 吴肖蕾 段晓燕 徐玉洁 段友成 孙天娇 张 宁 石晶宝
宋仪伦 叶 娜 佟永军 刘文欢 潘蕾蕾 王 超 常丽菲 林杰男 华 丽 刘长城
段荣丁 王泉龙 刘清华 祝金霞 王颖惠 景艳丽 房高强 陈怀峰 吉龙华 陈 涛
孙 伟 赵国磊 韩帮辉 倪怀彩 朱洪民 毕晶晶 徐 凯 王文娟 袁应萍 张 琦
黄 梅 徐 佩 韩传花 厉云龙 唐秋香 张光彩 王 静 朱升健 宋锦章 王文华
徐晓晶 王云龙 张爱莲 宋亚男 赵树欣 王 伟 王 丹 孙 越 孙佳欣 董建森
明园辉 李 璐 宋娜娜 董珍书 潘 聪 杨真真 郑建竹 刘艳艳 黄 鹏 管晓敏
姜翠燕 钱 川 赵爱芹 盖鲁燕 钟文竹 梁 娜 邢乃翠 王晓路 郝祖琴 房凤萍
张超群 王 辉 亓 航 徐晓鹏 吴彦丙 张 茜 李广玲 高江国 韩萍萍 苑忠蕾
张玲玲 闫胜文 周艳辉 孙圆圆 张玉荣 焦少芸 王 雪 张海兵 赵振伟 都迎秋
朱晓峰 史 乐 刘俊君 胡以朋 李兆晶 张均林 王爱婕 梁 森 刘春玉 林 卉
李佳诺 高 磊 李 杨 游天娇 陈 勇
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
山东省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名单
(鲁教学字〔2012〕6号)
优秀学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郝小军 阮子宁 文法学院:崔继文 盛 伟
外国语学院:范延菲 信息学院:汤 祺 徐 扬
财政与金融学院:高惠迎 杨跃芹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孙自顶 李 洁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马 洁 理学院:陈菲菲 许梅梅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王 飞 李林娟 艺术学院:王荣雪 刘严严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管晓媛 刘 远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杨坦坦
商学院:房岩红 李雅丽
优秀学生干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贞勇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徐立军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冯 燕 理学院:徐新新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贾艳艳 校团委:史志强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董 朋 艺术学院:杨俊琳
文法学院:毛萍萍 商学院:牛化强
信息学院:戴金鹏 外国语学院:夏 芳
山东省先进班集体
财政与金融学院:2009级会计专业会计2班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09级自动化专业自动化4班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试点1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09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过控1班
商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金融1班
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英语2班
2011年全省慈善“朝阳助学”银光助学基金优秀大学生
(鲁高工委字〔2012〕8号)
张利科 徐 扬 赵庆培 贾艳艳 夏 芳 黄敏芳 仇丹丹 毛萍萍 程 科 邵康博
吴祥坤 王金贵 王云岩 孙云财
2011年度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
(鲁青发字〔2012〕13号)
王德洁(女)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新东方”全国自强之星
提名奖:刘东峰
2011年度“校园十佳学生”名单
(鲁轻院学字〔2011〕3号)
班级 | 姓名 | 班级 | 姓名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8级3班 | 吴静远 | 印刷工程2009级1班 | 管晓媛 |
化学工程与工艺2008级3班 | 黄桂芳 | 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级2班 | 林艳丽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9级1班 | 郭燕燕 | 通信工程2008级2班 | 徐晓贝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7级1班 | 吴 奇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007级1班 | 孙善存 |
应用化学2008级1班 | 李 宏 | 摄影2008级1班 | 侯咏雪 |
2011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
(鲁学位字〔2011〕11号)
序号 | 论文题目 | 研究生 | 指导 教师 | 专业 | 推荐学院 |
1 | 地衣芽胞杆菌在麸曲中的产酶特性研究 | 曲乐芳 | 王瑞明 | 生物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 | 汽车转向角度检测试验台设计 | 冀 涛 | 宫 涛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3 | 微电解—化学沉淀处理制药废水研究 | 刘 雪 | 张记市 | 环境工程 |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4 | 正负关联规则增量更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唐 珂 | 姜 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学院 |
5 | 基于S7-300的小型工业网络设计 | 项昶斌 | 郑新志 | 自动化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6 | 一维荧光银和铅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于建超 | 汪永涛 | 化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7 | Er离子在不同晶型二氧化锆基质中的发光性能研究 | 翟 豹 | 刘素文 | 材料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8 | 新税制下中小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探讨 | 张彬彬 | 张 晖 | 会计学 | 商学院 |
2011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
(鲁学位字〔2011〕11号)
序号 | 论文题目 | 研究生 | 指导教师 | 专业 | 推荐学院 |
1 | 不同形态Ti02材料的共掺杂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章晓彤 | 周国伟 | 应用化学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2 | 基于BP神经网络与GA的纳米复合陶瓷模具材料优化设计及应用 | 张静婕 | 许崇海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3 | 多形貌纳米介孔磷酸盐及氧化物空心微球生物合成与表征 | 田修营 | 何 文 | 材料物理 与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1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鲁学位字2011]11号)
获奖 等级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指导 教师 | 专业 | 推荐学院 |
一等奖 | 生物偶联协酵技术在石榴资源开发中的应研究 | 王超萍 潘爱珍 褚夫强 李敬爱 | 李敬龙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三等奖 | 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异质结构(NiO/TiO2)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 林健健 刘 宏 崔静洁 周伟家 王瑞军 | 沈建兴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三等奖 | 医药级水溶性几丁糖的开发研究 | 崔灵芝 张海涛 田 囡 许晓坤 | 王瑞明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011年度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获得奖励情况
2011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山东省优秀学生:王 浩 张浩正 牛化强
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移动G3专项竞赛
省山东一等奖(大学生网络社区计划)(指导教师:艾洪庆)
参赛学生:韩延龙 李俊峰 姜永浩 历高华 王光普
2011山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山东省一等奖(2011山东高校“心语心愿”大学生心理微博原创大赛)
参赛学生:贾玉玉 刘 亮
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国家级特等奖(指导教师:于 琳)
参赛学生:战 倩 王黎黎 范艳霞 王均峰
国家级一等奖(指导教师:于 琳)
参赛学生:秦聪聪
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于 琳)
参赛学生:居 萍 匡雅雯 马 霞 杨圆圆 杨 梅 王世丽 韩 冰 季 政 陈明浩 刘丽霞
国家级三等奖(指导教师:于 琳)
参赛学生:王俊霞 王育育 郭腾腾 王荣荣 徐丽珍 孙 欣 隋 郁 席君平 何雨晴
山东省三等奖(指导教师:于 琳)
参赛学生:赵国萍
第九届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山东省二等奖(游玩Bar)(指导教师:张忠杰)
参赛学生:王光普 薛明明 卜庆德 崔丽娜 刘华廷
山东省二等奖(android移动图书馆)(指导教师:姜雪松)
参赛学生:罗代龙 刘永良 李东阳 王 茜
山东省二等奖(三维数字仿真小区)(指导教师:杨振宇)
参赛学生:丁 达 刘成峰 公维喜 刘国峰 王晓强
山东省二等奖(LaunchRacing)(指导教师:刘国玲)
参赛学生:王彬彬 王 钊 王泽婷 李锋锋
山东省三等奖(走钢丝)(指导教师:王新刚)
参赛学生:宋彬彬 于 祥 魏 聪 牟晓慧 马营营
山东省三等奖(保卫家园-地雷战)(指导教师:任晓强)
参赛学生:孟 凯 张宏伟 谢忠伟 王 杰 刘海波
作品完成奖(舞者)(指导教师:成金勇)
参赛学生:崔 健 董苹苹 张刘艳 马 丽 邱建美
作品完成奖(手机百事通)(指导教师:张忠杰)
参赛学生:苏 帅 王充祥 赵明洲 张曼曼 宋 雪
作品完成奖(基于WebService的3G图像远程监控系统)(指导教师:成金勇)
参赛学生:陈 帅 陈传利 常新华 唐成成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赛区)
山东省一等奖(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指导教师:孙明灿)
参赛学生:李昌龙 孙志辉 陈世峰
山东省二等奖(智能小车)(指导教师:李庆华)
参赛学生:王传涛 李红卫 李 利
山东省二等奖(智能小车)(指导教师:孙宝江)
参赛学生:廉海啸 牛振杰 仇国栋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山东省特等奖(明胶与CTAB复合膜板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在酶固化中德研究)(指导教师:周国伟 李月娥)
参赛学生:于 洋 侯俊婕 马 坤
山东省一等奖(介孔磷酸钒锂-碳复合快离子导体材料的生物合成机理与应用研究)(指导教师:何 文)
参赛学生:刘士坤 杜晓永 王 洁
山东省二等奖(多点触摸交互系统MultiTouchinteractive system)(指导教师:王佐勋)
参赛学生:杜广群 赵海亮 孟洪民
山东省二等奖(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指导教师:董翠华、褚夫强、罗运辉)
参赛学生:江 顺 王海天 王 震
山东省二等奖(中西快餐的比较及中式快餐发展的对策分析—以金德利民与肯德基为例)(指导教师:赵冬梅 刘海燕 杨 旭 张承祚)
参赛学生:付小龙 张 珍 李 雪 杨 帆 王田田 盛 伟 李 宁 陈 昕
山东省三等奖(木糖(醇)废渣制备农业复合肥缓释材料的研究)(指导教师:李丕武)
参赛学生:张 欢 焦凯琳 原 雪
山东省三等奖(由米糠制备吸水树脂的研究)(指导教师:段洪东)
参赛学生:尹晓聪 武海斌 李振虎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一等奖(空投医院)(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王宪怀 刘忠朋 张 栋 李 欣
省级特等奖(空投医院)(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王宪怀 李 欣 尹 鹏
省级一等奖(新型X射线安检设备)(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林天骄 王洁琼 司马亮 郑玉华
省级二等奖(野炊精灵)(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张芳、陈子杰、王洪超、赵慧
省级二等奖(GoodFriend)(指导老师:郑枫)
参赛学生:张 芳 陈子杰 王洪超 赵 慧
省级二等奖(城市代步车)(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支 尚 刘 旭 李 男 张 栋
省级三等奖(汽车清洗器)(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刘倩玉 刘 敏 孙向龙 姚佳城
省级三等奖(助步器)(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刘倩玉 刘 敏 孙向龙 姚佳城
省级三等奖(婴儿车)(指导老师:郑 枫)
参赛学生:郭云三 郑健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山东赛区一等奖(光电组山轻工光电一队)(指导教师:张绍杰 陆宏谦)
参赛学生:何飞翔 蔡 青 王晓惠
山东赛区二等奖(光电组梦之翼队)(指导教师:孙 凯)
参赛学生:刘春杞 薄夫宽 臧少刚
山东赛区二等奖(摄像头组北斗一队)(指导教师:孙宝江)
参赛学生:杨丽莎 丁 磊
山东赛区二等奖(摄像头组北斗二队)(指导教师:李庆华)
参赛学生:袁 壮 张显波 田 聪
山东赛区二等奖(电磁组启航•Creaink队)(指导教师:孙明灿)
参赛学生:董继伟 李 涛 李昌龙
山东赛区三等奖(电磁组轻院追风队)(指导教师:汪 宁)
参赛学生:王永皎 孙 荣 付志康
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国家级一等奖(非数学类)(指导老师:数学竞赛(非数学类)指导教师组)
参赛学生:吕 军 孟现光 赵明亮
国家级二等奖(非数学类)(指导老师:数学竞赛(非数学类)指导教师组)
参赛学生:徐 伟 朱东生 张东东 李真真 刘 亭
国家级三等奖(非数学类)(指导老师:数学竞赛(非数学类)指导教师组)
参赛学生:丁媛媛 杜慧娜 李加飞 王 瑞 王成伟 曹灵莉 李 粉 闫 君
山东省三等奖(非数学类)(指导老师:数学竞赛(非数学类)指导教师组)
参赛学生:李 珍 李双双 刘贝贝 仪 峰
国家级二等奖(数学类)(指导老师:数学竞赛(数学类)指导教师组)
参赛学生: 文美玉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山东省一等奖(指导老师:王晓丽)
参赛学生:温枝达 刘 勇 孙绪刚
山东省二等奖(指导老师:数模组)
参赛学生:彭东东魏辉武 张 龙
山东省二等奖(指导老师:李 钢)
参赛学生:赵彬彬 王光霞 王喜艳 杜慧娜
山东省二等奖(指导老师:谢 波)
参赛学生:李天天 张敏敏 宋玉臣
山东省二等奖(指导老师:李 彬)
参赛学生:郭双丽 杜慧娜 李 骥
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
山东省二等奖(“垃圾围城”下的解救之道——山东济南市“垃圾现象”调查)
参赛学生:毛萍萍 王海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
国家级入围:李其美 郑 飞
山东省“我的宿舍情怀”征文比赛
山东省二等奖:毛萍萍
2011年联通沃派营销策划大赛
山东省优秀奖:陈志娟逄文珂
2011年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营销达人秀比赛
山东省第五名:李佳蔚
山东省机电产品大赛
山东省一等奖(欧姆打钉器)(指导老师:李明辉 许崇海)
参赛学生:孙向龙 刘 敏 姚佳城 司马亮 郑玉华
山东省二等奖(生态屋-公共休闲娱乐中心)(指导老师:李明辉 李红霞)
参赛学生:孙卫平 刘忠鹏 郭云三 娄景鹏
山东省二等奖(commensal共生花盆)(指导老师:李明辉 李学林)
参赛学生:王宪怀 李 欣 林天娇 刘忠鹏 杨 洋
山东省二等奖(carry&go短途代步工具)(指导老师:李明辉 高 进)
参赛学生:支 尚 张 栋 刘 旭 李 楠 付志康
山东省二等奖(无动力卸货车)(指导老师:沈学会 李 华)
参赛学生:韩锡鹏 栾秋慧 苏 瑞 任举鹏 张 栋
山东省一等奖(环保打印机)(指导老师:沈学会 付振玲)
参赛学生:林 通 李文龙 祝志远 于 洋 张加英
山东省一等奖(半导体温差发电遥控器)(指导老师:沈学会 高 进)
参赛学生:任立泉 张开华 郑世涛 李光明 孙晓倩
山东省二等奖(恒温太阳能热水器节水装置)(指导老师:路玉峰 李春玲)
参赛学生:潘新良 马加英 刘 岩
山东省一等奖(人走灯灭节能装置)(指导老师:李春玲 路玉峰)
参赛学生:袁福堂 韩聪聪 高彦成 朱林晓
山东省三等奖(机械按摩健身椅)(指导老师:宋雪丽 万金领)
参赛学生:林 通 尹 鹏 张 健 张丽亚 林天娇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
国家级一等奖(能力风暴机器人创新赛)(指导老师:陈照强 李春玲)
参赛学生:柳志浩 赵 杰 彭 博
国家级一等奖(国际赛制灭火比赛)(指导老师:路玉峰 李春玲)
参赛学生:姬腾腾 黄胜建
国家级一等奖(能力风暴无差别级机器人创意灭火比赛(现场编程)无差别组)(指导老师:王 毅 刘 茵)
参赛学生:刘 岩 董 树
国家级一等奖(机器人创新赛)(指导教师:王 毅 宗 云)
参赛学生:秦绪双 李华鑫 于 群 耿冠楠 季滕滕 李林娟
国家级二等奖(能力风暴家用吸尘机器人大学组)(指导老师:宋雪丽 李兆文)
参赛学生:包 涵 王志彪
国家级三等奖(能力风暴机器人星际漫游比赛(现场编程))(指导老师:宗 云 王 毅)
参赛学生:耿冠楠 张泽霖 冯星星
国家级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创新赛)(指导老师:王 毅)
参赛学生:秦绪双 李华鑫 于 群 耿冠楠 姬腾腾 李林娟
联通沃.3G杯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山东省二等奖(指导老师:李春玲)
参赛学生:耿冠楠 张泽霖 冯星星 刘 岩
山东省三等奖(指导老师:王 毅)
参赛学生:耿冠楠 李林娟 董 树
山东省三等奖(指导老师:路玉峰)
参赛学生:姬腾腾 黄胜建
第二十届时报金犊奖
佳作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JUSTUS—I Need You》
参赛学生:吴也林 钟 琳 吴珠妮 郑立英 杨金龙
优选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旺集团公益广告—开关篇》
参赛学生:谢继萌 符丹丹 赵婷婷
优选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仔QQ糖—吃光世界篇》
参赛学生:芦怡 钟悦心 宋文亭 韦国骑
优选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旺仔QQ糖—童年记忆篇》
参赛学生:任立娟 乔清梅 刘 静 李玉萍 朱相营 屈得振 谢浩军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JUSTUS—包装盒篇》
参赛学生:胡晓丽 纪 明 范寒轩 周凤凤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JUSTUS—爱情进行时篇》
参赛学生:朱相营 何 飞 于佳佳 于 鑫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投资篇》
参赛学生:王 晨 杨 娜 宋育臣 孙桂香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地球一小时篇》
参赛学生:谢继萌 符丹丹 赵婷婷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省电如呼吸篇》
参赛学生:唐 远 齐 芳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会思考的电器篇》
参赛学生:杨兴群 张思国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不再荒谬篇》
参赛学生:杨兴群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panasonic—鸣不平篇》
参赛学生:张思国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台湾经济部补助购买「TES电动机车」宣传广告—威胁篇》
参赛学生:谢继萌 符丹丹 赵婷婷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台湾经济部补助购买「TES电动机车」宣传广告—生活质量系列之衣柜篇》、《平面广告类—招贴类—台湾经济部补助购买「TES电动机车」宣传广告—生活质量系列之书柜篇》
参赛学生:谢继萌 符丹丹 赵婷婷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旺公益—眨眼篇》
参赛学生:朱立梅 唐兰祥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旺米果—吃豆子篇》
参赛学生:任立娟 乔清梅 李玉萍 刘静静 屈得振 朱相营 谢浩军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旺仔QQ糖—挡不住的诱惑系列》
参赛学生:任立娟 乔清梅 李玉萍 刘静静 屈得振 朱相营 谢浩军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义守大学—梦想篇》
参赛学生:王 瑶 蒋 涛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义守大学》
参赛学生:潘维凯 李卓奇 陈 雷 孙启凡 王彩霞 刘 秀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招商银行—笑脸篇》
参赛学生:潘维凯 李卓奇 陈 雷 王彩霞 孙启凡 刘 秀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中国广告网招聘—自杀篇》
参赛学生:林小龙 刘增业 赵文杰 杨昱晴 王秀如
入围奖《平面广告类—招贴类—中国广告网招聘—手术篇》、《平面广告类—招贴类—中国广告网招聘—登山篇》
参赛学生:王 晨 杨 娜 孙桂香
入围奖《电视广告类—USTUS—我嫁人了篇》
参赛学生:杨兴群
入围奖《电视广告类—104人力银行—擦黑板篇》
参赛学生:符丹丹 谢继萌 赵婷婷
入围奖《环境媒体类—旺仔QQ糖—吸管篇》
参赛学生:蒋 涛 王 瑶
入围奖《技术类—文案对白—中国广告网招聘—键盘之DDB篇》、《技术类—文案对白—中国广告网招聘—键盘之W+K篇》、《技术类—文案对白—中国广告网招聘—键盘之TBWA篇》
参赛学生:符丹丹 谢继萌 赵婷婷
第四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国家级个人全能二等奖(指导老师:张玉伟)
参赛学生:侯丰康
国家级三维建模单项一等奖(指导老师:张玉伟)
参赛学生:侯丰康
国家级三维建模单项二等奖(指导老师:张玉伟)
参赛学生:范伟超
“雷诺杯”山东省第七届职业模特大奖赛
山东省优秀模特:耿佃强
2011中国包装设计大赛
国家级三等奖(形色)(指导教师:于 泳)
参赛学生:包振通
“海尔杯”第四届山东省艺术精英奖
山东省菁英奖(便捷垃圾盒)(指导教师:李西运)
参赛学生:王 坤
山东省菁英奖(多功能数码电子笔)(指导教师:李西运)
参赛学生:曹捷铭
山东消防摄影大赛
山东省银奖(严正以待保全运)
参赛学生:于伯洋
第九届全国高校摄影艺术展览
国家级一等奖(诱惑):任道凤
国家级三等奖(香甜):王静静
第二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摄影艺术邀请赛
国家级铜奖(人像):侯咏雪
国家级铜奖(破碎):周钦亮
“城市表情”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
国家级三等奖(“瓶”蔽):薄海龙
国家级三等奖(他和她):薄海龙
2011年中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
国家级金奖(Lafitespace创意工作室概念设计方案)(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房 妍
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大赛
国家级银奖(迎)(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袁月丽
第二届中韩现代平面广告海报设计大赛
国家级金奖(爱护地球)(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刘雪莹
国家级银奖(青岛世园会系列海报)(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刘雪莹
国家级银奖(让物价涨)(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 婷
国家级银奖(非常可乐之鞭炮篇)(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盈盈
国家级银奖(暖)(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 婷
齐鲁之星设计艺术大赛
山东省金奖(《吉庆有鱼》刻瓷工艺品)(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聪聪
山东省金奖(饰界)(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刘臣臣
山东省银奖(灯泡标志)(指导教师:李 远)
参赛学生:宋俏颖
山东省银奖(读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指导教师:王 巍)
参赛学生:马 丽
山东省银奖(暖)(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 婷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
国家二等奖(加加酱油钟表篇)(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盈盈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国家银奖(柏反化妆品包装设计)(指导教师:魏 嘉 林 斌)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山东省首届学院创意杯广告大赛
山东省银奖(保护齐鲁优秀文化)(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山东省银奖(雀巢咖啡招贴系列)(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山东省银奖(艳遇中国——青花瓷篇)(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山东省银奖(梦回秦朝酒吧设计)(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IDAA2011第四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
国际级银奖(巫怪的传说)(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刘雪莹
国际级金奖(《再见,年华》书籍海报)(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聪聪
国际级银奖(远安荷花镇步行街景观规划)(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于凌惠
国际级金奖(《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书籍海报)(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赵志霞
国际级银奖(巫怪的传说)(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张宵云
国际级金奖(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刘 杨
国际级金奖(青青佳园)(指导教师:王 巍)
参赛学生:朱连娟
国际级金奖(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刘 洁
山东省银奖(沙漏-交流)(指导教师:张 伟)
参赛学生:王增凯
山东省金奖(交流无限无限交流)(指导教师:张 伟)
参赛学生:张 鹭
山东省铜奖(交流-手势系列两幅)(指导教师:张 伟)
参赛学生:张 鹭
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国家级三等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概念方案设计)(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温 馨
国家级一等奖(梦回秦朝酒吧设计)(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国家级二等奖(莫让文化流失)(指导教师:吕在利)
参赛学生:车风义
国家级二等奖(现代艺术展览馆)(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房 妍
国家级二等奖(潍坊风筝)(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国家级二等奖(潍坊风筝)(指导教师:林 斌)
参赛学生:盖莎莎
国家级二等奖(是和还是核)(指导教师:张 伟)
参赛学生:胡 洁
国家级三等奖(皮影书籍装帧)(指导教师:李慧媛)
参赛学生:王荣雪 王冠利
国家级二等奖(便捷垃圾盒)(指导教师:李西运)
参赛学生:王 坤
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金王杯” 第二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
山东省金奖(“格”物致知书架设计)(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昝瑛瑛
山东省金奖(盲人智能拐)(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昝瑛瑛
山东省银奖(日本料理店室内空间设计方案)(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温 馨
山东省银奖(LG电子超薄系列)(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胜男
山东省银奖(保护动物—母婴篇、摇篮篇)(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胜男
山东省银奖(“古镇”书籍装帧设计)(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胜男
山东省金奖(妈妈,你在哪儿)(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刘 艳
山东省银奖(珍爱动物)(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刘 艳
山东省银奖(七匹狼服装广告设计)(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刘 艳
山东省银奖(七匹狼服装广告设计—第二作者)(指导教师:唐济川)
参赛学生:王 棣
山东省金奖(“格”物致知书架设计)(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尹雯雯
山东省金奖(盲人智能拐)(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尹雯雯
山东省银奖(青岛世园会海报)(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尹雯雯
山东省银奖(云南印象书籍)(指导教师:张 伟)
参赛学生:薛景兰
山东省金奖(别墅室内设计)(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赵志霞
山东省银奖(加加酱油钟表篇)(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赵盈盈
山东省金奖(七匹狼服装广告设计)(指导教师:谷 林)
参赛学生:刘琳琳
山东省银奖(万家灯火标志设计)(指导教师:林 斌)
参赛学生:于小妹
山东省金奖(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指导教师:王 巍)
参赛学生:谢 芳
山东省银奖(“和”字主题海报)(指导教师:林 斌)
参赛学生:孙 冲
山东省金奖(别墅室内设计)(指导教师:王东辉)
参赛学生:刘 杨
山东省银奖(青岛世园会海报)(指导教师:刘木森)
参赛学生:尹雯雯
山东省银奖(万家灯火标志)(指导教师:李 远)
参赛学生:宋俏颖
山东省金奖(“和”海报设计)(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山东省金奖(雀巢咖啡)(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山东省金奖(“lifestyle” CD设计)(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山东省银奖(潍坊风筝包装)(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山东省银奖(桃木优盘)(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山东省金奖(“和”海报设计)(指导教师:魏 嘉)
参赛学生:耿 瑞 盖莎莎
“金王杯”2011第二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
获奖等级 | 参赛作品 | 获奖学生 | 指导 教师 |
山东省金奖 | 意犹未尽 | 赵国华 | 李 骏 |
山东省金奖 | 角度绘制尺 | 苗 森 | 李西运 |
山东省金奖 | 乖乖真乖 | 夏 青 | 路 琳 |
山东省金奖 | 保护动物 | 谷粒儿 | 孟光伟 |
山东省金奖 | 济南风采 | 王 伟 董配配 王晓萌 | 张 雷 |
山东省金奖 | 补 | 王令鹏 | 张 彤 |
山东省金奖 | 矛盾空间-节约 | 郑 菲 | 贺姗姗 |
山东省金奖 | 暗香春寒 | 孟庆庆 | 蒋 纯 |
山东省金奖 | “水韵之都”游泳馆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聂小燕 | 李健华 |
山东省金奖 | Caring牙科保健中心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田 超 | 李健华 |
山东省金奖 | 概念“贝壳”吸油烟机设计 | 齐 欢 | 李西运 |
山东省金奖 | 校园时尚滑板车设计 | 杜盼盼 | 李西运 |
山东省金奖 | 似水 | 律 超 | 李俞霏 |
山东省金奖 | 中粮--海景壹号秋季新房展厅设计 | 李 佩 | 李 远 |
山东省金奖 | 杀戮的工具 | 金 松 | 林 斌 |
山东省金奖 | 春夏秋冬 | 高志全 | 孙万灵 |
山东省金奖 | 2011墨宅手绘方案设计 | 冯福宇 | 王东辉 |
山东省金奖 | 威海金海湾国际浴城“建筑环境及室内设计 | 刘玉芬 | 王东辉 |
山东省金奖 | 追风 | 于莎莎 | 杨永庆 |
山东省银奖 | 品牌服装设计 | 魏 雷 | 邓 琛 |
山东省银奖 | 加加酱油之《钟表篇》 | 赵盈盈 | 谷 林 |
山东省银奖 | 魅影 | 吴金霞 | 蒋 纯 |
山东省银奖 | 红魅 | 周 牧 | 蒋 纯 |
山东省银奖 | 人面桃花 | 马文斐 | 蒋 纯 |
山东省银奖 | Rosemarry商务会所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刘姗姗 | 李健华 |
山东省银奖 | “积木游戏”大学生公寓设计 | 陈 涛 | 李健华 |
山东省银奖 | 风尚时代购物广场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李婷婷 | 李健华 |
山东省银奖 | 梦幻空间—酒吧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林美君 | 李健华 |
山东省银奖 | 一花一世界 | 荣 辉 | 李 骏 |
山东省银奖 | 花様 | 魏田雪 | 李 骏 |
山东省银奖 | 炫 | 公 颖 | 李 骏 |
山东省银奖 | 美工刀设计 | 王 侠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文具收纳凳 | 弥胜男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伸缩”名片盒 | 李玉娇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厨具锅体箅子 | 李娟娟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组合式”插排 | 刘 超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baby超市购物车 | 朱孔伟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蜂窝形态水晶灯设计 | 王 瑶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夏日午后 | 刘姝曼 | 李俞霏 |
山东省银奖 | Day After Day | 韩荣荣 | 李俞霏 |
山东省银奖 | 追随 | 巩 敏 | 李 远 |
山东省银奖 | 多功能座椅 | 杜洽清 | 刘 刚 |
山东省银奖 | 古•韵 | 倪怀彩 | 刘木森 |
山东省银奖 | 原创绘本《夏天里的秘密》 | 韩 凯 | 路 琳 |
山东省银奖 | 艳遇中国 | 张晓鹤 | 孟光伟 |
山东省银奖 | 日照水晶宫度假村规划设计 | 马欣欣 | 王东辉 |
山东省银奖 | “海景皇冠假日酒店”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肖 跃 | 王东辉 |
山东省银奖 | 漫步云端 | 田苗苗 | 杨永庆 |
山东省银奖 | 东巴 | 丁希锫 | 杨永庆 |
山东省银奖 | 自然堂展示空间设计 | 王先成 | 于 鹏 |
山东省银奖 | 延伸 | 冯善鑫 | 于 泳 |
山东省银奖 | HELP! | 仪晓华 | 郁有西 |
山东省银奖 | 您用的一圈 它却要长一年 | 仪晓华 | 郁有西 |
山东省银奖 | 型式主义 | 胡奇迹 | 张 雷 |
山东省银奖 | 结局 | 王荣雪 王冠利 | 张 伟 |
山东省银奖 | 《云南印象》书籍装帧设计 | 薛景兰 | 张伟 李慧媛 |
山东省铜奖 | 酒店大堂设计 | 魏 雷 | 邓 琛 |
山东省铜奖 | 跳水 | 张春辉 | 谷 林 |
山东省铜奖 | 雀巢咖啡之《键盘篇》 | 赵盈盈 | 谷 林 |
山东省银奖 | 《江南印象》书籍装帧设计 | 马士会 | 谷 林 |
山东省铜奖 | 战争等于死亡 | 张玉麟 | 贺姗姗 |
山东省铜奖 | 没有交易就没有杀戮 | 任祥放 | 贺姗姗 |
山东省铜奖 | 交流与融合 | 李 靖 | 贺姗姗 |
山东省银奖 | 反对战争—和平鸽的去处 | 邹聪聪 | 贺姗姗 |
山东省铜奖 | 诺亚方舟 | 方 鹏 | 姜立善 |
山东省铜奖 | 佳能感动共生 | 尚俊龙 | 姜立善 |
山东省铜奖 | 海盗 | 朱亚斌 | 蒋 纯 |
山东省银奖 | 《涅槃》 | 骆 侗 | 蒋 纯 |
山东省铜奖 | 《雅》 | 彭宏玲 | 蒋 纯 |
山东省铜奖 | 皮影 | 王荣雪 王冠利 | 李慧媛 |
山东省铜奖 | wolforld商业广告系列 | 陈莹颖 | 李慧媛 |
山东省铜奖 | 我的灵感一刻我的雀巢咖啡 | 朱海燕 | 李慧媛 |
山东省铜奖 | 山东廉政教育中心VI设计 | 王颖惠 | 李慧媛 |
山东省铜奖 | 东风古道茶楼室内空间设计 | 王娟娟 | 李健华 |
山东省铜奖 | 上海忆像博物馆建筑外观设计及室内设计 | 邓婉沂 | 李健华 |
山东省银奖 | 英商休闲会所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 | 王 磊 | 李健华 |
山东省铜奖 | 蝶变之未来建筑—战争纪念馆建筑设计) | 赵金龙 | 李健华 |
山东省铜奖 | 潍坊“鸢都”主题文化艺术馆设计 | 韩 梅 | 李健华 |
山东省铜奖 | 提线木偶 | 荣 辉 | 李 骏 |
山东省铜奖 | 轻舞•摇曳 | 刘 璇 | 李 骏 |
山东省银奖 | 接轨 | 高继红 | 李 骏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玩转魔方 | 秦新力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魔幻”笔筒 | 吴玉娇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订书机设计 | 邵 霞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磁性组合书架 | 宋 霞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显示温度的水龙头 | 张世超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梳洗淋浴套装设计 | 王培佩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红绿灯”型转笔刀 | 安春红 | 李西运 |
山东省银奖 | “镜中花”-艺术灯 | 任婷婷 | 李西运 |
山东省铜奖 | 时光 | 王子豪 | 李俞霏 |
山东省铜奖 | 摇滚年代 | 齐云飞 | 李俞霏 |
山东省铜奖 | 暗夜魅惑 | 高林林 | 李俞霏 |
山东省铜奖 | 弥香 | 毕晶晶 | 李俞霏 |
山东省银奖 | 甜屋子食品管理有限公司标志设计 | 叶 静 | 李 远 |
山东省铜奖 | 青岛市城市规划馆 | 郑 方 | 李 远 |
山东省铜奖 | 商业展示空间设计 | 倪亚磊 | 李 远 |
山东省铜奖 |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展厅设计 | 赵国磊 | 李 远 |
山东省铜奖 | 能源耗尽 自取灭亡 | 郭昱彤 | 林 斌 |
山东省铜奖 | 拯救 | 郭昱彤 | 林 斌 |
山东省铜奖 | 最后的哀嚎 | 王晓丽 | 吕在利 |
山东省铜奖 | 供与需…… | 李延涛 | 孟光伟 |
山东省银奖 | 惨绝人寰的交易 | 马成成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艳遇中国 | 王娟娟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中国移动通信之国旗篇 | 于小档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海报 | 冯海燕 |
|
山东省铜奖 | 没有了氧气 | 赵国杰 | 孟光伟 |
山东省银奖 | 加加 | 刘 坤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我的心灵一刻我的雀巢咖啡 | 张运通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让创意融进生命 | 王 浩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加加面条鲜 | 刘严严 | 孟光伟 |
山东省铜奖 | 小区规划设计表现 | 李尊峰 | 曲 娟 |
山东省铜奖 | 三宅一生服装展厅展示设计 | 孙 璇 | 王蓓蓓 |
山东省铜奖 | 创意展厅设计 | 陈怀峰 | 王东辉 |
山东省铜奖 | 泰山御尊度假会所规划设计 | 宋雪科 | 王东辉 |
山东省银奖 | 潍坊设计事物所室内外环境设计 | 袁 丽 | 王东辉 |
山东省铜奖 | 职来职往 | 王 丹 |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柒 | 程 莹 |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蓝色地平线 | 赵丽丽 |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格格“布”入 | 曲宝山 |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长城 | 管丽娜 | 于 泳 |
山东省铜奖 | 思绪 | 李化增 | 张 雷 |
山东省铜奖 | 万事圆通 | 刘志远 | 张 雷 |
山东省银奖 | 绽示 | 王潇燕 杨 琳 | 张 雷 杨永庆 |
山东省铜奖 | 暖阳 | 王冠华 | 张 彤 |
山东省铜奖 | 呵护生物 | 王荣雪 王冠利 | 张 伟 |
山东省铜奖 | 保护生物 | 王荣雪 王冠利 | 张 伟 |
山东省铜奖 | “猫人艺族”书籍装帧设计 | 邵珠美 | 朱春玲 |
山东省铜奖 | 结束 | 邵珠美 | 朱春玲 |
毕业生名单
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获得学位者)名单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制浆造纸工程(22人)
王芳芳 刘从香 杨 蕾 马明玉 李春艳 马 丽 杨道华 崔红艳 于淑慧 王晶晶
丁鹏翔 刘 鹏 田 野 赵振环 霍 丹 于敏敏 尚 尉 王洪振 于海龙 季 万
杨秀丽 谭丽萍
轻工技术与工程(10人)
操乐潘 刘爱运 石 娜 刘燕韶 李志才 洪 卫 史军伟 马利民 李臣福 王立柱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制糖工程(2人)
刘雅静 黄相印
食品科学(14人)
陈江魁 李 丽 隗苗苗 张健磊 任慧贤 刘天蒙 李 明 张晓旭 王玉婷 冀国强
尹慧君 张超垒 张玉倩 秦思思
生物化工(14人)
王艳君 田 囡 孙传艳 牟京霞 赵建志 袁兵兵 李 燕 孟冬冬 李 贺 岳文娟
彭艳丽 王红梅 曹 涛 郝高克
发酵工程(32人)
陈洪元 王 婷 王 可 孟国庆 张岳勋 周文晓 王超萍 王 欣 孙 荣 袁 超 陶素芬 刘 庆 王子辉 高晓娟 弭孝涛 郑 岚 于爱红 陆 震 邵 帅 徐汝意 苏 峰 耿靖玮 郭兆阳 王 进 孙希叶 于晓丹 陈君娜 王会会 李 旋 张瑞华 曾清平 贾婵媛
轻工技术与工程(15人)
刘 艳 贾翠娟 李 收 田 庆 蒋彬彬 徐厚平 姜薇薇 黄翠翠 张文斗 方春雷 修秀红 贺东海 臧正文 秦 军 韩 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4人)
杨 宁 郭瑞宝 马慧荣 杨志勇 赵 超 孙晓玲 范治平 张 涛 王福永 王熙梁 张 玲
王暖升 黄宝丽 杜施鑫
材料学(9人)
林健健 李 亮 韩姗姗 王兴海 郭恩言 李堂刚 姜 倩 王恩华 王 萍
材料物理与化学(2人)
姜久昌 李举豹
材料工程(2人)
刘学燕 王厚山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11人)
彭海涛 许庆娟 张 涛 刘军奇 刘 凯 王广天 刘蕴慧 孙 静 段秀全 张 屹 许云强
化学工艺(2人)
张志鹏 王晓燕
皮革化学与工程(1人)
刘 洁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6人)
刘美侠 魏晓琴 张 良 张会发 栾强利 孙晓强
机械工程(4人)
李传红 屈 枫 张国友 蔡 强
信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16人)
刘玉杰 田成亚 张希霞 于 涛 刘秀波 吕国华 马 亮 苏 峰 廖卢方 陈 磊 董文娟 杜新武 丁元玉 赵鲁麟 白 泽 房立镇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5人)
胡小莺 李治强 董立永 李 新 韩 斌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8人)
张素梅 于 哲 张 磊 毕泗坤 赵 兵 臧红岩 赵修霞 娄国强
机械工程(3人)
郑永坤 马媛媛 徐 剑
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6人)
金殿伟 秦德波 武甲强 李章霞 于 飞 朱冰冰 周雷闯 董安全 宋海军 王 婕 程建方 申玉花 王建超 韩 超 陈 美 徐 双 赵 伟 郑玉波 纪 哲 马子飞 詹卫武 尤泽东 王晓滨 徐 斌 姚 敬 赵淸祥
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45人)
王 凯 赵红静 徐丽丽 翟 妍 杨秀娟 杨 明 王 鹏 李 静 樊 旭 崔丽红 孙昊楠 米兴栋 方 燕 郭文萍 陈 健 张 波 赵 娜 郑习满 刘程程 武玲娟 张华峥 宫承涛
景芳芳 丁 莉 时春华 李梦瑶 毕文娣 韩 超 王 威 贝 广 梁福美 刘 鲤 贾兆颍 咸晓艳 段宏斌 任世明 白雪云 徐 凯 庞 伟 张 娉 齐晓飞 李曼琦姚旭鹏 张抗抗 申士娟
轻工技术与工程(10人)
张 进 朱燕燕 张 琳 张 涛 赵晓玉 解中宇 王 楠 王 琦 王 千 胡乐梅
本科毕(结)业生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化学(毕业78人)
和 镇 陈 鹏 田 凯 落翠花 郝继刚 郁万军 牟 振 王鑫鑫 刘 超 付丽娟
熊洪龙 李运吉 李建文 王希峰 吴照辉 唐文栋 李孟蕾 罗 永 刘鉴冰 李 歆
张明月 王佼佼 刘 竞 杨 彪 赵聪聪 陈 淦 李 健 刘 强 周 涛 王 媛
张明明 胡从发 夏云雷 赵以刚 张 超 孙运磊 贾明明 管甜甜 董 鑫 张广浩
窦建坤 倪文涛 李淑岭 张帅帅 党小强 周学飞 孙百伟 李 婷 张 萍 张成彬
张云清 刘晓黎 刘保杰 安晓勤 王 轩 罗小龙 姜彬彬 薛 飞 陆鹏山 吕梦甜
安 晓 管姗姗 杨 威 刘久凤 马军龙 姜贵善 王晓东 张红吉 张兆大 李 正
张 峰 薄新华 李 冲 王 凯 池 琛 李 杰 任 强 王军蕊
材料物理(毕业2人)
余 乐 庞宇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毕业118人)
张另见 马晶晶 周 涛 王 超 马 超 陈 冲 牛 娜 门玉倩 窦 妍 张晓娟
王 慧 刘 洁 程青青 厉 超 宋加锋 刘 强 刘 冰 顾顺顺 申露露 胡停辉
郝晋晨 张承广 逄淑青 张 优 臧泽龙 尹文帅 王 磊 秦秀伟 柏 冲 于江峰
王 浩 岳 军 张德龙 马 健 高 斌 张小强 高雯雯 张文娟 王雪峰 李小舟
王文鑫 王炎旭 王 亮 王 伟 吴晶星 孔祥俊 韩丽丽 张丙灵 张聪娟 赵成艳
赵艳芹 尚艳蕾 郝连菊 杨春梅 张红素 马苏鹏 罗 俊 曹 渊 李 杨 陈树沅
徐玉成 杨博均 张童飞 闫海涛 刘文华 李幸福 刘 坤 侯国乐 张 彬 齐 鹏
董 卫 周 峰 贺兴功 李作胜 张 鹏 王保强 杜 庄 周超超 段保环 曹秀香
张红伟 刘凤娇 潘建娜 张 龙 刘紫娟 徐 玲 余祖水 慈胜宗 宋云飞 曹彦臣
赵贝贝 孙阿超 杨 慧 庄焕焕 焦丽云 林晓晨 孔更金 万会高 路 超 李 博
隋学芳 侯文俊 宋方飞 谢 璐 燕 山 张俊林 殷子明 高 伟 韩 雷 李 朋
王南南 刘群超 杨邢邢 陈 凯 卢言昀 解钧博 张金振 杨 晨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毕业146人)
苏红艳 王亚敏 唐 俊 孙崇然 单开杰 曹 勇 张 琳 韩淑梅 张 欢 惠靖霞
王 燕 王双双 雷永胜 李书海 马士海 刘玉凯 冷滨滨 周尊进 鲁腾瑞 赵洪磊
曲云龙 李海明 吴春斌 刘洪坤 付肖风 邵向阳 鲁 强 文 亮 王法国 祝青建
卢彦豪 王 东 张彬博 管庆夫 张智广 赵体康 唐 友 张 羽 徐婉君 周少鹏
董宜波 张 倩 华 丽 张元元 高 远 王玉玲 耿优辉 范晓蒙 陈世杰 毕显佳
李明欣 刘永磊 李行周 张 磊 林雪全 张振国 张天剑 禚其龙 侯庆涛 颜雪晴
李 品 张 波 李官良 杨功记 王战强 汪 哲 李中国 杨 冯 赵乐元 马 岳
左军华 王 丹 李慧娟 印超群 李潘凤 时建芳 李晓琦 孙滈岑 刘欣慰 张彦堂
高许桐 刘进壮 刘孟凡 李 垒 王智科 刘家朋 邓 霎 于宏伟 郭云力 徐正本
徐永帅 孙伟迪 丁元利 王晓东 杨芳红 王含冠 张 元 吴 江 李 敏 武瑞瑞
徐浩浩 辛志超 董 林 杨 静 崔 雷 袁法山 王文杰 战尚祥 李 洋 杨 瑞
齐晓娇 赵世晶 李敏敏 毕亦国 李彦鹏 高 原 王文龙 冯正君 蔺海艳 刘 霞
王洪娜 张增钰 林向涛 宫志成 房兆龙 刘环清 王悦悦 仇广花 丛支晓 方文豪
宁 晶 董丽丽 田秀艳 张 娜 郭 健 秦泗学 张晓龙 王 凯 段瑞景 王 洋
杨 雯 徐 静 乔振涛 袁庆东 杨 涛 范朋飞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85人)
黄晓丹 郁阳博 王 凯 王 浩 魏中华 于超慧 李 园 高 原 孔芬芬 杨亚菲
杨兴波 孔令帅 李 宝 陈佳伟 高 彦 于 鹏 田兴伟 杨 浩 刘 成 孙鹏辉
李晓冬 刘承峰 张忠良 孙小宗 刘 凯 程 林 梁 帅 王洪勇 刘广业 李家臣
孙 群 张文立 张桂吉 严庆文 王希刚 刘瑞杰 曹凯锋 牛俊杰 赵 武 王冠亮
于 辉 张恒岳 唐 欢 姜晓燕 李恒蔚 王 坤 赵燕琪 张娜娜 邓立军 贾 磊
王福鑫 尚 帅 黄迪星 李阳阳 张 翼 李书锋 王国林 王宗昌 马景超 鞠文杰
齐文欣 韩洁山 李明广 吴连川 李国徽 单 伟 孙桂星 何文锋 王继坤 甄兴方
秦立彬 王鲁南 王树鹏 卢 震 王吉星 彭国发 尹 荣 陈美玲 徐加宾 姜立昌
孟德治 尹世伟 杨元锋 李泽防 张 超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78人)
杨庆民 刘丹丹 付信磊 关亚男 王立君 周照艳 尹姣姣 贾艳平 纪艳春 洪 运
周云状 杨 威 苏青枫 王 显 廖信鹏 刘金辉 王 建 于文超 盛 帅 闫 城
乔 威 臧远伟 赵彬彬 王新涛 王同川 马德帝 闫树志 刘笃信 刘绪东 周景超
宋君忠 肖永法 徐中果 何美岗 刘 超 冯吉香 张雨辰 宁新振 王国辉 王利峰
金家勇 宋晨锋 张国杰 林 琳 宋亚楠 张成玉 刘绍君 张 丽 王 健 张 群
梅凌杰 朱明哲 王 千 徐 源 董大维 孙阿龙 王荣波 孙法江 仪修武 盛文龙
宋复栋 邓守祥 李学帅 高 超 黄英超 李 彬 李国相 王士峰 崔儒涛 王 文
胡曾攀 纪成成 朱传龙 王永安 张瑞玉 姚国华 尉 彪 张衍龙
电子信息工程(结业2人)
翟冠凯 马 杰
通信工程(毕业78人)
李 涛 刘亮亮 韩重要 曹 佳 刘 佳 赵丽丽 丁 娜 王志莲 周京苗 孙璐璐
刘 鹏 史红娟 付 强 李松伟 赵 贺 方思远 郑方明 于成龙 王树琪 黄金庆
都镇玉 石 肖 鹿国红 殷维克 于宁宁 李 顺 纪光斌 翟茂磊 田玉杰 王玉龙
田佰灿 陈 杰 王 伟 郎泽月 焦丽鑫 孙文慧 杨贵吉 侯晓春 袁小涵 张广柘
郗万新 厉运兴 曹洪花 朱 静 崔静心 韩 冲 牟雁飞 毛志超 吴晓丽 龚 晓
高 磊 罗 峰 赵志伟 王师尧 何 赛 姚龙飞 邓金山 张兆伦 王洪辉 路伟才
董 磊 翟 凯 张大明 王 文 韩应栋 李灏苏 姚嘉祥 杜兆龙 郭全占 常现伟
李洁颖 杨 静 顾 浩 杨 爽 凌江涛 杨夏冰 周 健 刘功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科起点)(毕业58人)
崔立文 房茂磊 李昌超 李新晓 张 雷 孙志超 杨玉升 李庆超 郝洪智 李晓明
赵绪杰 王均磊 苏厚省 罗春亮 高俊青 王冉冉 解梦菲 许 佳 史 乐 邓惠珊
王 青 李 强 郑丽娜 徐 慧 王 杰 张会会 刘福友 郝 明 李洪燕 刘 琳
陈世英 焦菲菲 姜林林 荆会芬 狄 国 刘子敬 左佃平 杨文刚 颜景浩 王光余
刘凯丰 汤成国 董桂成 李玉庆 张明国 田友龙 李 涛 马立英 刘俊君 孟德晨
李 莉 卢业蕙 周 静 王燕飞 艾 峰 战 群 王新文 张 玉
自动化(毕业82人)
刘大鹏 许 伟 刘钰洁 刘许芳 房 煜 程丽艳 张 津 代培家 赵显飞 葛方鹏
刘效良 井 晓 刘光尧 郭 鹏 张良国 王录禧 张海伦 周 涵 彭 鹏 刘 超
刘志成 田德玮 连智松 宋业尧 杜广群 马今东 王 江 孟洪民 卢加刚 李华荣
邱萌萌 王云岗 王福龙 李圣勇 李晓龙 李欢欣 刘 凯 何天鹏 段兴龙 张庆存
赵淑国 高晓龙 王 岳 黄福瑞 窦志远 贾 玮 赵明艳 郑 梅 武 艳 孙 政
杨 明 袁金庆 耿庆国 徐 恒 于 荣 贾增刚 陈建新 姜国峰 高军伟 赵海亮
王 龙 韩振奎 汲言毅 颜志强 尹 波 李 阳 张 宁 苏治锟 龙晓阳 臧庆亮
王青峰 刁习斌 吕越超 李鹏程 谢双喜 肖丁豪 赵国威 刘付方 徐 胜 孙红雪
刘红飞 李成林
自动化(结业1人)
栾长磊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化学(毕业77人)
李进鹏 刘 晓 胡 文 姚丽琼 张 宇 王 璐 卢丽丽 巴信凤 张 娜 马晓敏
凌宗云 寇书芳 胡 月 成国栋 高 磊 邱 建 孙 强 王洪亮 常 胜 李 帅
时隆基 魏祯佳 秦廷箫 姚 远 李 阳 杨青青 戚洪强 蔡文平 李 冰 李 成
蒋 通 黎昌辉 高 亮 贺 娟 王玉丽 张长明 曹起诚 苏鸿亮 李晓文 齐 刚
熊太仔 王英杰 王彦彦 张静静 田廷璀 梁 艳 孙彦勤 马海平 邵 静 刘芬芬
张 衍 靳世龙 王梦琦 宋丙臣 崔宁宁 邱国斌 刘 昊 张飞龙 岳华旭 何连营
郑金磊 于 彬 董佃强 刘明阳 王敬广 王海振 陈 冲 解义华 马巧艳 李 燕
邹昌华 贾 宁 裴洪志 李东东 祖文楠 吴莉娜 赵耀波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78人)
蔡佳友 李 萌 王姗姗 辛静静 李秋菊 曹宜申 姚嘉杰 邓 倩 侯姣姣 王胜君
王 影 毕姗姗 李亮莎 孙 云 张家慧 甄 雪 黄 娣 马 盾 吕琦凯 张晓慷
李 涛 许 帅 李海亮 王金伟 王立波 秦 岩 李永进 刘景发 张健利 刘振全
王 洋 欧阳钊 车汉林 张静晶 王 婷 李 翠 牛余喜 曹正尚 侯全朋 蔡 珍
付 征 赵 晶 丁 帅 高希田 梁振华 解锡华 张文君 周淑艳 程士娟 李利平
赵金芳 赵淑蕾 张蒙蒙 温翠翠 肖 飒 侯靖杰 江 浩 刘德龙 刘风浩 史文超
李良超 李 文 张文明 刘东鸿 黄海朋 高 松 李江桥 王阔君 刘 欢 袁长在
刘秀伟 刘海涛 郑 伟 孙 腾 李桂花 金吉海 李安宁 陆付国
药物制剂(毕业35人)
邵明香 孙辰夏 夏 矗 王成莹 赵胜过 刘美彤 刘晓月 高铭遥 丁 宁 刘彩娜
胡晓静 田爱爱 张云霞 戚月婷 程艳慧 李共淘 冯会茂 崔少林 李 坤 张 伟
朱建华 穆 琳 沈杭州 卢新友 胡继旭 李乔伟 王进峰 陈志浩 仲崇武 赵国魁
尹冰羽 蔡海燕 刘 璇 张程程 赵 毅
应用化学(毕业107人)
徐雪梅 伏 蕾 史 越 刘慧婷 赵亚楠 丁昌丽 韦林洁 孟德英 张艳梅 曾庆会
肖 悦 邓 华 李 晨 宋 彦 董 康 杨 阳 于志伟 马庆磊 李晓彬 王思磊
吴德志 时成贞 王朋朋 朱 正 黄宪贺 李 涛 臧亚萍 朱进进 徐 亮 赵 弦
张 贺 刘彦丽 潘 伟 于 洋 龙显灵 王金龙 张圣峰 王 震 魏玉明 王安娜
刘建萍 李月月 王 敏 刘 洁 边守娟 于晓珊 马蒙蒙 张 宁 侯俊婕 彭 贤
周 震 翟书毅 李 波 王志超 王惠忻 丁 鹏 仇广鹏 吴 麟 巴新文 吕广义
王银元 李根举 张永龙 李 昕 张勤雷 张善浩 吴小刚 宋志新 王晓红 史艳敏
张志东 李国祥 陈 希 刘清贞 孙英鑫 吴海铭 张 威 薛东娟 张 彦 刘 超
孔春巧 宋宝慧 刘 芬 纪彦玲 刘慧娟 席文艳 路庆刚 李晓伟 吴 桐 毕作章
崔振洋 于子洋 陈晓宇 李 昌 李鲁新 王洪洪 尹晓聪 王帅忠 王小霞 刘 彬
李 波 郑晓敏 常 媛 窦勇毅 欧兆铎 杨 静 高 博
制药工程(毕业119人)
张 乐 朱耀威 杜加磊 霍光辉 杨 默 尹 旷 韩海林 贾海健 刘建锋 庄金臣
李洋洋 李振虎 刘秀梅 赵芳芳 石东东 张 婕 韩姗姗 张 慧 王淑贞 李文芳
徐 维 甄 英 于 苗 郝海妮 姚淑菠 刘 伟 张兆艳 王永肖 姜媛媛 刘立彩
赵 妤 类丽丽 谷晓敏 张 茹 杨丹丹 桑元丽 徐 丽 周 菲 李 冰 李志卫
王 明 宋文丁 梁佳佳 郑 瑞 高 原 武 琳 杜丹丹 彭丽芸 徐凤艳 黄立亚
周洪盼 张婉婉 李珊珊 韩名红 许庆花 徐玲玲 刘美翠 张晓梦 夏姗姗 程 勐
张 超 李 震 王海朋 武善超 林亚伟 王庆宁 刘寿林 李长进 魏 凯 郝彦庆
樊 庆 王 华 贺茂盛 杨春艳 叶李曼 陈小林 张秀秀 李 惠 乔景薄 李雪静
邱志连 武海斌 陈 鹏 郭朝园 张 鹤 赵 玲 赵 宇 李业萍 刘丽丽 苏金娟
韩真真 张春雪 朱 琳 公英华 王红燕 张维强 许文青 张众音 于辉政 杜海东
孙 昊 丁家庆 程增进 薛 凯 杨文强 黄健超 边松松 董世昌 王庆虎 黄 飞
秦家盈 陈启绪 代碧容 穆延学 谭 苗 王 宇 华登科 李静宁 朱宗华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科起点)(毕业52人)
宋君乐 李 凯 陈 影 黄 翠 邢海青 胡以朋 吴玉凯 冷翠翠 王丕玲 相丽敬
王富伟 朱国栋 孙 彬 郑丛丛 刘丽婷 李宗园 范 瑞 崔娟娟 付丽莉 冯晓凤
杜 芳 李梅瑜 肖元香 张小莉 王 鹏 玄祖娟 纪洪虎 李兆晶 李 波 石 伟
代 霞 李美娟 邵明攀 李洪岩 付丽丝 朱玉镇 孙学凤 王 雨 李洪囡 崔晓林
李肖萌 徐纳纳 段冉冉 孙一文 王海燕 杨文涛 赵庆祥 石金芳 侯景会 贾书敏
陈 敏 郑慧慧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毕业78人)
国李华 夏 铭 赵海伟 马善磊 李 斌 张国庆 王慧琴 赵义香 古丽平 马建军
许 冲 范阳历 王 斌 唐传政 翁子清 康军巍 郭海龙 刘 超 刘英磊 田康宁
张政道 王栋梁 孙 鹏 周洪文 曹先鹤 杜见第 张永亮 田西营 殷云尧 彭成利
张建磊 张家伟 邵朱亮 付曰浩 张光收 寇伟伟 韩学飞 曹其平 吴佳莉 阚鹏程
张允继 张晓龙 汪 峰 熊卫千 应叶帅 徐玉建 袁迎迎 李红波 李春林 周兴春
卢发扬 刘树梓 韦 强 宋 磊 崔世超 王鹏程 崔玉柱 徐桂尧 李 伟 杨 超
赵培根 杨金帅 齐茂林 王 鹏 张永飞 孙 凯 周世杰 李逸良 荆 帅 杨海省
鲁 栋 朱礼清 赵书龙 王崇元 张得印 赵燕平 王山林 王再亮
工业设计(毕业38人)
刘晓玲 韩耀收 崔 燕 王 征 孔令会 李 伟 尹 航 王青松 许逸鹤 包 鹏
张 洪 王明霞 张建萍 王亚文 彭 露 闫盈盈 刘 畅 孙 暘 崔盼昌 李骁骁
宣新乐 王浩然 王朋朋 刘 赞 李 响 慕熙龙 姜云龙 王建波 高广龙 郝现军
张 磊 刘富军 张家斌 张 凯 张 涛 刘延宝 代伟杰 李建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毕业76人)
曹 禺 于 涛 于建元 孙乐会 刘春明 马朋朋 张新苗 时佰华 陆晓达 杨爱娟
孙善存 张 雷 郑继鹏 李 昕 赵建振 纪 聪 王春青 代鲁杰 薛万飞 田 强
顾金超 路 龙 王宝起 王勇涛 张传鑫 于 鹏 林述朋 孙 璐 沙正源 郑士浩
王远军 张龙龙 王慎钰 苏国栋 李道彬 罗伟航 杨镇豪 张 巧 刘 纲 张 竞
闫宏伟 刘佳林 孔凡锋 宋士平 周亚南 王德文 石 栋 赵宏斌 王 剑 韩春阳
杨建明 杜元凯 唐 飞 杨 杰 赵盛开 孙进程 刘晓辉 刘建波 孙华强 赵晓明
张海玉 宋申峰 王 杰 周百韬 李 涛 季鹏飞 公绪伟 闫付鹏 王萌萌 李龙敬
王照伟 张小艳 熊 燕 邵同旺 张富城 靖旻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204人)
刁红梅 李 璐 周艳美 姬 芳 尚莲民 姜晓君 苏秀莲 丁飞飞 丁春叶 李春孟
滕 杰 刘力文 金 科 胥 磊 张灿灿 许义鹏 王同乐 尹学志 李召福 刘登麒
李光卫 薛晓明 赵 凯 张 阳 马庆飞 张炳庆 郝 涛 沈 江 贾 阳 马二朋
单修兵 尹 冬 郭旺旺 刘 伟 李长安 宋清利 张则顺 刘友帅 周洪凤 俞方会
张 然 刘凤莲 孙庆秀 姚雪飞 周 晓 宋娜娜 候颜红 李兴孟 闫庆伟 付 伟
郑 涛 杨 超 宁金生 刘 瑞 崔节滨 朱 斌 董珍书 姜旭松 赵占磊 孙 健
孙国亮 徐德儒 王立民 王振雷 沈海庆 张春茂 李金方 闫艳方 宁廷州 于成龙
李 松 张天和 吴增雷 于笃龙 宋 斌 李庆辉 彭述军 张 卫 李翠平 秦 松
孙明伟 蒋 彬 张 强 王春珂 张 青 付丽娇 高绍辉 侯延星 赵永生 石振华
徐庆洋 单汝涛 冯 凯 魏 田 刘 洋 张 港 张发家 李奎荣 刘玉龙 刘廷杰
胡新春 赵 彬 田承营 李海明 鞠杰峰 姜兆林 焉 飞 王 鹏 付志龙 王发银
杨明星 吴飞龙 孟 伟 高心欣 姜 满 张中伟 杨国伟 丁华刚 牛卫杰 于 龙
杨 霞 侯晓伟 丛兰强 安海洋 王 梓 李秀磊 牛柯伟 侯晓琳 严 莹 匡顺家
姜海涛 张铭韶 刘晓宇 李宝祥 孔 超 于荣起 吴润芝 盛传明 张文超 隋长志
张华东 马文龙 赵 淇 刘世华 陈贯祥 崔卫东 张运起 田鸿祥 刘凡国 高泽鑫
丁荣昌 梅 杰 周宏业 安国鑫 周玉华 陈晓虎 李 月 李存哲 孟祥攀 闫锡鹏
张振文 杨增玉 邵光勇 董新平 孔令营 张华松 纪宪杰 崔志伟 张 玲 祝雁辉
王婷婷 苟乃顺 梁帅杰 狄镇州 郭 菲 李大鹏 肖志安 王志帅 刘文龙 周韶辉
王振亮 孙晓静 崔 浩 徐 杰 张 磊 刘清杰 马光成 陈慧良 刘光亮 刘家亮
贾广志 白书龙 马 腾 于 超 陈富昌 邵 杰 车 乐 刘 强 徐勤启 赵其帅
崔玉滨 王伟杰 沈 超 汪德平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结业1人)
张松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科起点)(毕业76人)
张海兵 宋培栋 高继岗 邹承承 宋元磊 刘家森 孙 浩 田志平 赵振伟 朱云耀
赵 雷 王崇彪 油永臣 王 晓 胡 宾 袁 伟 李翠翠 鲁原萍 张 惠 鲍春艳
王 琼 孙双双 王 凡 卞瑞华 门秀华 邢延动 张 涛 张露露 王智良 经世臣
王敬国 李明洋 钱广阔 张茂林 时 超 刘策冲 王 帅 杨 晓 王文韬 胡克利
何宝剑 朱晓峰 武利胜 刘朋志 张传涛 李西刚 李海棠 王佃静 郑 辉 吴 宁
刘植亮 林保良 潘 磊 杨玉刚 冯伟涛 齐 岩 段连国 赵玉信 郭玉栋 孔祥坚
刘 超 高建伟 李瑞建 孙百祎 陈衡阳 杜金生 王文广 苏松松 刁杨杨 李 满
蒋俏猛 谢超林 刘艳芳 王瑜琳 姬文静 都迎秋
理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80人)
王伟萍 殷战涛 刘 沙 高 昕 朱升健 陈佳杰 刘海霞 王春玲 解君艳 郑雪晴
王 静 宋艳红 窦 娜 刘杉杉 沙 磊 郝 锐 王 磊 苗 宸 曾海军 柳宪涛
栾首爽 滕丰斌 袁强强 吴继亮 闫洪波 孙 岩 槐振昌 徐有波 张 恒 刘海鹏
张玉伟 钱士林 宁 辉 陈 侨 吴朋朋 彭泽卫 宋丹菊 倪俊霞 陈中辉 李 媛
侯 佳 慈 斌 李 杨 王国伟 杨凯歌 李文钊 吴 冬 陈 妍 叶玉芹 刘 雪
李瑞瑞 连玉红 扈 静 张愿愿 李政红 陈艳荣 冯英龙 刘 振 王绍程 王 卫
张志文 白秀强 刘晓文 宋锦章 王艺锦 王文华 周健声 徐 彬 金春鹏 窦学明
王深满 王常建 尹 兵 李洪星 刘志翔 张 刚 程守贺 端悦涛 于冰辉 谢宏彪
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84人)
袁 帅 钟 凌 郭振周 秦 林 万华洁 柳艺琳 赵君勤 王元宵 高 雪 隗德花
孔 桢 钟丽莎 李玫玫 周雪凤 韩传花 肖茜茜 程志鹏 耿明强 季春浩 薛林忠
宫子龙 崔 斌 王 勇 逄 鑫 王振岐 郭文鑫 李元鹏 刘建伟 张效波 赵 凯
陆继果 厉云龙 王志富 王倬斌 蔡喆野 黄垚斌 董晓坤 王金龙 张 杰 张建兴
孙保平 孙国防 陈丽娟 王俊星 荆石磊 孙懿辰 张 昇 张 晓 何露露 夏晓玲
武 艳 李媛媛 王盼盼 孙晓黎 赵晶晶 宁 雯 葛玉娟 唐秋香 曲勇亮 高域亮
贾建新 孙 涛 刘亚伟 张 冰 张 翔 张光彩 王耀东 井学垒 高 磊 柳 明
陈法朋 李 欢 张 浩 孙 迪 刘玉宝 段继禄 黄海源 牛鳕震 刘国锋 魏长亮
刘 洋 王民民 宋海亮 成海鹏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毕业77人)
张伟龙 程志杨 余得水 常志尚 辛 双 刘 赛 王培芳 万 静 张晴晴 原娜娜
李文莲 梁珊珊 卜春霞 王金荣 韩珊珊 路 菲 唐 奕 雒凯妮 李文超 张 磊
李畦刚 焦 建 辛 磊 张大鹏 秦立强 张建辉 王见臻 谯 翥 卢学学 崔 山
洪文轮 李 猛 谭洪博 谭 杰 周仕洪 周 同 张光耀 齐新新 冯庆华 郑 宁
张守波 黄 程 贾晓梅 杨姗姗 陈 怡 秦丽萍 蒋俊令 栾少燕 李 婷 秦琼琼
仇道蕊 孟 霞 李丽平 张超宇 陈祥娣 胡真海 蔡荣松 范应顺 李昌帅 王伟亮
李建军 马 龙 张银新 冯 伟 王池东 付成龙 王新华 林敏迪 陈垂江 郑 文
许志芳 张丽娜 孙宪龙 张玉坦 贺同岩 李福成 耿新新
林产化工(毕业39人)
刘 粉 周 鹏 秦 军 于先海 纪同胜 曹务兵 王洪敏 刘永月 王 魁 齐 畅
陆志文 张小慧 吕金花 邵艳娇 崔莹莹 吴 君 程德竹 杨飞飞 付冉冉 张洪莉
张兆琳 王清坤 徐贺勇 姜春胜 郭宏斌 李金忠 张其祥 李念才 任东营 刘宝瑞
张树建 徐 锐 冯 亮 孟繁业 史 川 段 彬 田 霆 梁健超 田冠宇
轻化工程(毕业147人)
邓志辉 刘 欢 叶杰挺 张俊芳 李慧苏 陈 明 赵国栋 魏延伟 李建波 张秋婷
高姗姗 杨东静 杨 阳 聂守梅 李雪洁 陈晓倩 刘冰冰 李 净 熊小琳 兰建庄
吴茂龙 林炜锋 梁发龙 刘光闪 张昌龙 李成祥 安 鹏 黄 涛 王甲龙 闫 伟
魏龙飞 赵 伟 王 军 陈 奕 严初强 胡 超 王世泉 赵旭霞 聂换弟 郑春盛
齐俊伟 吉 喆 田迎新 许一峰 邢 凯 王亚静 李文倩 陈静静 吴春霞 丛 珊
杨 阳 杨慧荣 王飞鹏 刘 波 陈 坚 孙 浩 李振花 王 震 车元勋 刘永新
王兴琪 臧传滨 张 伟 张 强 张 卫 李 龙 刘兴强 和 铭 姚依坤 丁冲冲
朱 伟 张伟杰 田 鸽 王 虹 蔡佳琳 刘文静 王 娟 刘 娜 徐玲玲 陈云玲
申莉红 武丽军 胡 卡 林 盛 郑 平 周太慧 沈 新 张小杰 王 宁 冯 凯
张泽军 张建军 刘 猛 韩正波 高艳龙 史军鹏 王 磊 赵海儒 高文鹏 沈 影
李金花 刘 繁 郑魁龙 刘文强 王印奎 付以广 叶昆朋 崔敬文 刘 佳 张卫芳
李代菲 林兆云 王田田 黄飞飞 王 晖 马玲慧 张 倩 谢占豪 任 杰 肖 科
张 朋 徐 彬 池哲扬 陈健龙 李文钊 李泽龙 韩 鹏 邵鲁鹏 郭海洋 张 林
孟庆林 徐会州 陈 银 刘 伟 慈红谭 王义博 周庆磊 刘朋朋 任娇娇 郝翠翠
丁 堃 逄行雷 王宝刚 丁明华 彭洋洋 王晴晴 郑力文
轻化工程(结业1人)
李 健
印刷工程(毕业72人)
王 佳 徐 铮 朱文文 刘清清 王 森 李 伟 许其永 姜 琪 亓科丽 吴怀英
张 杰 尚春晓 丛灵霞 刘萍萍 史桂玉 钟春燕 吴文丽 王文佳 闫 飞 李锦东
王启森 彭 杰 孙朋勋 姜京泉 贾升国 张军亮 王东雪 王 操 刘国庆 刘 凯
宋增凯 徐常利 宫庆超 李新建 易 良 谢宇骞 刘 蓓 孟 囡 张 娜 韩兆玺
杨 超 赵庆楠 蒋 春 徐冰洁 董 婉 王 玲 国 澄 张宏玉 于庆雪 李静静
杨 鑫 钱 风 林晓娟 程琳琳 王斯奇 宋晓荣 骆江南 左文龙 姜国林 杨 彬
杨 伟 李 超 槐树鑫 徐 伟 刘新东 王代强 徐同飞 王文宪 崔强强 何 珊
张明龙 徐倩倩
印刷工程(结业1人)
潘庆虎
商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82人)
王清丽 马丽娜 逄宁宁 李真真 王海滨 康文豪 林 芸 刘双双 董 照 裴 培
张 莎 李晓岑 杨丽萍 孙天娇 孙沛沛 王 娟 李朝娜 张 莉 刘园园 徐 妍
齐明桂 王同霞 张晓敏 刘晓娜 曹允群 刘 爽 郑丽娜 郭士倩 郭玉凤 兰 芳
吴丽华 吴 苗 文 悄 张卓彦 张 宁 陈天梁 蒋 军 和滕滕 宋 鹏 张景普
吴诗华 李朝霞 凌 敏 刘佳佳 劳富华 吴智琳 龚芳娇 陈其珊 廖信慧 崔 翔
杨 蕾 全 蓉 赵 静 王 丹 宗丽丽 石晶宝 李海芹 李 萍 张凤芹 张苗苗
魏英蕾 徐 平 殷婵娟 郑 丽 马海燕 杨 玲 李莎莎 虞 静 程 敏 陈晓丽
邹 琼 崔 浩 陈奕向 丛维熙 方 森 赵 琪 雷小超 杨 慧 李 娜 宋仪伦
李浩然 郑善辉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95人)
张春梅 孙秀珠 迟 妍 蔡永林 张建平 马 蕾 徐 倩 许楠楠 吴艳艳 安佰云
董瑞生 张 娜 王丽丽 陈长香 马 红 王沙沙 夏红娜 高梦桃 安 杰 崔 飞
李海燕 陈晓蕾 邱 超 冯志新 孟 晓 何巨德 田 波 王存仕 刘海东 赵义聘
程大奇 孔 源 魏竖刚 郝纪元 魏 龙 杨 勇 柳 凯 王晓亮 徐 倩 田萌萌
韩瑞兰 徐 菲 韩 萍 杜明艳 孙 洋 林杰男 金 鑫 赵忠伟 毕士涛 张鹏超
王逊霓 王宁宁 韩艳艳 张华倩 聂 超 谢丽超 李赛赛 宋艳君 巴 娟 王文娟
王 超 张文斌 王旭阳 卢玉龙 隗梦晓 孙 伟 王晓燕 王宗平 王俊艳 王君清
朱倩倩 戚 娟 宋飞飞 袁冬云 王 爽 徐 隆 靳 帅 王炳杰 李朝晖 于永群
王延坤 仝小卫 于付彬 崔佃维 华 丽 王晓丽 刘 群 周勇君 谢 伟 李丽娟
温 达 王 鹏 臧 威 高云慧 杨 清
会计学(毕业85人)
吴肖蕾 马亚杰 张丽娜 王 文 宋 丹 王少华 苏 畅 张 薇 阚培静 李 婷
张 琳 李 楠 王 新 王小燕 侯晓晖 赵海霞 韩延玲 黄小芳 何海云 辛建青
陈 芳 段晓燕 王 静 赵祥霞 李晓娟 李克娜 张 婷 王 芳 李 娜 安士龙
胡子喜 崔 成 万德龙 张明刚 李义涛 刘 凯 岳靖宇 戚子超 张立杰 李志健
单晓琳 崔艳红 刘 超 孙 丽 徐玉洁 董继红 刘 欣 吴 迪 胡尊革 张媛媛
王 岩 张 丽 张倩倩 陈前前 周倩倩 郑晓楠 李芳鸾 徐文玉 滕 岳 陈东东
魏彬彬 于娇艳 盛玉星 杨 敏 于雪君 陈美艳 唐丽娟 范秀秀 王 军 钟慧洁
赵 吉 黄洪飞 宋华龙 肖振宇 鲁云龙 张志轩 冀贞光 田林林 段友成 牟宗鹏
李 民 白玉洁 杨金杰 郇正振 王 红
金融学(毕业80人)
梁美美 韩顺华 乔军庆 李 越 张锋锋 徐明珠 张倩倩 郭 欣 白 凡 于京梅
陈海兰 李玲玲 高秀珍 史金珊 钟 娟 吕丽丽 任海霞 黄慧云 孔 媛 杨 文
王桂彩 张珊珊 郝玉杰 潘义城 孙 杰 张 挺 唐 昊 王开民 徐维杭 逄 凯
周闪亮 赵晓蒙 柳小杰 李金峰 刘相宝 王 骁 孙 凯 程小博 孔艳慧 田腾腾
徐宪花 倪锦铭 于润泽 高阳阳 任 才 郑惠敏 顾杨子 杜 群 杨斐斐 吴明晖
高菲菲 姜 欣 郝金香 李 梦 赵慧慧 李 娟 毕少朋 张爱荣 李 慧 张清梅
张 娟 李雪美 李 飞 张天奇 潘润奇 孙盛东 尹一鹏 禹法鑫 刘佰明 丁 博
张 嵩 刘 波 杨春宝 罗德强 王京鹏 卢言飞 周忠全 张栋栋 王 超 夏 凡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72人)
刘 畅 吕晓娜 刘中情 葛杜娟 崔加冬 叶 娜 刘道青 李小娟 杜媛媛 李 莉
李 菁 孙营营 江文文 王振慧 杜晓娜 徐 玲 高远远 贾慧若 高 姣 孙 平
李亭亭 赵 升 佟永军 曹延光 赵洪磊 崔立伟 崔金超 刘 超 梁瑞国 赵新成
文光勇 陶事立 张华成 唐海浪 杨 忠 尚雍鼎 杨海月 魏小兰 王 珊 贾小妮
马琳琳 赵 楠 张亚男 王海超 刘文欢 潘蕾蕾 管佳明 王 霞 闫家彩 吕 静
张 楠 祝新花 王彩虹 张传兰 唐永梅 陈星辰 付 洁 陈彦羽 李 然 王振华
逄涛涛 孙 平 乔中伟 马存琛 马 永 刘海现 张德钊 洪俊鹏 刘兴荣 杨 帆
杨金秀 杨 禹
市场营销(毕业39人)
孙延旺 施茹茹 刘春芝 穆坤宇 范庆坤 王昌军 徐琳琳 孙晓靖 范翠君 李文超
王 红 吴晓晴 陈 瑶 孔 梅 宋坤芳 庞 苹 刘婧维 马翠平 陈纽曼 陈辽照
杨平盘 沈怡悦 李月森 陈大刚 曲少帅 宋玉豪 焦正宇 李胜盈 蔡治敏 刘 旋
赵建文 明腾飞 勇治坤 赵 敏 许金勇 桓旭涛 赵 启 卢国根 汤建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35人)
关平平 吴雨津 田 震 王浩屹 王 超 赵 娟 任 蕊 李 娜 王雪峰 张方园
刘 敏 常丽菲 杨清霞 齐丽云 张 楠 张翠娥 李 婵 王一舒 窦晓明 戈文磊
郑童童 马光高 刁恩贵 葛成矫 焦义峰 高玉星 田华龙 李松松 赵 鹏 杜 昂
周 洲 巩顺杰 李 超 夏夕玉 孙文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起点)(毕业99人)
刘希美 徐颖颖 刘 君 乔 媛 陶秀娟 吕 彬 秦 靖 尹淑贤 毕苗苗 曹燕燕
吕 超 郭 静 刘媛媛 姜海涛 韩 飞 赵 鹏 刘 坤 张均林 徐 伟 李 蕾
王春红 刘红佩 刘二省 金静静 朱双双 王 丹 邢 琤 孔婷婷 陈珍珍 王爱婕
赵 珊 姜元军 张素瑶 范 慧 李红伟 张现丽 万颖颖 刘 珊 程 雯 唐正伟
郝 敏 刘 娜 司 芬 李赛男 王 娜 王 雪 陈 萌 张 阳 邢 瑛 王 倩
赵培蕾 梁 森 刘春玉 冯 敏 侯延娇 刘悦璇 胡立委 秦志涛 周堂宝 张忠诚
李 俊 王俊瑶 金珊珊 钟珊珊 秦欣欣 徐晓阳 苏红菊 刘尚琨 韩金华 金 琦
刘丽娜 郭春月 喻文静 程 攀 许美霞 江雪艳 刘金文 叶恒菠 许赛赛 林 卉
张玉玉 宋玮辉 孙 玮 李瑞红 周少芬 于端端 李佳诺 许韦韦 梁楠楠 丁 芳
于金鹏 郑 雪 隋海燕 冯亮亮 赵桂鹏 翟 佳 颜秉告 纪芃贤 渠宏光
市场营销(专科起点)(毕业70人)
韩 超 韩 洁 刘 婷 亓红艳 朱金花 李 杨 刘南南 李 真 李 华 马阳阳
严新春 李会会 温园园 陶松松 陈 晨 宋龙平 林 田 刘依妹 王 帅 武 洋
郑媛媛 苑朝霞 姜宝宝 戴风义 杨大路 张其德 杨 涛 张大伟 高 磊 李 刚
郭晓帅 李凤玲 曹群群 张媛媛 朱晓琳 李卫卫 孙维鹏 时 慧 赵 琳 张 伟
周 利 郑宗光 孟凡江 范延美 付晓琳 张文文 孙 越 钟晓娟 陈 勇 李天超
郑 拓 尤 霞 张历芳 李 娟 姬艳艳 房 娟 游天娇 王宏霞 王济勤 徐明明
郭玉梅 陈 雯 孙消花 赵沙沙 罗延君 沙 莉 吴庆伟 步真献 王 超 曹望党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毕业159人)
肖会会 胡芳妮 姜 锋 贾全栋 王旭坤 刘兆巍 刘 丹 陈丽萍 魏 全 安 娜
李 荣 高海燕 顾艳丽 张红梅 王明慧 王 聪 谢金萍 张玉霞 马妮妮 王晓娜
李 灿 单修环 徐金凤 刘雪蕊 郭恒西 唐 理 程 灏 赵玉坤 王 笛 林 杰
齐高相 徐卓林 张龙峰 刘 超 韦良龙 徐 进 牟善铄 王忠强 赵恒生 李红阳
张智皓 詹彬彬 彭玉娇 单春峰 林英男 于国良 段升峰 王 婷 张美美 刘佃磊
胡丽芳 戴梦雅 白文静 刘常姝 江 雪 王晓娟 李俊霖 魏玉霞 阚晓婧 刘莹莹
刘子萱 张 灿 戴 琨 赵丽丽 田秋菊 周庆新 聂少龙 张 恒 吕 磊 周祺惠
徐文铖 许崇贺 任 强 徐崇铭 焦安浩 李 磊 赵红福 石 蒙 高 岩 程 皓
马艳伟 张金玲 崔佳惠 黄新涛 马玲琪 武玉娇 王 婷 李 昕 张 韩 全美玲
张曼曼 何 婷 田 君 张 婧 曲玉曼 荆丽华 夏 青 郑树青 陈 潺 周桂盈
朱莹莹 马 腾 臧 琪 李云程 李 栋 孙 健 张 坤 赵 杰 秦奎亮 孙 鹏
朱永军 张志东 段会晓 范长伟 闫西秋 王江伟 黎雄艺 王 佳 戴培玲 张维燕
李 宁 王 龙 孙 越 高家美 石向辉 衡 立 董 超 李洪翠 席云帆 高德艳
宋祥云 吴艳平 张小倩 张倩倩 韩立艳 王 寒 赵彦锐 李新明 姜喜午 陈志帅
尉鸿飞 邬 洋 刘 峰 冯 静 王丽丽 曾艳艳 刘 华 范洁琼 温代银 冯传敏
陈效鹏 陈 超 邹俊洁 孙春磊 曹佃云 李光增 刘 勇 卢 桢 翟媛媛
生物技术(毕业42人)
盛文龙 王智勇 潘小凤 梁延峰 宋金远 蒋立杰 夏 冰 张群峰 盖 霞 邢晓燕
吴海霞 李永建 刘 雷 刘振兴 左金磊 高文渊 王涣宇 林灿杰 龙建兵 张 洁
窦春新 张学辉 秦丽萍 刘利英 赵艳群 杨 琴 张 娜 刘佳佳 余莞婷 崔午阳
王 震 崔 凯 南富波 于胜利 王淑刚 董艳凯 庞海强 陈翰然 王旭东 马宗松
李国栋 黄万峰
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76人)
李梦旭 岳 明 曹 爽 宋雯雯 于莎莎 鲍春辉 王 莹 许柏明 王丽丽 石凤娟
张萌萌 吴鲁娜 李永青 于晓娜 张 敏 马 红 卜善梅 唐秀娟 陈 敏 韩祥云
贾彦丽 刘雪莲 王帅阳 刘品何 高胤男 刘靖宇 张 璆 张 瑞 谢青信 张福敏
杨晓宙 张重光 孙加龙 闫 凯 王庆波 杨林果 刘永庆 荣智兴 庄学荣 刘芸双
王丽蓉 赵培培 余建龙 刘清涛 王洪静 单晓龙 刘 畅 赵 凯 孙 雁 高 英
李 蕾 高 倩 陈晓娜 陈翠翠 葛平伟 魏延玲 上 运 陈 雨 任玉荣 姜秀敏
李思思 刘文倩 韩 菲 尤兴家 车振伟 袁洪军 王文东 张冰涛 赵见营 刘 志
王均波 邢文涛 李炳照 武洪东 陈国强 李圣德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78人)
王伟伟 王艳洁 高利苹 刘 云 闫 健 赵丰平 寇明强 王蔚瑜 贺文娟 孙 冲
贾 真 金 梅 陈 坤 潘春艳 刘龙清 丁泽鹏 党大博 孙永波 王戈亮 杨继坤
吴大龙 丁春洋 夏新明 代继林 吴育蛟 张成伟 刘甜甜 薛 婧 吴 飒 张宏侠
刘 杨 于新华 孙 杰 王 超 江秀霞 于胜爽 张 琪 肖 严 何华琳 孙丽丽
徐荣花 王亚男 张燕春 李建龙 高克栋 郑昭元 王嘉怡 张明莉 姚倩倩 李晓燕
代增英 尹 群 李 艳 程妍妍 王兆波 林晓芸 于 静 王传玲 孔 珍 李凤华
毕 蓉 王成苗 李玉萍 钱秋平 薛 洁 刘晓庆 刘 鹤 吴光秋 张子淇 李全国
林春合 刘长阵 秦晓龙 陈明会 王连辉 孙鹏飞 潘 宇 刘玉菲
外国语学院
日语(毕业28人)
王金霞 姚志茹 陈 娜 郭艳飞 徐 佩 张瑞成 刘嘉昱 杜 欣 马 鹤 卢 峰
孙巧娜 徐 梦 黄 梅 邹艳娇 王世芳 曹朝阳 崔庆芳 徐 玥 倪芹芹 张晓娜
辛晓静 郑晓馨 赵静琦 胡 耘 王晨光 沈哲旭 孙国稷 伦志奎
英语(毕业89人)
姚佳慧 宁新艳 尹龙飞 徐文婕 赵春伟 秦 瑛 徐念琰 丁爱华 齐 珍 陈莎莎
董松妹 邵茂慧 刘芳芳 聂静静 王玲玲 王瑶瑶 张 蒙 臧 莹 徐崟娟 彭小娥
杨裕丽 罗日婷 黎滋培 曹博文 徐 凯 牟传兴 宋 伟 杨 凯 刘自妮 吴 琛
徐 笛 李素素 王文娟 孟 颜 金玉银 谭艳红 张 尚 甄俊玲 孙丽艳 高永如
刘伟艳 刘晓琳 邢庆梅 刘满满 胡 荣 黄卓英 胡玉婷 陈小燕 段腾达 蔡兆亮
顾肖兵 王 帅 臧 春 夏萌萌 范晓蕾 单法明 郭学岩 钟晓辉 杨学辉 董亚平
徐 源 符曼丽 胡 婧 项莉莉 吴 娟 王 耀 袁应萍 代萌萌 李玉召 宋佳桐
陈 琳 王福玲 杜 玮 于奎红 王萍萍 杨 敏 李萃玮 闫红艳 胡 芳 李英英
孙雪帝 张继虎 徐玉玺 张敬客 张 琦 尹华俊 庞 晨 薛英刚 郭 挺
文法学院
法学(毕业75人)
潘洁云 朱晓芸 罗艳君 张同祚 罗建超 石佳佳 鲍金凤 于萌萌 杨 超 曹凌云
徐金华 李 娜 王志君 徐晓晶 柏 霞 杨 娜 王兰兰 李雪莹 郑小琴 周姝敏
林夕又 韩文军 陈桂军 雷洪臣 张 扬 刘新龙 李建强 张国斌 王新峰 徐国帅
尚洪剑 姚庆波 许大鹏 刘春晓 马 静 宋 格 王云龙 邢 捷 孔凡涛 刘季曼
宋海晶 王 鹏 王晓姣 刘春红 郭长雪 吕 丽 陈世华 王 丽 孙甜甜 王晓靖
王 蕾 韩 锋 林 平 杨 丽 王 燕 王海伟 闵祥艳 陈丽君 张爱莲 王漫漫
陈雪莹 朱 旭 卢 伟 宋亚男 孟光明 焦 坤 李子敬 郝永岗 李昌京 朱崇才
刘 伟 金浩洋 唐发嘉 黄 练 齐文超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40人)
赖燕燕 王海涛 董光春 刘莎莎 周 茜 栾晓鹏 王小微 韩芳芳 王海晶 乔心雨
董建森 邓 娟 耿西红 张甘霖 杨 静 方 涛 王 健 吴正生 马云龙 刘传增
王先堂 张凯凯 于旭东 王保慧 刘现伟 路平太 陈建超 明园晖 朱 亮 李福姣
江承洲 张 黎 李 翔 田盛涛 刘自胜 陈云超 张永强 王运锋 胡绍君 刘清钊
广告学(毕业38人)
刘 琦 付倩倩 赵小童 王怀满 王胜泉 赵树欣 宋洪芳 任红莲 辛 星 孙大双
张 雨 于晓霞 付 苗 杨永娟 朱洪梅 刁怀燕 李海汝 林晓丹 白雪伟 郭四景
肖莉娟 付艳霞 杨艳兰 万香莲 贾晓鹏 刘 伟 王 伟 郭世伟 张 超 张 峰
安蓬勃 朱嘉彬 王 成 侯斯嘉 赵世文 鹿淑芳 赵海洋 李亚辉
行政管理(毕业76人)
宋亚玲 王 丹 陈永美 邵 帅 刘培林 苗世宁 张颖慧 李明月 马晓敏 王 艳
王华清 刘潇芳 贾春梅 李园园 丁星辰 刘燕苹 谢明艳 王秀彩 王婧波 许云峰
周文祥 刘建泽 祝文帅 王 辉 王晓伟 孔 凯 安 奇 徐海涛 李新成 徐勤飞
姚文双 马祥强 杨大伟 陈翱鹤 常 晟 陶 剑 刘恩贤 倪乐义 明 月 王 涛
孙 红 杨 婷 郑福增 侯玉龙 张 娜 章 柠 马文靖 韩 艳 门群群 张守红
游 荃 吴美娟 郭 妮 孙鹏飞 孙 越 邢俊梅 张 瑞 陈 涵 刘 娟 任献伟
袁志军 孙鹏飞 孙佳欣 元 洋 曾 猛 杨 壮 王 群 张广亮 董松华 侯爱东
李玺田 许建伟 杨绪刚 李 建 宋 超 李少飞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146人)
宋 飞 高延芳 董 雪 赵 佳 华冬丽 江海燕 宗飞飞 张 前 朱丽娜 周敬霞
张 荷 徐庆真 姜 楠 李芳芳 宋帛潼 潘 聪 柳莎莎 王 娟 陈彤彤 刘玥娇
郑红霞 王海霞 王荣芬 杜秀珍 杨真真 杜洪洪 张高堂 宋子杨 陈洪炼 张森之
欧 超 佟振明 姜 超 刘国杰 高晓磊 杨 洋 靳奕娟 隗 花 赵 叶 郑建竹
王 鑫 周培培 刘晓梅 李瑞芳 刘 芹 刘 静 高 丽 温月蓉 曹娟娟 田志萍
刘晓冬 孙美玲 马义静 李文君 王娟娟 高 霞 程文华 公 艳 公晓霞 公 莹
刘 妮 刘艳艳 陈春杰 邴龙宝 杨 敏 初风鸣 姜 涛 于乐成 于林清 张明亮
刘松林 邢克忠 赵保河 王 雪 赵浛希 田亚美 魏晓娜 刘 磊 薛 萍 朱淑芳
刘利利 朱丽娟 陈 哲 张振龙 王 冲 陈永生 高瑞泽 刘 洋 于侯康 乔守星
钟 健 刘燕明 任志文 侯 伟 张 庭 王 迪 咸振海 贾现永 董周磊 唐学东
李前城 吴 奇 闵 金 陈红霞 郭秋燕 韩国良 邓 琦 王志伟 李 超 张永霞
吴莹莹 庄 佳 刘晓强 闫大明 张颖超 梁 君 李梦珊 吕 超 付明明 吴贵江
唐俊龙 张 龙 王泽庆 张至浩 高 峰 于志杰 崔建伟 梁本明 师广胜 潘 震
张公涛 王安峰 王 奇 高 超 李 飞 张志鹏 刘庆超 崔冬冬 沈建澎 曾 广
刘 鸿 杨梦梦 虞江林 徐涛涛 薛俊欣 解维然
艺术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毕业44人)
高继红 刘 璇 褚 芮 闫玉根 邹 娜 曹亚君 曹传英 赵国华 宿 静 于莎莎
郑 晨 邢红文 陈 真 范 坤 李博云 梁 震 刘长城 赵永顺 张 晓 马明月
王子豪 刘姝曼 王嘉岑 王 宁 刘晓媛 张明媚 陈亚运 蒋 芹 毕晶晶 韩荣荣
王春晓 艾云腾 仇文龙 曹修阳 郝 震 刘一飞 徐 森 张锦涛 律 超 齐云飞
徐学蓉 周 媛 高林林 张 虎
工业设计(毕业49人)
高庆珍 韩林海 朱孔伟 邢玉杰 张 倩 李 娜 桑汶霞 李红园 王雪静 王俊粉
郝凌飞 冷宣嘉 王清涛 王国栋 李庆龙 段荣丁 张 扬 杨元田 付鹏勋 杜盼盼
韦方志 董恩培 袁圣磊 裴重杰 高国强 张 风 杨 超 蔺永超 陈晓萌 安麒尔
赵晴晴 林萌萌 汤 岭 邢仁林 白清爽 王泉龙 巩鹏程 李 超 李 龙 时钧潭
刘清华 管清江 温 刚 戚甫川 马学博 焦 健 吕华磊 徐福顺 陈连威
摄影(毕业22人)
王 震 杨在强 宋腾龙 武翠霞 刘贞春 吴 洁 栾学敏 郑银娟 孙宗丽 丰秀玉
张艳芳 郑 昊 张争争 高志全 薄海龙 刘启旺 李腾蛟 隋 翔 薛传峰 刘永恒
徐志强 李 翠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76人)
汤晓颖 李存宇 肖 跃 陈怀峰 李 阳 王 雷 袁 丽 周倩倩 马欣欣 宋雪科
刘玉芬 孙亚平 夏 娜 贾盼盼 刘海沂 艾金龙 张小磊 王文敏 韩 勇 宁召宾
陈 坤 杨胜帅 蔺庆渤 冯福宇 刘静静 孙子惠 田 超 杨伟伟 陈 涛 刘姗姗
韩 梅 邓婉沂 林美君 吴颖颖 聂小燕 石经林 李婷婷 高 婷 卢文红 焦凤梅
刘腾飞 王 磊 陈擢男 朱晓龙 荆 琦 唐 杰 徐春晖 吉龙华 刘化健 赵金龙
王娟娟 郑晓君 郝宏宇 李于奇 张伟香 周 盟 胡金艳 王 洋 袁丙慧 张传玲
李 丽 徐云青 胡双双 赵晓丽 米 娜 王 丽 侯广龙 张友东 崔 灿 张 悦
李 凯 燕京国 刘 磊 宋芬芬 孙 伟 刘敦化
展示设计(毕业22人)
郝婷婷 郑子靖 张家松 胡文婧 姜丽芝 李新红 秦艳蕾 陈 路 陈慧敏 孙宝娟
刘 燕 郭 芸 徐玲玲 张子安 刘 超 曾庆安 赵国磊 赵 海 韩帮辉 赵立岗
李 佩 王英超
装潢艺术设计(毕业66人)
祝金霞 李园园 许欣欣 刘心静 邵珠美 孙云云 王 欣 李晓琳 袁 娜 胡雅丽
马士会 周昌如 王 雪 赵贞贞 朱瑞红 王少博 徐 超 宋文进 汤传坤 刘 飞
徐 磊 孙建彬 王颖惠 韩 鑫 苏颖慧 陈莹颖 倪连阳 于天昊 李 伟 赵 晶
张 丽 杨丹华 陈 聪 相红雁 支晓晖 朱连娟 丁玉辰 李 萌 杨 杰 徐金龙
李建霏 闫维林 周兴龙 索金瑞 张浩波 王 海 张馨月 凌金昆 房高强 李晓凤
李 真 侯倩倩 王晓艳 张 璐 王 玲 马 琳 孟 萌 胡苏真 景艳丽 朱 丽
单江蔓 司洪超 刘 丛 张浒男 石志成 张大帅
装饰艺术设计(毕业24人)
王真真 于晓轩 贺洪军 王 磊 刘 瑾 李 源 刘冉冉 贺 静 倪怀彩 王丽芹
王 君 刘 洁 王 巧 张亚非 刘大勇 王 凯 张光兴 马 兴 朱洪民 刘加祥
卢鹏飞 刘广洲 刘青富 董明增
专科毕业生
财政与金融学院
法律事务(毕业43人)
李秋月 邢晓雨 王令朋 仲鸣鸣 宫福生 魏小军 李晓云 李广玲 高江国 石少华
刘金凤 于 斐 田晓飞 刘彦红 刘芸芸 张艳影 徐以莲 柳全景 王淑慧 耿利坤
安苗苗 陈秀梅 刘 晶 张 敏 范超群 王建芳 李云洁 王晓玲 李红军 陈 雷
马 浩 王 耀 马学文 张佩佩 巩 霞 刘美君 张建鑫 周春辉 马洪单 李 稳
宋文凤 赵玉霞 李 姗
法律事务(结业1人)
燕恩泽
会计(毕业157人)
赵爱芹 许洪君 耿 晶 李小明 王 辉 胡 敏 孙 婷 李凤斌 吕晓静 董昌倩
邵彦平 隋洪武 张金玉 于月鹏 王海迪 李 伟 周生连 高雪洁 韩帅帅 夏厚亮
孙 伟 李承海 付晓慧 郝 蕾 肖秋霞 周 倩 陈全全 赵慧云 于 然 盖鲁燕
刘 昕 王丽丽 钟文竹 石庆路 曹 洋 张讳杰 林 旭 吕文燕 张丽丽 孟金燕
赵宝红 李 坤 胡一秀 兰欣欣 迟凤霞 周丽娟 王培山 周真真 吴艳苹 秦学超
娄兆玲 赵 芬 杜玮丽 丁 蕾 潘光耀 吕政伟 冷艳秋 梁 娜 赵 婷 史晓丽
何青华 丁 晓 郭庆荣 吕 惠 梁存锋 尹训远 刘婷婷 高 慧 高世洋 高 康
倪 婷 马丽惠 逄 扬 崔汝玮 李蒙蒙 李 梅 张志萍 潘 俏 孙洪杰 董再弟
孔瑞珍 董明义 杜婷婷 石 静 尚庆鑫 刘 科 梁忠伟 张 艳 赵 磊 葛运涛
郑晓芳 郝静宜 邢乃翠 孙晓艳 付 雪 张灵艳 魏 鑫 刘明娟 于 鹏 亓咏纯
赵素霞 陈 彤 刘 虹 邢蓓蓓 李 涛 赵月霞 尚恢弘 张罗文 范 健 王秀秀
尹君伊 王 宝 王智利 刘香荣 张盼盼 董 良 刘青荣 孙建双 庄秀玉 高 岩
董海岭 周长玲 刘东建 耿国水 曹敏敏 梁美丽 孙 洋 李媛媛 李玉红 张 帅
李 静 王晓路 郭友华 李 玲 王文莹 郝祖琴 牟燕霞 魏加磊 刘静静 宫 玉
孙伟超 修 伟 韩方方 于晓洁 房凤萍 李 萍 刘倩倩 于海丽 隋婷婷 尹军芝
吕盈盈 贾胜男 郑 晓 邱绪乐 张春凤 吴琦君 庄 苹
会计(结业1人)
李 成
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53人)
刘雷杰 秦晓龙 刘军娜 郝春阳 于 娟 张玉荣 金文纳 焦少芸 于 丽 郑连科
林 辉 王 雪 李为伟 曹全梅 杨崇胜 张永波 李炳海 王月月 徐勤燕 李 泉
张海鹏 杨文超 陈西良 李玉成 陈光泽 孔玉杰 王 春 樊俊伶 张 震 丁旭思
孟 玲 宋晓敏 刘 强 辛国风 高玲珑 于娟娟 王文龙 吴泉霖 武春燕 刘 冉
韩晓艳 刘洋洋 姜春鹏 胡丽鹏 王志杰 刘 帅 侯惠娟 解玉峰 王甜甜 杨佩佩
颜丙顺 孙艳丽 李珍杰
金融保险(毕业57人)
冯振兴 闫胜文 宋 平 林兰兰 闫现阳 潘雅丽 张丹凤 刘 霞 周艳辉 孙克泽
佟勤勤 孙士营 牛艳茹 刘洪超 杨启建 叶平平 王红玉 王雪艳 赵秋凤 邓兰兰
任燕敏 施竹妍 乔春翠 何丽萍 高友珍 赵 贞 刘 艳 莫光源 王晓月 张 惠
韩秀芝 闻 磊 孙宏伟 娄丽萍 刘岳凤 李春玲 何亚平 司 臣 刘雯雯 孙卫龙
刘丽丽 尹艳敏 孟文文 陶玉通 赵海龙 闫 斌 孙圆圆 张玉鸾 刘晓宁 陈华伟
董俊玲 姜忝妠 巨金苓 聂红薇 刘文霞 刘映君 岳 倩
金融管理与实务(毕业131人)
王 宏 丁 伟 王亭亭 赵 彬 郑素梅 杨宝胜 齐明珠 王 宁 姜艳平 赛倩倩
牟凤暖 于进娥 尉 帅 于晓晓 戚泽国 芮彩霞 王海磊 张超群 孙 莹 王亓珍
周祥辉 陈 凤 王 辉 王 晶 陈庆玲 王玉姗 任玉梅 卜祥双 王 秀 汪学君
吕 静 吕文文 谢 芳 王 跃 李 峰 夏 平 李长春 徐晓飞 任慧慧 宋 军
李竹青 戚旬雪 于 萌 高振涛 张茜影 李 潇 申 萍 张海员 亓 航 李日芳
王燕飞 王光杰 夏 衍 臧连莲 薛 芳 刘 韦 杨桂秀 武玉海 鲁 亚 孙荣花
王 静 李松军 丁永亮 徐晓鹏 孙忠玲 刘 鹏 芦 阳 陈 振 任秋燕 王佳佳
王安彩 刘 娟 郭淑艳 李玲玲 屈海泊 宋鑫钰 化宏霞 商开慧 靳庆青 徐丽媛
刘守美 李玉梅 史振玲 李晓萌 张晓静 李树梅 王倩倩 马倩倩 李重重 姜凯翔
丛豪杰 于艳艳 彭京梅 刘 猛 肖 蕊 张 琳 王留生 张绍华 崔 恒 王兴娟
吴春华 张晓晖 杜美玲 吴彦丙 宋 杰 吕德涛 徐赛赛 尹学梅 张向楠 刘赛赛
谢丽丽 冯玲玲 张 茜 尹丽丽 于春芳 赵川川 薛 静 位政霖 张晓飞 王玉浩
李 静 王树红 沈 阳 呼翠翠 郭文娟 邵 梅 李 婷 郝东冉 邢颖晓 位林珊
张在法
市场营销(毕业50人)
宋 肖 姜 萍 万德彩 孙 松 孙丽媛 张忠华 于洋洋 王金军 陈士太 扈光彬
吴广猛 宫 静 所卫风 王 宁 高荣花 孙兆辉 韩萍萍 苑忠蕾 朱传敏 邵泽喜
孔庆豹 吴清真 宋婷婷 张玲玲 王小双 刘军伟 苏 蔺 邓春燕 曲腾飞 邹兆伟
孙啸天 郑美花 王宁宁 褚艳萍 王永振 石志中 孙明明 郑 菲 蔡茂宁 毛萌萌
王 圆 张金浩 战丽丽 李建芸 刘 洋 韩 群 刘冠军 王善洁 王霞会 于 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8人)
赵百振 黄 鹏 耿永斌 翟吉明 李 喜 陈德铭 武安邦 滕云飞
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67人)
单长伟 姜迎燕 王绍林 王晓春 有龙超 朱 君 邢 伟 宋 珊 刘建宾 董世朋
刘 凯 王香云 于 凤 于美秀 路则增 乔延青 汤 朋 车吉英 张 娜 徐 迪
王常胜 梁树栋 李洪海 孙 勇 王明锋 张 敏 于文梅 陆现荣 阚洪芹 管晓敏
郑稣鹏 崔 扬 周荣华 任溟婧 张 婷 张子辰 王红娟 秦培飞 徐文文 黄 震
梁国栋 陶 存 邰守勋 张衍强 李 东 王 彤 蔡丽黎 魏洪娟 管淑芳 孙玲玉
边婷婷 范 玉 武姣姣 荣 方 姜翠燕 宋亚军 宋桂玺 张 菊 马 闯 刘 翔
郝雪剑 周 颖 李翰杰 李 颖 张爱春 王桂玲 李春艳
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毕业35人)
刘书含 孙 颖 李洁清 潘星羽 李 敏 张雪溦 周 敏 张峻昊 厉 聪 翟鹏帆
朱昕煜 焦 骞 褚 强 陈 骁 马 珩 武国栋 刘爱洋 彭 月 王玉梅 费元鑫
王琳琳 于 洋 范 康 郭昭彤 王 侠 贾晨曦 宗天鹤 钱 川 李甲特 韩鸣宇
胡运跃 王杭杭 宁飞鹏 牛振斌 孙晶晶
艺术设计(结业3人)
刘远超 郝 罡 王志凯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名单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函授
张万鹏 韩哲光 沈 蒙 杨 宁 于 佳 张君毅 赵佳诚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业余
孙 圳 盛 柯 李智颖 郭 顺 葛芸瑞 刘 静 刘华媛 高文佳 郑福媛 杨丽丽
管云松 魏蕾蕾 郑娜娜 周 毅 高 波 田知元 张芹芹 林志强 叶庆龙 张 斌
孔 诚 孙奕炜 王会珍 王 芊 代雪迎 李 岩 任美娜 张 华 王晓萌 李群慧
赵秀艳 刘 敏 张 玲 王建本 张春梅 孙兆然 刘 营 马俊超 刘 凯 孙晨晨
段荣卯 王恺强 王方耀 焦明美 苏蒙蒙 梁晓琳 朱见强 王春辉 刘广磊 阎绍鑫
张 伟 滕延燕 耿彦彬 李 旺 周宝宝 卢 波 汤 桐 王 洋 蒋志锋 秦 娜
张玉珠 白 雪 苏 帅 籍蓬敏 徐金晨 张贞新 黄 荀 赵文鹏 戴思清 赵雨佳
李倩倩 宁泽璇 崔长亮 李允兴 武醒璐 姜云萌 孙 鹏 王 军 张乐全 孟玉荣
孙晓东 梁阳阳 李观振 刘 娜 纪尚臣 徐晓婷 于成龙 徐 娇 刘朋超 高 玉
贾理强 于岩俏 史云洁 高绍丽 刘 腾 杨 挺 张青青 赵婷婷 张晓东 张丽萍
李伟伟 田大伟 李 旭 孙艳艳 于 霞 杨晶晶 李哲振 胡彬彬 张可军 黄雷杰
张莹莹 赵甘甘 张 潭 刘国利 李兴超 童蒙召 宋新叶 关忠霞 姜 磊 毛瑞凯
王晓伟 王 鹏 李炳辉 赵昊亮 魏兴旺 王婷婷 孙 浩 臧 雪 刘梦琪 王 桃
李 娜 董福群 王建超 高 艳 钟明燕 俄世海 李 娜 赛宗雁 薛 超 丁 妮
武 兵 邱 帅 王少波 祝小妮 冯中强 孙 杰 曲辰成 刘 创 刘倩倩 赵 威
孔令鹏 国长兴 于 洋 王玉令 樊 波 张明星 郭晓蒙 林磊芳 李 强 孙爱雨
仝振家 郝剑波 师闻君 柳玉娜 贾 鹏 宫 勇 毛 洁 曹力朋 王 龙 王 田
李 凯 臧骆乐 石文彬 王丽娟 石立明 徐守菊 曲国慧 张玉霞 李 惠 赵海娇
于楠东 高原青
电子商务专业 专科 函授
孟书宁 张楠楠 周东峰 张 妍 余本智 宋延芳 郭 倩 杜 娟 宋 鑫 王 宁
贾书娟 单 玲 赵金森 车生挺 张力文 刘丙乾 杨立成 孙炳刚 崔东亚 肖 维
解修莉 马东杰 王文燕 李 圆 仲 南 黄 妍 许慧平 李文娟 许玉双 张 倩
英晓益 宋海笑 周 明 时秋红 宋 磊 韩 丹 李志宏 王翠翠 多亚萌 程春艳
牛文娜 李全明 范林海 王晓林 林金燕 孙 巍 冉子龙 姚 霞 张 悦 马 燕
吴珊珊 郝芳霞 郑艳慧 余竹青 张晓莉 李 明 吕果果 武雨婷 郭静静 郭秋香
白贵贵 蔡金芳 康晓萌 吴 波 王 聪 胡志光 崔晓飞 蔺晓梅 高 燕 陈 莹
武雪飞 秦立芳 徐学娟 刘配娜 幺 娇 孙岚芬 刘星贝 杜 静
电子商务专业 专科 业余
石 磊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业余
张洪达 高华巍 刁玉昊 王 俊 杜 彬 宋述婷 肖文钦 刘 洁 孙 慧 李 惠
张蓉蓉 刘 欢 李华婷 刘 燃 白 璟 夏海燕 赵杜丽 徐玮玮 任 静 李江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科 函授
李金华 郭 勇 刘建锋 张靖瑞 潘 俊 张 琳 李 敏 张灵芝 朱贵宾 马尚静
徐 倩 杨宁宁 王明明 王 蕊 魏金科 周海红 刘亚双 郑 敏 张军杰 郭炎炎
王成龙 张福明 李燕子 叶春然 汤 申 王丽亚 胡珍珠 吕雅飞 李雪娜 李 照
王 静 李颜玲 李 亮 李路静 何 宁 丁传稳 张 玲 徐 艳 张 荣 赵文静
孙玉娇 钱 锐 张 婷 苏晓轩 申玉凤 衡丽建 惠雪晴 张 晴 曹小燕 宁苑洁
李 唯 马秀娟 刘雪峰 荆广宁 林雨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科 业余
曲 宁 李玉红 陈正洋 王璐璐 刘 芳 马瑞杰 黄 海 李玮玮 蓝 帅 代 彬
张 扬 王惠玲 杨 烨 蓝 祺 丁 晓 尚丹丹 程文靖 邹学坤 王雅静 李郜荟
孙运凯 柳丹芸 王田田 张文政 郝晓璐 满 闯 孙丽娜 孙 婷 单荣清 万 振
王海龙 崔 刚 夏 超 李 璐 王海正 遇鹏道 滕 龙 薛 健 焦沛沛 刘柯妍
金 娇 孙小涵 戚宏亮 杨维君 王盛斌 张 滋 刘梦梦 刘 政 刘骁毅 魏 晓
魏 伟 徐 凯 纪寒月 刘 松 宋晓琪 丁玲玲 逄丽媛 王熙东 张惠惠 牟鲜丽
刘 蓓 孙 茜 王文浩 任福强 王晓蕾 王凯龙 王晓飞 边 娉 胡亚楠 姜晓萌
于 滨 王 程 马洁琼 苏玲玉 阴希春 宋以坤 刘 鑫 胡娟娟 吕志敏 张乃文
葛俊龙 孙 帅 王晓磊 袁嘉俪 万美媛 李明月 马 越 李 意 张佳妮 杨 琳
王文萱 李玉荣 王芮娜 王 什 徐 博 邱雅妮 韩秋燕 王 骏 潘璐璐 郑振华
赵 彬 陈升璇 邢 枫 李显荣 刘玉莉 任 鹏 杨 刚 陈 斐 李 欣 程 元
杨 柳 徐艳艳 赵凯华 黄 梦 肖艳丽 郭 强 王珍琦 聂千智 李 骁 张嘉男
张 雷 孙鹤明 张海涛 张 军 高宝泽 曹 曾 王梦瀛 王洁琼 张 靓 王小羽
李 庆 张 坤 毕德斌 夏 蓉 张筱甜 朱敬杰 王海波 孙艺文 张 贺 董金梁
陆 意 林诗凯 王亚文 刘修松 于 辉 王 璇 肖丽娜 兰 兰 张亚骏 武向英
赵 洋 崔 萱 袁梦乙 胡一民 罗 玉 高 珮 于文斌 王慧彦 田 雪 臧保春
张娓娓 赵嘉欣 贾俊枫 姜小慧 代锡顺 韩 雪 胡晓玥 王苓芝 王志亮 钟文杰
王 璐 孙梦怡 苗 菁 孙 程 放 吕嘉玉 单孔彬 于鲁飞 王 琨 徐西贝
潘海凤 辛克洲 严国慧 李 璐 孙述宝 董海布 崔冠青 郭 宝 张宁霞 王 雪
王 龙 王晓黎 徐 萍 杨圆圆 薛项磊 冷昕然 辛华松 黄 升 姚凤园 颜文丹
曹雪琪 郭志浩 张 祥 王润宏 黄文涛 张思思 刘 婕 张 瑜 王 亭 朱 磊
高 坤 张春娜 部欣欣
会计专业 专科 函授
丛腾腾
会计电算化专业 专科 函授
许振玫 苏枚华 王常翠 王英英 孟 鑫 叶 伟 刘 娜 李晓文 马莹莹 王光武
王 芬 唐晓晓 苏殿华 刘雪峰 刘小玲 张 英 姚福婷 崔 韩 李振芳 王依群
刘婷婷 刘 倩 邢 燕 张自娟 周珂冰 侯友莲 李 艳 杨化丽 邵自荣 李秀玲
姜 丽 周 丽 唐蓉蓉 张 晗 刘登英 王 秋 马利艳 翟纪华 伏惠歆 王春红
曹 祺 季秀娟 姜晓敏 杨阳阳 盛钰涵 庞廷玲 王逢逢 刘 磊 邵明雪 陈广帅
王潇华 解廷芝 龚鹏梓 张丹丹 王 萍 吴玉荣 郝风团 路 阳 王言天 周 强
伊廷娟 李 鑫 林阿楠 王 璐 赵守芝 王昱博 全虹帆 张军香 秦敬敬 王丽丽
李静静 徐小娣 许海峰 郝雪萍 杜蓓蓓 刘海艳 王萍萍 刘海霞 高彩华 蒋超琰
费 毅 衣晓华 徐笑笑 邹方旎 于小培 王玲玲 姜艳艳 邢 丽 李 波 孙晓丽
李晓杰 董婷婷 朱艳秋 郭圆圆 刘晓云 姜雨臣 张海梅 隋彩霞 李苗苗 吕荣荣
赵 红 陈莎莎 孟金新 李媛媛 赵利利 张 敏 沈福杰 肖 陆 李 倩 周 钰
彭莎莎 蔡苗苗 王英姿 王炜然 孙 飞
会计电算化专业 专科 业余
张庆莲 王道磊 张 慧 谢明菊 张 愉 邱 乐 薛瑞敏 孙克红 孙冬梅 侯舒平
李丛丛 刘艳艳 赵 峰 钱 娜 田志燕 赵德霞 袁玉霞 刘丽娜 孟德莉 吴昌芹
王春丽 臧彩玉 徐 佳 邱世英 张金亮 庄 园 张秋华 黄冈玉 郭显娜 刘 青
宁爱芳 刘振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陈 栋 陈纪朋 杜之涛 郭 勇 姜庆磊 孙文学 殷龙剑 于 坤 单长丽 罗 曼
齐 鑫 孙 东 王 龙 王振波 姚 翔 朱玉立 张富强 牛司余 王 永 徐同涛
闫中浩 张纪青 赵 磊 高国军 孙如松 王新容 徐照峰 闫超杰 张兆群 周文磊
邹子超 英启华 陈 洋 丁之宇 董 斐 矫云晓 李 军 李晓晨 梁青瓒 刘 林
刘文华 刘英杰 曲海卫 曲先林 孙雪强 滕俊方 王海涛 王 健 王 鹏 王淑洁
王小明 徐世涛 薛建峰 杨 伟 张松刚 周旭龙 廖 伟 苏 扬 王昌龙 姜泉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科 业余
曹宗耀 陈 鹏 高徐坤 姜科光 孔令强 李 滨 李洪君 孟令正 石德义 王志勇
肖荣兰 张秀伟 仲惟钧 朱乘昆 王泽巽 徐朋朋 赵海燕 俄玲玲 孙付栋 王 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杨和珍 顾兴娜 贺玉珍 刘 飞 徐艳芹 苗光明 白 亮 陈国平 陈 柳 陈永利
董剑波 范晗晶 范庆辉 冯兴鸽 韩俊伟 郝建平 贾熙双 孔祥飞 李 栋 凌 刚
刘 凯 刘 璇 吕 健 吕 敏 吕涛涛 苗书娟 石 刚 王菲菲 王会国 王建伟
王 萍 王汝荣 王 英 王志龙 魏锋伟 辛慧慧 邢宇光 薛雅文 荀世祯 闫建朝
闫 骞 殷永治 游庆智 张爱琴 张和佳 张 晶 赵 杰 赵丽娟 赵 钰 周云恒
庄 菲 卓琥坤 董德明 滕延清 王 玲 马运成 彭 伟 石大同 徐庆海 詹 伟
张 丽 张全洋 张 伟 马小婷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专科 业余
陈念丽 侯莹莹 纪晓晓 李含玉 李 莉 马 超 夏德勇 殷 娣 于 鹏 张克余
朱珊珊 朱孝军 胡彦超 刘菊娥 沈 策 魏玉风
经济管理专业 专科 函授
牛悦峰 张 振 杜加冠 李明玉 李 帅 孟 强 施明国 汪 霞 张 军 张宪明
韩 龙 王新新 孙功勋 邢海霞 任光耀 刘方梅 安 强 朱绍梅 张 杰 王峰林
位小明 刘 慧 冯 丽 任 远 宋红燕 陈甜甜 武文燕 刘红英 汉 卿 王海霞
徐得刚 李佳璘 葛军英 赵丙倩 尹勇强 李彦凤 田玉丹 宋维磊 张彩玲 李贞军
张红娟 刘 蕾 刘洪超 张萍萍 孙 琪 谢颜颜 王 鑫 王 婷 王洪玲 朱雅琴
刘中欣 杜子昕 刘之云 王 芳 张 辉 薛梅喜 胡香香 张毓凤 秦启强 邰玉凤
刘 倩 娄境新 陈祥娜 马蒙蒙 王宗顺 葛玉芝 孙树艳 李艳琴 李海山 王丽杰
丁 浩 徐美艳 曾 斌 徐英杰 乔国庆 袁振兴 于雪滢 赵京雪 郝腾升 刘 经
吴俣昊 孙桂君 黄 君 叶 繁 吕寿峰 张燕燕 李玉峰 焦 伟 杨 磊 徐亚楠
赵曰启 张亚伟 蓝荣华 崔世宁 李 锋
经济管理专业 专科 业余
李在玲 李兆滨 张丽娟 马红莲 李惟霞 褚凤环 谢葆睿 李新涛 童亚敏 宋泉国
周 民 薛彦娟 陆晓雯 王海龙 刘令军 安玉秀 王得州 杨 娜 李玉艳 仉义民
张银娜 邹 浩 高艳晓 崔明霞 宋立朋 张 娜 宁 芹 纪 斌 秦 晶 王婷婷
张 晨 王永进
旅游管理专业 专科 函授
谭 夏 李 坤 刘美霞 王利平 杨鑫鑫 林美男 于永汇
旅游管理专业 专科 业余
高 玉 王莎莎 滕 飞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专科 函授
陈 斌 李同涛 王根川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专科 业余
王敏敏 冯 萍
市场营销专业 专科 函授
谢风亭 王建华 闫 坤 翟金慧 袁 娟 陈冠宇 王鲁晴 庞 超 佘惠娟 孙 菲
闫 飞 郎 娟 宁 萌 况 超 魏红涛 张鹏燕 姜灵珊 郭沙沙 尹 鑫 马 欢
王 杰 吴晓慧 王 秀 王 伟 杨兴辉 于海波 秦文瑞 杨星海 张 奥 张晓梅
任 婕 张东峰 张 悦 张 强 邓玉品 安亚楠 姜玉霞 刘 耀 张丽娟 毕云南
夏美艳 孔玉玺 雷志彪 李晓田 郭聪聪 赵 杰 翟林林 林凡香 李 成 于红秀
夏子婷 赵金泽 邢跃盼 王 帅 王晨曦 毛妹丹 朱让让 李金红 吴文龙 魏洪民
穆建杰 张 泉 蔡 璐 孝衍茹 宋 云 王一飞 居惠敏 成 龙 钱 龙 荆全虎
王旭东 李 亚 张维维 代雪梅 韩培培 耿世玲 李素真 韩月萌 陈 晨 史晓林
郝 成 朱长宝 吴梦姣 洪 蕊 武 丹 刘少波 张燕华 刘伟平 贺瑞娟 李俊龙
梁 宁 秦德宇 高 通 蒯立新 邢立华 张晓峰 王 震 焦启凤 许玉霞 翟燕梅
尹茂新 贾 珍 杨青梅 丁滨滨 王德伟 张 衡 冯 庆 陈讲林 杨春娥 李志龙
刘丽新 赵利娟 郭闫潇 刘 超 郝燕鹏 闫书蕊 张晓丽 郑红格 魏加加 杜方方
韩 冰 邓承方 吴成良 展海洋 李文文 田立佳 李文波 赵建坤 孙 丽 牛宏如
李 英 贾喜伟 张在岩 王 各 王 峥 王 顺 李希胜 左继桃 党红宇 于艳霞
裘 涵 胡彩霞 张梦丽 程想想 王来稳 靳宏婷 金美松 李淑淑 廉普楠 陈 冲
吴 攀 朱灵娟 陈改新 张雅静 马 娟 张进宝 李佳盼 刘冬倩 杨 超 燕瑞环
罗云凤 马 广 刘 超 金 鑫 仉立梅 杜丕芝 马艳蕾 赵亚丽 范闻晓 陈凤龙
李 健 汪 雪 刘长根 赵延东 赵立改 刘 峻 李艳凤 罗 江 李雪峰 孟奕甫
朱乐全 丁 娟 李岭南 孟祥沛 谭秋芩 赵宇鲲 雷 飞 宋润丽 王春燕 高西峰
侯 霞 周亚男 杨 晓 梁 瑜 崔 敏 高世珏 李冰冰 冯 洁 贾小花 贾 龙
赵夏青 蒋雪萍 梁俊超 刘 权 庾灵芝 崔 景 周文菁 赵 莹 韩同峰 王鹏飞
江 楠 李雪可 张俊生 黄 展 王加翔 王建新 孙传宝 令狐小娅马景轩 王端亮
杨春娇 陈亚平 马宝英 李 群 张凤玉 程 洁 李晓旭 高 骏 孙 明 马 周
刘 双 金长权 孙秀娟 孔琳琳 申巧玲 赵 冰 徐玉超 李 玲 王 丹 韩世飞
张文华 李文凤 时翠萍 刘善华 乔传锋 高艳飞 段丽丽 李华静 冯 娜 宋发发
荣志峰 贾芒芒 王 岩 程小云 高洋洋 刘良彪 刘倍志 刘 朝 李火箭 葛旭萍
张海瑞 丁国权 张慧芹 徐 荣 周平易 李 霞 高晓静 王立柱 宗绍华 张 奇
贺小霞 李东来 赵英男 孙艳玲 邢园园 李 诚 谭燕文 孙 冰 乔艳春 刘 恋
祝静静 张大平 武 林 罗 挺 刘勇元 谢 艳 王林燕 薛阳阳 丁晓霞 郑 娟
刘凡凡 赵蒙蒙 刘翠翠 郭良建 彭 丽 张 宇 刘晓明 赵娜娜 陈玉根 蒋志伟
金 花 宋乐月 张亚男 路延超 朱伟亚 刘 涛 黄 欣 唐 奇 游志保 张金玉
孙 莉 郝俊秀 张莉娜 秦丹丹 王良松 赵 朋 李 刚 袁 琳 黄福唤 李青青
杨 斌 张殿柱 武雪梅 姜婷婷 韩凤兰 王露露 苏海绘 王文倩 刘少云 任莉杰
张 辉 贾红存 徐 烨 郁青青 赵可龙 王 楠 刘 敏 张 梅 化 丽 姜德龙
程少杰 窦金萍 张娜娜 刘清云 崔利宾 许雪萍 朴洪男 张金勇 刘伟娟 王 岩
崔岩岩 樊小雪 田敬华 杨晓慧 程 泽 李 孔 李 港 杨林梅 卞 静 曹月秋
高婷婷 韩志东 姜玉姣 李家龙 郭晓妹 赵建怡 王 苏 张 坤 岳红霞 王瑾瑜
孙锦花 郭振飞 路若彬 王 超 朱桂萍 徐丽丽 崔祥伟 池晓燕 张阿莲 赵 飞
张 叶 吴永梅 张媛媛 王常锐 王海宁 马雅青 杨 洋 贾红丽 于小军 方同山
周 琳 秦晓雷 高俊玲 穆 佳 尚 磊 安晓艳 李晓军 王琳琳 朱庆新 张长青
张月月 刘 宇 朱 菲 张 营 王艳利 王之栋 曹 聪 杨 军 高 照 李卓娜
商国涛 王欢欢 张佩佩 郭洪蕊 韩 宇 周小楠 韩帅帅 牛雪松 祖永宾 邵欢欢
吴 亮 赵庆芳 冯金凤 王 焱 徐宏娇 魏荣荣 李 丹 于亚君 李天赐 安娟娟
白 扬 赵育华 李学杰 尹纪者 张亚迪 符金龙 张晓静 刘瑞全 吴廷香 王美秀
凌 洋 李怀勇 高青青 戚兴亮 卢春宇 倪训文 张景顺 王壹正 白文涛 孙绍伟
冀弘鹏 于方圆 柏 磊 纪 妹 付国楠 胡新新
市场营销专业 专科 业余
孙萍萍 刘 昊 鹿晓雨 张 敏 刘 帅 禹国泉 于连英 刘洪臣 刘鹏超 闫兴存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郭 毅 郝 军 靳继华 邵择朴 石 蕾 孙 月 王 伟 谢红珊
物流管理专业 专科 函授
宋高峰 宋来立 宋荣荣 王 媛 张召路 徐海博 陈 坤 王小光 赵文雪 张善凤
王奥翔 李姝慧 曹立乾 王合美 苏德地 王丽双 王怀栋 穆冬雪 刘海洲 李 栋
黄兆录 杜子君 李 敏 张 荣 康文华 李 静 李永芳 刘永锋 窦 尚 王 辉
郭改道 刘南南 张娜英 杜冬英 李小杰 刘 伟 高金强 刘国宏 唐晓悦 郭雷雷
刘静安 耿利萍 吕小杰 文宗源 王 文 万立东 张朋朋 丁晓捷 李排垒 张海洋
李修芝 崔美玲 王 丽 刘东凡 李冬霞 任雪娇 张海菊 平俊波 姚仕堃 姜亚品
夏春润 杨晓欣 腾晓晨 吴德田 刘玉梅 刘红蕾 金春艳 赵多森 范佳佳 林 浩
贾万春 焦俊杰 宋文茂 李红云 杜金民 李晓琴 王 肖 韩 笑 王晓玲 董建斌
赵俊杰 乔凡晨 李 萍 吕凯燕 张晓英 闫 颖 张庆收 纪 超 樊肖霞 张建伟
郭 芳 王彩云 吴海玲 杨柏祥 代忠锋 何 红 王亚平 吉红霞 尚 伟 岳 琳
王静玉 张文杰 郭丹丹 刘向粉 王 婧 布亚会 范苏元 宋 涛 李芝红 陈星宇
黄世雄 张 田 李海燕 汤 宇 姚国庆 杨彩云 魏全义 王晓荣 卢晓楠 尹晓雄
董莉莉 郑 岩 任 琴 张春慧 吴颖强 姜丽伟 于晓杰
物流管理专业 专科 业余
孙 海 段培勇 宋晓静 高照梅 邱 琳 王 佳 解 燕 卢绪芳 陈晓伟 高志鹏
朱海洲 丛邵腾 郑 委 姜 雪 张 恬 梁楠楠 姜凤娇 姚璀玉 孙俊杰 李 林
潘昱辰 徐志超 李 杨 于东梅 杜光辉 王雪华 高美春 袁 堃 韩 军
印刷技术专业 专科 业余
张 骅 范晓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孙恒志 安巨峰 白 露 白庆雷 白 茹 蔡建伟 曹珊珊 曹 伟 陈 磊 陈宗副
崔鹏云 崔善海 崔永健 代学敏 邓海鹏 杜 非 杜胜飞 杜雅楠 杜 勇 杜玉丰
冯晓辉 付 波 付丽楠 高 蒙 葛晓飞 宫晓辉 关洪洲 郭晓雷 郭艳军 郭叶青
郭 跃 韩 伟 韩 向 何大柱 贺戍华 侯书叶 侯新波 滑建伟 黄 涛 季明各
贾文静 姜 坤 姜 涛 靳晓东 李 丹 李 江 李 林 李 莎 李彦芝 李 艳
李艳敏 李扬扬 李 永 李园园 李振斌 林 涛 蔺海峰 刘斌州 刘 晶 刘 静
刘 磊 刘日帅 刘 特 刘天晨 刘婷媛 刘献华 刘泽键 柳海龙 芦 宁 逯 鹏
路锦涛 吕建峰 马 超 马明亚 马甜路 庞九利 祁鑫美 祁 月 乔瑞鹏 秦 江
任三化 邵晓芳 申 龙 申艳超 师雪伟 宋 娟 宋丽丽 苏 红 苏学焱 苏 贇
孙亚南 唐顺军 田发辉 田学智 王兵兵 王 超 王 迪 王 庚 王 浩 王合英
王慧敏 王建莉 王 懋 王 强 王向涛 王晓梅 王 鑫 王旭亮 王彦红 王 永
魏松涛 翁弟弟 武国瑞 武会开 武 森 奚燕涛 徐倩倩 徐 庆 徐卫军 许俊针
许子元 闫 慧 杨恩志 杨荷荷 杨天申 杨银水 殷龙飞 银虎栋 尹金贝 尹晓冉
尹志远 于丽丽 于特特 于 鑫 岳 凯 翟兆铅 张 超 张建坤 张 娟 张娟娟
张立峰 张 龙 张璐璐 张 蒙 张 娜 张晓静 张新亮 张彦宝 张艳杰 张永斌
张增仁 赵 乐 赵 亮 赵 勇 赵 勇 郑 海 郑 丽 郑倩倩 郑智丽 周丽波
周 强 周校生 朱淑彦 朱小滔 朱勇杰 朱媛媛 朱 珠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科 业余
王运华 修可乔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钟加恒
制浆造纸技术专业 专科 函授
王新伟 张 怡 房体东 高向平 孙志磊 王明来 夏国强 杨秋萍 杨瑞芝 张国强
赵伟平 周彩霞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业余
王景余 刘 腾 王欣雯 刘言论 李绪源 王 健 赵雪丹 郭琛琳 陈 旭 杨 斌
丁平平 朱 蕾 张 月 陈婉璐 王洒洒 魏 航 郭红飞 李莹莹 戚冰婕 潘晓亭
王连权 张 鑫 毕亚丽 刘艳南 陈 鹏 张文静 齐 凯 李 燕 葛淑华 周 涛
金传冬 孔明轩 孙 丽 赵学佳 高希曼 黄 飞 李 朵 苗 雪 陈 曾 宋 洁
冷晋杰 徐 鹏 李国瑞 张玲玲 李 彬 张又文 王向进 谢 阳 李存凯 孔肖肖
吕晓帅 任学功 李正臣 王富圣 李林芝 左 磊 杨 洁 胡 咏 龙冉冉 吴志泽
冷 琳 刘利勇 金士润 王 东 唐雪婷 孙丽芳 甄 鹰 李 洋 袁郸城 霍慧萱
徐 坤 于 特 房 艳 王雅娟 冯秀梅 库 涛 吴盼盼 邢光明 李海芳 代丹琳
李 冰 周长文 张茈渝 刘晓颖 王安伟 齐媛媛 周志兵 解修波 忽 静 齐文青
于 虹 张欣妍 高云波 李 茹 徐国庆 申 巍 岳丽娟 马学健 贾 帅 张开亮
贾培育 王 娟 刘瑞玲 孙小龙 魏 玮 孙惠惠 李恒峰 高成成 金 玲 刘粉粉
张文清 蔺德江 洪 艳 彭艳清 王延苹 金佳美 刘乃友 胡月明 吕殷颖 苗 宁
王 娜 张柏怡 王 晶 陈 鹏 刘 莹 韩婷婷 刘运芳 王 怡 穆 青 孙高英
彭 艺 于江辉 谢秀飞 宋 娟 王 乐 苏小亮 徐丽娜 黄 帅 于继霞 牟 菲
李海滨 丁利杰 孙家恒 陈 君 李思龙 庄帆帆 张 丽 石佳佳 杨紫茜 魏 玲
李振国 李 敏 宋紫剑 冯林桢 陈晓飞 李廷杰 张丹风 迟林林 闫 岩 张思瑶
冯庆伟 胡 楠 陈 阳 井 川 周 帆 王 浩 邓丽婷 王晓漫 殷杨杨 孟 红
曹新晨 汪 倩 谢 冰 王世宗 张 栋 宫 振 朱 洁 王晓威 冯晓男 李秀山
李振亮 胡安琪 杨淑霞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升本 函授
王忠德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专升本 函授
唐志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升本 函授
程念军 马 磊 李 广 王道英 韩 欣 杨振云 秦呈祥*孙亮宝 李晓萍 张 波
刘 敏 顾涵靖 郭 健 郭 静 李建行 王金金 王京凤 王新庆 文洪喜 杨忠远
张明军 郑泽元 李小雨 牛启娥 方淑清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升本 脱产
张 婷 李 莎 曹 珉*陈玉媛*崔 汉 董双双*付丽萍*高 洁 关 琴 何春秀
胡成香*胡 潇*华宝娟*纪倩倩*纪晓晖*江 伟 李 冬 李维青*梁卫叶*林晓霞
刘 蔚*刘晓娜*鲁海斌*马俊化 牟宗平 綦 琳*邵 鑫 孙海燕*孙坤龙 万福枝
汪 萍* 王东超 王佳佳 王萌洁*王梦莹*王明玉 王铭铭*王莎莎*王晓霞*王晓霞*
王亚慧*王雨佳*王云凤*夏艺萍*徐 静*徐钧科*阎文娇*殷 娜*于彩玉*袁德龙
袁亚男* 战 昕 张青青 张 妍*张珍阳*朱 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升本 业余
陈知恩 冯爱伟 郭小莉 郭 燕 金 雨 李冰冰 李积成 李 祥 刘 鹏 吕 倩*
孟凡玉 尚志刚 宋保安 孙 雷 田 昆 王 光 王元贵 许传越 于素明 张 斌
张 成 张 娜 张雪梅 陈 光 高振兴 姜孟强 姜佩佩 沙文雯 石春鹏 孙 乾
谭德亮 谭 顺 王 涛 武鸿麟 肖 强 张建勇 张 萍 张莹莹 赵俊华 郑晓晨
孙宏倩 王建民 薛 芸 丁俊翔 姜 峰 李 梅 蔺 娜*刘荣娣 苏丽娜 孙文璀
王秉章*王海峰 王洪杨*王盼盼*孙胜男 李 婷 卢 营 王中亮 张洪利 张 丽
孟 静
环境工程专业 专升本 函授
刘祥琪*史作华*孙青敏 田根山 于雪美 司 慧*田圣新 王瑞强*
环境工程专业 专升本 业余
李德义
会计学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杜霞云 高文文 解 丽 李 丽 李丽君*李月娟 刘中波 吕广花 邵志强 史新良
孙立华 孙丽华 王晓利 胥 平 杨 洁 易 力 张公祥 张 霞 王 萍 代玉龙
马海晶 吴宝璐 陈金燕 侯 慧 蒋孝伟*李 菲 刘岚青 邱 凯 朱丽文 陈祥梅
崔瑞华 代春秀 李雪莲 刘丽荣 秦 红 宋新娜 苏永梅 孙国华 王礼冬 王 妍
张佳敏 张 鹏 周海娜 周 佳 侯 娟 刘新民 邱 静 张道国 侯晓薇 李倩倩
孙 鑫 朱 蕾 崔 丽 王雪娇
会计学专业 专升本 业余
白慧莉 毕淑玲 曹洪丽 陈 磊 陈田百惠 程 瑶*房玉梅 傅晓丹 高建英 葛宝芬
耿秀萍 顾 敏 韩孝博 侯文婷 荆 天 孔 欣 李登军 李 花 李 璐 李 明
李书文 李 爽 李晓梅 李 艳 李 瑜 刘 柳 刘 敏 刘瑞红 刘希尧 刘艳梅
吕爱武 马明超 马庆泉 孟莹莹 牛 冉 庞 然 齐翠翠 任蓓蓓 沈 涛 石 茜
宋红波 苏俊华 谭 岳 王春蕾 王 静 王 莉 王丽丽 王连平 王 娜 王 鹏
王如明 王熙梅 吴文超 辛乐女 徐 倩 徐 雯 许 坤 薛红燕 杨德杰 杨孟春
杨 萍 杨小艳 姚 亮 张 静 张 磊 张 梅 张同霞 张 莹 赵 娜 赵元玲
周 艺 朱丽萍*张文冬 陈 洁 陈 蕾 葛海静 郭若香 郭彦华 李 娟 李 凯
李 莉 李永超 刘 娜 刘 倩 刘莎莎 潘贻绚 王 宁 王欣枫 武 楠 邢 洁
姚晓艳 尹 罡 张 冬 张 立 张中华 赵手文 付香云 刘 岩 王 庆 鲍彩云
范小娜 高海峰 贾莹莹*李国栋 李 娜 李 越* 刘倩倩*牟向军 王 婧 王敬军
王振花 杨 明 尹智慧 于晓慧 袁晓洁 郑绍刚 周 萍*程 霞 杜 鹃 高炳莉
胡国静 李 超 路继洪 马 宁 宁俊花 孙 文 王 林 魏 欣 战伟华 赵凤席
袁 媛 刘惠芸 孟 洁 刘国琳 刘桂燕 秦春菊 李敬霞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升本 函授
孔 波 李玉成 宋应健 魏士勇 周宝鑫 杜红雨 姜 苒 张 宏 郑龙强 陈军磊
董洪涛 高吉磊 高苗苗 李世健 刘广梅 聂 宁 齐 玲 秦晓敏 宋克刚 陶维亮
王 波 王 坚 尹 帅 周 伟 李 霞 单 超 邵 明 徐可群 张星红 张泰皓
刘 强 迟明高 徐忠亮 张中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升本 业余
胡志敏 胡尊宁 黄登祥 刘 彦 齐 磊 宋海若 孙庆亮 王笃超 王 婕 吴建垒
邢昭磊 徐媛媛 叶 辉 张 帅 张 弦 赵传雷 许世强 朱德志*薛 飞 安佰圣
纪 超*王 贝 胡文硕 俞时南 原志远 赵振平 王 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升本 函授
田振华 徐恒金 曹富宙 曹明坡 陈 亮 侯光华 毛宗宝 张 胤 房永霞 屠凡刚
张海峰 张 伟 孙聚霞 郁晓庆 刘宇虹 杨建秀 毛春红*王傲镭 安 莉 侯伟芳
胡 艳 龙 雪 孙 赐 战忠文 沈 锋 王小雪 李腾飞 商 斌 杜 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升本 业余
白海洲 董 政*杜建广 付文英 葛 鲁 侯宝庆*纪 鹏 菅彩艳 姜 斌 姜玉华
潘相君 孙 强 王广民 王 伟 于 鑫 张乃娟 张 鹏 张小铁 汪 炜 王秀凤
郭 锐*李 勇 杨 跃 王新建 马衍杰 胡立军 于鲲鹏
金融学专业 专升本 函授
高法全 任立强 石兴涛 孙慧心 王婷婷*董明鑫 王立江 徐 娟 张文舵 井晓霞
范红颖 盖 斌 高 松 商苹苹 石海力 王希胜 王 雪 朱林钢
金融学专业 专升本 业余
曹 霞 曹晓舟*陈念蓉 付改霞 李玉鹏 刘 波 刘纪朋 卢 娜*律 玲 秦 芹
宋广峰 苏树慧 王京华 王 蕾 王茂强 王玉军 魏浩彦*杨宪波 阴伟峰*于大鹏
翟军政 张 冬 林 鑫*王 青 朱酉波 梁 璐
轻化工程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曹仁忠 翟文生 胡旭光 李志武 王存喜
轻化工程专业 专升本 业余
魏明华*
生物工程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李 阳 马俊杰 魏聪斐 席益民 李建华*杜敬来 寇天德 刘道潘*夏隆春* 张 帆
李 霖*
生物工程专业 专升本 业余
宫恩康 林 哲 王 鼎 郅春宁 马书哲
市场营销专业 专升本 函授
王 伟 柴 静 陈 强 姜 斌 冉 勇 孙 滔 姚素兰 尹军建 张爱菊 李国军
孙 静 郑 福 李爱娟 李 静 王方圆 姚 岚 邵勇铭 方 勇 李 庆 马维维
于海泽
市场营销专业 专升本 业余
蔡传钦 车献瑞 胡兴龙 李德红 李家强 李 磊 李 征 刘建勇 刘 娟 吕立顺
潘 颖 乔新杰 王 辉 王云峰 王 震 吴建平 杨伟宏 张夫英 赵 娟 周国兰
孙思远 王洪伟 王宪涛 袁 景*李传利 李亚群 马 英 宋 朝*王 雷 王立会
王玉倩 王玉茹 张 楠 张桂祥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升本 函授
赵汝学
艺术设计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杨广军
艺术设计专业 专升本 业余
曹金鹏 陈源津 李 坤 连麦英 聂春燕 申沛鑫 孙锦锦 王 峰 王建荣 王希普
王亚君 王勇军 邢 兵 张鲁浙 张晓东 孙 宏 何 鹏 刘 阳 孙亚君 田 涛*
王 盛
英语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栾 君
英语专业 专升本 业余
李 贞 隋立军 王应新 赵 青 梁笑天
艺术设计专业 本科 业余
文安东
注:名字后带“*”是取得学士学位者
大事记
记入校史的2011
2011,我们见证,我们参与,我们创造。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大事、喜事不断,热点、亮点频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新一轮创业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渐入人心……一年中,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深远,必将在轻院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岁末年初,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值得铭记的事件:
更名专家悄然入校
2011年,在教育部规定的西部地区更名大学之际,山东轻工业学院赫然进入专家考察名单。水波不兴中,学校于12月24日迎接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这是岁末对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工作一年的最大褒奖。
专家组对我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我校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科研能力较强,更名为工业大学的条件已经成熟。
党代表集体表决事业计划
经过几上几下精心制定的学校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8月26日~27日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上进行表决,山东轻院成为我国高校中首家在党代会上表决学校发展规划的学校,这标志着在我校发展是最大的事,是党的事业,是党员的责任。187名党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共同描绘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确定了以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品牌为主要标志,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的新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五年两步走”即“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的发展战略规划,科学设定了各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指标,全面开启学校新一轮创业。
置顶课程资源 为学生搭配营养套餐
“大学里最惊人的浪费,是老师讲废话,学生读旧书。”基于此,2011年,学校开启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国际化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成为我们对学生的承诺。
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启动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2010级5个班、2011级21个专业48个班参与试点,首批立项创新课程101门,已开设41门。
根据时代职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创新学业课程——一整套办学新模式正在进入实施阶段。
东校区 十年分治终成一体
2011年,名为一体实则一校两治的时代终结,东校区银行职业学校成为跟其他兄弟院系相同的财政与金融学院,打通了招生、人事、财政等壁垒,与学校真正融为一体。
图书馆 五年待装 今朝披挂
停工五载,被学生戏称为“鸟巢”的图书馆楼终于2011年2月21日正式开工复建。如今,在如火如荼的兴建下图书馆旧貌换新颜,初展飒爽英姿。新馆预计在2012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届时,莘莘学子们再也不用为学习、考研占座而大伤脑筋了。
根据规划方案,新图书馆楼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设计藏书300万册、设4000个阅览座位、2000个信息节点、150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新图书馆楼将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术活动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事业项目包干到人 处级干部变身项目主管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扁平管理、契约上岗、指标考核的总体要求,2011年3月10日起,学校开始了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竞聘工作。4月15日,39个班子、146位主管走马上任,为新一轮创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准备。
根据事业发展立项目,按照项目要求设主管——以项目主管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学校主角发生变换 学生成为党委成员
2011年,“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一切工作均围绕着服务学生学习而展开,学生高端就业的需要、对专业与课程选择的需要、对优秀教师的需要、对学校服务体系的需要,成为学校决策时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可以参与评教评学;学生可以参选二级学院党委成员,参与学院事务的决策、管理。
大牌教授党委直管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大牌教授直接体现一所大学实力的强弱,大牌教授地位的高低显示了教学工作是否真正成为各项事业的中心。2011年5月,152位校聘教授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生力军、骨干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A1岗教授更是由党委直管,享受高于项目主管的待遇。
为好大学选聘领军人物,昭示着学校教授治学时代的到来。
博士化成为轻院教师群体标志
2011年,博士学位教师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稀有品种,而是成为教学学术队伍中的主力军。学校党委1号文件提出的“博士化”工程健康推进,全年成功考取、攻读博士学位33人,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有14人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我校共有30名教师正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工作,其中2011年共有14人成行。教学学术队伍中博士比已达35.0%。
校园从此无斜路
2011年,校园环境悄然发生了变化:校园洁净了,秩序井然了,师生言行文明了,斜路没有了。
在文明单位创建的旗帜下,“学校是家园,人人担责任”的号召深入人心,“全校关心文明创建,全员参与文明创建”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全校师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有关规范、措施,人人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建设发展。
融入社会 走向世界
2011年,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有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学校与韩国水原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商务孔子学院、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等10余所国外院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或姊妹院校协议。积极与合作院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联互授工作,与韩国建国大学、水原大学、水原科学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芬兰埃博学术大学等5所学校签署学生交换协议,预计2012年将有超过20名学生出国交流或留学,目前已接受短期海外留学生16名。
质量品牌显成效 轻院省内崭头角
2011年学校招生工作再传捷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招生7000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省内普通本科二批招生一志愿上线率继续达到100%。投档分数文科为全省第四名,理科为全省第七名,本科生报到率达到98%。
科研成果节节攀升 重点建设一年翻番
2011年,我校再度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共获山东省以上奖励9项,厅级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研项目立项获得新突破,获准立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08项,经费突破1800万;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67余项,合同金额2700余万元,到位经费1221万元。
2011年,新增食品科学、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文化传播学5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新增轻工精细化学品、非晶/多晶材料、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新增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时新增农业部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1个、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1个。
学生主动为用而学 文明诚信蔚然成风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们从为成绩合格拿毕业证转变为四年后就业学真本事,从“为试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由被动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努力学习的多了,考试作弊的少了,良好学风考风蔚然形成。
(宣传部 提供)
2011年学校大事记
1月
5 日 我校联合省市各家媒体共同成立“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学校领导陈嘉川、王光芝及济南科协副主席李中赋、部分媒体记者应邀参加活动。
同日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我校民进支部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
7 日 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进行了公示。我校秦梦华教授主持完成的“造纸纤维及其组分的选择性生物降解技术与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同日 临沂大学王明福副校长一行来我校访问考察并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我校党委成员及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工作交流会,会议由纪委书记周有波主持。临沂大学发展规划处李培苍主任、人事处任庆大处长陪同考察。
同日 学校召开领导骨干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主持会议,校长陈嘉川对近期工作进行部署,学校领导和全体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9日 根据团省委统一安排,我校选派刘贤锋老师到平阴县委挂职一年。1月上旬,刘贤锋老师参加了高校到县级团委挂职团干部培训班。并于1月中旬到岗。
10日 学校校友工作会议在行政办公楼346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学校纪委书记周有波主持,校长陈嘉川出席并讲话,校友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11日山东省委组织部考核组到我校对校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2010年年度考核。考核组由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副调研员李鹏(女)同志担任组长,省委第二巡视组正处级检查员程瑞斌、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副处长王莉(女)、省委高校工委安保处副调研员陈成标任成员。
同日 我校皮革专业社会奖学金发放仪式在办公楼342会议室举行。党委书记徐同文、副书记舒永庆,瑞士科莱恩公司广州分公司皮革部李艳经理,北京中皮天元科技有限公司段力民总经理以及学生处、团委、轻化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发放仪式。
12日 学校召开工会工作会议,对2009、2010年工会工作进行总结交流,评选出院直一分会、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分工会为先进工会,李书平等16位同志为优秀工会干部,荆燕等84名同志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13日 山东省教育厅表彰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山东轻工业学院科技处集体,高志峰、魏明志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
14日为了大力加强教学学术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两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管理、服务水平,学校党委下发鲁轻院党字〔2011〕1号文件《关于实行教学学术岗位“博士化”管理服务岗位“专业化”工程的通知》,要求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使45岁以下专任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博士化;45岁以下管理服务项目主管普遍具有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或在读),基本实现专业化。
17日 为进一步发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办人民满意的好大学,经党委研究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建设好大学、全校过日子、重视细节、追求卓越”讨论活动,并将此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内容。
同日 学校在办公楼342室召开党员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党委书记徐同文发表重要讲话,校长陈嘉川主持会议,学校党委成员、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各教工支部书记,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同日 鲁轻院字〔2011〕9号发文表彰2010年度档案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先进集体:组织部、科技处、研究生处、学生处、学报、校医院、外国语学院、化工学院;先进个人:邢宇、邵晓薇、周玮玲、安蕾蕾、杜霞、王国栋、洪静、张志业。
同日 图书馆开通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
18日 学校与韩国建国大学签署友好关系协议书,将陆续开展与建国大学在师生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20日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带领校工会、人事处、办公室负责人,走访慰问了患病和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教职工,送去慰问金和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工的新春祝福。相关二级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分会主席和校工会工作人员陪同走访。
同日 学校部署开展校徽征集活动。
27日根据2010年3月18日教育厅领导现场办公的具体指示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校内涵提升工程,结合我校实际,经研究和论证,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内涵提升计划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初步确定了学校内涵发展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试点重点内容,申请给予先行试点支持。
本月 山东轻工业学院与齐鲁晚报共同打造的“幸福生活”百姓公益实验室成立。百姓公益实验室的宗旨是为百姓服务、对百姓开放。实验室由山东轻工业学院100多位教授、副教授担任专家,实验、咨询领域也涉及食品、发酵、造纸、材料、化工、制药、电信等。百姓公益实验室将定期开放,每期一个特定的主题,读者可以直接拨打96706315电话报名,或者是登录微博报名。
本月 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所为主体,依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申报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通过农业部的认定,是继中国海洋大学之后,山东省第二家获此认定的高校。
2月
14日济南市知识产权局〔2011〕10号文,对2010年度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总量超过50件、100件及200件以上的给予奖励,我校上榜并获5000元奖金。
15日 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学生联合会,表彰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移动G3专项竞赛获奖作品,我校以艾洪庆老师指导、韩延龙同学负责的《大学生网络社区计划》喜获一等奖。
25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名单。我校材料与工程学院玻璃与陶瓷材料岗位“泰山学者”、丹麦奥尔堡大学终身教授岳远征,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我校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
28日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山东大厦召开。我校姚金水教授主持完成的“用于陶瓷制品成型的高分子模具材料的开发”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
2日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校党委下发《关于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牢固确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创新课程资源为主线”的办学思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日 学校与韩国水原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项目开学典礼举行。首批合作培养博士项目共有14名青年教师入选,攻读专业领域分别为经济、英语和计算机。
同日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第二教研室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荣誉称号。
8日《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鲁轻院党字〔2011〕4号)发文,明确了本次处级干部调整的指导思想、岗位设置及基本原则、任职资格、实施步骤以及干部调整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同时公布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机构、岗位及项目设置情况一览表》,对各岗位负责的项目及主要工作任务和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同日 妇委会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会议并讲话,部分女教授、女博士、各分会女工委员、妇委会全体委员、校工会主席参加会议。
9日为了以全面实现提升办学层次、提高管理效益、加强品牌建设,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学校党委下发《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为新一任期发展任务和目标配好班子、选好干部。
10日 接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活动的通知》。根据团中央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团省委学校部决定在全省各市和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集中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活动。
17日 鲁轻院字〔2011〕17号发文,研究决定调整机构设置,公布如下:一、党政管理部门:1、学院办公室2、党委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3、党委宣传部、统战部4、纪委、监察处(法律事务办公室)5、离退休工作处6、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7、团委8、保卫部(处)9、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10、人事处11、教务处(招生办公室)12、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13、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14、计划财务处15、资产管理处16、后勤管理处、校医院17、基建处18、审计处19、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20、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21、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二、教学辅助和服务部门:1、图书馆、档案馆2、网络中心3、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三、教学单位:1、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3、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商学院5、艺术学院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7、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8、信息学院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文法学院11、外国语学院12、理学院13、财政与金融学院14、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15、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原有处级机构同时撤销。
同日 鲁轻院字〔2011〕19号文,研究决定,聘任王鹏生等23名处级主管。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6号文,研究决定对全校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成立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13个基层党委委员会,成立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总支部委员会。保留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机关总支部等四个支部委员会,撤销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18个基层总支部委员会。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7号文,研究决定,侯德祥等9位同志不再担任正处级职务,改任正处级调研员。以上同志工作安排,按照鲁轻院党字〔2011〕4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8号文,研究决定,任命任民等19位同志为处级主管。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9号,研究决定,杨天梅同志为党委组织部部长,免去其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职务。
同日 按照《鲁轻院字〔2011〕17号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处级机构设置的通知》要求,在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网络管理中心,从教学兼顾管理的教学单位转型为以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管理单位。下设综合办公室、网络运行部、数字化校园规划部、一卡通运行部、电教部、多媒体设备管理部六个部门。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校园一卡通的规划、建设与运维管理;教育技术开发、推广、普及、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制作以及网络教育平台的运行管理;多媒体课室建设、运维管理;学校办公电话、通讯虚拟网的运维管理;学校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标准规范与相关制度建设;信息化安全的技术保障以及全校IT应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
21日鲁轻院党字〔2011〕10号文,研究决定,任命:姜洪雷同志为党校副校长(正处级)、组织部副部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张召宁同志为保卫部部长;高洁同志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王玉立同志为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陈德强同志为财政与金融学院党委书记。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新任职务试用期一年。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研究的通知》。为推动新形势下全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提高各级团组织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山东共青团事业发展水平,团省委决定开展2011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研究。
26日山东省2011年春季高校毕业生轻工类就业市场暨山东轻工业学院年度综合类招聘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18家用人单位前来揽才,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驻济高校的1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
29日在办公楼342室举行新任期正处级干部上岗动员大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嘉川主持,学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舒永庆、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匡维武、王西奎、周有波出席会议,全体正处级干部参加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发表重要讲话。党委书记徐同文简要介绍了本次换届高级管理岗位竞聘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即将走上新工作岗位的新一届中层干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30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公布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承办项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我校承办“展青春风貌 谱齐鲁华章”摄影大赛。
31日 图书馆新老领导交接工作在图书馆会议室进行,组织部副部长姜洪雷出席交接仪式。
本月 图书馆工程复工。
本月 臧立华教授申报的“100万吨/年发酵高浓终端废水生产高纯清洁能源技术与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资助经费总额467万,标志着我校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
4月
1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于京天来我校考察访问,就我校处级以上干部管理培训以及双方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等工作达成共识。
2日 鲁轻院字〔2011〕30号文,研究决定,王永国同志为校医院院长(兼);周韶华同志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兼)。
同日 鲁轻院字〔2011〕31号文,研究决定,聘任:宋开宇等55位同志为副处级主管。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14号文,研究决定:陈军生等8位同志不再担任副处长职务,改任副处级调研员;张伟同志不再担任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职务。以上同志工作安排,按照鲁轻院党字〔2011〕4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15号文研究决定,免去陈军生等9位同志原职务。以上同志工作安排,按照鲁轻院党字〔2011〕4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
同日 鲁轻院字〔2011〕27号文,研究决定聘王先山同志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
同日 山东省教育厅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人:我校李效周、张记市、张玮玮、张玮、王晨、刘娜、赵莹、李迎秋、朱汇源、张大同、汪永涛、赵红霞、肖翠萍老师分别入选国内、国际项目资助人。
6日 推荐陈嘉川教授参加2011年度“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的申报。
9日 鲁轻院党字〔2011〕16号文,研究决定,任命刘长生等10位同志为副处级主管(新提拔)。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新任职务试用期一年。
同日 鲁轻院字〔2011〕33号,研究决定,聘任李民同志为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兼);马烽同志为教务处副处长(兼);丁洪杰同志为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兼)。
同日 鲁轻院字〔2011〕34号文,研究决定,聘任王国栋等24位同志为副处级主管(新提拔)。以上同志原任职务自然免除,新任职务试用期一年。
12日 学校“十二五”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计划上报山东省教育厅。
同日 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开通试用。
13日 图书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重新开通试用。
同日 山东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陈嘉川校长和山东省科协学会部盛春华副部长共同为分会揭牌,我校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岳远征当选为名誉会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沈建兴当选为会长。
同日 “玻璃与陶瓷材料”泰山学者论坛暨第二届国际玻璃技术大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玻璃与节能”,主要围绕“新形式下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和“先进功能玻璃材料”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14日 丹麦奥尔堡大学化学系非晶研究中心主任岳远征教授受聘为我校首位“发展战略顾问”。
同日 学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接见出席国际玻璃技术大会专家并进行座谈。
同日 济南市节能监察大队组织的大学城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15日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东校区(原金融职业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加快财政和金融学科的发展,着眼于东校区的长远发展,学校下发《关于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和《关于公布<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管理运行方案>的通知》,调整东校区管理运行模式,迅速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适应我省财政和金融行业对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15~16日 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18日 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召开校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动员大会,标志着我校专业技术岗位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同日 文法学院院长韩明暖谈师资与学术项目,以“服务”的理念创造和谐氛围,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学科建设,以促进博士化工程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平。促进文法学院师资、学术、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教育”的目标。
19日 图书馆邀请北京国研网市场部培训师高颇在图书馆会议室举办国研网数据库培训讲座,来自各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图书馆各部室主任、文献检索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培训。
同日 学校在办公楼报告厅举行处级干部上岗集体谈话,学校党委成员徐同文、陈嘉川、舒永庆、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王西奎、匡维武、周有波出席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校长陈嘉川与新任期172位中层干部进行了谈话,党委副书记舒永庆对处级以下管理岗位的聘任工作作了说明。
20日为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的精神,按照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的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下发《关于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内涵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我校内涵提升工程,并作为新任期全校的中心工作。
同日 为加强创新课程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学校下发《关于成立创新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成立创新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此项工作。
21日 鲁轻院党字〔2011〕17号,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友工作委员会,主任:陈嘉川副主任:傅东良、周有波。委员:任民、杨天梅、张以刚、王鹏生、张文斗、葛铃銮、马万勇、王瑞明、张旭东、王权、张建华、王永国、吴笑兵、王仁人、尚明、刘传波、于明梓、郭建国、周韶华、张志业、沈建兴、王玉立、齐永钦、冯喜平、王连增、陈德强、汤庆磊。学校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具体负责校友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吴笑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成立学院校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各学院校友工作人员名单报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学校原有的校友工作领导机构同时撤销。
22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许崇海、张旭东“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同日《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助理岗位(科级)、干事岗位及专业岗位上岗实施方案》(鲁轻院党字〔2011〕18号)公布。
同日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按照《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的意见》要求,决定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
同日 英国拉夫堡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赵怀忠教授应邀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理学院党政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在理学院会议室热情接待了赵怀忠教授,双方就有关学术研究、本科生培养、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同日 聊城大学纪委书记孔祥华一行7人来我校访问考察并进行工作经验交流。
同日 我校第二十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在南校区隆重召开。学校纪委书记周有波及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共有3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十三个比赛项目的角逐。整个比赛过程和谐而热烈。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共青团学校战线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落实全团关于“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
25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具有博而精的现代知识体系与国际化素质、扎实的职业训练与追求卓越时代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下发《山东轻工业学院本科生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出台我校本科生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和高端就业。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20号,向省委高校工委报送处级干部调整备案报告。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园会 专项竞赛山东赛区活动通知》。
26日 学校慈善工作站成立,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举办“联通沃﹒3G”杯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通知》,我校认真布置参赛工作,并申请承办摄影大赛。
27日 召开发动校友为图书馆建设捐资专题会议,就发动校友及校友单位为图书馆建设捐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
28日 新图书馆建设研讨会在办公楼201会议室举行,图书馆、基建处、施工方、监理方负责人出席会议。
29日 鲁轻院字〔2011〕45号,聘周东群同志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
30日我校计算机1993级校友齐聚济南,在省工会大厦举行晚宴,庆祝毕业十六周年。学校合作发展处(校友办)吴笑兵处长、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王玉立到会祝贺,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希望校友们加强和信息学院的联系,寻求合作机会,促进共同发展。校友们在信息园和老师们一起栽下了10棵四照花树和5棵槭树,共同祝福母校枝繁叶茂,栋梁节节。
本月 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要求继续开展“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
5月
2日 向全体校友发出《“图书馆建设”捐助倡议书》。
3日 开始为学校教职工体检,截止到12月16日结束,共1222名教职工参加体检。
4日 学校分别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山东省教育厅报送《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金融职业学院
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的请示》,专门汇报请示金融职业学院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问题。
5 日 第七届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大会在山东剧院举行,我校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张先干同学代表我校志愿者服务总队,从共青团山东省委王磊书记手中,接过了第七届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奖状。
9日 2011年,是我校实施契约化管理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保证2011年工作目标的实现,经党委研究决定,下发《关于印发2011年重点工作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单位进一步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参照学校重点工作项目,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单位部门工作重点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为贯彻“三年任期,五年规划”发展思路开好头、起好步。
9日 鲁轻院党字〔2011〕22号发文研究决定,王奎虎等129名同志为正科级干部,周健龙等39名同志为副科级干部,同意杜霞等11名同志转岗申请,胡文泉等6名同志不再担任原任科级职务,承担专业岗位工作,享受原职级待遇。
同日 图书馆王海燕同志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先进个人”。
10日 我校2011年度教学名师评选结果揭晓。王燕、张迎春、付丽红、高进、李汝修、耿玉水等6名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11~13日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张保庆同志到我校
视察指导工作,以“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为主题指导我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实地查看了校园环境、部分实验室和食品工程中心,
召开座谈会对学校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刘士祥处长陪同视察
并参加了座谈会。期间,原副省长邵桂芳、教育厅厅长齐涛、原副厅长马庆水看望了
张部长一行。
11日 内涵提升计划及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草案)材料报送教育厅领导审阅。
12日进行校内奖学金评选。共评选出张华超、薛龙梅等一等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719名,罗辉、李秀丽等二等学习成绩优秀奖2525名,孙燕、刘晶晶等素质拓展奖学金2670名,高尚、李谦等学习进步奖135名。评选出马晓兵、刘冬松等“三好学生”2665名,焦竞男、张晶等“三好学生标兵”267名,郑伟、李有才等“优秀学生干部”371名。评选出生物工程2008-2班、生物工程2009-3班等“优良学风班”44个,生物工程2009-3班、计算机技术(高职)2010-2班等“优良学风标兵班”28个。
13~14日学校举行第31届田径运动会。商学院、食工学院、艺术学院分获学生组运动成绩前三名。教工组前三名由电气分会、外语学院分会、商学院分会获得。大会还表彰了“2010年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14日 由团省委发起的“百校千企送岗”校园招聘活动在我校举行。
同日 我校全体处级干部及部分科级干部赴山东女子学院参加管理艺术报告会。
19日召开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学校领导王西奎、继续教育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各函授站(点)联合办学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对获得学校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先进称号的14个集体和24名个人进行了表彰。全面回顾了2010年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校及所属联合办学单位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下一步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布置了2011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
20日 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根据上级党组织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党委部署《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扎实开展系列庆祝活动,鼓舞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于学校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多科性工业大学建设。
同日 山东联创世华公考中心向我馆捐赠公务员考试类图书120册。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的通知》,大众日报、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决定联合举办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23号,根据领导班子调整情况和工作需要,经研究,学校领导分工调整如下:徐同文: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纪检工作、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学院办公室,联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商学院;陈嘉川: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联系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艺术学院;王光芝:分管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团委、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联系文法学院;秦梦华:分管教务处(招生办公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管理中心,联系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傅东良:分管资产管理处、审计处、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协管计财处,联系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匡维武:分管基建处、后勤管理处、校医院、保卫部(处),联系财政与金融学院、理学院;王西奎:分管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继续教育学院,协管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科办公室、学报编辑部),联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周有波:主持纪委工作,分管监察处(法律事务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协管学院办公室,联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24号发文,公布我校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通知。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25号、26号发文,我校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启动。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27号,详细部署和安排我校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
22日 下发鲁轻院人字〔2011〕3号文件,聘任图书馆、档案馆各工作部主任。
23日 傅东良副院长等一行赴北京,通过北京校友资源为我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经费900万元。
同日 校工会组织召开“慈善一日捐”活动协调会。2011年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1502人捐款111650元。
同日 为促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轻化学院志愿者服务总队“小翰林”科教团队走进济南市长清区文昌小学,与小学师生共话科教。
24日 召开基层党组织部门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
25日 鲁轻院人字〔2011〕2号文研究决定,教学、教辅单位设立系、科研机构、业务部(室)。
26日学校在行政楼报告厅召开校聘教授聘任大会,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匡维武、王西奎、周有波出席大会。党委书记徐同文做讲话。校长陈嘉川宣读校聘教授名单并与校聘教授代表现场签约。校领导为校聘教授颁发聘书。大会由副校长王西奎主持。全校152名校聘教授及全体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大会。
同日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表彰2011山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获奖项目及获奖作品。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在线网站被评为山东高校十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我校制作的心理情景剧《谁动了我的梦想》获三等奖,贾玉玉和刘亮的微博原创也分别获奖。
27日 由陈嘉川校长带队的我校8人代表团赴韩国考察访问,至30日分别对韩国水原大学、水原科学大学、建国大学三校进行了工作访问。
同日 为帮助2008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山东师创软件实训学院人力资源部柳妍羽主任一行携齐鲁软件园对日外包企业联盟招聘项目来到我校,宣讲活动在2教阶梯202举行。此次齐鲁软件园对日外包企业联盟招聘项目由师创培训集团联合中创、大连华信、浪潮世科等十家知名软件企业发起,应聘学生通过几个月的日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实训,由师创推荐到合作企业就业或与师创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招聘项目的开展必将在推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0日我校201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拔工作在行政楼546会议室举行。按照山东省西部计划项目办的工作安排,参照招募指标及相关要求,由校团委、学生处及纪委监察处老师组成的面试小组对进入面试的同学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面试选拔。根据面试成绩和体检结果,我校最终确定推荐11名志愿者,奔赴祖国新疆、重庆参加志愿服务,招募派遣人数是我校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31日 召开我校校友工作会议,校纪委周有波书记出席并讲话,合作发展处和各二级学院校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本月 完成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数据的采集、录入和上报工作。
本月 陈嘉川教授申报的“现代生物技术用于制浆造纸工业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973计划资助,我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
6月
1日应临沂大学邀请,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王西奎、周有波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临沂大学进行访问,实地考察临沂大学的校园建设和学科发展等情况,洽谈两校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等相关事宜。
同日 学校社团联合会换届暨第八届社团联合会成立大会召开。
同日 图书馆邀请美国化学文摘社中国代表处的培训专员莫文生先生在作SciFinder.Scholar数据库使用培训讲座。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33号,成立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机构,就做好筹备工作做出部署。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34号,成立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
3日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园十佳”学生评选。吴静远、管晓媛、黄桂芳、林艳丽、郭燕燕、徐晓贝、吴奇、孙善存、李宏、侯咏雪十名同学当选校园十佳,王飞、马雪、国辉等114名学生当选校园百优学生。
4日 我校化工专业1997级校友在济南中安宾馆第一会议室举行师生座谈会,学校纪委书记周有波出席并讲话。合作发展处、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负责人及部分老师参加了座谈会,化工专业1997级校友张旭凤主持座谈会。
4~5日应学校的邀请,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阜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魏捷、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王传旭、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汪敏等四高校领导考察访问我校,并参加办学发展专家研讨会。
5日 根据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园会”专项竞赛山东赛区活动通知》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参与,上交参赛作品6件。
8 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共青团基本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要求7月5日前做好数据补录工作,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2011年度数据采集工作。
同日 进行了离退休人员党总支的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离退休人员党总支委员会。
9日学校召开会议部署第二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校领导徐同文、周有波、舒永庆出席会议,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机构成员以及第二次党代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同日 调整了我校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同日 对我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进行了调整,同时成立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公布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成员。同时调整了我校老年人文体协会。
同日 召开会议部署党代会筹备工作。党委书记徐同文、纪委书记周有波、校领导舒永庆出席会议,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机构成员以及第二次党代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同日 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导检查中,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上榜达到《建设标准》的高校名单。
10日 鲁轻院党字〔2011〕40号文,公布我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我校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结束。
同日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
12~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原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周远清同志专程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周部长对学校办学及“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进行了具体指导,并为学校校聘教授和处级以上干部作了题为《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走向》的专题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兰春、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视察。
13日 举行学生党员“铭记党史、与党同行”主题教育报告会。文法学院刘德军教授应邀为广大学生党员骨干作了题为“光辉的旗帜,伟大的道路”的专题报告。
14日为积极贯彻学校党委关于创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实《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方案》(鲁轻院教字〔2011〕3号),学校制定下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创新课程建设。
同日 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表彰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党组织负责人:刘传波)为山东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计财处处长王权、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刘耘教授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党员,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郭建国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根据通知要求,我校组织13支校级重点服务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41号,推荐杨天梅、王权、刘泰东、于明梓、郭建国、汤庆磊、李彦春、车清文、刘木森、周东群、周韶华等11名同志报考省副厅级领导干部。
15日 结合我校正开展的新一轮创业和中层换届、校聘教授上岗工作,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推进学校教学学术和管理运行水平提升一个层次,努力推进全校干部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一个档次,努力推进学校办学能力和质量品牌实现新的跨越,确保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所定的目标,党委研究决定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干部培训和开展岗位事业创新、员工职业素质卓越活动。
16日 校医院向我校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学生发放5737张社会保障卡。
17日 我校校友、山东省物价局局长陈充到我校调研,指导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与陈局长一起进行了交流讨论。
同日 召开我校“2011届校友信使聘任大会”。校长陈嘉川、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出席会议,纪委书记周有波主持会议,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校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及部分学生参加了会议。
同日 图书馆开通参考咨询专用QQ在线和咨询邮箱。
19日 召开校学生会换届大会,校党委王光芝副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首届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大赛的通知》。在全省高等院校举办首届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大赛——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拓展公益行(走进高校)活动。
同日 我校学生会换届大会在行政楼342会议室顺利召开,校党委王光芝副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团委张文斗副书记宣布了第二十七届校学生会成员名单。
20日 为了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及我校《关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工作的意见》(鲁轻院字〔2011〕37号)文件精神,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进行部署,解决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同日 艺术学院2011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幕。校领导徐同文、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周有波、舒永庆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郭建国主持,院长魏嘉致开幕词。
20~21日 校医院为4416名毕业生查体。
21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公布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入选名单的通知》,我校有7支调研团队入选。
22日在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纪委书记周有波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走访慰问了建国前的老党员,送去省委发出的贺卡和学校颁发的特殊荣誉证书,送去节日的祝福和组织的关怀。
23日举办组织与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党委书记徐同文出席并作主题报告,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学校纪委、组织部、宣传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全体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学习。
24日鲁轻院党字〔2011〕43号,研究决定,授予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等6个基层党委、党总支先进基层党委、党总支荣誉称号,授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等17个党支部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授予王玲等290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授予刘慧玲等21名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同日 召开2011届轻院校友信使座谈会,新聘任的2011届轻院校友信使及合作发展处全体老师参加会议。
26日 依托我院的“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实验室,被山东省教育厅列入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27日由学生处主办、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三十二届企业家论坛在1号教学楼B座109教室成功举办。广东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优秀企业家肖晓翔先生与我校师生畅谈大学生创业,为大家献上了一场题为“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能”的精彩报告。报告由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皮革应化教研室靳丽强教授主持,该学院专业课老师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28日 我校教工排舞队参加山东省教育工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山东省教育工会直属高校全民健身排舞比赛,荣获二等奖。
29日 鲁轻院人字〔2011〕8号发文,我校单东日等16人取得各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官员6人。
同日 由于部分2011级新生进驻南院的需要,开展南校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联通免费提供的同城互联链路,接入了长清本部校园网。对实验楼、办公楼进行了综合布线,使得计算机机房、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处、保卫处等办公行政部门顺利接入校园网。
30日我校庆祝建党90周年暨先优表彰大会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全体学校领导出席大会。党委书记徐同文发表重要讲话。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嘉川宣读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学校表彰文件。大会由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离退休党员代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先进集体、优秀个人和党员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同日 我校第一个教职工社团----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工排舞协会成立。
同日 商学院举行2011届“商院信使”聘任暨毕业生捐赠仪式。校长陈嘉川、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副校长傅东良、副校长王西奎、校纪委书记周有波等学校领导出席仪式。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合作发展处、计财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商学院全体党政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同日 我校举行2011届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副书记王光芝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本月 山东轻工业学院“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科普基地。
本月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公布,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实验室、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被列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7月
1日 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典礼在操场隆重举行。学校党政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匡维武、王西奎、周有波、舒永庆出席典礼仪式。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校学生代表和4606名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典礼。仪式由王光芝副书记主持。
2日 我校联合济南市法学会、济南市质监局、济南市食安委办公室、济南市市中区舜玉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在济南市市中区舜玉公园隆重举行了“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启动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济南市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会长赵力军、济南市市中区副区长蒋济东、我校文法学院院长韩明暖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
6日 鲁青联〔2011〕67号文:表彰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获奖作品和优秀指导教师。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周国伟、李月娥和何文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由周国伟和李月娥老师指导,于洋、侯俊婕和马坤研发的课题:《明胶与CTAB复合膜板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在酶固化中德研究》获特等奖;王佐勋老师指导、杜广群等研究的课题《多点触摸交互系统MultiTouchinteractivesystem》,董翠华、褚夫强、罗运辉老师指导、江顺等研发的课题《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赵冬梅、刘海燕、杨旭、张承祚老师指导、付小龙等合作研究的《中西快餐的比较及中式快餐发展的对策分析—以金德利民与肯德基为例》分获二等奖;李丕武老师指导、张欢等科研课题《木糖(醇)废渣制备农业复合肥缓释材料的研究》,段洪东教授指导、尹晓聪等的科研课题《由米糠制备吸水树脂的研究》分获三等奖。前面表彰部分已经列出,是否还要??
7日 化工与制药学院和商学院联合举办“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坛”,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内的17家企业老总应邀参加论坛,校领导王光芝、秦梦华出席论坛并讲话,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化药学院和商学院党政领导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论坛。
8日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举行留校校友联谊会,共叙校友情谊,并响应学校党委关于校友捐助图书馆建设的号召,认捐款额87500元,成为我校图书馆捐助建设收到的第一笔校友捐款。
10日为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下发了《山东轻工业学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各部门单位反腐倡廉建设。
同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要求,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的统一部署,学校党委决定于今年7月至10月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
11日鲁轻院字〔2011〕84号发文《关于调整档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调整后的人员组成如下:主任陈嘉川,副主任秦梦华,委员:任民、杨天梅等18人,档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档案馆,张淑增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同日 鲁轻院字〔2011〕85号发文《关于调整各部门、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部门充分重视档案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切实做好本部门、单位的档案收存及立卷归档等工作。调整后的各部门、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包括主管领导39人,兼职档案员42人。
13日 学校召开学术骨干与管理骨干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就如何承担学校发展责任发表重要讲话,校长陈嘉川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
同日 由信息学院主办、研究生处协办的“高级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与研讨会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济南名仕学府酒店3楼第3会议室成功举行,副校长王西奎出席。本次大会特邀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IEEE和ACM院士PhilipS. Yu教授以及IEEE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QCIS)主任ChengqiZhang教授为驻济各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作了报告。报告会与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对于加强我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声誉,扩大影响,对于繁荣校园学术氛围,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4日 学校离退休处向老同志代表通报学校近期工作情况。
同日 按照省委统战部要求上报《山东高校统战工作基本情况登记表》。
15日 向省委统战部报送《山东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情况调研表》。
16日 学校召开“中国蒸馏酒研究所”和“食品标准与安全研究所”成立大会。山东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王世敏、副主任陈高华,山东省白酒工业协会秘书长姜祖模应邀出席大会。“中国蒸馏酒研究所”首任所长刘新利和“食品标准与安全研究所”首任所长崔波汇报了近期工作打算。
同日 化药学院和商学院联合举办“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坛”,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内的17家企业老总应邀参加论坛,校领导王光芝、秦梦华出席论坛并讲话,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化药学院和商学院党政领导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论坛。王光芝副书记致欢迎词,秦梦华副校长介绍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化工学院李天铎院长、商学院邹志勇院长分别介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设想,企业老总为学校改革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对化药学院和商学院的改革思路普遍表示认同,认为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而且更有发展潜力,能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18日 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教监字〔2011〕3号)要求,学校部署开展201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
同日 鲁学位〔2011〕11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和研究生优秀科技创
新成果奖的通报》,通报我院于建超、冀涛、刘雪、唐珂、崔乐芳、张彬彬、翟豹、
项昶斌的学位论文为2011年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同日 鲁轻院教字〔2011〕11号文“关于对首批创新课程进行立项建设的决定”,决定对101门创新课程进行立项建设。
同日 我校联合济南市公安局在长清区公安分局隆重举行“走进警营放飞梦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我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校团委、文法学院负责人,济南市公安局相关领导应邀出席仪式。
18~22日 校友工作服务队赴潍坊进行“传递母校问候,寻访校友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19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是我校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建立的,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
19~20日 学校合作发展处率队赴潍坊召开了部分优秀青年校友座谈会,就潍坊青年校友分会组建工作进行了部署。
20日 发党宣字1号文《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党宣字二号文《山东轻工业学院宣传工作管理条例》、党宣字3号文《山东轻工业学院新闻网管理和信息发布暂行办法》。
同日 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倡导“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学校党委提出在全校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促进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环境文明、行为文明的创建,实现优美校园、优良作风的目标。
21日鲁轻院党字〔2011〕55号文,印发《关于印发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的通知》。同日召开处级干部工作会议,发布了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
同日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XinranXiao教授学术报告会暨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王西奎副校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郑众处长出席会议,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许崇海院长主持会议。
同日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在组织部、人事处和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济南市平阴县看望我校在此挂职的团干部刘贤峰同志。
同日 组织召开全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徐同文书记作了动员报告。会议对全校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进行了部署。大会后,各部门单位分别召开了由全体人员参加的分场动员会。
同日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学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秦梦华、匡维武、王西奎、周有波出席会议,各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22日为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践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推进以创新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办学、品牌创建等为重点的内涵提升计划建设工程,突破学术、突破国际化课程、突破管理效益,为实现山东省特色名校、山东省骨干大学、国家重要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年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试行)》下发各单位部门,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任期内要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以完成和落实各项指标任务为抓手,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将学校事业发展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岗位,统筹目标管理、项目管理、责任管理,确保各项指标的如期实现,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家长、社会满意的高质量品牌大学。
24日为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学业首先为就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学校研究出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创新学业与高端就业行动计划(2011—2013年)》,进一步强调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行人才培养分类指导,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做好高端就业市场开拓,建立有用、有效、先进的高端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28日 南校区图书馆建设工程启动。
本月 山东省专家教授富民兴鲁同心·志愿服务团服务活动启动,我校马万勇教授与韩明暖教授被聘为该服务团团员。
本月 对南校区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进行了改造,为2011级部分新生的入住做好了硬件准备。
本月 我校11个项目获2011年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3个项目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8月
12日 鲁轻院字〔2011〕93号文,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更名为山东第一工业大学的请示》。
15日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8级校友李春廷、丁金珠夫妇从日本回到母校,看望阔别二十九年的师友,匡维武副校长代表学校接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会谈。
17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图书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鲁发改社会〔2011〕1041号,增加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2500万元,图书馆工程省投资金共达4082万元。
同日 日本三重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王秀伦教授对我校进行了访问,并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及相关学院教师进行了会谈。双方就互派交流生、教师培训、合作建立科研中心和合作办学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
20日 我校校友总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淄博召开,学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周有波出席会议,淄博市人大副主任段立武到会祝贺。
22日 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魏东芝为我校发酵工程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同日 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座谈会在办公楼201举行。校党委徐同文书记、
陈嘉川校长出席,王西奎副校长主持会议,科技处、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
23日“读者杯”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于8月23日至25日在兰州举行。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首次派队参加这项赛事,由王毅教授指导、宗云老师领队参加的机器人创新赛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2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计量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綦升辉博士来我校访问,就我校节能型项目建设进行调研和指导,同行的还有我校材料83级校友、山东齐信招标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培勋。学校领导徐同文书记、傅东良副校长、匡维武副校长热情接待了两位来宾,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25~27日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高校工委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本次大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抢抓机遇,创新创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办学能力,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主题,全面回顾总结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号召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更加强烈的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投入到学校事业发展中去,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工业大学,办成山东骨干大学、国家特色名校,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大会审议并批准了党委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和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顺利完成了预定议程,取得圆满成功。
27日 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周有波同志当选为纪委书记,吕基强同志当选为副书记。
同日 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徐同文同志当选为党委书记,陈嘉川、王光芝同志当选为党委副书记。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人选。
同日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陈正隆教授应邀来到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为该院师生作了题为《Simulationof Polymer Material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李天铎院长主持。
30日 南院图书馆书库、阅览室建设结束并向读者开放。
本月 我校统战部与相关民主党派支部负责人联系,落实济南市委统战部《关于转发,〈各民主党派市委关于做好2011年换届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本月 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教论文集《高等教育探索与创新》,共收录论文76篇,35万余字。
本月 组织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我校首次获得立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是全省高校获得最多5个立项的7所高校之一,其中有山东省重点项目的4所高校之一。
9月
1日 学校与明德物业公司、祥韵物业公司签订了服务合同,职工宿舍全部实行物业化管理。
同日 肥城市政府梁望东副市长及肥城市招商局、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来我校考察交流。校党委王光芝副书记、校团委和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待了梁副市长一行,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同日 为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彰显“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信息学院于第3教学楼A座410成功召开以“校企合作,完善培养方案”为主题的座谈会。软件外包专业是信息学院在2010年新增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学校就读,第4年在企业就读,进行就业对接实习实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最终打造具有真才实学,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性、国际化、复合型”软件外包人才。
2日 山东省教育厅授予赵传山教授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6 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推动首批基层团组织完成<青年思想引导大纲>转化工作的有关任务要求》。我校被列为首批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之一。
同日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绩公布,我校学子再创佳绩。在推荐参赛的10件作品中,有7件获奖,我校荣获“山东省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7 日 档案馆组织进行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操作与应用以及部门单位档案收缴、立卷等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参加人员为档案馆及全校各部门、单位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共49人,外聘主讲教师2人。“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标志着我校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了新水平。
8 日 2011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山东建筑大学隆重举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姚金水教授获评“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并获得表彰。
9日 校工会组织召开庆祝第27个教师节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老教师代表、教授代表、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和有关部门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会议。
同日 山东省政府隆重召开庆祝2011年教师节暨教师表彰电视会议,对山东省教学名师和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进行了表彰。我校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赵传山教授被评为山东省第六届教学名师,并作为本届教学名师获奖代表参加颁奖典礼。
10日 由山东省文联和我校主办的笫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创意未来·“金王杯”第二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展在山东省图书馆隆重开幕,党委书记徐同文宣布展览开幕。
14~15日 2011级新生报到入学,共计报到新生6665人。
15日为推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和办学效益,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务委员会调度、协调项目督办工作落实机制,深化扁平化管理,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决定设立八个业务管理委员会,分别为:发展规划委员会、人才与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教学与课程建设委员会、财务资产管理委员会、环境建设与安全保障管理委员会、学科建设与学术管理委员会、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业务管理委员会对校务会议(党政联席会)负责,责任落实学校发展运行业务并为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提供决策依据。
15日 图书馆开通国道数据、MTL多媒体资源库、EBSCO三大事实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论文相似性检测等数据库。
16日 党委批复同意《山东轻工业学院东校区2011-2013任期助理岗位(科级)上岗实施方案》,东校区助理岗位(科级)调整工作正式启动。
21日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500强企业进校园活动暨第34期企业家论坛”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栾波为我校学生作了一场题为《悟道职场追求卓越》的报告。
22日 图书馆工程通过济南市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的主体验收,主体为优良工程。
23日 “健康山东—走进大学城”活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举行,活动现场对“健康山东,我们先行”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表彰,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25日 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济南市社区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检查的达标验收。
27日 为深入实施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树立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加
主动地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我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成为山东骨
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目标的实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
求,学校下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强调
加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我校举全校之力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加快实施“内
涵提升计划”和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工程的必由之路,是学校积极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完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同日 图书馆举办《光辉的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图片展。
同日 山东省委组织部下发了〔2011〕第462号文,对全省正处级干部及各级组织部门下延一级档案审核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其中,我校在此次审核中获得了最高成绩“优秀”。
28日学校党委下发《关于印发第二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将党委书记徐同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努力提升办学能力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印发至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单位,同时指出刚刚闭幕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领导集体,批准了学校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是学校“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关键是落实。当前,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同日 在建国62周年之际,由我校离退休工作处和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离退休职工“迎国庆·翰墨寄情”书画展在我校南校区成功举办。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副书记王光芝、纪委书记周有波出席书画展开幕式。
29日学校党委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是:全
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坚持走
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五年两步走”——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
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
同日 我校召开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学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秦梦华、王西奎、周有波出席。各学院院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加快实施我校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我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目标的实现。会议宣读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关于成立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通知》(鲁轻院字〔2011〕113号)文件,《山东轻工业学院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草案)。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作总结讲话。
同日 鲁轻院字〔2011〕115号文,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同日 山东省老教授协会第三届十一次会长会议在我校召开。山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刘凤龙等20余位副会长,我校党委书记徐同文,校长陈嘉川,纪委书记周有波出席会议。
30日 《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刘德军等);《打造文化社区、搭建教育平台、强化育人功能》(艺术学院)分别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
同日 上半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公布,我校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试点班40名同学中39名通过四级,仅一名同学因耳机问题以几分之差未通过。一群普通的学生,四个月的短时间,铸就了一份传奇。良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日 学校对部分科级干部进行调整,详见鲁轻院党字〔2011〕69号。
本月 校工会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
本月 校医院对6303名新生进行体检,共查出内外科异常52人,血压异常45人,辨色力异常154人,血化验异常21人,胸透异常10人,其中65名同学不符合入学条件,对不符合入学体检标准的同学,校医院与学生所在院系及学生家长签订了《患病学生入学协议书》。
本月 理学院任向河老师申报的“强激光场中极性双原子分子多光子电离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理学院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取得突破。
10月
2 日 我校举行“校友返校日”活动,我校20多个班级的300多名校友汇聚母校,并在学校报告厅参加了合作发展处举办的“联情联谊联心,共享共勉共赢”活动。
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山东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实施办法》精神,按照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党委研究制定《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党务公开实施方案》,成立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党务公开工作。
9 日 同意推荐门振华同志为民主党派济南市市委委员;10月中旬我校门振华和林斌同志参加致公党济南市委代表大会。
10日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颁证大会”评选中,我校有三名校友同时获得“中国酿酒大师”荣誉称号。他们是:85级校友——扳倒井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纪文先生,发酵78级校友——青岛啤酒总裁孙明波先生,发酵78级校友——青岛啤酒总酿酒师董建军先生。
同日 作为学校新任期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校级专业管理委员会顺利组建完成。作为八个委员会之一、由党委书记徐同文担任主任的发展规划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徐同文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纪委书记周有波主持会议。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泰东汇报了发展规划委员会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提出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提出了下一步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11日 召开了我校东校区42位新任助理(科级)集体谈话会,东校区科级干部正式上岗。
同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CSDN高校俱乐部成立仪式暨“激情与梦想,我的程序员之路——2011CSDN全国高校巡讲”在1号公教楼205拉开帷幕。CSDN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李天山一行三人出席成立仪式,信息学院CSDN指导老师任晓强参加了此次大会。 CSDN高校俱乐部项目经理潘永强老师向同学们介绍CSDN以及高校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并颁发授权牌给山东轻工业学院CSDN高校俱乐部第一任主席苏帅,同时宣布山东轻工业学院CSDN高校俱乐部正式成立。
12日 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协会简报刊登文章《展现飒爽英姿 起航大学生活——山东轻工业学院开创大学生军训工作新局面》,宣传报道我校军训工作。
13日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邀请美国BowlingGreen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罗伯特·伊凡·鲍顿(RobertIvanBoughton)在食工楼B409教室做了题为《A Few Tips on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科技英语写作的几个小窍门》)的报告。
14日为加强对我校新任期内事业发展项目的监督和主管项目的考核,确保我校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行,10月14日下午,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办公楼346会议室召开,委员会主任、纪委书记周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运行监督与主管项目考核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
17日 由我校中德啤酒技术中心主办的2011第八届国际啤酒饮料技术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开幕,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近200名学术界、企业界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王西奎、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常务董事GerritBluemelhuber、美国酿造化学家协会下届主席FredStrachan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同日 我校艺术学院2010级在校学生顾朋泉举办的“纸说胶东民俗情”顾朋泉剪纸艺术展在山东省美术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剪纸艺术展开幕。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诗人乔植英,济南剪纸艺术院秘书长、著名剪纸艺术家都婉丽女士先后致词,展览还吸引了臧乐源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同日 2011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我校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亢蓉入选论坛论文第一作者名单。
19日山东省高校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第二检查组莅临我校检查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情况。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出席汇报会,纪委书记周有波向检查组汇报了我校开展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情况。我校获“优秀”成绩。
同日 校医院举办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各学院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经办人培训会议。截止到11月1日圆满完成12000名在校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20日省委老干部局考核组对我校落实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党委书记徐同文、副校长匡维武、纪委书记周有波出席了汇报会。最终我校本次考核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100%,综合得分为99分。省委老干部局考核组在对我校离退休工作进行全面考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校党委于10月21日召开会议,针对考核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认真的研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同日 应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邀请,美国BowlingGreen州立大学终身教授RobertIvan Boughton在1号教学楼B409教室开讲“关于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和阅读”的课程,课程由石磊博士协助进行。
同日 我校联合省军区举办了“我当兵、我光荣、我受益”征兵主题演讲报告会。今年我校共有72名应届毕业生和14名在校学生参军入伍。
21日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加快我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与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的全面对接,经学校研究,制定实施《山东轻工业学院内涵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1日省教育厅和省绿化委员会在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召开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暨绿化检查评比总结大会,我校获得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先进(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刘茂山、孙立芹、骆行逵三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匡维武副校长参加了大会。
同日 我校召开社会筹资工作会议,旨在建立全校广泛参与的社会筹资工作长效机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21日 鲁轻院字〔2011〕143号文,印发《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
23日 我校科技处姜海辉副处长抵达临沂市科技局,完成挂职交接,正式挂职临沂市科技局副局长职务。这是我校与临沂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内容之一。
24日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下发〔2011〕55号文,对表彰2011年山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我校党委宣传部获评为先进单位,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崔波荣获先进个人。
25日召开校级项目主管会议。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匡维武、周有波出席会议,党委书记徐同文主持会议。全体校级项目主管、校聘教授代表及各部门单位助理岗位人员参加会议。
同日 为充分发挥社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共同创造出安全、文明、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成立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社区服务监督委员会。
26日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一行17人来我校考察访问,签署两校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校长陈嘉川、副校长王西奎、纪委书记周有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李炳勇院长、李跃副院长,以及两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30余人出席了仪式。
同日 图书馆高进馆长率部室主任十人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参观学习。
同日 寒风冷雨难挡激情飞扬。由校团委、学生处、工会主办,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的2011年迎新晚会在齐鲁广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徐同文、校长陈嘉川、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出席了晚会,学校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的领导与全场近4000名新生观看了演出。
27日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邀请美国BowlingGreen州立大学终身教授Robert Ivan Boughton在食工楼B310会议室与10级试点班同学举行了一场英语口语交流会。教务处马万勇处长、国际交流中心房泽庆副主任、研究生处毕方智副处长及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李天铎院长、马烽副院长和石磊博士应邀出席会议。
29日 我校113名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山东赛区数学类二等奖1人;山东赛区非数学类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
29~30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剑桥研究会、江苏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共同主办,江苏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在江苏大学举行,徐同文书记作为本届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和大会执行主席致开幕词。在本届论坛大会组委会全体会议上,我校被一致推举为明年“第七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的承办单位。
本月 以徐同文书记为团长的我校访欧代表团赴芬兰、英国,先后访问考察了芬兰埃博学术大学、芬兰塞马应用科技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等7所欧洲高校,与这些大学的领导、专家和师生就我校对外教育科技合作、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本月 我校组织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有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网络课件、摄影基础原理等十四件课件获奖。
本月 我校被省委宣传部评为“201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先进单位”。
本月 校领导原党委副书记舒永庆同志退休。
本月 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信息学院。经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校信息学院成立“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
11月
1日 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召开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任民、杨天梅、杜晓毅、葛玲銮、张以刚、刘泰东、刘永德参加会议。会议按照10月9日学校党委会对召开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要求,对组织召开第七届教代会暨第六次工代会的筹备事项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工作分工。
同日 中公教育山东分校向我校图书馆捐赠公务员考试类图书263册。
同日 我校周国伟等老师指导、于洋等同学的作品《明胶与CTAB复合模板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在酶固定化中的研究》荣获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三等奖,我校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2日 韩国国立忠北大学 吴知容教授在第2公教楼阶梯201教室为文法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被我校聘为客座教授。
3日 开始进行2010/2011学年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2011/2012学年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我校全年共发放国家奖学金40人,共32万元;省政府奖学金14人,共8.4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622人,共311万元;国家助学金2613人,共871.5万元。
同日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以及山东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我校团委承办的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摄影大赛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比赛共收到全省27所高校的作品384组,合计照片总数904张。大学生们用新颖的视角发现生活之美,用娴熟的手法展现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景、情、人和事,反映出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思想境界。
同日 学校党委成员、纪委书记周有波一行赴德州市进行考察,就如何加强校地合作问题与德州市科技局的领导进行座谈,并会见了在德州工作的部分校友。
3~4日 山东省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我校陈嘉川校长当选为济南市科协副主席。
7日 以原山东经济学院任辉院长为组长的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绩效考评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我校信息技术试验教学中心、机械与材料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考评。校长陈嘉川、副校长傅东良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考评会。考评会由陈嘉川校长主持。考评结果优秀。
9日 图书馆全体领导和部室主任到山东女子学院图书馆参观学习。
10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郝嘉贤先生向我校图书馆赠送《郝嘉贤画集》。
11日学校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山东省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党委书记徐同文发表重要讲话,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嘉川主持会议。
14日校党委颁发《关于筹备召开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鲁轻院党字〔2011〕76号),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简称“双代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同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建立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我校开通团委微博http://t.qq.com/y15spu。
15日 我校召开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统战部负责人及民主党派代表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了会议。
同日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2010/2011年度“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最终产生了2010/2011年度“自强之星”10名,“自强之星提名奖”7名。
同日 学校就部分绿地、校园保洁与青岛华仁物业公司签订了合同,进行社会化管理。
同日 李仑绩先生(原山东省农机局副局长,现在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盘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收藏家协会联络部部长)向我校图书馆赠送《陶瓷奇葩—盘艺》等图书。
同日 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机器人大赛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我校3项作品获奖,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同日 图书馆组织启动了“图书漂流”活动。
17日 国资处牵头组织教材采购邀标会,最后其中的6家中标。分别是:济南市新华书店、临沂市新华书店、济南华夏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山东鲁化图书有限公司、济南泉城科技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山东中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同日 山东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邢顺峰带领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专项检查组莅临我校,对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副校长王西奎亲切会见了专家组一行,并参加了汇报会和反馈会。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专家组组长房庆平代表专家组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意见反馈,对我校的成教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日 我校2010-2011学年优秀学生分会评选大会在1号公教楼阶梯104教室隆重举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分会、商学院学生分会、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分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分会、理学院学生分会和外国语学院学生分会被评为“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2011学年优秀学生分会”。
同日 我校2011年浩华励志奖学金发放仪式和企业家论坛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文法学院各科室主任、团委老师、班主任以及300余名学生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文法学院院长韩明暖主持。
18日 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20日 向济南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及时整理报送了我校《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情况统计表》、《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情况统计表(十一五期间)》。
20日济南市“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启动仪式暨首场招聘会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隆重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光芝及省人社厅、市人社局等有关领导出席仪式。济南市267家招聘单位参加首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山东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高德敬,济南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就业办主任贾杰,长清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延文,市人社局副巡视员李宏伟,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副主任侯宪忠,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丁麟宏,长清区人社局局长孟令敏参加了启动仪式。
22日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各基层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工会各分会主席会议,布置贯彻党委〔2011〕76号文件、学校“双代会”筹备及召开二级教代会等工作。
24日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考察更名工作时,我们就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工作做了重点汇报。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科研能力较强,更名为工业大学的条件已经成熟。
26日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与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半岛高尔夫俱乐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办公楼346隆重举行。我校副校长秦梦华,教务处处长马万勇,学生处处长王鹏生等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28日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表彰2011年度全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我校党委副书记舒永庆、学生处处长杨天梅的《大学生涯实务》荣获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邵晓波、郑金鹏老师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形成、预防和干预》获二等奖;刘伟、左殿生、官瑞祥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班级管理策略分析》,张绍磊、孙晓明老师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课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分获三等奖。
29~30日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创新论坛由副院长王东辉主持,服装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杨永庆教授做了《创新漫谈》精彩的开坛演讲。各研究方向分论坛中推举出的十余名同学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们与学生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30日 学校推荐王光芝、门振华同志为济南市十三届政协委员。
31日以徐同文书记为团长的我校访欧代表团赴芬兰、冰岛、英国,先后访问考察了芬兰埃博学术大学、芬兰塞马应用科技大学、冰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等7所欧洲高校,历时八天,与这些大学的领导、专家和师生就我校对外教育科技合作、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本月 完成了2011/2012学年初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信息采集、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本月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公布,设计艺术学、文化传播学被列为重点学科。
本月 网络中心配合宣传部完成了校长信箱和虚拟社区实名制的更换工作,在保证原有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实名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月 发展规划处参加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组织的第六届大学经营与管理国际论坛。
12月
1日 学校召开2011年度科技工作大会,总结过去,表彰先进,规划未来。党委书记徐同文出席大会并讲话,校长陈嘉川作2011年度科技工作报告,副书记王光芝宣读了《山东轻工业学院首批青年学者卓越学术行动计划》,副校长秦梦华宣读了《关于表彰2011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优秀科研团队”、“科技标兵”的决定》。
2日 山东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依托我校强化建设的山东省“十二五”高校“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论证会由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吕序峰副处长主持,王西奎副校长,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负责人及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关人员等参加了论证会。
6日 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张维国处长一行5人来到我校,对我校入选“济南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4位候选人进行考察。党委书记徐同文、副校长王西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
同日 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在教务处处长马万勇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信息学院调研指导工作。信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校聘教授以及部分教研室老师参加了座谈,图书馆高进馆长应邀出席。座谈会上,信息学院院长耿玉水汇报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取得的工作进展,随后与会人员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徐书记强调,综合信息检索是这个时代如何获取与学业、职业相关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高效率的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各学院要有所侧重,在各自职业行业和专业领域检索;实施信息检索资格证制度,由信息学院负责考试。
7~9日 在全省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工作会上,我校获批2011年度的“山东省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单位”。
8日 团省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的通知》,我校启动2011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
8~10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协会更名暨行业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校长陈嘉川教授当选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9日 我校泰安校友会会长袁明英、秘书长郝月兰回到母校,就泰安校友会换届等工作与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陈嘉川校长在办公室亲切接见了袁会长、郝秘书长。参加会谈的还有山东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宿建沛(材料1978级校友)等。会谈期间,郝月兰秘书长以个人名义向“学校图书馆建设”捐人民币10000元。
同日 我校组队参加长清区人民政府和济南市西城集团举办的“西城集团杯”首届职工乒乓球联赛,获高校组第六名。
12日 山东省住建厅、财政厅组织专家对我校“节能监管平台技术方案”进行评审并获通过,副校长匡维武出席评审会。
同日 鲁教高字〔2011〕15号文,我校姚金水教授为带头人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
同日 山东省教育厅〔2011〕19号文公布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获奖名单。我校朱泽平老师的《机械制图》荣获一等奖,陈嘉川校长的《天然高分子科学》,魏嘉教授的《工业设计与表现技法》,王建成教授的《化工原理实验》,杜登学教授的《基础化学实验简明教程》,邢存章教授的《有机化学》,李远老师的《展示设计与材料》分获二等奖。
13日 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双代会”第二次筹备工作会议,听取筹备工作进展,讨论“双代会”会议日程,布置二级教代会报批及材料审查等项事宜。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15日理学院在第3教学楼B419举行学术报告讲座。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显尧研究员应邀为同学们作出“经验模分析法—EMD”的主题报告,信计、统计专业的所有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19日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计量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綦升辉博士来我校访问,调研我校节能项目建设情况。
同日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增补我校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20日 鲁教高字〔2011〕18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确定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筹建)单位。
21日据教育厅下发鲁教高处函〔2011〕51号《关于开展山东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校内组织了对2009年出版的自编教材的推荐遴选工作。宋彦的《大学语文》、张绪光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两书获得推荐。
22日韩国水原大学校总长李仁洙博士和水原科学大学总长朴哲秀博士一行9人到我校进行友好访问,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我校领导徐同文、陈嘉川、王光芝、秦梦华、傅东良、匡维武、王西奎、周有波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合作交流会。
22~25日学校各二级单位陆续召开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完成工会分会委员会换届,并选举出席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
24~25日 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组对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进行非正式考察。
25日 根据《关于推动首批基层团组织完成<青年思想引导大纲>转化工作的有关任务要求》,上报团省委《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
26日鲁轻院党字〔2011〕80号文件,向省委高校工委汇报山东轻工业学院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情况,推荐名单为:徐同文、王瑞明。同时上报相关材料。
同日 鲁轻院教字25号文“关于公布2011年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经过专家组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的审阅和评议后,最终确定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日 学校发鲁轻院教字〔2011〕23号文、鲁轻院教字24号文,分别公布了我校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名单。
同日 鲁教高字〔2011〕23号文,公布了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单,我校以徐同文书记为主持人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创新实验区”榜上有名。
同日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商务孔子学院执行院长卢红博士及英国国际教育联盟秦东明总经理访问我校,徐同文书记、王西奎副校长亲切会见了来访客人。三方对下一步的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在高管培训、艺术管理硕士、奢侈品与时尚管理等合作项目方面初步达成了一致。
28日 转发《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情况进行群众评议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我校创先争优群众评议工作。
29日我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离退休工作处、学生处承办举行“老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迎新年联欢会”。学校党委书记徐同文、纪委书记周有波等领导亲临现场,与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欢聚一堂,共同观看了演出,并与老教育工作者合唱团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同日 王光芝副书记主持召开“双代会”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听取各牵头部门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和后期工作安排的汇报,并研究了人事安排、会议议程(草案)、日程安排(草案)和出席会议的人员等事项。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30日 2011年度全省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四新工程”优秀成果通报表彰结果,我校获得2011年度全省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四新工程”优秀成果表彰,我校许忠明的调研成果《政党制度中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因素的探讨》荣获二等奖。
同日 鲁轻院党字〔2011〕83号研究决定,周立国同志不再担任原化学工程学院正处级调研员职务,张学云同志不再担任图书馆正处级调研员职务。
同日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鲁教高字〔2011〕21号文,我校以段洪东为负责人的应用化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同日日本亚细亚大学大学院伊藤善夫教授一行3人到我校商学院进行友好访问,洽谈项目合作并进行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郑众处长、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外国语学院高玉军副院长参加了合作交流会。双方达成两方面的合作意向:在学术方面,确定“亚洲经营战略”为研究方向,以日资企业为案例,双方科研人员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并进行定期学术交流;在教育方面,共同探讨了本科2+2教育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攻读日本国博士学位等合作内容。
31日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鲁教高字〔2011〕25号文,我校以王瑞明为负责人的“蒸馏酒工艺学”等9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同日 向山东省档案局报送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度档案馆基本情况年度报表。内容包括:我校档案馆的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学历状况、档案现状及2011年档案的收交基本情况等。
同日 山东省教育厅颁发鲁教高字〔2011〕25号文,公布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名单:我校王瑞明为负责人的《蒸馏酒工艺学》、王燕伟为负责人的《氨基酸工艺学》、崔云前为负责人的《啤酒工艺学》、赵新节为负责人的《葡萄与葡萄酒工艺学》、王艳杰为负责人的《生物工艺学总论》、韩明暖为负责人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赵芃为负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徐舒映为负责人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张迎春为负责人的《数字电子技术》共9门课程入选。
本月 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成立三十年表彰大会暨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权威专家、高等设计艺术院校代表、2011中国之星获奖作者机构代表、知名设计公司代表、港澳台设计界代表500人出席大会。院长魏嘉获“中国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
媒体报道
2011年对外宣传媒体报道情况统计
时 间 | 报 刊 | 版面 | 文 章 标 题 | 作 者 |
1月6日 | 济南时报 | A12 | 食品问题,问问“生活服务中心” | 林江丽 |
1月6日 | 济南时报 |
| 食品专家解答市民“吃的误区” | 林江丽 |
1月6日 | 齐鲁晚报 | A15 | 山轻工成立科技服务中心 | 杨 凡 |
1月6日 | 都市女报 | 9 | 近百名大学教授成“百姓生活顾问” | 王雪琴 |
1月6日 | 都市女报 | A19 | 面对食品添加剂不必太恐慌 | 王雪琴 |
1月6日 | 山东商报 | A11 | 你家食品安全吗?这里免费测 | 熊开峰 徐玉芹 |
2月12日 | 中国教育报 |
| 山东轻院成立公益科技服务中心 | 魏海政 |
2月12日 | 新华社 |
| 物价上涨使“年货篮”略显沉重 | 大学城 |
2月24日 | 都市女报 |
| 蔬菜是否含农药很难肉眼辨别 | 廖 亮 |
2月24日 | 齐鲁晚报 |
| 面条掺胶很普遍 一点就着属正常 | 王 倩 |
3月2日 | 生活日报 | A19 | 对塑料制品不必要恐慌 | 王红妮 |
3月2日 | 齐鲁晚报 | A04 | 不加热也会溶出双酚A | 王 倩 |
3月10日 | 生活日报 | A8 | 山轻工也要打造“超级本科生” | 尹玉涛 |
3月14日 | 齐鲁晚报 | A20 | 百姓实验室昨首次对外开放 | 王 倩 |
3月14日 | 齐鲁晚报 | A21 | “我把压箱底的宝贝都带来了” | 王 倩 |
3月14日 | 生活日报 | B10 | 汽车省油有哪些窍门?海带染色咋鉴定? | 王 倩 |
3月14日 | 山东商报 | A11 | 高校专家给市民上起科普课 | 徐玉芹 姜 雪 |
3月14日 | 济南时报 | A18 | 生活有“不明白”,现场解惑 | 林江丽 |
3月23日 | 济南时报 | A20 | “新土豆”慎买:药水漂白过! | 高鲁健 李永明 |
3月27日 | 山东商报 | A6 | 提供3万余岗位 供求比达3︰1 | 徐玉芹 姜 雪 |
3月27日 | 济南时报 |
| 用人单位提前进校抢工科生 | 林江丽 |
3月27日 | 生活日报 | 6 | 月薪4000竟然招不到人 企业“抢”人瞄准大二大三 | 尹玉涛 熊开峰 |
3月27日 | 济南时报 | 7 | 月薪4000元招不来人 | 林丽江 熊开峰 |
3月28日 | 生活日报 | A6 | 别人忙着找工作他忙着出差 叫“张工”的这个学生很抢手 | 尹玉涛 熊开峰 |
3月28日 | 齐鲁晚报 | A02 | 月薪4000元仍招不到人 | 李 钢 |
4月4日 | 齐鲁晚报深读 | B01 | “没有图书馆办什么大学” | 徐 洁 |
4月13日 | 中国教育报 | 6 | 张银新 实验室达人变抢手“张工” | 魏海政 |
4月22日 | 大众日报 | 6 | 张银新 实验室达人成为抢手“张工” | 刘有杰 |
4月22日 | 济南时报 | A4 | 送检6份豆芽,未见亚硝酸盐 | 刘有杰 |
4月23日 | 济南时报 | 12 | 山东轻工业学院招聘40名博士 | 徐传强 |
4月23日 | 生活日报 | 12 | 2003年,想招硕士当辅导员一个也没招到 今年,这家高校招辅导员非博士面谈 | 李萌博 |
4月26日 | 齐鲁晚报 | A04 | 卫生纸切块压花变身餐巾纸 | 吴金彪 |
4月27日 | 齐鲁晚报 | C20 | 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些啥 | 陈 伟 |
5月4日 | 齐鲁晚报 | B03 | 没增白剂,馒头咋还这么白 | 赵 丽 赵 伟 |
5月24日 | 齐鲁晚报 | A25 | 山东轻工业学院 艺术学院举办学生“专业作品展” | 冯善鑫 |
5月31日 | 大众日报 |
| 什么是大学里最浪费的事 | 徐同文 |
6月2 日 | 齐鲁晚报 |
| 山东产学研展洽会签约88.3亿元 | 马绍栋 |
6月22日 | 山东商报 | A11 | “教授冷餐会”:碰撞出火花 | 熊开峰 徐玉芹 |
6月27日 | 都市女报 |
| 大三学生转让公司赚了500万 | 王雪芹 |
7月4日 | 济南时报 |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警营 | 殷玉国 孙健 宋健 |
7月12日 | 山东商报 | B4 | 牙膏洗衣液中含有荧光剂 | 冯云云 |
7月18日 | 齐鲁晚报 | C03 | 不少烧烤摊扎啤是“水货” | 任志方 王光照 邢振宇 |
7月20日 | 齐鲁晚报 |
| 崔云前博士:检测扎啤样品普及鉴别常识 | 任志方 |
7月19日 | 济南时报 | A10 | “高校网上警务室”与数万学子交心 | 殷玉国 |
8月27日 | 党代会评论员文章 |
| 壮丽蓝图 强校之路 | 宣传部 |
8月30日 | 山东教育报 |
| 山东轻院试点3+1人才培养模式 | 魏海政 |
8月30日 | 山东教育台 |
| 山东轻院举行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 江 南 |
8月30日 | 新华网 |
| 陈嘉川考察高校产学研四化的禹城模式 | 赵田舰 |
9月14日 | 人民网 |
| 干好教育事业 必须从热爱学生开始 | 熊开峰 刘 芹 |
9月14日 | 人民网 |
| 山东轻院“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心”成立 | 刘 芹 |
9月15日 | 生活日报 | A17 | 这些新大学生帮手挺多 | 本报记者 |
10月11日 | 中国青年报 |
| 山东高校挂职团干体验“磨砺的滋味” | 邢 婷 郑燕峰 |
10月21日 | 新华网 |
| 顾朋泉剪纸艺术展在山东济南举办 |
|
10月10日 | 齐鲁晚报 |
| 王玲爱心基金 | 李 飞 |
11月14日 | 山东教育报 |
| “院长班主任”的学生工作 | 李 妍 |
11月14日 | 生活日报 |
| “洋味”十足的学术沙龙 | 车清文 |
11月18日 | 济南时报 |
| 济南市禁毒办招募大学生禁毒志愿者 | 李红艳 |
12月15日 | 大众网 |
| 李润杰 |
(宣传部 提供)
媒体报道选辑
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
2011年02月12日 [中国教育报] 作者:魏海政 熊开峰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熊开峰)近日,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
据介绍,学院拥有食品、发酵、电信等特色专业,中心将通过专家介绍、科学实验等形式,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权威解答百姓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该中心还将每两个月面向媒体和公众举办一次开放日。
张银新实验室达人变抢手“张工”
2011年4月13日[中国教育报]作者:魏海政 熊开峰
除了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张银新还有一个身份——企业技术指导,在校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山东17个地市,帮助多家企业解决了数十个技术难题。还没毕业的他,早已变身抢手的“张工”,好几位老总都想让他到自己企业工作。
临近大四毕业,很多毕业生开始为找工作犯愁,可山东轻工业学院有个学生却一点儿不着急,他自己不着急找单位签约,反而给班里4名同学介绍了不错的工作。他究竟还在观望什么呢?
这个学生就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张银新。刚上大二时,由于对实验研究兴趣浓厚,张银新抽空就往实验室里钻。后来,他被蒋文强教授选进实验室,开始跟着蒋老师做起了实验课题。有时做一个实验,他不知不觉就站到双脚麻木,有时要在实验室里呆16个小时。每天晚上,他几乎都是最后一个回宿舍,一大早,同学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又爬起来去了实验室,舍友都把他当作“影子人”。
在实验室近一年的时间里,张银新熟练掌握了大气和水的全部常规指标测定,可以自己组装仪器,设计实验工艺流程,并测定一些非常规的指标。同学们发现一做起实验来,张银新比谁都熟练,像小老师一样在行,索性送给他一个“实验室达人”的绰号。
蒋文强经常帮一些企业解决环保方面的技术难题,每次出发,总不忘带上常常泡在实验室的张银新。张银新心里清楚,这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机会。每次去企业,他都仔细钻研,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大三暑假时,蒋文强带张银新到沾化县一家化工厂,让他独立调试污水处理系统。张银新现场调研取样后,一个人跑到泰安、德州及附近的淀粉厂,买来实验材料,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调试污水达标,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肯定。从此,蒋文强没时间去企业时,张银新就自己一个人跑企业、搞项目、做实验,在近两年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山东17个地市,帮助企业解决了数十个技术难题。
现在,张银新又多了一个身份——企业技术指导,在山东的好几家企业里,时不时能见到他的身影。张银新也变身为抢手的“张工”,好几位老总都让他到自己的企业工作。张银新却笑着一一推辞了,因为他的目标是继续读研深造,积累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
姚金水:干好教育事业必须从热爱学生开始
——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姚金水
2011年09月13日 [人民网] 作者:熊开峰 刘 芹
人民网济南9月14日电“姚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陈刚,祝您教师节快乐!”今年是第27个教师节,9月10日一大早,山东轻工业学院姚金水老师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而陈刚同学的电话总是第一个如约而至。
姚金水是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尽管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繁忙,但他一直坚持担任学生班主任,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院长班主任。
干好教育事业,必须从热爱学生开始
姚金水在学生的印象中感觉特别亲切,没有架子,特别容易接近。他常会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看望学生,与学生交流,也会与学生在一起踢球,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学生,喜欢与学生交往,包括课内课外,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青年学生是我莫大的光荣,与学生交往,我觉得自己始终年轻。” 张兴国是高分子专业2003届学生,由于家在农村,父母均靠务农为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也造成他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性格内向,比较封闭自己。姚老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一方面主动找他交谈,与他交流思想,和他交朋友,鼓励让他勇于敞开心扉,乐观看待生活,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从生活上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帮他联系勤工助学岗位,争取困难补助金。张兴国同学学习也很刻苦,成绩优异,每年均能获得奖学金。这样,他基本上能够维持自己的学业。临近毕业,他还差一年的学费没交,总计2900元钱,姚老师把张兴国叫到办公室,把自己的工资卡叫到他手中,说:“兴国,马上要毕业了,补交学费、找工作都急需用钱,你算算需要多少钱,先从我卡里取吧。”张兴国感动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最后从姚老师的工资卡里借了3000元。毕业后,张兴国几次来母校,姚老师都是热情款待,从不让他还钱,也从不提还钱的事。至今,张兴国仍没有偿还这笔钱,他相信这笔钱迟早能还上,但老师的恩情永远还不清。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义务为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每年学生考研,他就选择志愿、专业课备考等方面都要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在学生进入复试环节时,也都要组织准备复试的学生讲解复试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材料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一院之长,他前后担任了三届学生的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言传身教,解疑释惑,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更是学生亲近的良师益友,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他把自己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看在眼里,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他的学生中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进大型国企,有的自主创业,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陈刚就是姚金水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在求学和工作之路上,一直与姚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准备考研过程中,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姚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他帮助、支持,正是姚老师的鼓励,支撑着他度过了漫长艰苦的考研历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硕士、博士。
在求学阶段,每个教师节陈刚都会打电话给姚老师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科研情况,姚老师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指点和帮助。2003年陈刚硕士毕业后,去南方某高校读博士,由于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科研兴趣出现偏差,令他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姚老师得知后主动打电话给陈刚,帮助他分析专业前景,鼓励他要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发展方向,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极大的精神支持。最后,陈刚坚定地选择了退学,2004重新考取了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之后,就职于中国中化集团石油中心,目前负责国内中化集团石油板块成品油国内分销和新加坡组合贸易的风险管理。工作后,由于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的偏差,经常会为找不到发展方向所苦恼,在他最为困惑的时候,姚老师又及时出现,开导他说:“博士阶段锻炼的是学习方法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更多的历练还是在工作中,一定要相信自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无论什么经历都将成为今后人生中的加分项”。
谈起这些经历,陈刚颇为感动,他表示:“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反复琢磨姚老师对我的教导,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姚老师的教诲一直记在心中,犹如一盏明灯,总是能够在我徘徊不前得时候,为我指明方向;更忘不了恩师的嘱托,犹如黄金罗盘,伴随着我人生中每一个成长的足迹。
从出口往回找 让学生实现高端就业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姚金水特别关注学生就业。他认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实际,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学生高端就业。
在教学工作中,他不断将自己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以及与高分子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工作,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与高分子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得当,2004年姚金水指导的两个本科生获得了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山东赛区特等奖,全国三等奖;指导的2007届本科生孙希军的论文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在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时,姚金水总是广泛收集材料行业的资讯,了解材料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推荐优秀学生。材料专业的李静同学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是女生,很多企业单位都只收男生,致使她到企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有一次,她从报纸上了解到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院要招聘应届毕业生,就高兴地打电话咨询,没想到对方说不要本科生,只要研究生。倔强的她不肯服输,拿着自己的简历来到招聘处,努力解释说,自己在校期间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成绩也很好,并不比本研究生差。尽管如此,仍然希望渺茫。姚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以毕业指导教师的名义写了一封推荐信,寄送到这家单位,最终,帮助她赢得了这次宝贵的就业机会。但李静一直蒙在鼓里,多年后,她才辗转从其他老师口中知道这件事,令她心生感慨,与姚老师的情谊又加深了一层。
姚金水成为学生心目中尊敬的导师,更是大家的良师益友,他的事迹不仅感动着他的学生,也感动了齐鲁大地。今年9月8日,他刚刚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成为全校高校教师学习的榜样。
山轻工也要打造“超级本科生”
-----进行“1+2+1”培养,第一年学生要猛攻英语
2011年3月10日 [生活日报] 作者:魏海政 熊开峰
生活日报3月9日讯继山东大学推出“泰山学堂”并打造“超级本科生”后,我省又有一所高校要实施“超级本科生”计划。记者今天从山东轻工业学院获悉,该校创新课程“试点班”日前正式开班,从2010级新生中选拔出的200人,将通过模式培养成卓越工程师等特殊人才。
据了解,该校设置了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5个专业试点班,每个试点班计划有40人。
该校副校长秦梦华说,试点班将采用“1+2+1”模式。前一个“1”代表第一年主要是工具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英语和网络检索课。后一个“1”即最后一学年,按照不同的出口进行培养,具体可分为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四个模式。“2”是课程体系主体,主要是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秦梦华表示,该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其他高校不同,是通过前三年的教育,在基本完成世界公民素质、中国公民素质培养、结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后,出国完成国际培养。在第四年的国外学习期间,主要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完成国外大学的培养计划。通过学分互认,取得该校和国外大学的双学位。
据知情人士透露,参加实验班的200名新生在第一年将重点攻读英语,力图达到流利说英语、熟练查阅英文专业资料、上英语专业课,即从学英语迅速达到用英语的阶段。
百姓实验室昨首次对外开放
本报济南3月13日讯(记者王倩)13日上午,由齐鲁晚报与山东轻工业学院联合打造的“幸福生活”百姓公益实验室首次对外开放,读者代表马吉彬和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崔波共同为“幸福生活”百姓公益实验室揭牌。100名热心读者纷纷向专家提问,还在实验室进行了食品、珠宝的鉴定。
“加了色素的酱油在炒菜中使用好不好”?“我购买保健品的卫生许可证号为什么与网上不一致?这是不是假货啊?”“今天带孩子过来了,他最喜欢喝可乐,专家能不能给解释一下,经常喝好不好”……,在开放日现场,读者们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山东轻工业学院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食品与生物技术、食品营养学、宝石、车辆工程专业的专家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专家们还在实验室为读者介绍了各类食品、保健品、日常用品的检测过程,并就饮料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现场试验,还为读者鉴宝,教读者分辨染色海带等海产品。
在实验室内,山东轻工业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的赵祥忠副教授就读者关心的食品添加剂话题进行了现场试验和介绍。可乐中的颜色就是双倍焦糖色素的“功劳”,尤其是一些廉价饮料,加入的色素比较多。赵祥忠边介绍边进行操作。色素滴入烧杯中,里面的水也立即变了颜色。
在宝石鉴定的现场,一些市民通过显微镜观察珠宝,另有一些市民则向专家咨询如何辨别珠宝的真伪,刘金海副教授则一边帮市民鉴定他们带来的珠宝,一边向他们介绍相关知识。
活动结束时,一早从章丘出发专门赶到长清的宋先生说,希望这种活动能继续办下去,让我们大家都多长点知识,让生活更幸福。
百姓公益实验室的宗旨是为百姓服务、对百姓开放。实验室由山东轻工业学院100多位教授、副教授担任专家,实验、咨询领域也涉及食品、发酵、造纸、材料、化工、制药、电信等。山东轻工业学院院长陈嘉川表示,山东轻工业学院的许多特色专业,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与齐鲁晚报共同打造的“幸福生活”百姓公益实验室肯定会更有效地为百姓生活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大家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对吃的喝的东西不放心,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到这个实验室请教专家、解疑释惑。百姓公益实验室将定期开放,每期一个特定的主题,读者可以直接拨打96706315电话报名,或者是登录微博报名。齐鲁晚报微博“百姓公益实验室”网址为:http://tr.qlwb.com.cn/space.php?uid=1952&do=wb&view=me。
同时,本报也向广大读者征集新闻线索,如果大家在生活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某个行业的内幕或者是了解到一些造假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博的方式告知我们,本报也将派出记者第一时间进行调查采访。
部分轻工类人才紧俏 月薪4000元仍招不到人
2011年3月27 [齐鲁晚报] 作者:李 钢
26日,全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轻工类供需见面会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驻济高校的1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供求比达3︰1。
本报济南3月26日讯(记者李钢 通讯员 熊开峰)26日,全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轻工类供需见面会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招聘会上,一些紧俏专业学生半小时就被预订一空,月薪4000元都招不到人。
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驻济高校的1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供求比达3︰1。据介绍,今年供需见面会提供岗位数是去年的3倍。
伴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见面会上提供岗位数超过100个的企业就有数十家,其中最多的一家拟招聘各类专业毕业生1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招聘计划在10人以上的就有60多家企业。
与众多的工作岗位相比,人才供给就显得紧张了。尤其是一些紧俏专业的学生,供需见面会开始仅半个小时就被预订一空。上午9点供需见面会正式开场,可是刚到9点30分,印刷专业的学生就已经被预定一空了,有企业打出月薪4000元,却仍然招不到人。
为了能尽早招揽人才,有许多企业早在年前就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还有企业更早向未毕业的学生“下手”。临沂地区的一家发酵企业就瞄准了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学生,他们提前与17名大三、大四的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并提供助学金,其中大三学生每年6000元,大四学生每年8000元。专业涉及食品、机械、化工、经贸、会计等。同时,企业还想提前签约研究生,每年提供7000元助学金,但目前仍然没有在校研究生愿意报名。